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穆罕默德二世和穆罕默德有關系嗎
這兩個人是不同時代的偉人,關系呢,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二世有是伊斯蘭教徒,是穆斯林,是追隨穆罕默德聖人的。
穆罕默德二世穆罕默德二世(1432.3.30-1481.5.3),奧斯曼土耳其蘇丹(1444-1446、1451-1481),軍事統帥。穆拉德二世第四子。1453年率軍攻佔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並遷都於此,改稱伊斯坦布爾。後向巴爾干半島擴張,征服塞爾維亞、波斯尼亞、阿爾巴尼亞、黑塞哥維那和摩里亞(伯羅奔尼撒半島)。在威尼斯-土耳其戰爭中,奪取愛琴海大部島嶼,並一度攻抵威尼斯近郊。向東先後征服小亞細亞的詹達爾奧盧公國、特拉布松帝國、卡拉曼公國及黑海北岸的克里木汗國,把東部疆界擴至幼發拉底河,創建龐大的奧斯曼帝國。以「征服者」著稱。1481年准備出征羅得島時被長子毒死。重視文化教育,曾頒布帝國最早的法典。http://ke..com/view/60280.htm 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創復興者,也是伊斯蘭教徒(穆斯林)公認的伊斯蘭教先知。中國的穆斯林普遍尊稱之為「穆聖」,也被稱作「馬聖人」。按傳統的穆斯林傳記他約於570年出生於麥加,632年6月8日逝世於麥地那。他的全名是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卜·本·哈希姆。穆斯林認為穆罕默德是亞伯拉罕諸教的最後一位先知。此外他還統一了阿拉伯的各部落,並以此奠定了後來阿拉伯帝國的基礎。同時,穆罕默德也是世界上最常用的名字之一。穆罕默德建立了一個今天有上十億信徒的宗教,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伊斯蘭國家,這個國家的繼承人,不論是統一的還是分離的,在歷史上和在今天都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許多人認為穆罕默德是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二十世紀中葉,法國的一個圖書俱樂部計劃出版一套偉人傳記,事先在讀者中作了一次民意測驗,詢向他們所希望列入這套叢書的偉人姓名。出乎預料,在大多數選票上赫然名列榜首的竟是穆罕默德。美國的歷史學家麥克·哈特在他所著的《影響歷史的一百位名人排行榜》中,穆罕默德居首位, 他說:「我選擇穆罕默德作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最有影響的人物,可能會使一些讀者感到驚奇,也會使另外一些讀者發生疑問,但他確實是歷史上在宗教和世俗兩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唯一人物。」無獨有偶,美國國際新聞雜志在20世紀70年代曾向一批有身份的讀者征詢答案:「怎樣才是一名偉大的領袖?綜觀歷史,誰能當此重任?」美國的精神分析學家尤里斯·馬塞曼對這兩個問題作了以下回答:「一位偉大領袖必須起到三種重大作用:第一,為被領導者謀求福利;第二,建立一個令人們在其中能有安全感的社會組織;第三,提出一套使人們真誠信仰的思想體系。綜觀人類全部歷史,能完全起到以上三種作用的偉大領袖,只有穆罕默德一人。他或許就是一切時代最偉大的領袖」。
㈡ 誰知道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是怎麼死的難道是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
他的死因據信是被毒害,但兇手是誰尚存爭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懷疑是其猶太裔主治醫生Yakub Pasha下的手,他也在不久後一場禁衛軍的叛亂中被殺。但也有消息指出毒害蘇丹的最大嫌疑人是他的波斯裔醫生;盡管蘇丹也面臨著威尼斯人無數的暗殺企圖,許多有力證據卻都指向了蘇丹之子Bayezit。
翻譯自英文維基,意思大致是繼位的巴耶塞特二世指使波斯裔御醫毒殺其父。我想可能是中文翻譯的關系,這里的「長子」或許應指代穆斯塔法逝後諸子中最年長的巴耶塞特。
