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鹽是怎麼做的
擴展閱讀
南方績優成長基金凈值 2025-08-27 21:38:37
恆大吧 2025-08-27 21:27:01

鹽是怎麼做的

發布時間: 2021-09-16 20:51:02

❶ 鹽是怎麼做的

歷史上有用鍋煎熬制鹽之舉。清代後期,寧德的漳灣、南埕青山等地鹽民試行曬鹵制鹽技術。民國20年,福鼎葉禮意等人在秦嶼文渡建圃制鹽,先用木板曬鹽,量少質次,後聘請浙江師傅傳授制鹽技藝,整灘造埕、揚鹵曬鹽。50年代,寧德、福鼎鹽區改革制鹽工藝,建設納潮工程,充裕鹵源。60年代初,寧德三都鹽場用薄曬勤轉的制鹽工藝,抽水制鹵與鹵液結晶上下工序緊扣,提高鹽的產量質量。用擴建結晶池與鹵水蒸發池提高原鹽產量。70年代後期,改變露天鹵井為砌加蓋鹵井。該場卓雪生研製成功直流電動軸流泵,解決傳統踩水車抽鹵的操作方法。至80年代末,閩東制鹽基本實現機械化。

制鹽工業歷史悠久,其發展經歷了由原始手工生產、手工機械生產到機械化、現代化生產的過程。
人類最早是採集自然界存在的鹵水和鹽,包括地表天然鹵水和岩鹽及海濱窪地自然結晶的鹽,供給食用。中國在5000多年前,就開始刮取海濱鹹土,淋鹵煎鹽。有天然鹵水的地區,曾採用「先燒炭,以鹽井水潑之,刮取鹽」的生產方法。戰國末期,四川開始掘井、汲鹵、煎鹽。齊管仲(公元前?~前645)實行「官山海」政策,即鹽由官民並制,產品全部由官府統一運銷。但由漢代至明代,除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到唐玄宗開元十年(722)的139年間,開放全國海灘、鹽井、鹽湖,任民自由產銷外,其他歷代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大都實行專賣制度,以嚴刑峻法控制著鹽的產銷,以徭役的形成強迫鹽戶產鹽,生產者役作極苦,還要負擔繁重的鹽課,因而嚴重地阻礙了生產的發展。雖然隋、唐之際,山西湖鹽生產已形成「墾畦澆曬」的新工藝,宋、元之際,福建海鹽生產已部分採用曬鹽法,但生產規模小,工具設備簡陋,生產者之間只有簡單的協作,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狀態。
井礦鹽的情況有所不同。四川在宋代出現了卓筒井,首次使用鑽頭(「圜刃」銼)鑿井。由明代到清代,手工機具逐漸完備,分工協作逐漸明確,商業資本日益轉為產業資本。隨著外地遊民的流入,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到清代乾隆(1736~1795)、嘉慶(1796~1820)年間,自貢鹽業已進入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階段。1835年以後,黑鹵井、岩鹽井、深層天然氣井的相繼開鑿,又為鹽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能源。岩鹽井自然溶浸通腔,一井注水,多井出鹵,促成了有關井戶的聯合,大大促進了鹽區工場手工業的發展。
在產業革命的影響下,19世紀中葉以後,一些技術較為發達的國家,其井礦鹽的鑿井、汲鹵、制鹽,海鹽的納潮、制鹵、結晶、收鹽、集運,湖鹽、礦鹽的開采,相繼採用了機械設備,生產規模日益擴大。中國自貢鹽區1912年採用了蒸汽機車牽引汲鹵,1925年天津漢沽鹽場採用了柴油機帶動水泵揚水,其他一些海鹽區也逐步開始採用機械,但發展緩慢。1910~1949年,中國年產鹽量由178萬噸增加到298萬噸,平均每年僅遞增1.3%。1949年以後,中國的制鹽工業才得到迅速發展,並逐步實現機械化、現代化的大生產。

❷ 鹽是怎麼製作的

一、鹽的製作過程是怎樣的

1.食用鹽的製作方法是比較簡單的,一般採用的方法主要是納潮、鹵制、結晶、收鹽和洗鹽。

2.製作食鹽的方法雖然有點簡單,但是也要有很強的勞動力。首先就是要將納潮的揚水將海中的海水引導鹽田裡面,然後在太陽底下進行暴曬,經過強力的日朝使鹽田裡面的海水進行蒸發,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濃度就會出現結晶,這樣簡單的製作之後就會得到粗鹽。

