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四羊方尊的特點是什麼
四羊方尊的特點是: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肩、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隻卷角羊。
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整器花紋精麗,線條光潔剛勁。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
方尊頸部飾由夔龍紋組成的蕉葉紋與帶狀饕餮紋,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有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
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既掩蓋了合范痕跡,又可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增強了造型氣勢,渾然一體 。
(1)四羊方尊的作用擴展閱讀:
研究成果
1、鑄造工藝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
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
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於靜,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這件器物被認為是傳統泥范法鑄制的巔峰之作,由於這件傑作達到的水平令人難以置信,一度被誤以為採取了新的鑄造工藝 。
2、文化寓意
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羊成為青銅重器著力表現的對象,有其獨特的象徵意義。先秦時期,人們對羊的個性有兩個歸納:善良知禮;外柔內剛。
羊「跪乳」的習性,被視為善良知禮,甚至被後世演繹為孝敬父母的典範;外柔內剛也被引申出許多神聖的秉性,傳說的始祖皋陶敬羊,《詩經·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說法。
羊最通俗或民間化的象徵意義便是「吉祥」,至少從漢代開始,羊就與吉祥聯系在一起,漢代瓦當、銅鏡等銘刻中多見「宜侯王大吉羊(祥)」銘文,吉祥有時直接寫成「吉羊」。
湖南出土的以四羊方尊為代表的著力表現羊的青銅器,既保留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又有替代羊作為犧牲獻祭給神明的意思,同時還包含了對羊等家畜養殖興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後世關於羊的種種觀念 。
『貳』 四羊方尊的意義是什麼
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中,以羊為造型的器物不僅數量較多,而且製作幾近完美,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著名的四羊方尊。四羊方尊被認為是中國青銅鑄造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這件器物被認為是傳統泥范法鑄制的巔峰之作,由於這件傑作達到的水平令人難以置信,一度被誤以為採取了新的鑄造工藝。 羊成為青銅重器著力表現的對象,有其獨特的象徵意義。 開工天物首先,羊在祭祀禮儀中的地位僅次於牛,商代國都所在的河南安陽小屯發現大量祭祀坑,最多的就是牛、羊、犬,商王武丁時期的一條有關商王室對武丁祭祀的材料中提到「卜用百犬、百羊」,另一條材料中提到「十五羊」、「五十羊」,可見羊作為祭祀的犧牲用量很大。 羊的個性也使之成為人們喜愛的對象。先秦時期,人們對羊的個性有兩個歸納:善良知禮;外柔內剛。羊「跪乳」的習性,被視為善良知禮,甚至被後世演繹為孝敬父母的典範;外柔內剛也被引申出許多神聖的秉性,傳說的始祖皋陶敬羊,《詩經·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說法,中國古代一種獨角怪獸獬豸也被認為與羊有關,能看出人是否有罪,能分辨是非曲直。因此,後世以獨角獸表示法律與公正。 羊最通俗或民間化的象徵意義便是「吉祥」,至少從漢代開始,羊就與吉祥聯系在一起,漢代瓦當、銅鏡等銘刻中多見「宜侯王 大吉羊(祥)」,吉祥有時直接寫成「吉羊」,在這里,羊與祥不僅僅是字的通假,而是羊身上被賦予的上述種種秉性使然。 羊是帶角的動物。角是許多民族尤其是原始民族崇拜之物,人類創造的神里許多帶角,如中國古代戰神蚩尤就是著名的帶角的神與祖先。
『叄』 四羊方尊的歷史價值是什麼
1939年,司母戊大方鼎在河南安陽武官村挖掘出土,當時老百姓為了保護其不被日本人掠走,千方百計地隱藏起來,後來送給了當時的中央博物院,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博物院。1949年,有關人士將其放在博物院地下庫房,用磚圍了起來。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大方鼎被「借」去展出,成了中國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現在大方鼎已經屬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再還給我們已經不可能。明年是南京博物院成立70周年,我們希望將有關博物院的文物歸攏到一起,因此就想借機復制一個,同時,也希望借復制的機會,揭開大方鼎的鑄造之謎。」南京博物院表示,如果採用現代技術來鑄造司母戊大方鼎,大約二三十天也就成了,甚至鑄造一個幾倍於司母戊大方鼎的青銅器也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鑄造一個如此巨大,而且造型端莊、紋飾精美的青銅器有太多的困難要克服,因此,完全模擬古人的鑄造方法是最直接地了解當時鑄造工藝的手段,這本身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中國研究青銅器從宋代就開始了,當時稱為「金石學」,千年以來,