㈢ 如何評價穆罕默德二世
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即位時雖然年僅19歲,但是,由於多年來跟著父親征戰南北,已經是具有多年統治經驗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早在他12歲以前,就按照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傳統擔任小亞細亞西部地區的省級地方官,12歲以後做過將近兩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他受過良好的宮廷教育,知識淵博,智慧超群,精通波斯、希臘、拉丁和阿拉伯等多種語言。早年從政的經歷使他對政治和外交駕馭自如,而他對軍事與戰爭更有深刻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
㈣ 穆罕默德二世的評價
穆罕默德二世最主要的成就—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影響不應該被過高估計(這也是穆罕默德二世沒有被列入正榜中的原因)。因為其一,千年拜占庭帝國早已衰弱不堪,13世紀以後,實際上是一個只擁有君士坦丁堡及附近地帶的小國,能延續到1453年本身已是一個奇跡;其二,在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後不到半個世紀,西歐人便開辟了新的海上航線,君士坦丁堡基本上失去了一千多年來溝通東西方樞紐的重要地位。憑借輝煌的文治武功,穆罕默德二世仍不失為世界史上很有影響的一代雄主。
晚年的穆罕默德變得很多疑,總是害怕有人要害他。即便如此,他還是死於非命。1481年5月初,他的長子巴耶濟德急於登位,暗中買通了御醫,毒死了穆罕默德,享年49歲。
㈤ 穆罕默德二世的魅力
他21歲登上王位。對內,他先處死幾個年幼的弟弟,清除內亂的根源;後以非常手段徹底改革他父親治家舊制,從而在族中樹立起了個人威信。對外,他憑借個人的野心不斷遠征。他一生遠征26次,幾乎連年作戰,其中最輝煌的戰果是於1453年攻佔了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從而埋葬了延續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國,掀開了歐洲歷史的新篇章。他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熏陶,他在知識道路上的進步毫不遜色於其在遠征上的速度。他除了自己的母語外,還掌握了阿拉伯語,波斯語、迦勒底語或希伯來語、拉丁語和希臘語。他對拉丁詩篇或散文很偏愛,也喜歡異教藝術、占星術,甚至掌握了一些數學上的基礎知識,對世界歷史和地理了如指掌。
這位學者型的政治家並沒有用理性抑制殘暴的本性,他向人推廣希伯來奴隸的粗俗方言;為了尋找一個被盜的西瓜,竟然活生生剝開了14個隨從的胸膛;明知自己穩繼王位,僅僅為了除去隱患就把親生弟弟溺死在浴盆里;為了向土耳其近衛軍證明他並非好色之徒,他曾當眾地砍下一個美麗女奴的頭。在戰場上,士兵對他的恐懼遠勝於對敵人。可他沒有蓋烏斯.卡里古拉那麼荒淫無道,卡里古拉自以為是才為所欲為,而穆罕默德二世被伏爾泰稱為他那個時代最有教養和學識的人,「他使全部的法律都服從自己的意志「。 他對不同宗教信仰的寬容給伏氏以深刻印象,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會幾乎完全是受他的恩賜而存活下來;他還從威尼斯請來了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詹蒂利·貝利尼來為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場所製作壁畫,君士坦丁堡牧首的職位得以保留。最絕的是,他不畏先知穆罕默德的預言請貝利尼給自己畫像。攻下君士坦丁堡後,他完全可以為所欲為,但他此時卻懷著一種人生無常的凄涼之意不由自主地當眾背誦了一段波斯詩歌:「蜘蛛在帝國的宮殿里織下它的絲網,貓頭鷹卻已在阿弗拉希阿卜的塔上唱完了夜歌」。
穆罕默德二世的確讓人著迷。這並不因為他是不可一世的帝王,也不因為他有令人難以企及的學識。作為人,穆罕默德二世向我們展示了最完全、最真實的一面。
㈥ 穆罕默德二世為什麼是奧斯曼人穆罕默德一世不是阿拉伯人嗎
二世並不是樓主理解的父子繼承的關系!
