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陳明遠的傳奇經歷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記者都在尋找三位名叫「CHEN M.Y」或「MAYER CHENEY」的中國人。
其中一位CHEN M.Y是「轟動全國」的詩人,他因十幾首詩與毛澤東詩詞相混,而在文革浩劫中慘遭迫害;但是人民群眾喜愛陳明遠的詩,他的詩有幾十首編入《中國當代七名家詩選》。
另一位CHEN M.Y是在中文信息處理和數理語言學等科研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是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他在計算機科學、現代物理學、心理學、經濟學等方面也很有造詣。
還有一位CHEN M,Y,是著作很多的人文學者,從事中西方文化交流,最早主編一套外國人學習中國文化的視聽教材。
多年以後,各國記者們才驚訝地「發現」這三位「CHEN M.Y」竟是同一個人!他就是陳明遠,生於20世紀40年代。他受到許多文化名人的信任、關懷和摯愛,但他最大的樂趣是默默耕耘、靜心思考,不求聞達,做一個真正的文化人。
Ⅱ 陳明遠是什麼樣的人
陳明遠今年64歲,是大興區文聯理事、大興區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他還是大興區老年大學國畫講師,熱心於美術的普及工作,為本區老年大學的花鳥專修班和國畫基礎班的學員們不辭辛苦地講課,已有8年之久,是一位口碑甚佳很受敬重的書畫「園丁」。
我熟知他較早。他1965年就因多次在報刊上發表美術作品而被選出席為「北京市文學藝術創作會議」代表。那時他才23歲。40餘年來,他的作品接連不斷地在報刊登載,並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及他工作的農林系統展會上參展、獲獎;他的許多作品作為禮品傳入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前南斯拉夫等國家。
筆者至今記得,1984年中央電視台《祖國各地》欄目組為大興南郊農場拍攝紀錄片時,曾建議創作一幅反映當地歷史風貌的大畫作為片頭內容。農場黨委經研究,就把任務交給了陳明遠。陳明遠深感責任重大,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查看歷史資料,到「南海子」考察,創作時幾易其稿,終於一幅長190厘米、寬90厘米的工筆重彩畫《狩獵圖》問世。畫中有開闊壯觀的皇家圍獵場面,有栩栩如生的馳馬、奔鹿、追犬、逃兔,以及龍旗招展的皇家儀仗……這幅精彩的作品生動地再現了南苑一帶的歷史風貌,使播出的紀錄片有了鮮明的地方特色。這幅《狩獵圖》成為陳明遠留給家鄉的文化瑰寶,並8次被各報刊選用。
陳明遠為人忠厚,謙虛好學。「要想畫好畫,先要做好人」是他的座右銘。他曾得到過著名國畫大師白雪石先生及其長子白啟哲近6年時間的悉心指點,從技法到創作的功力驟增,再加上他數十年的生活積累,堅持筆耕不輟,他的畫路極廣,題材很寬,不僅工筆寫意兼擅,而且山水、花卉、走獸樣樣皆精。他是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的研究員,但他卻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動,一心服務於家鄉,服務於普通百姓,多年堅持在大興老年大學和老年書畫研究會義務講授山水花鳥的基本技法和創作知識,贏得了一片贊譽。近6年來,他又在家鄉西紅門鎮的文化活動中心書畫班講課,盡管自己累些,但看到已有上千名老少書畫愛好者畫技日漸精進,更加心清氣朗。我想,古人所說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說的就是這種境界吧。
Ⅲ 求陳明遠紫砂壺大致價格 以及鑒定方法
我正好有一把他的手把壺,鑒定過,你有興趣嗎
Ⅳ 落款陳明遠求鑒定!