所有的研究者都是從社會科學的角度進行的,從青銅器研究必須具備的三個方面(藝術、文字、工藝)來看,對工藝的研究較弱,特別是對一些青銅器的鑄作工藝技術的解說,很可能將青銅器的工藝研究工作帶入誤區。司母戊大方鼎的鑄作工藝,國內進行過幾次研究,但只集中在大鼎自身反映出的現象的推論研究,並沒有涉及泥范鑄作工藝本身,在某種意義上說,復制大方鼎是在彌補青銅器研究的一種空白。
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
「尊」是一種盛酒器。尊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造型雄奇,寓動於靜。喇叭狀勁張的方形口部,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幾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盡管尊口很
大,由於尊的四角有4隻腳踏實地的山羊,所以沒有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在尊的頸部飾有蕉葉、夔紋和獸面紋,肩部有4條龍相互蟠纏。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鑄有4隻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寧靜中有威嚴感。羊背和胸部飾有鱗紋,前腿為長冠鳥,圈足上飾有夔紋。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中心線的合范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肩部的龍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鑄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鑄成後配置在羊頭的陶范內,再合范澆鑄的,如果沒有高超的合范技術,很難達到整器渾然一體的效果。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圖像和立體雕塑結合起來,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真是匠心獨運,恰到好處。
『肆』 四羊方尊的特點和用途
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 「尊」是一種盛酒器。尊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造型雄奇,寓動於靜。喇叭狀勁張的方形口部,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幾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盡管尊口很 大,由於尊的四角有4隻腳踏實地的山羊,所以沒有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在尊的頸部飾有蕉葉、夔紋和獸面紋,肩部有4條龍相互蟠纏。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鑄有4隻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寧靜中有威嚴感。羊背和胸部飾有鱗紋,前腿為長冠鳥,圈足上飾有夔紋。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中心線的合范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肩部的龍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鑄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鑄成後配置在羊頭的陶范內,再合范澆鑄的,如果沒有高超的合范技術,很難達到整器渾然一體的效果。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圖像和立體雕塑結合起來,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真是匠心獨運,恰到好處。 湖南寧鄉從本世紀30年代起就先後出土了一大批青銅器。這些青銅器絕大多數與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特徵一致。因此,有些專家認為寧鄉一帶可能是商朝的一個方國。但也有人認為,這些器物是商代奴隸主貴族從北方帶來埋入地下的。這些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出結論。
『伍』 四羊方尊 古人為什麼要用羊作為裝飾呢
四羊方尊(商朝)通高58.3厘米重達34公斤1938年湖南省寧鄉縣出土商代方尊的代表銅尊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時期,是一種飲酒用具。這件四羊方尊是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是國家特級文物. 渾然一體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設計成四個大卷角羊,增加了變化,在寧靜中突出威嚴的感覺。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線的合范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用以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羊角是事先鑄成後配置在羊頭的陶范內,再合范澆鑄的,因為技藝高明,使全器有渾然一體的感覺。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獨特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的造型以動靜結合,寓雄奇於秀美之間,可謂巧奪天工。