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改革開放前後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
1、日常生活
以前種地時還都靠得是牲畜拉得勧頭耕地及人力勞動播種收麥,不僅費力,效率也十分的低下。而現在農民們種地都都靠得是各種各樣的專門的機器可,省時又省力,使得農民很多的時間節省下來,投身於其他的勞動中,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
2、穿著
人們的穿著也不再是從前的單調的粗布衣服,即使在農村,人們也都穿出了艷麗的衣服,彰顯著自己的個性,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色多。人們的出行也是更加的法方便,火車、汽車不斷的提速,更是有更加便捷舒適的地鐵;
並且隨著地鐵路的四通八達,到達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也都不再是一件難事,私家車更是從從前的珍品到現在的大眾產品,路上的私家名車也是到處可見;
一條條寬闊的馬路,一座座便捷的立交橋都讓我們的出行暢通無阻,村子裡坑窪窪的小路也變成了平整的石灰路,甚至山裡的那些夢想著要州出大山的惡人們也可以通過公路看到外面的世界。
3、食
從前白面是很少見的,只有過年才能吃上一次,那是很珍貴的,一年到頭連個油腥都看不到,更不用說吃肉拉,想吃點水果根本就沒有。而現在雞鴨魚肉樣樣全,白面吃了還可以換換粗糧,國內的水果出門都可以買到。
4、住
以前人們住的都是平房,改革開放後,農村都住上了二層小洋樓。
5、通信
從前老人們與給外地的親人聯系都是用信件郵寄,速度也慢得可憐,有些信息等到倒了目的地已經將過時了。再著急一點就是拍個電報,現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的信息系統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不用說各家各戶都安上了電話,就是行動電話也可以平物到每個家庭都絵有一部,使得人們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在這三十年中電腦也得到了普及與應用,我們就可以獲得更多的有用的時的信息,讓我們的視野更開闊,生活更豐富。
⑵ 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生活變化
衣:改革開放前,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單調。大家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食:改革開放前,食物匱乏、單調,人們的營養嚴重不足,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改革開放後,十幾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改革開放後,不僅人均居住面積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明顯的改善。 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 由於經濟條件的好轉和假期的延長,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除乘火車外,乘坐飛機也不是稀罕的事了,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佔一定比重。 用:改革開放前,代表著當時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和收音機。改革開放後,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話、電腦、手機已相當普及。 以上說明,改革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
⑶ 改革開放前後人民生活的變化
1、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
技術助推生產工具變革。改革開放前,在科學技術欠發達的背景下,人們的勞動方式和社會分工相對單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感測網等新技術的出現,以及由人工智慧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改變了過去以人與人之間的緊密合作與分工為主要基礎的生產、生活和勞動方式,推動人類社會逐漸走向人機協同、跨界融合的智能時代。
2、城鄉勞動方式變化:
改革開放之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城鄉區域之間的流動,大量農民工湧向城鎮就業。
當前,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的背景下,鄉村產業蓬勃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農民工迴流現象普遍出現,本地就業成為農民新的選擇,城鄉勞動方式日漸趨同。
3、發展方式變化: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美好生活的前提。40多年來,人們從觀念到行為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再依靠粗放式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進步,致力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共享美好生活的增長點。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人們追求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導環保意識、生態意識。
4、消費方式變化: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取消了消費品的票證供給制度,引發了城鄉居民的第一次消費革命。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經歷了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再到「吃出文化」「吃出品位」的消費層次變遷。
