『壹』 六祖真言是什麼,也是密宗的嗎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終是良葯,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六祖慧能大師
真言如上, 不是密宗的,六祖慧能創立了中國化的佛教宗派禪宗
『貳』 何為法學三段論,簡述法學三段論的基本推演形式
法學三段論是一種基本的法律推理模式,也是最基本的法律適用方法之一。但其本身並非完美無缺。首先,司法三段論無法解決事實與規范的對應問題。事實與規范二者並不存在外延的寬窄問題,我們不能簡單認為具體的案件事實的外延必然窄於一般性的規范,二者畢竟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在這里法學三段論與邏輯學發生了斷裂。其次,適用於法學三段論的大、小前提,實際上已經是經過了法律加工(如法律解釋、證據證明)的過程,也就是說在判決之前,價值判斷實際已經開始。
司法三段論是來源於邏輯學中的三段論概念,其基本的形式為:
(1) 以法律規范(T)為大前提。
(2) 以具體的案件事實(S)為小前提。
(3) 根據邏輯三段論推導出結論,即判決。
例如:(1)故意殺人者應判處死刑。
(2)A故意殺死了B
(3)A應該判處死刑
這里有幾個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作為大前提的法律規范必須是一個完全的法條(即包括假定與法律效果),作為小前提的案件事實,也並非客觀現實的再現,而是經過證據證明的法律事實。法學三段論又被稱為涵攝或包攝,涵攝是一個邏輯概念,指的是將外延較窄的概念劃歸到外延較寬的概念之下。涵攝關系可以理解為傳統哲學中的概念與對象的關系,只要本質相同,則現象可以「涵攝」於概念之下。司法上的涵攝,指的是將具體的案件事實,置於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之下,並據此得出結論。
『叄』 法律涵射是怎麼回事
法律的涵攝是指在法律規范和案件事實之間來回穿梭地思考,看某個案件的案件事實是否符合法律規范規定的要件,如果符合在產生相應的法律後果。
簡單說就是用案件事實套法律,再用法律套案件事實。
『肆』 請簡述法適用的三步驟
第一步先對事實進行認定,第二步法律獲取,第三步涵攝,即以亊實為小前提,法律為大前提進行推導判斷。
法適用的一般原理、法適用的目標:
1、法適用的目標:
合理的法律決定:既合法又合理,兼顧可預測性與可接受性。
如果不能兼顧,可預測性具有初始的優先性,即首先應當考慮法的可預測性,但是當可預測性導致的結果極端不公正,必須要考慮法的可接受性。
2、可預測性:
要求法律適用者將法律決定建立在既存的一般性的法律規范的基礎上,而且他們必須要按照一定的方法適用法律規范,如推理規則和解釋方法。
可預測性是形式法治的要求,即類似事情類似處理。
3、可接受性:
正當性,指按照實質價值或某些道德考量,法律決定是正當的或正確的。
實質價值:法治國家所公認的價值(如自由、平等、正義、人權等)。
道德考量:法律決定應當符合道德的要求。
可接受性是實質法治的要求,要求法律適用者運用法律共同體所普遍承認的法學方法,如類比推理或客觀目的解釋,保證其法律決定與實質價值或道德的一致性。
4、法的可預測性程度越高,人們越能有效安排自己的生活,法的可接受程度越高,人們越能安排自己滿意的生活。
5、合理的法律決定要求兼顧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要求。
『伍』 密宗可以涵攝一切乘嗎求解
續部中常說:密宗能涵蓋其他一切乘。對此觀點,有些人不太同意。但宋朝法天翻譯的《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中亦雲:「彼金剛大乘即攝一切乘,乃至過去、未來、現在亦復如是。」此經還講了八大成就、視師如佛等道理,藕益大師在《閱藏知津》中也介紹過這部經。 不過,現在漢地的人特別忙碌,對佛經的聞思能力比較差。不像在藏地,每個寺院都有讀《大藏經》的傳統:人死的時候,會為他誦《大藏經》;自己聞思時,也常翻閱《大藏經》。所以,在一些高僧大德所造的論典里,《大藏經》中不管是密續還是顯教的教證,都引用得特別多。而在漢地,我特別佩服藕益大師,他從30歲那年開始閱藏,費時27年,歷經不同地方才讀完《大藏經》,並撰著了《閱藏知津》,共計三十多萬字。其實,你們若實在沒時間看《大藏經》,讀一遍《閱藏知津》也是很好。有些人一晚上不睡覺,一直躺著看小說,到早上六點鍾看完了,高興得不得了。然而,這些小說沒什麼價值,完全是凡夫人的分別念,根本不如高僧大德的教言。所以,你們有時間的話,還是應該多看看這些。 