包漿不對
Ⅳ 陳明遠的具體介紹
他1965年就因多次在報刊上發表美術作品而被選出席為「北京市文學藝術創作會議」代表。那時他才23歲。40餘年來,他的作品接連不斷地在報刊登載,並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及他工作的農林系統展會上參展、獲獎;他的許多作品作為禮品傳入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前南斯拉夫等國家。
1984年中央電視台《祖國各地》欄目組為大興南郊農場拍攝紀錄片時,曾建議創作一幅反映當地歷史風貌的大畫作為片頭內容。農場黨委經研究,就把任務交給了陳明遠。陳明遠深感責任重大,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查看歷史資料,到「南海子」考察,創作時幾易其稿,終於一幅長190厘米、寬90厘米的工筆重彩畫《狩獵圖》問世。畫中有開闊壯觀的皇家圍獵場面,有栩栩如生的馳馬、奔鹿、追犬、逃兔,以及龍旗招展的皇家儀仗……這幅精彩的作品生動地再現了南苑一帶的歷史風貌,使播出的紀錄片有了鮮明的地方特色。這幅《狩獵圖》成為陳明遠留給家鄉的文化瑰寶,並8次被各報刊選用。
Ⅵ 陳明遠的個人簡介
陳明遠,男,1941年1月5日生於上海,1958年畢業於上海中學,1963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同年在北京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從事語言聲學、資訊理論和數理語言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旁聽研究生課程。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2年任北京語言學院(今北京語言大學)講師。
Ⅶ 陳明遠紫砂壺值多少錢
20幾萬吧,不值錢
Ⅷ 陳明遠的水調歌頭詩意是什麼
水調歌頭·歸舟迎日出
星譜凱旋曲,水拍自由詩。瓊花腳底飛舞,驚喜卻痴迷。今夜攜春同至,播下晨風萬里,太白綉雲旗。閃閃清眸子,霞染海魂衣。
透心亮,遍身赤,探穹低。胸濤奔涌呼嘯,激浪與天齊。願把此心熾烈,化為融融光熱,四季賽春時。溫暖流寰宇,永世未終期。
是這個么?
借景抒情,寫出了日出的壯麗。上闕是描寫了在歸舟之時,天還沒有亮,海面上依舊是驚濤怕按,之後滿天星斗天空漸漸出現了朝霞,海面被渲染的波光粼粼。
下闕是描寫天漸漸變亮了,太陽出來了,天空變得火紅一片,此時作者也十分的激動,感覺到太陽的溫暖,說「永世未終期」,就是作者自己體會到了天亮了就是一個新的開始,生命是永無止盡的,永遠都不會有末日降臨,表達了一種對未來的希望與憧憬。
Ⅸ 陳明遠的與余辯論
余秋雨的博客中有一篇名為《百感交集出新書》的文章,內容是講其當時新出的一套「文化苦旅全書」中的前兩本,余秋雨稱書是自己心中的「中國文化史」。他還說這兩本書,反映了他二十幾年來為了在國際坐標中捍衛中華文化尊嚴和光榮所做的努力。雖然這種努力非常艱苦,還受到了一輪又一輪的圍攻和誣陷,但他堅持了。
余秋雨在文章中詳細描述了自己堅持的幾種表現,其中他提道:「中華民族從來就不是一些學者說的『劣等民族』。即使在災難中,也總有中國人在搶救中國文化。這也是中華文化成為世界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的主要原因。」這段話原本的意思是好的,但問題就出現在「一些學者」和「唯一」這幾個字上。
陳明遠被稱為傑出詩人和著名文化學者,在自己的博客中公開質疑:「讀到余秋雨先生如此自白,實在感到困惑、難解。現代究竟有哪一些學者在說:『中華民族從來就是劣等民族?』請余秋雨先生具體舉出他們的姓名和著作來。如果余秋雨先生舉不出,那麼就是余秋雨先生在捏造『假想敵』。還有餘秋雨先生所說『只有中國人在搶救中國文化』,是否別的民族(例如印度人、俄羅斯人、波蘭人、甚至猶太人)就沒有人在搶救他們的文化?中華文化是否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是『世界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別的文化,例如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日本文化、朝鮮文化、越南文化乃至歐洲文化……都中斷了?實際上,我早已論證了,印度文化也並沒有中斷;阿拉伯文化、日本文化乃至歐洲文化都沒有中斷……這樣的立論有根據嗎?在學術上站得住腳嗎?」余秋雨被認為有「捏造觀點」的嫌疑。
Ⅹ 主角叫陳明遠的官場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