3.將蒸發之後得到的粗鹽經過溶解、沉澱、再進行過濾、蒸發之後得到精緻的食鹽,最後在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添加其他的元素。

二、食鹽的功效

1.在食用鹽當中含有一定的碘元素,所以在食用食用鹽的時候可以為我們的身體添加碘元素。



2.在早晨的時候飲用適量的鹽水可以起到清理胃水的作用。在早晨的時候適量的食用鹽水還可以清除口腔裡面的牙臭味,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起到去除口腔裡面苦味的效果。

3.適量的食用鹽水還可以起到增強消化功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腸道的消化,起到增進食慾的效果。

4.在早上的時候在牙膏上沾一點食用鹽用來刷牙的話,ke一起到一定的美白效果哦!

5.在熱水中適量的加上一點食用鹽,然後用來擦拭飯桌的時候可以起到抗菌的作用。

6.食用鹽最大的功效就是可以起到調味的作用,在製作美食的時候可以在裡面加入適量的食用鹽,這樣的話會讓我們更有食慾。



鹽的製作小編在上面的文章中已經具體的向大家做了一下介紹,如果大家還不太明白的話可以仔細的參考一下上面的文章。在食用鹽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因為食鹽裡面有碘元素就大量的食用,一切要根據實際情況出發。

❸ 食用鹽是如何製成的

鹽從何而來
鹽是地殼中普遍存在的物質,由於易溶於水,因此常被雨水帶進河川再流入大海。據統計,每年從陸地流入海洋的鹽大約有1.1億噸,而全球海洋所含鹽分約4500億噸以上。
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又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
人類采鹽最早使用的方法是從含鹽量高的乾涸河床或湖床刮下鹽結晶塊。但沒多久人們便發明了較復雜的產鹽方法。
第一種常用的鹽是海鹽。海鹽的取得主要是在氣候和地質條件適合的海邊開發鹽田,依靠日曬和自然蒸發,從而使鹽分析出。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海邊都出產海鹽,如亞洲的中國、韓國、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歐洲的地中海沿岸等是海鹽的大產地。
早期非洲許多地區的居民都是從含鹽量高的鹽土中采鹽。他們在鹽地里挖出許多約2米深的鹽井,含鹽的地下水冒出後,經蒸發便析出鹽晶,井鹽便這么開采出來了。世界上著名的井鹽產地還有中國的自貢、波蘭的魏里奇卡等。
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存在含鹽量較高的湖泊。而採集湖鹽最有特色的地方當屬非洲塞內加爾的瑞特巴。當地人制鹽的方法很簡單,湖邊各村莊的男女老少全體出動,搭乘小船,將幾百個塑膠桶放在湖裡,排成圓圈,從空中俯瞰下來就像一條七彩繽紛的項鏈。而後利用赤道的烈日將桶里的湖水曬干,於是桶底便留下了一層潔白的鹽。
開采礦鹽比利用鹽田曬鹽的方式晚許多。波蘭的考古學家曾挖掘出一些將鹽土加熱析出結晶鹽的用具。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都存在天然鹽礦,如伊朗、伊拉克、美國西南部、澳大利亞和玻利維亞等。有些地方甚至存在鹽丘和鹽山,如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約有300座圓形鹽丘;巴基斯坦境內有綿延的鹽山等。
如今,在許多靠自然條件難以產出足夠用鹽的國家和地區,陸續開發出一些新的制鹽方法,其中以「電透析法」最受歡迎。所謂電透析法就是在直流電壓下,利用陰陽離子交換膜的選擇透過性,將海水中鹽的濃度提高約7倍,再予以蒸發結晶從而產出高品質的精鹽。此法目前在日本和台灣被大量使用。

❹ 鹽是怎麼生產出來的鹽的生產過程

  1. 鹽的生產過程:工業上用海水曬鹽或用井水、鹽湖水煮鹽,使食鹽晶體析出。這樣製得的食鹽含有較多的雜質,叫做粗鹽。粗鹽經溶解、沉澱、過濾、蒸發,可製得精鹽。

  2. 現代食鹽的製造是使用的"真空制鹽"技術,純凈的鹽水注入蒸發罐,高溫蒸汽通過熱交換方式給鹽水加熱,使鹽水中的水份蒸發掉,鹽就結晶出來了。科學家又運用了液體在低氣壓條件下,沸點降低的原理,採用降低蒸發罐中的氣壓的方法,降低熱能的消耗,使鹽盡快結晶出來。這就是"真空制鹽"技術。