我剛才引用的《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的教證,意即金剛乘涵攝一切乘,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以前我遇到漢地一位法師,我們在文字上交流時,我故意說:「密宗是最高的法門。」(當然我也有很多教證。)他給我回信說:「這一句話我不承認。」我又給他去了一封電子郵件:「你不承認的話,請把理由講出來。」但他後來也沒答復,是有理由不答復還是沒有理由,我也不清楚。 此外,在這部經中,還提到了聽密法之前要接受灌頂。這些都是漢地經典中講的,所以你們不要認為,密宗只在藏地有,只在喜馬拉雅山、雅魯藏布江附近才有,除此之外,其他地方都沒有。實際上,佛陀的顯宗、密宗在道理上是融會貫通的,只不過在有些地區,把某種教義開顯得更明顯而已。就像在藏地,密宗續部就特別多,新出的藏文《大藏經》108函中(對勘局的版本),我算了一下,密續就有28函。這些密續中,很多都有配套的儀軌和講義,再加上大德們所取的伏藏品、從清凈剎土迎請的續部,這樣算下來,密法的數量比整個《大藏經》還要多。 另外,據某個資料說,漢地《大藏經》中,也有四百多部密宗經典。然盡管如此,現在翻閱這些經典的人特別少,以至於許多人不理解密宗甚深的見解和行為,經常出現誹謗的現象,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陸』 為什麼說這種智慧涵攝了佛陀的所有教言
用「」朝暮十念法」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宣化上人慈悲開示於佛根地:這個念佛的法門,老年人也可以念佛;青年人也可以念佛;壯年人也可以念佛:無論任何人,都可以念佛。有病的人可以念佛;健康的人更應該念佛。為什麼呢?有病的人,你病苦這么重,因為有業障,應該要念佛來消業障;沒有病的人,趁著你身體健康,正好用念佛來迴向身體永遠的健康。那麼老年人呢?這個路快要走完了,你應該走一條好路,應該念佛。青年人,正年輕,前途有無量的光明,你應該念南無阿彌陀佛,你的前途也有無量的光明。所以這個念佛法門無論任何人,都應該念佛的。這個念佛,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你行也可以念佛;住也可以念佛;坐也可以念佛;卧也可以念佛。但是,卧著念佛,不要出聲念,要在心裡頭念;你要出聲念就不恭敬了。因為你躺著念佛這是不恭敬的。這一點各位要知道。最忙的人可以念佛,最閑的人也可以念佛。最忙的人你怎麼樣念呢?你要修「朝暮十念法」。怎麼修「朝暮十念法」呢?就是早晨和晚間用十念。怎麼叫十念法呢?每一念是一口氣;念十口氣這叫十念法。一早起來,把臉洗干凈,把牙也都洗干凈了,然後你面對著西方,要是有阿彌陀佛像更好。你們無論哪一位,如果希望請阿彌陀佛像,我有紙印的阿彌陀佛像,你們可以到金山寺來,我可以送給你一張。那麼你對著佛像合起掌來恭恭敬敬地先拜三拜,然後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十口氣。這個朝暮,早晨與晚間都這么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么一口氣,也不要故意叫這個氣長,也不要故意叫這個氣短,就是很自然的。這一口氣就為一念,念十口氣。早晨念十口氣,晚間念十口氣,叫朝暮十念法。你要能以天天不間斷,只用五分鍾,或十分鍾的時間就夠了。那麼平日是不是也可以念呢?當然可以念了。你念得越多越好。這是朝暮十念法;你要是用這朝暮十念法的功夫,也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這個念佛的法門是最方便的法門……http://www.xuanhuafb.com/reading/dharma_talks/BRF/BRF_CH1.htm
『柒』 「涵攝」 這個詞語具體該怎麼解釋
包括、包含。
涵,是涵蓋;攝,是攝取。
包含、包括是事物本身的東西,而涵攝融入了事物本身以外的東西,有點廣泛涉獵、涉及、擷取的意思。
『捌』 「涵攝」 這個詞語具體該怎麼解釋
涵攝就是指確定生活事實與法律規范之間的關系的思維過程(Subsumption),將事實涵攝於法律規范,就是檢驗事實是否滿足法律規范的事實構成並因此產生規范所規定的法律後果。
『玖』 涵攝性思維的意思是什麼
涵攝:就是指確定生活事實與法律規范之間的關系的思維過程(Subsumption),將事實涵攝於法律規范,就是檢驗事實是否滿足法律規范的事實構成並因此產生規范所規定的法律後果。這樣的過程通常由許多復雜的思維步驟組成。是法律規定與事實之間的對應關系,任何一個法律行為或事件都要對應相應的法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