㈦ 穆罕默德二世的介紹
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土耳其語:Fatih Sultan Mehmet),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第七代君主,奧斯曼帝國蘇丹(1444年—1446年,1451年—1481年)。他也經常被人們直接以外號「法提赫」(意為征服者)相稱(Mehmed the Conqueror)。他21歲的時候已能指揮奧斯曼土耳其大軍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完成了幾代蘇丹的夙願。及後更西侵巴爾干半島腹地、東抗白羊王朝,為日後奧斯曼帝國百年霸業奠下穩固的基石,而且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了統治,尤其是在宗教和文化方面所採取的寬容政策,實數難得。1這些政策和措施都使得奧斯曼帝國國形勢穩定,經濟和文化得到發展,民族得以融合,並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1所以,許多歷史學家稱他才是奧斯曼帝國真正的創建者。他也為後來的蘇里曼大帝建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能使用流利的土耳其語、亞美尼亞語、希臘語、斯拉夫語、希伯來語、波斯語、拉丁語、阿拉伯語等八種語言,也是歷史上最以尚武好戰著稱的蘇丹。
㈧ 穆罕默德二世的人物解析
穆罕默德二世最主要的成就—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影響不應該被過高估計(這也是穆罕默德二世沒有被列入正榜中的原因)。因為其一,千年拜占庭帝國早已衰弱不堪,13世紀以後,實際上是一個只擁有君士坦丁堡及附近地帶的小國,能延續到1453年本身已是一個奇跡;其二,在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後不到半個世紀,西歐人便開辟了新的海上航線,君士坦丁堡基本上失去了一千多年來溝通東西方樞紐的重要地位。憑借輝煌的文治武功,穆罕默德二世仍不失為世界史上很有影響的一代雄主。
㈨ 穆罕默德二世的人物生平
穆罕默德二世(1432.3.30-1481.5.3),奧斯曼土耳其蘇丹(1444-1446、1451-1481),軍事統帥。穆拉德二世第四子。
1453年率軍攻佔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並遷都於此,改稱伊斯坦布爾。後向巴爾干半島擴張,征服塞爾維亞、波斯尼亞、阿爾巴尼亞、黑塞哥維那和摩里亞(伯羅奔尼撒半島)。在威尼斯-土耳其戰爭中,奪取愛琴海大部島嶼,並一度攻抵威尼斯近郊。向東先後征服小亞細亞的詹達爾奧盧公國、特拉布松帝國、卡拉曼公國及黑海北岸的克里木汗國,把東部疆界擴至幼發拉底河,創建龐大的奧斯曼帝國。以「征服者」著稱。
1481年准備出征羅得島時被長子毒死。他重視文化教育,曾頒布帝國最早的法典。 穆罕默德二世(Muhammad Ⅱ,1432-1481)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第七任蘇丹(1451-1481)。全名穆罕默德·本·穆拉德·本·穆罕默德·本·巴耶濟德。第六任蘇丹穆拉德二世之第四子,1432年3月30日生於埃迪爾內。
幼年時曾接受嚴格的伊斯蘭教、文化和軍事教育。他的兩個哥哥體弱多病,所以穆拉德二世著重培養穆罕默德。穆拉德聘請了國內的一些知名學者給他當老師。和他一起學習的還有貴族子弟,以及表現出聰明伶俐的戰俘們的兒子。這樣做的目的顯然是想讓自己的兒子從小就能結交各種有才乾的朋友,為日後執政打下基礎。 等穆罕默德年齡稍長,穆拉德就派他去小亞細亞的馬尼薩擔任總督,以使他積累治國經驗。 1444-1446年,在其父棄政隱居期間,他被遜位為臨時蘇丹,曾先後經歷了十字軍入侵和近衛軍叛變等事件,開始認識到軍權與武力在治國當中的重要性。
1446年5月,其父復甦丹位,他重返馬尼薩任省督。此間,他從師當地的一些著名學者學習文學、歷史和哲學,研讀波斯、希臘、羅馬的古典詩篇和亞里士多德學派的哲學著作。他閱讀了大量歷史書籍,對亞歷山大大帝和羅馬著名統帥的傳記尤感興趣。重視軍事學研究,對戰爭中的戰略戰術、武器的運用以及地形的選擇等尤為鑽研。除精通土耳其語外,他還學習並掌握了阿拉伯、波斯、希臘等多種語言。這一切為其後成為博學多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奠定了基礎。
1451年在其父逝世後正式繼位。在位30年間,他開疆拓土,勵精圖治,建立起龐大的奧斯曼帝國。 此後,他發動了一系列戰役和遠征:
在歐洲,他先後征服塞爾維亞、波斯尼亞、瓦拉幾亞、阿爾巴尼亞、黑塞哥維那,並把希臘和伯羅奔尼撒半島並入帝國版圖;向西佔領義大利南部的愛奧尼亞海諸島和奧特朗托,北上攻抵威尼斯外圍;在東方則向黑海發展,奪取了重要商業城市卡發(Kafa,今費奧多西亞),征服克里米亞汗國。
在亞洲,先後滅詹達爾奧盧公國、特拉布松帝國、卡拉曼公國,打敗白羊王朝的烏宗·哈桑,統一了安納托利亞。隨著對巴爾乾地區和小亞細亞的征服,伊斯蘭教在上述地區得到了廣泛傳播。穆罕默德被稱為「兩地(指歐洲屬地和小亞細亞)和兩海(指愛琴海和黑海)的主人」。
穆罕默德二世在治國方面亦頗多建樹,被認為是奧斯曼帝國的真正締造者。
在施政方面,他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改組政府各級行政機構,明確劃分各職權部門的職責范圍;實行部分權力下放,規定宰相府、度支大臣辦公廳和大法官辦公廳有權以素丹名義,分別頒發有關行政、財政和伊斯蘭教事務的指令;對帝國轄有的歐洲28省和小亞細亞20省實行中央集權下的分級治理;整頓吏治,重視法治建設,主張在遵守遜尼派伊斯蘭教法的基礎上,完善國家的行政建制和行政立法,以其名義頒布了奧斯曼帝國的第一部法典和各項法規。法典內容廣泛,涉及朝廷官職的設立、宮廷禮儀、財政制度和刑法等。法規中最具體的是土地法,它明確規定帝國的土地佔有形式分為3種:國有地(米利)、寺院土地(瓦克夫)和私有地(米勒克)。
他對民族、宗教問題採取審慎態度,實行寬容政策。在攻佔君士坦丁堡後,為了穩定政局,他釋放了許多分配給他的基督教戰俘奴隸,並對居住在城內的希臘基督教徒採取退還房舍、豁免賦稅、免服兵役等措施,鼓勵他們繼續定居。對帝國境內的被統治民族給予一定的自治權,准許他們在不觸犯帝國政府利益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本民族的方式和法律生活,可以開辦民族學校,用本民族語言進行教學。在號召穆斯林興建和把某些基督教堂改建為清真寺的同時,容許基督教徒保持其宗教團體的獨立性和在批準保留的教堂內自由地進行宗教活動,曾允許塞爾維亞國王在其境內每座清真寺旁興建教堂。承認猶太教各個教團的合法存在,給予他們與其他教會同等的權利。允許恢復希臘總主教區,從埃迪爾內一個帕夏的奴隸中找回主教真納狄奧,親自設宴予以款待,任命其為希臘總主教。穆罕默德二世對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亦很重視。他開辦了以培訓行政管理人員為宗旨的宮內學堂,各民族學員可以平等地接受語言、文學、法律、軍事、宗教、財政、行政管理等全面教育,苦讀10-12年後被量才分配到政府各部門任職。他在伊斯坦布爾大規模興建宮殿、清真寺的同時,也注意學校、圖書館的創建,僅在法蒂赫清真寺兩旁即各建有4所高等經文學校,聘請穆斯林世界的著名學者講學。他本人愛好廣泛,在戰爭間歇時,曾在王宮內從事過園藝勞動,亦常同文人學士在一起吟詩作畫。他保存有當時世界各國的一些繪畫作品,其中還包括有中國明代的國畫。
他在自己的30年統治期間親率大軍遠征26次,幾乎連年作戰。這其中最輝煌的戰果是在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從而滅亡了延續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國。穆罕默德二世在其士兵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後,把這個城市改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使奧斯曼帝國成為一個地跨歐亞的國家,並且從此控制了博斯普魯斯海峽。 穆罕默德二世在巴爾干半島上的征服活動包括1459年吞並塞爾維亞,1463年征服波斯尼亞和1479年吞並阿爾巴尼亞。他的另一項戰果是,使金帳汗國的殘余克里米亞汗國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1480年,穆罕默德二世進攻義大利,造成了極大的恐慌,這件事在馬基亞維利的《佛羅倫薩史》中有所反映。
穆罕默德二世對不同宗教信仰的寬容給人以深刻印象。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會幾乎完全是受他的恩賜而存活了下來;君士坦丁堡牧首的職位得以保留。穆罕默德二世命令牧首把一些基督教的文獻翻譯成土耳其語。他甚至從威尼斯請來了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詹蒂利·貝利尼來為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場所製作壁畫。除此之外,穆罕默德二世還使用了羅馬皇帝的稱號,以增加他在帝國歐洲部分領土上的統治的合法性。