四羊方尊:sì yáng fāng zūn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於靜。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寧鄉,由於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其出土青銅器被稱為"寧鄉青銅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寧鄉青銅器群"的代表,也是寧鄉出土最早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絕大多數與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特徵一致。四羊方尊從造型與鑄造特徵方面考古學者認為是典型的商代青銅器,但出土地湖南當時是「荒蠻服地」如何會出土如此精美的商代青銅器?一般認為商文化南界到淮河流域。有些專家推測寧鄉一帶可能是商朝的一個方國;有人懷疑是後來帶入湖南地域的,但是此類說法均缺乏相關的證據。「尊」是一種盛酒器。尊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方形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尊」,常與「彝」並稱成組的青銅禮器,此類器物主要流行於商周時期,基本造型是侈口、高頸,圓腹或方腹、圈足較高。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尊的鑄造盛期。以四羊方尊式的方形尊和觚式尊,共同特點是在器表的合范處多飾有凸起的棱脊,且通身雕滿了精密繁縟的雲雷紋、獸面紋、蕉葉紋,整個器物給人以雄渾厚重之感。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類似像四羊方尊這樣的商周時期青銅器大多屬於國家文物,市場上不許流通。德如羔羊——四羊方尊的文化解讀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中,以羊為造型的器物不僅數量較多,而且製作幾近完美,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著名的四羊方尊。四羊方尊被認為是中國青銅鑄造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這件器物被認為是傳統泥范法鑄制的巔峰之作,由於這件傑作達到的水平令人難以置信,一度被誤以為採取了新的鑄造工藝。羊成為青銅重器著力表現的對象,有其獨特的象徵意義。首先,羊在祭祀禮儀中的地位僅次於牛,商代國都所在的河南安陽小屯發現大量祭祀坑,最多的就是牛、羊、犬,商王武丁時期的一條有關商王室對武丁祭祀的材料中提到「卜用百犬、百羊」,另一條材料中提到「十五羊」、「五
『陸』 四羊方尊的作用與簡介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品簡介
上口最大徑:44.4厘米 高:58.6厘米 重:34.6千克 用途:盛酒器 所處時期:商(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 出土時間:1938年 出土地點:湖南省寧鄉市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四羊方尊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於靜。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寧鄉,由於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其出土青銅器被稱為"寧鄉青銅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寧鄉青銅器群"的代表,也是寧鄉出土最早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絕大多數與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特徵一致。四羊方尊從造型與鑄造特徵方面考古學者認為是典型的商代青銅器,但出土地湖南當時是「荒蠻服地」如何會出土如此精美的商代青銅器?一般認為商文化南界到淮河流域。有些專家推測寧鄉一帶可能是商朝的一個方國;有人懷疑是後來帶入湖南地域的,但是此類說法均缺乏相關的證據。 「尊」是一種盛酒器。尊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方形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尊」,常與「彝」並稱成組的青銅禮器,此類器物主要流行於商周時期,基本造型是侈口、高頸,圓腹或方腹、圈足較高。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尊的鑄造盛期。以四羊方尊式的方形尊和觚式尊,共同特點是在器表的合范處多飾有凸起的棱脊,且通身雕滿了精密繁縟的雲雷紋、獸面紋、蕉葉紋,整個器物給人以雄渾厚重之感。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類似像四羊方尊這樣的商周時期青銅器大多屬於國家文物,市場上不許流通。
『柒』 四羊方尊的來歷和作用
具體來歷現在考古家仍無定論。
四羊方尊的作用是,屬於禮器,祭祀用的。
它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捌』 四羊方尊介紹
1938年4月的一個上午,湖南省寧鄉縣 黃材鎮的轉耳侖山上,姜景舒、姜景橋、姜喜橋兄弟三人正在半山腰墾荒栽種紅薯。忽然鋤下「當」的一聲金屬碰撞聲,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一件碩大的金屬器物出現在姜景舒兄弟眼前。他們不知道這個墨綠色、帶有4隻卷角羊頭的東西為何物,猜想肯定是個寶貝。
如獲珍寶的三兄弟,不停地打量著這件寶貝,並用工具敲四羊方尊敲打打,不小心竟將器物的口沿敲掉了手掌心大小的一塊碎片。