  3. 制鹽是連續生產的,剛生產出來的鹽是還是一種鹽漿。要用離心膠水的方法甩去多餘的鹽水,返回到蒸發罐中回收利用。脫水後的鹽還是濕鹽,要用乾熱的壓縮空氣吹乾。乾燥後的鹽就是工業生產用鹽。如果是用來食用的,還得有一個關鍵的工序——"加碘"。人如果缺碘就會患上「碘缺乏症(IDD)"大脖子病,智力損害什麼的。加碘後的食鹽經過包裝,運輸,然後才走進千家萬戶,走進人們的生活。

❺ 鹽是怎樣製作出來的

食鹽的製法:工業上用海水曬鹽或用井水、鹽湖水煮鹽,使食鹽晶體析出。這樣製得的食鹽含有較多的雜質,叫做粗鹽。粗鹽經溶解、沉澱、過濾、蒸發,可製得精鹽。(一)海鹽的生產
我國的海鹽生產,一般採用日曬法,也叫「灘曬法」,就是利用濱海灘塗,築壩開辟鹽田,通過納潮揚水,吸引海水灌池,經過日照蒸發變成鹵水,當鹵水濃度蒸發達到波美25度時,析出氯化鈉,即為原鹽。日曬法生產原鹽,具有節約能源,成本較低的優點,但是受地理及氣候影響,不可能所有的海岸灘塗都能修築鹽田,所有的季節都能曬鹽。空氣乾燥,日照長久,蒸發量大,鹽的產量就高,反之,產:量就低。在我國的北方鹽場,只有3月至11月才是曬鹽季節。
日曬法生產原鹽,其工藝流程一般分為納潮、制鹵、結晶、收鹽四大工序。
1.納潮
實際上是生產原鹽的原料提取過程。海水是鹽業生產的原料,為確保生產的正常進行,必須千方百計地保證原料的供應。目前,採用的納潮方式有兩種,一是自然納潮,二是動
力納潮。自然納潮是在漲潮時讓海水沿引潮溝自然流人;動
力納潮一般採用軸流泵將海水引入,其特點是不受自然條件限制。
2.制鹵
制鹵是在面積廣闊的蒸發池內進行的,根據每日蒸發量適當掌握蒸發池走水深度,使鹵水濃度逐步提高,最後濃縮成飽和鹵。
3.結晶
海水在不斷蒸發濃縮過程中,各種鹽類濃度不斷增大,
當鹽類濃度達到飽和時,將以晶體形式析出,在過飽和溶液中,不斷維持溶液過飽和度,晶體就能繼續生長。
4.收鹽
就是將長成的鹽,利用人工或機械將鹽收起堆坨。
(二)井礦鹽的生產
井礦鹽生產主要分為采鹵和制鹽兩個環節。不同的礦型
採用不同的采鹵方法。提取天然鹵的方法有提撈法、氣舉法、抽油采鹵、深井潛鹵泵、自噴采鹵等方法。在岩鹽型礦區大多
採用鑽井水溶開采方法,有的採用單井對流法,有的採用雙井水力壓裂法。
1.對流法
此法是目前國際國內開采岩鹽礦床比較普遍採用的方法之一,機械化程度較高,成本較低。它利用了岩鹽礦具有溶解於水的特點進行開采,具體方法是:打一口井到鹽層,下兩層套管,外層套管用油升水泥固好井,從其中一層管注入水,溶解鹽層,由另一根管子把鹵水抽上來。
2.壓裂法
此法是在地面打兩口鑽井,下人套管,將井管與井壁封固,從一口井壓人高壓水,在鹽層形成通道,溶解鹽層,形成飽和鹵水,由另一口井壓出地面,交付生產。
制鹽是在廠區進行的,將蓄鹵池凈化後的鹵水輸入罐中,利用蒸汽加熱,使水分不斷蒸發。鹵水經過蒸發後即成為半鹽半水的鹽漿,再經離心機脫水,輸入沸騰床乾燥即為成品鹽;如果鹵水含芒硝較多,可採用冷凍母液或熱法提出芒硝;江西鹽礦引進瑞士蘇爾壽公司的鹽硝聯產工藝,具有領先的代表性。
如果鹵水含石膏較多,則提出石膏以保證鹽品質量。
(三)湖鹽的生產
湖鹽分為原生鹽和,再生鹽,主要採用採掘法或灘曬法。採掘而言,有些湖經過長期蒸發,氯化鈉沉澱湖底,不需經過加工即可直接撈取。如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歷經數千萬年變化;形成了干湖,其鹽露於表面。各地目前以采鹽機或采鹽船進行生產,它的工藝流程大致是:剝離覆蓋物——采鹽——管道輸送(或汽車輸送)——洗滌、脫水一皮帶機輸送一成品鹽人坨。至於灘曬法與海鹽生產工藝相類似。