當前,智能手機、智能家居等的出現,使人們在消費方式上達到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個性化滿足,人們在精神文化生活、教育、旅遊、保健等方面呈現消費熱點,品質型、發展型的消費觀念和方式成為趨勢。
5、消費結構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由單一向多元轉變。在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等成為消費增長最快的領域;食品、衣著、交通等則是農村居民增長最快的消費領域。
⑷ 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哪些變化
1、經濟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2、思想方面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3、教育方面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教育不斷的進行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面穩步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當下的大勢所趨。
(4)改革開放人民生活變化擴展閱讀
當我國的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時,我們必須順應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以及黨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情況,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舉措。
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⑸ 改革開放前後生活的變化。(衣食住行等方面)
1、爺爺奶奶小時候,一件衣服要穿好幾年,經常都是補了又補,直到不能再穿為止,而且布料也很單一,基本上都是自家織的布;到了爸爸媽媽小時候,補了補丁的衣服已基本沒有,但是很少買新衣,衣服款式也很少;但看看我們現在,商店裡的衣服款式多種多樣,布料更是多種多樣,家裡的衣服款式過時了就不穿了,重新買新的。
2、爺爺奶奶小時候,也就是建國初期,生活貧困,經常吃不飽。爸爸媽媽的童年,也只是粗茶淡飯,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一點肉。改革開放以後,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山珍海味,要什麼有什麼。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
3、爺爺奶奶小時候住的是茅草房,房屋破舊。到了爸爸小時侯,普通人家都會蓋三四間瓦房。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二三層的小樓房就到處都是了,但那時生活還不富裕,基本沒有裝修。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裝修風格也各有千秋。我們住得越來越舒適。
4、爺爺奶奶小時候,交通非常不便,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更別說是出遠門了。爸爸媽媽小時候,自行車慢慢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出遠門對於許多人來說依舊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到了九十年代,摩托車成了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出行的速度變得快了,方便了。
但再看看我們現在,交通工具也更多了,不僅有公交車,還有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出國旅遊也不再是遙遠的夢了,整個地球都變成了一個村,想去哪裡一天內就可以輕松到達。
(5)改革開放人民生活變化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以來,通信技術迅猛發展,從固定電話到移動手機,從語音通話到視頻聊天,官兵和家人的聯系告別了「家書抵萬金」的時代。
現代化的生活靠電力支撐,早些年連隊還一直靠「煤油燈」過日子。今年年初,「一線天」通了電。官兵在網路室里開展電子競技,用手機視頻通話,娛樂方式從單一的打撲克發展到如今的多元娛樂。
⑹ 改革開放帶給人們帶來的變化
我看改革開放30年
「你我各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後仍是各有一個蘋果;你我各有一種思想,交流後便各有兩種思想。」蕭伯納如是說。思想不是物質,物質在交換中保持數量的平衡,思想卻在交流中豐富,沉積而變得更加深沉、完善!在改革開放中,中國人在與世界交流!
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開放中發展,社會制度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舊中國的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已成為歷史。你看:昔日的窮鄉僻壤,今日牛羊成群,糧谷滿倉;昨天還是秦磚漢瓦,現在已是高樓林立。50多年前,美國總統杜魯門曾預言:「無論哪個政府都解決不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50年後的今天,我們糧食產量躍居世界首位,徹底粉碎了這一謬論!「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的實踐……雄師的吼聲,驚天動地。
我的家鄉位於江蘇省的一座美麗迷人的城市——淮安,30年來,改革開放的春風滋潤了大江南北,在這一浪潮下,淮安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一.城市建設