在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時期編成了奧斯曼帝國的第一部成文法典。這一重要工作後來在他的繼承人塞利姆一世和蘇萊曼一世(「立法者」)時代終告完成。
1481年5月,他在出征羅得島前夕歿於馬爾泰佩市附近的洪卡沙伊軍營中,後葬於伊斯坦布爾法蒂赫清真寺旁的寢陵里,終年49歲。穆罕默德二世畢生率軍征戰沙場,戰績顯赫,以「法提赫」(Fatih,即征服者)著稱於世。1453年5月末,他在親率20萬大軍歷經兩月的苦戰之後,攻佔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廷帝國,並以該城為首都,改名伊斯坦布爾。史書稱之為「開創了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新紀元」。
㈩ 歷史話題:奧斯曼帝國的穆罕默德二世是怎樣滅掉拜占庭帝國的怎麼聽說他攻打拜占庭城牆時用到了重火炮
1453年初,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步騎兵17萬、艦船320艘,從陸海兩麵包圍君士坦丁堡,企圖徹底滅亡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的軍民也孤注一擲,誓與古城共存亡。他們盡一切可能加固工事,除了在西面築了兩道堅不可摧的城牆之外,還在城牆上每隔百米築一堡壘,牆外挖了很深的護城壕。在城北金角灣的入口處,他們用粗大的鐵鏈橫鎖水面,使任何船隻都無法駛入。在城東城南面臨海灣敵人很難接近的地方,他們也築起了堅固的城牆。
4月12日,土耳其人首先從西面猛攻,他們用每發炮彈重達500公斤的大炮對城牆狂轟濫炸,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炮擊。堅厚的城牆經不住大炮的轟擊而不斷崩裂。城外的護城河已經乾涸,土耳其軍扛著粗大的樹干,滾動巨大的木桶,向護城壕沖去,企圖把壕溝填平,但是卻遭到了城中槍炮的嚴厲打擊,紛紛敗下陣來。強攻不行,土耳其人便打算挖地道,穿過護城牆和城牆,鑽入城內,不料地道還沒挖完,就被當地居民發現,他們用火葯將地道炸毀了。土耳其人見此計不成,又決定使用攻城塔車,在車上築起塔堡,外麵包著三層厚厚的牛皮,車上藏有炮火和弓箭手,還有一架用滑輪升降的雲梯。他們滿以為這下一定可以出奇制勝了,可是當塔車靠近城牆時,守城的官兵就往塔車內猛投蘸滿松脂的火把,將塔車燒著,並用大桿推倒雲梯,土耳其人又遭慘敗。穆罕默得二世的陸上進攻接連受挫。在海上,他的艦隊也未獲成功。在金角灣,有君士坦丁堡的艦隊巡防,共有9艘大戰艦和30艘較小的艦船在海上協助城內的防衛戰,並運輸作戰物資。4艘拉丁船和一艘希臘船甚至沖破土耳其艦隊的封鎖,進入金角灣內,給君士坦丁堡運來大批給養。
由於屢戰屢敗,傷亡慘重,軍隊中的厭戰情緒上升,並形成了以宰相哈利勒為首的反對派。他們以西方援軍將至為借口主張撤圍,卻終於不能打動穆罕默德二世。
但穆罕默德二世也不得不重新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虛實,制定新的進攻措施。後來,他發現城北的金角灣水面不寬,東羅馬人主要依靠鐵索橫江來阻擋進攻,倘若能繞過鐵索,從水路登陸,進行偷襲,定能在敵軍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攻破城池。然而,如何使船隻繞過鐵索抵達城下,卻是一件頗費腦筋的事。穆罕默德和部下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個曠古未聞的妙計奇策。他派人到熱那亞商人據守的加拉太鎮去,用優裕豐厚的報酬收買了那裡的商人,使商人們允許他在加拉太北面鋪設一條陸上船槽。船槽是用堅厚的木板鋪成的,由高往低的滑行面,槽底又塗上很厚的一層牛羊油脂。靠著這條船槽,土耳其人經過一夜的努力終於奇跡般地將80艘戰船拖運到了金角灣的側面。在那裡他們架起了浮橋,築起了炮台。
1453年5月29日拂曉,穆罕默德二世再次發動全面攻擊。他甚至把自己精銳的侍衛隊亦派上陣去。守城的軍隊在他們的指揮官猶斯底尼亞的領導下,進行殊死的抵抗,使戰況進入膠著狀態。但不幸的是,猶斯底尼亞中箭身亡,致使守軍頓生恐慌,無心堅守,抵抗力大降。土耳其軍隊終於突進了對方的陣地。東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看到大勢已去,化裝奪門而逃,在混戰中被土耳其人擊斃。當天夜裡土耳其人佔領君士坦丁堡全城。土軍在城內燒殺搶掠,歷代的藝術珍品被洗劫一空,華麗的建築物被付之一炬。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志著延續1000多年的東羅馬帝國的滅亡。隨後,土耳其把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