❻ 鹽是怎麼做的

鹽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我們都知道鹽是通過對含鹽的鹵水或海水進行結晶後加工提煉獲得的。但是,真正食鹽的提煉方法並不是如此簡單的。 在四川自貢市仍有一口至今仍延續著古法制鹽的古井。從那裡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井鹽得製作方法。 煉制井鹽的工序繁多。 首先需要配鹵,它的原料是鹵水,分為黃鹵和黑鹵兩種,黃鹵是種成褐色的溶液,其中含有大量的鋇離子,用它煮出的鹽味苦而且有毒;黑鹵則是一種黑色的溶液,它含有大量的硫酸根離子,也是種對人體不利的物質。那麼如何煉制出可以食用的井鹽的呢? 勞動人民發現要想把黃鹵中的鋇離子和黑鹵中的硫酸根離子去掉,只要把黃鹵和黑鹵按一定的比例調配在一塊,這樣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結合生成白色沉澱(現代化學檢驗硫酸根的方法,硫酸鋇白色沉澱),然後把沉澱物去除。 之後,使用反串「鹵水點豆腐」的方法,用豆漿來洗鹵水,這樣可以使鹵水渣凈水澄。由於鹵水中有大量的雜質存在,這些雜質包括一些高價離子雜質和固體雜質,它們影響了井鹽的質量和顏色,而豆漿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於這些高價離子反應產生能被過濾掉的沉澱,同時蛋白質的表面還有吸附作用,能吸附固體殘渣,所以加入豆漿不但能去除高價離子,還能去除殘渣,可謂一舉兩得。 之後是煮鹽,為了縮短煮鹽時間,往往還在熬制過程中加入一種叫「母子渣」的渣鹽,其實就是種已結晶的成鹽,它能誘導鹽鹵加速結晶。這樣就得到了潔白的結晶體--井鹽。

❼ 怎麼製作鹽

鹽堅信大家都對他較為了解。它是一種大家生活起居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品,乃至是在一些工業生產層面也會採用鹽。一般狀況下,大家平常應用的鹽關鍵分成二種,一種是福清,一種是兩年。很多人都了解鹽是從哪裡來的,可是對語言的具體方法堅信基本上非常少有些人了解。那麼鹽究竟是怎麼做出去的呢?
space
鹽怎麼做出來的
有關製作方法
工業生產上放海水曬鹽(也稱深圳鹽田法)或用河水、鹽湖水焯鹽,使食鹽晶體溶解。那樣製取的食用鹽帶有較多的殘渣,稱為生鹽。生鹽經融解、沉定、過慮、揮發,能製得食鹽。也有較多的人以便補充大量的鹽份,將碘元素加了進來。
生理學功效
關鍵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保持細胞外液的血漿滲透壓
Na和Cl是保持細胞外液血漿滲透壓的關鍵正離子;K和HPO4是保持細胞內液血漿滲透壓的關鍵正離子。在細胞外液的正離子總產量中,Na佔90%以上,在陽離子總產量中,Cl佔70%上下。因此,食用鹽在保持血漿滲透壓層面起著關鍵功效,影響著人體內水的趨勢。
space
鹽怎麼做出來的
2.參加身體酸鹼的調整
由Na和HCO3產生的碳酸氫納,在血液中有調節作用。Cl與HCO3在血液和血紅細胞中間也有一種均衡,當HCO3從血紅細胞滲入出去的情況下,血紅細胞中陽離子降低,Cl就進到血紅細胞中,以保持極性的均衡。相反,也是那樣。
space
鹽怎麼做出來的
3.硫酸鹽在身體參加胃液的轉化成
胃酸呈強酸鹼性,pH約為0.9~1.5,它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鹽酸和黏液。胃體腺中的壁細胞可以代謝鹽酸。壁細胞把HCO3鍵入血液,而代謝出H鍵入胃酸。這時候Cl從血液中乾壁細胞進到胃酸,以維持極性均衡。那樣強的鹽酸在肚子里為何可以不腐蝕胃粘膜呢?由於胃體腺里有一種黏液體細胞,代謝出去的黏液在胃黏膜表層產生一層約l
mm~1.5 mm厚的黏液層,這黏液層常被稱作胃黏膜的天然屏障,在酸的侵蝕下,胃黏膜不至於被胃蛋白酶所消化吸收而產生潰瘍。但喝酒會消弱胃黏膜的天然屏障功效,通常擴大造成胃潰瘍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食用鹽在保持神經和肌肉的一切正常體液調節上也是有功效。
當細胞外液很多損害(如出血過多、出汗特別多)或食材里欠缺食用鹽時,身體鉀離子的成分降低,鈣離子從體細胞進到血液,會產生血液濃稠、尿少、皮膚變黃等症狀。 身體對食用鹽的需要量一般為每人3 g~5 g。因為生活方式和口感不一樣,具體食用鹽的攝取量因人因為地有很大區別,在我國一般人每日約進餐食用鹽10 g~15 g。