生活了20年,我感受最深的是,淮安城市面積明顯擴大了,小的時候,沒有幾條寬廣的馬路,一到下雨天,路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現在,淮安出現了好多高層建築,條條馬路寬又廣,公交車的環境明顯改善,馬路邊的綠化搞得非常好,像一個園林城市,淮安已光榮被評為「國家級衛生城市」,這是我們每一個市民的驕傲。淮安市中心也比以前繁華了許多,記得還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淮海廣場那兒新建了地下商城,能在淮海廣場的噴泉旁拍照是小孩子們最大的樂趣,後來,鉑池山公園建成,現在金馬、沃爾瑪又相繼落戶淮安,富士康集團也來淮安安家,這些更進一步促進淮安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城市的擴建,身邊的這些變化讓每一個淮安人深深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改革開放創造的成就。
有統計數據顯示,淮安中心城市建城區面積由5年前的42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85平方公里,人口由55萬人增加到85萬人,全市城市化水平達38%,比「九五」末提高7.1個百分點。城市規劃以人為本,大城市框架已經拉開,翔宇大道、承德路、沈陽路、西安路等一大批城市幹道全面竣工,形成了「六縱六橫」的城市主幹道和數十條次幹道合理分布的道路網路。城市品位進一步提升,鉑池山公園、古黃河生態園、中洲公園等游園綠地相繼建成;大閘口歷史風貌區成為市區一道亮麗風景線,富有特色的「綠水」城市景觀風貌初步形成,淮安正加速向最佳人居環境城市邁進。
二、農村建設
近年來,淮安農村建設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城鄉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農村,原來是草房居多,後來是瓦房居多,改革開放後的近幾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許多兩層小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在路邊排成一排,放眼望去,宛如一座美麗的商業街,這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社會的進步。
這一切是由於,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淮安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勞動力轉移作為農民增收的第一措施,通過加強培訓、成建制輸出等辦法,積極開拓勞務市場。據統計,3年間全市新增勞動力轉移30萬人,勞動力轉移總量達到92萬人,勞動力轉移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達到70%以上;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產業化升級,目前已培育出市級以上龍頭加工企業40戶,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1個;優質稻米、蔬菜、生豬、家禽、水產、林木等優勢產業形成支柱,建成淮安農業科技園和25個農業標准化示範園,通過省級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384萬畝,擁有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標志318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迅猛發展,全市已有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826個,農民經紀人12.5萬人。這樣的舉措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是黨的正確領導促進了淮安農村的發展。
三.社會事業
改革開放後,在社會事業上,淮安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資料顯示,淮安繼續組織實施科技「六大工程」,並成功舉辦了第六屆科技洽談會,簽約項目429個,其中超億元項目42個。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全面完成了165所農村初中「四配套」工程,啟動了452所農村小學「四配套」工程,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全面實行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共免收學雜費1.83億元,惠及中小學生65.6萬人。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口達345.4萬人,參合率達96.9%,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蘇北第一;建成市婦幼保健中心母嬰大樓,完成市四院病房樓、急診樓新建主體工程;新創建標准化鄉鎮衛生院12個、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300個。進一步加強文化工作,組織開展了首屆「農民讀書節」,建成「農家書屋」80個,完成市博物館改擴建和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新陳列館主體工程,有線電視行政村開通率達93%。
改革開放不僅使淮安迅猛發展,祖國的每一塊土地都發展迅速,祖國的天,「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祖國的地,「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祖國的兒女啊,「喜看稻椒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30年的勵精圖治,30年的上下求索,我們的祖國挺立在世界的東方,自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社會主義的航船正乘風破浪,昂首向前!祖國母親啊,是改革開放使您換了新衣,告別了貧窮,是改革開放使您變得美麗、富強、不可侵犯!「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我們要向全世界宣告:「中華偉大!我——愛——中——華!」
相關資料:
http://blog.sina.com.cn/lm/z/gaigekaifang30/
http://blog.wxe.net/user1/xuetg/archives/2008/23412.html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⑺ 改革開放前後人民生活的改變
1、文化生活
現在居民的文化生活十分豐富。以前夏天傍晚人們坐在院子裏海闊天空聊天,農村的人們最高興拿著小板凳成群結隊走好幾里路去大隊看電影。後來有了電視,一到傍晚誰家有電視,就把電視搬到院子里,左鄰右舍吃飽飯都坐在一起里看電視,興高采烈地看節目。
