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寧日報為何還沒有撤掉
現在不是推行電子政務么,建議改為訂閱嘉興日報電子版。不過別忘了通常電子版都是免訂費的。
B. 嘉興有什麼報紙
嘉興日報 南湖晚報 嘉興廣播電視報
C. 南湖晚報的的主要內容
具體不清楚應該是屬於嘉興日報集團下面的一個子公司的發展歷史就不知道了讀高中時我們老師還讓我們訂報紙呢 你可以去下嘉興日報的網站看下很詳細的介紹
D. 嘉善報紙
嘉興日報嘉善版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社長室:0573-84228398 新聞一部:0573-84228367 新聞二部:0573-84228364,專題副刊部:84228369 傳真:84228366 廣告部:84226828 辦公室:84228365 發行咨詢電話:84052268
E. 新倉的新倉老物事
《嘉興日報》平湖版刊登:
撰稿 鄧中肯 攝影 顧雪鋒
聽鄉人唱《新倉謠》挺有意思:「新倉新倉,好比天堂。南有海塘,北有山塘;西有河墩,東有白漾。胳膊山邊琵琶池,三寺六街十二坊。一派好風光!」新倉本地老居民一副自戀自愛、自我得意的腔腮,溢於言表。這個至今已有916年歷史的古鎮,一直是平湖出東城門最為興隆的鄉鎮,自古就有「東鄉十八鎮,新倉第一鎮」之美譽。古時確有為數不少的名勝古跡,古籍里就有「新倉十景」的記載。昔日街坊也有「三寺六街十二坊二十四橋三十六弄四十八堂」之說,足見其曾經的富裕繁榮與興旺發達。 中國第一大江的滾滾洪水攜帶著大量的泥沙直奔東海,在激動人心的出口處纏綿又繾綣地堆積了新的陸地。根據三角洲開發階段理論,三角洲的「上游」往往地勢較高,適宜於人類定居,開發就較早,其次是「中游」,再次是「下游」。處在這個「下游」之地的平湖,位於長江三角洲臨海的邊緣、圈屬於太湖流域,因淤漲海退而形成了大量的田地。空闊的蒹葭圍地也吸引了眾多尋找田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氏族。
應該說,秦漢時期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還相當落後,包括現在的海鹽、平湖,金山、奉賢、南匯一帶更為落後。秦始皇統一中國,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會稽郡置縣二十六,其中一縣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即稱「海鹽縣」。直到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把原海鹽縣東北境的武原、齊景、大易、華亭四鄉析出建新縣,取「湖平似鏡」,名之「平湖」。新倉原屬武原鄉,所以至今殯喪做道場奏班稟報地址時仍說是「武原鄉」。
??古時武原鄉一帶為蘆瀝濕地,就像《詩經》里描繪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個景況。蘆瀝濕地上布滿縱橫交錯的泄水河道,但更多的是一片茫茫的蘆葦。當然,還有較大的河流,蘆瀝浦就是一條非常重要而著名的泄水河流。
據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載:「蘆瀝浦,在縣東北三十八里」,「縣北境之水,悉匯於此,有蘆瀝鹽場」。說到「蘆瀝浦」,就必須提及「東江」。
東江約在唐代即已湮廢,歷史上將東江、松江、婁江合稱「三江」。據考證,松江由太湖流出,在今江蘇甪直以西、澄湖以北古三江口,一分為三。南派即東江(一稱「上江」),南下流入白蜆湖、小湖,約在今澱山湖一帶。從白蜆湖、小湖流出後稱為「谷水」。下游各書記載不一,大致主流一支在今海鹽縣澉浦入海,一支在今上海市金山縣小官浦入海,另一支就在今平湖縣東蘆瀝浦入海。小官浦相當於現在的張涇河,但澉浦早已不存,其入海口一段相當於現在的長山河出海處一段,只留下「澉浦」這一地名。蘆瀝浦也早已湮廢,但同樣留下了「水口」(獨山東)這一地名;「水口」即蘆瀝浦之水的出海口。
因為有蘆瀝浦一河,所以鹽場就名之為「蘆瀝鹽場」;因為有蘆瀝鹽場,所以集市就名之為「蘆瀝市」。就因為盪漾著欸乃櫓聲的河岸上那痴情的一排排蘆竹蘆葦,就因為種滿希望的田野上那坦盪的一馬平川,所以站成了一個滄桑的名字——蘆川。新倉在明清時又名「蘆川」,至今在新倉中大街還有一條弄堂,名為「蘆川新弄」。很像是一塊記憶斑駁的門牌,永久地釘在新倉人飽經風霜的額頭。 新倉古鎮上的老房子很多。老大街南側的房子大都不大,因為臨河而建就沒有多大的空間,吸引眼球的就是那些駁石和石踏埠;但是街北的小弄堂里舊時掩藏的名堂就多了。
最近我兩次去尋訪那些老弄堂,發現年份上百年的古宅已經留存不多,現在沒有坍廢的也已經破落不堪,岌岌可危。倒是東大街的朱家弄,其東側的一長溜牆壁仍然保存完好。底部三陂黃褐色的石基非常顯眼,似乎還記錄著東鄉新倉曾經的富裕與氣派。金家弄原本也有幾棟大戶人家的庭院,可惜都已廢棄,只看到牆角跟隨意擱置的圓石礎。以前造房子,先打好地基;再在地基上擺礎,在礎上再立木柱。「基礎」一詞的引申義即由此而來。「礎潤雨」,新倉人懂得察看石礎是否濕潤,就能推知老天是否要下雨了。