姜景舒把它抱回家後,用老式的桿稱稱了重量,大約64市斤,雖然並不清楚這件寶貝到底有何價值,但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澤,讓姜景舒以為挖到了「烏金」,倍加珍惜。
姜景舒挖到寶貝的消息很快在鎮上傳開了,由於長沙歷來就是青銅文物出土的寶地,文物販子在鄉村往往布有很多眼線,因此 黃材鎮萬利山貨號的老闆也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他當即開出了四百大洋的價錢要購買這件後來被稱為「四羊方尊」的稀世珍寶。
那時的姜景舒還只有17歲,生活在一個有10多口人的大家庭里,家裡就靠爺爺做豆腐、父親做短工的微薄收入度日,聽說這件東西能賣個好價錢,也就只能忍痛割愛了,畢竟在當時能夠解決溫飽問題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經過當地保長、甲長和鄉紳的層層盤剝後,四百大洋最後到姜景舒手上就只剩下二百四十八塊了。姜景舒在賣掉寶貝時還下意識地將那片敲下來的碎片留下來做紀念。1976年,他將殘片獻給了國家。
四羊方尊文物特徵: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
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肩、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隻卷角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
整器花紋精麗,線條光潔剛勁。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 夔紋。
方尊頸部飾由夔龍紋組成的蕉葉紋與帶狀饕餮紋,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 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有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既掩蓋了合范痕跡,又可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增強了造型氣勢,渾然一體。
『玖』 四羊方尊的作用,詳細點
四羊青銅方尊,在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之中體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隻卷角羊,各據一隅,在庄靜中突出動感,匠心獨運。整器花紋精麗,線條光潔剛勁。通體以細密雲雷紋為地,頸部飾由夔龍紋組成的蕉葉紋與帶狀饕餮紋,肩上飾四條高浮雕式盤龍,羊前身飾長冠鳥紋,圈足飾夔龍紋。方尊邊角及各面中心線,均置聳起的扉棱,既用以掩蓋合范痕跡,又可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增強了造型氣勢,渾然一體。在商代,羊通祥,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此器採用了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裝飾手法,將四羊與器身巧妙地結合為一體,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變得十分生動,將器用與動物造型有機地結合成一體,並擅於把握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之間的處理,達到了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圍地區在商代是三苗活動區,在此地發現造型與中原近似的銅尊,表明商文化的影響已遠及長江以南的地區。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於靜。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希望能夠幫到您!
『拾』 四羊方尊有什麼用
四羊方尊(商朝)
通高58.3厘米
重達34公斤
1938年湖南省寧鄉縣出土
商代方尊的代表
銅尊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時期,是一種飲酒用具。這件四羊方尊是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是國家特級文物.
渾然一體
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設計成四個大卷角羊,增加了變化,在寧靜中突出威嚴的感覺。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線的合范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用以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羊角是事先鑄成後配置在羊頭的陶范內,再合范澆鑄的,因為技藝高明,使全器有渾然一體的感覺。
動靜結合
在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獨特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的造型以動靜結合,寓雄奇於秀美之間,可謂巧奪天工。
四羊方尊
【注音】:sì yáng fāng zūn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於靜。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寧鄉,由於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其出土青銅器被稱為"寧鄉青銅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寧鄉青銅器群"的代表,也是寧鄉出土最早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絕大多數與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特徵一致。四羊方尊從造型與鑄造特徵方面考古學者認為是典型的商代青銅器,但出土地湖南當時是「荒蠻服地」如何會出土如此精美的商代青銅器?一般認為商文化南界到淮河流域。有些專家推測寧鄉一帶可能是商朝的一個方國;有人懷疑是後來帶入湖南地域的,但是此類說法均缺乏相關的證據。