再後來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就不用坐在一起看電視了。逐漸地家家戶戶裝上了電話,以後又有BP機,直到現在人人都有手機,這個變化是有目共睹的。
2、出行
現在市民出行方面變化也很顯著。以前郊區和農村是紅色客運大客,很少看見轎車。逐漸地公交車取代紅色客運車,現在轎車已經普及了。地鐵、快軌等軌道交通很方便,還建成高鐵,城際間旅行也很方便,價格也很便宜,方便市民出行。
3、衣著
以前我們穿著粗布衣服,時間長了還有補丁。現在是西裝革履旗袍,每個人都有好多衣服,化妝品應有盡有,每個人都打扮得很漂亮。
(7)改革開放人民生活變化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兩段話,高度概括了我們為什麼要改革,我們應當深刻的領會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這種高度的理論概括。
改革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在黨領導下的改革,改革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每次重大改革的決策,都是中央通過決定做出的決策,說明黨是主動的推進改革。第二,我們的改革是漸進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國家那樣一步到位的。
⑻ 改革開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
1、信息傳遞的改變
改革開放以來,通信技術迅猛發展,從固定電話到移動手機,從語音通話到視頻聊天,人們的聯系告別了「家書抵萬金」的時代。
2、家電的改變
過去家家戶戶沒有一件電器,如今太陽能路燈在村裡徹夜通明,液晶電視的屏幕越來越大,家家戶戶接上了寬頻網路,看上了APTV。
3、衣著服飾的改變
改革開放40年來,服裝也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變得絢麗多彩。如今,人們的衣著早已不再顏色單調、款式單一,服裝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個性化,製作強調工藝化,面料趨高檔化。
(8)改革開放人民生活變化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通過這個大改革、大開放,實現了三個偉大的轉折:
1、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2、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3、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改革開放
⑼ 改革開放前後人們衣食住行有什麼變化
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居民的衣行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生活水平跨入了小康,並正向實現全面小康邁進。從憑票購買緊張商品,到物質豐盈、從憑票購買糧食,到大米吃不完,廣大人民生活變遷。
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居民的生活變化,也進入了現在對服裝審美觀念上,一件衣服穿四季的景況,消失無蹤了。原來每年過春節,全家人口只能買一件新衣服,平時穿的基本上都是家裡人穿的舊衣服,有的衣服上面還是補丁加補丁。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國人穿的衣服幾乎是統一的兩種顏色,蘭色和灰色,人們因當時的經濟條件太差,只能穿灰色的土布和蘭色的卡布做衣服,那時買布還需要布票。
改革開放後,城鄉居民穿衣,突破了單一的顏色,品種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時髦化、製作強調精彩化、布料達到高檔化、中老年人穿的服裝都變為了年輕化。
俗話說:君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無論是什麼朝代,吃飯都是老百姓的頭等大事。然而不同年代的飯桌子和菜籃子卻不一樣。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到戶後,農民種田自主,農戶很快致富,
2015年回福田寺鎮柳關蘇區老家,目睹柳關街道的市場繁榮,熱鬧非凡,每天早晨趕街買菜的城鄉居民,蜂湧而至,擠得水泄水通,買菜的男女,十分瀟灑,展現著盛世風彩。
農村的大集體生產走了幾十年,這條路線越走越穹,農民不分日夜出工勤勞,年終決算,百分之九十以上農戶超支,每個標工的勞動報酬,值不到一合煙錢,一年到頭,缺衣少食,苦不堪言。
福田寺鎮灘垸村有一位農民柳會勤捉了幾斤鱔魚、上街去賣、這事被村委會知道後,說他是搞小生產,是資本主義尾巴,挨了一次批鬥,住了三天學習班,賣鱔魚的錢交隊里充公了。想起當年往事,真令人啼笑皆非。
農業的根本出路,主要是「大鍋」變成了「小灶」,「小灶」變得人心喜氣洋,張三精耕責任田,李四進城務工忙,王五開車跑運輸,陳六下海從經商,各顯神通比智力,再也不怕帽子揚。
40多年前,農民在路上見到一張汽車,感到很稀少,而自行車只有當地鄉政府的書記和鄉長,為了方便工作下鄉,才能有自行車安排。70年代憑票購買自行車,老百姓要想買張自行車,簡直有登天之難。
人們要乘公交班車上縣城辦事,或其他遠方出差,往往要起早步行十餘里路程,趕到車站,天剛亮才得到按時開車;而乘火車、飛機、更是萬分之一的人,才能見識到。
(9)改革開放人民生活變化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時間: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
⑽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改革開放前,人們吃的大多是粗糧,而現在吃的都是經過加工的糧食。
改革開放前,住房都是人們自己造的,十分粗糙簡陋,而現在都由房地產承包的。
改革開放前,公路上很少有汽車,人民大多騎自行車,而現在到處都是私家車與公交車。
改革開放前,電話都十分稀奇,而現在,網路覆蓋全世界。
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外國文學著作不多,而現在全世界有了密切的交往。
改革開放前,人民的衣服樣式很少,而現在樣式變得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