西大街的荷葉弄大概是新倉鎮上最為「捉襟」的小弄堂了。說它「捉襟」,是因為很小,很狹窄,裡面卻很進深。
江南古鎮上的發達人家,都肯定要構築庭院,又都肯定要藏富,所以上規模的私人住宅,一般都縮結在弄堂的深處。新倉為東鄉第一大埠,自然就有不少富綽人家。第一次去時路過應家弄,但沒走進去,自然也就沒有什麼發現。第二次去時,一位老嫗自告奮勇帶我去看。原來應家弄里深藏著一所老房子,年份在百年以上,上下兩層,前有天井,後有庭院。令我驚詫的不是它的規制,而是它的女兒牆。不知房屋先前的主人出於什麼構思,也不知出於哪方高人之手,竟把那女兒牆建得如此美輪美奐!在那高高的西牆之上,鑲嵌五件四方的雕刻作品。五幅飾品因牆勢而置,圖案各不相同,龍鳳花卉、盤蝠威虎,栩栩如生。雖已有破損,但依舊玲瓏生動。這是我去新倉鑽弄堂的最大收獲。
鹽船河南岸現有兩座房子還是值得一提的。一是西小街的姚家房子,也是大戶人家的住宅,解放後做過鄉政府,後來又成了鎮政府的食堂。它的外牆至今保存完好,石庫門絲毫未損,但牆內已面目全非。二是東小街的陸家房子。這是建於1935年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中有天井,且有迴廊,可看作小型的跑馬樓。舊時新倉有好幾幢跑馬樓,但均已拆除。這座樓房幸虧在上世紀50年代被充公,被辟為「新倉地區醫院」竟得以保留下來,不然也有可能被「破四舊」破掉。但幾經滄桑,現已被改變了原來的面貌,東牆已被用水泥重新裝修過,天井裡的條石也已殘缺不全。有意思的是,南門口邊上的白牆上,上個世紀60年代為配合治療血吸蟲病宣傳的紅漆字依稀可辨,西牆上還寫有毛主席的詩詞《送瘟神》。
F. 為什麼嘉興日報網站唯獨沒有海寧版
就是因為在嘉興只有海寧有海寧日報,所以嘉興日報很少用海寧的稿件!
G. 嘉興日報的報紙信息
《嘉興日報》每天發送市區、南湖區、秀洲區、桐鄉、海寧、海鹽、嘉善、平湖,影響著近500萬人的生活。嘉興市及《嘉興日報》以其獨特的地域、經濟優勢和良好、權威的媒介影響,深受廣大廣告主的歡迎和青睞。
2005年7月和10月,嘉興日報社對所屬兩報開始了較大規模的改版。改版後的《嘉興日報》進行了「瘦身」(報寬從原先的39厘米變成34厘米),《南湖晚報》進行了「增高」(報長從原先的39厘米變成43厘米)。
新設立的視覺中心不是過去攝影部的翻版,而是統管了采和編兩重職責的全新部門。我們賦予視覺總監以副總編的職權,這樣就使攝影采訪與版面用稿之間,經過視覺總監的居間調停後,實現無縫鏈接。這樣的機構設置,保障了視覺語言在版面上的充分表達。
嘉興日報社視覺理念和圖片運作機制的創新,使《嘉興日報》《南湖晚報》的圖片質量和版式表達在短期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圖片的功能也從過去簡單的美化點綴上升為吸引讀者眼球的一大亮點,成為提高報紙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H. 求嘉興日報漫畫版投稿郵箱,要有用的!
就一個總的信箱
I. 嘉興日報的主要榮譽
2005年底,嘉興日報選送的版面,在全國地市報優秀版面評選中獲得唯一的「創新獎」。
2006年12月,在中國地市報新聞攝影學會召開的表彰會上,我本人獲得「十傑總編」稱號,視覺總監王芯克和記者李劍銘分獲全國新聞攝影「十傑記者」、「百佳記者」稱號。
2007年7月,李劍銘拍攝的《江南也有沙塵暴?》獲得第十七屆(2006年度)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實現嘉興日報社在中國新聞獎評選中的歷史性突破。
2007年8月,在沈陽全國報紙總編輯新聞攝影研討會上舉行的全國報紙版面評選中,《南湖晚報》攝影版獲得一等獎,《嘉興日報》頭版和攝影版分別獲得二等獎。
在2007年9月進行的2006年度中國地市報優秀版面評選中,《嘉興日報》、《南湖晚報》選送的版面囊括了所有獎項(黨報頭版、黨報專版、都市報頭版、都市報專版)的金獎,是參評的地市報中唯一同時摘取4個金獎的報社。
2007年9月,《嘉興日報》被中國新銳媒體視覺聯盟吸納為新一批成員,成為首家加盟的地市黨報。
2007年12月,嘉興日報社被評為中國地市報創新20強第二名。
2008年11月1日, 嘉興日報在全國各大媒體中脫穎而出,名列中國品牌媒體100強最具品牌價值地市黨報十強第一名。
2008年11月2日,在全國報紙奧運號外·特刊評選活動中, 嘉興日報的奧運開幕特刊分別榮獲「最佳版面奧運號外·特刊」獎、「最具收藏價值奧運號外·特刊」獎。
J. 《嘉興日報》「視聽閱讀」版開設了一個新欄目「讀書訪談錄」,首期話題圍繞「讀名著」展開,將邀請詩
(1)哪些名著最適合中學生閱讀? (2)中學生沒時間閱讀名著怎麼辦? (3)如果請你們為中學生推薦名著,你們會推薦哪些書目? (問題合理,表達正確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