「尊」是一種盛酒器。尊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方形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尊」,常與「彝」並稱成組的青銅禮器,此類器物主要流行於商周時期,基本造型是侈口、高頸,圓腹或方腹、圈足較高。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尊的鑄造盛期。以四羊方尊式的方形尊和觚式尊,共同特點是在器表的合范處多飾有凸起的棱脊,且通身雕滿了精密繁縟的雲雷紋、獸面紋、蕉葉紋,整個器物給人以雄渾厚重之感。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類似像四羊方尊這樣的商周時期青銅器大多屬於國家文物,市場上不許流通。
德如羔羊——四羊方尊的文化解讀
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中,以羊為造型的器物不僅數量較多,而且製作幾近完美,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著名的四羊方尊。四羊方尊被認為是中國青銅鑄造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這件器物被認為是傳統泥范法鑄制的巔峰之作,由於這件傑作達到的水平令人難以置信,一度被誤以為採取了新的鑄造工藝。
羊成為青銅重器著力表現的對象,有其獨特的象徵意義。
首先,羊在祭祀禮儀中的地位僅次於牛,商代國都所在的河南安陽小屯發現大量祭祀坑,最多的就是牛、羊、犬,商王武丁時期的一條有關商王室對武丁祭祀的材料中提到「卜用百犬、百羊」,另一條材料中提到「十五羊」、「五十羊」,可見羊作為祭祀的犧牲用量很大。
羊的個性也使之成為人們喜愛的對象。先秦時期,人們對羊的個性有兩個歸納:善良知禮;外柔內剛。羊「跪乳」的習性,被視為善良知禮,甚至被後世演繹為孝敬父母的典範;外柔內剛也被引申出許多神聖的秉性,傳說的始祖皋陶敬羊,《詩經�6�1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說法,中國古代一種獨角怪獸獬豸也被認為與羊有關,能看出人是否有罪,能分辨是非曲直。因此,後世以獨角獸表示法律與公正。
羊最通俗或民間化的象徵意義便是「吉祥」,至少從漢代開始,羊就與吉祥聯系在一起,漢代瓦當、銅鏡等銘刻中多見「宜侯王 大吉羊(祥)」,吉祥有時直接寫成「吉羊」,在這里,羊與祥不僅僅是字的通假,而是羊身上被賦予的上述種種秉性使然。
羊是帶角的動物。角是許多民族尤其是原始民族崇拜之物,人類創造的神里許多帶角,如中國古代戰神蚩尤就是著名的帶角的神與祖先。
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即為人頭上戴羊角,世界各原始民族習見用羊角、牛角、鹿角為飾物,其含義有:
1、最早頭上戴角、身披獸皮是為了狩獵時誘惑野獸的需要;
2、氏族節慶日,參加舞蹈的人頭上戴雙角或有角假面;
3、階級分化後,部落酋長、顯貴才戴羊角,有表示權力與尊榮之意;
4、巫師禮神作法戴羊角帽;
5、氏族崇拜的神也有角。
羊在甲骨文中約有四十餘種字形,字形最明顯的共同特徵便是突出雙角。
古人有「水之精為玉,土之精為羊」的說法,羊是各種藝術形式著力表現的對象。新石器時代有陶塑的羊,安陽殷墟商代婦好墓、山西曲沃北趙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晉侯夫人墓出土有玉羊、東漢有百戲吉祥畫像石、東晉瓷器中有羊首壺。清代喜歡用三羊組成工藝品,意寓「三羊(陽)開泰」。
《易》中稱羊者有三卦:〈兌〉為羊、〈夬〉中九四有「牽羊悔亡」、〈歸妹〉上六有「士刲羊,無血。」羊在易學家的研究中被借為「陽」的象徵符號。夏歷正月為泰卦,六十四卦中,「泰」屬三陽,「正月泰卦,三陽生於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此外,三陽在易卦中是初九、九二、九三爻,同屬「陽」。故歷來以「三陽開泰」為一年開頭的吉祥語,有萬物更新的象徵意義。羊也是「和」文化的象徵,古有「鍾律和則玉羊見」的傳說。因羊與陽在古音中同音可通假,加上羊形象可愛,性情柔中有剛,故人們以「羊」作「陽」的代號與具象符號,民間的繪畫作品中,也用羊來表現「三陽開泰」、 九羊啟泰的主題。
廣州著名的五羊傳說很美麗,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把五羊與五穀聯系在一起,晉裴淵《廣州記》「五羊銜谷萃於楚庭」,也許包含了一些今天無法窮究的古老文化密碼。
有意思的是,羊在許多文化背景中都充當過特別角色,不同文化中,羊的象徵意義有不同也有相似的地方。西方的傳統中,山羊角是「太陽」,牛角是「月亮」,太陽說與中國古代「三羊(陽)開泰」演繹的羊與太陽的聯系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地中海文明中,頭胎羔羊(或稱為聖約翰的羔羊),被視為春天勝利的象徵。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各類場合中,小羔羊是祭獻的犧牲,尤其是「神的羔羊」包括羔羊的血,有救世、驅邪的象徵意義,原始的基督教教義甚至指基督為羔羊,約翰對耶穌就說過「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猶太教中用兩只公山羊作「贖罪祭」,就是人們常說的「替罪羊」。
湖南出土的以四羊方尊為代表的著力表現羊的青銅器,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又有替代羊作為犧牲獻祭給神明的意思,同時還包含了對羊等家畜養殖興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後世關於羊的種種觀念。對於當年羊尊的所有者來說,不是一件不能說話的器物,而是自己及其家國之希望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