❽ 食鹽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工業上用海水曬鹽(也稱鹽田法)或用井水、鹽湖水煮鹽,使食鹽晶體析出。這樣製得的食鹽含有較多的雜質,叫做粗鹽。粗鹽經溶解、沉澱、過濾、蒸發,可製得精鹽。還有較多人為了補充更多的鹽分,將碘元素加了進去。

(8)鹽是怎麼做的擴展閱讀:

用途

食鹽的作用很廣:殺菌消毒,護齒,美容,清潔皮膚,去污,醫療,重要的化工原料,食用……

化學性質

1.可以與硝酸銀反應得到氯化銀沉澱;

2.固體食鹽可以與濃硫酸共熱得到氯化氫氣體;

3.電解氯化鈉溶液可得到氯氣、氫氣和氫氧化鈉;

4.電解熔融氯化鈉可得到單質鈉和氯氣。

參考資料:網路_食鹽

❾ 鹽是怎麼做成的

很早很早以前,人們用大海的海水曬鹽,用鹽湖的鹽水曬鹽,用鹽泉的鹹水煎制食鹽。當然,今天我們還用海水和鹽湖水製取食鹽。也有一部分加碘精製食鹽,是從另一種途徑得到的――由開采岩鹽加工而成。

岩鹽,也叫石鹽。它就是一種特殊的石頭,也是一種用途非常大的礦物。岩鹽透明或者半透明,很容易敲碎,有點像冰糖,但是是鹹的哦。岩鹽埋藏在地下幾百米到幾千米的深度,經常和石膏、芒硝、還有鉀鹽哇一起作伴,它們都是好幾千萬年以前,因為海水或者湖水蒸發結晶形成的。

說起岩鹽的開采,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聰明的科學家利用了岩鹽能夠被水溶解的特點,工人不用下礦井,就把鹽采出來了。是這樣的,工人叔叔從地面上鑽井到地下幾百到幾千米,一至鑽到岩鹽礦的下部,再下一根大鋼管用水泥固好,然後在大鋼管中插一根小管子,又從大管子中注水,水流到鹽層中就把鹽溶解成了鹽水,鹽水就沿小管子返回到地面了,這個過程就叫「溶解采礦」,是現在先進的采礦方法哦。

採到地面的鹵水通過管道匯集到地上的幾大池子,加入石灰呀、純鹼呀,使鹽水經過沉澱凈化去除各種雜質,就可以送到制鹽廠生產食鹽了。科學家又充分利用了鹽水的流動特性,運用管道輸送制鹽廠,省力又省錢吧!

現代食鹽的製造是使用的「真空制鹽」技術,純凈的鹽水注入蒸發罐,高溫蒸汽通過熱交換方式給鹽水加熱,使鹽水中的水份蒸發掉,鹽就結晶出來了。科學家又運用了液體在低氣壓條件下,沸點降低的原理,採用降低蒸發罐中的氣壓的方法,降低熱能的消耗,使鹽盡快結晶出來。這就是「真空制鹽」技術。

制鹽是連續生產的,剛生產出來的鹽是還是一種鹽漿。要用離心膠水的方法甩去多餘的鹽水,返回到蒸發罐中回收利用。脫水後的鹽還是濕鹽,要用乾熱的壓縮空氣吹乾。乾燥後的鹽如果是用於工業生產的,就可以包裝發運了。如果是用來食用的,還得有一個關鍵的工序――「加碘」。人如果缺碘就會患上「碘缺乏症(IDD)」,大脖子病,智力損害什麼的。

加碘後的食鹽經過包裝,運輸,然後才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我們的生活。

❿ 食鹽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食鹽的製法:工業上用海水曬鹽或用井水、鹽湖水煮鹽,使食鹽晶體析出。這樣製得的食鹽含有較多的雜質,叫做粗鹽。粗鹽經溶解、沉澱、過濾、蒸發,可製得精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