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 哪位高人幫忙解一解這首詩
空手握鋤頭,禪師已入初關見到了人我法,明白了空性之妙用這句表明修行己認清了方向,
步行騎水牛,到了二禪重關定慧等持執著在人我法執上有待修持
,人從橋上過,這是禪師已破了牢關,好比洗腳上岸會也么。
橋流水不流,下面借用也是禪師證得最高境界的寫照,青山永不動白雲自往來,說明禪師已通達心性,明心見性的境界,橋流水不流大家只可用心領悟,但有言說都無實意,不可用言語來表達禪師開悟的意境,上面已說理,下面再解釋一下事修行的次第,初關重關勞關是禪宗修行每一步的代名詞,是重在禪定功夫上層次等級,做到理事圓融,才能證悟成佛!
❷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四句話什麼意思
這是禪師們從較高的境界來看待世界,希望我們從差別中來認識平等,從動亂中來認識寂靜。只要我們心中澄明寧靜,喧囂之地也有靜寂深林,這就是陶淵明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總而言之,世界是矛盾的調和。
「空手把鋤頭」,是說從「空」里去體認一切,而空是涵蓋一切的虛空,也是我們生存的空間。鼻孔不空,我們如何呼吸空氣?心裡不空,如果充滿煩惱,真理如何進入?所以,雙手空空,才能把握世界,又豈是空手才能把鋤頭呢?
「步行騎水牛」,是說我們求道為學,好比騎在牛背上,只要有耐心,一步接一步,一定能達到目的地,成聖成賢,都不是難事。萬里路途,只要從腳下這步開始,任你天涯海角,也可以到達。但是這里的步行是象徵心性的活用。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便是說我們不要截然把事情分為兩段,只要心裡如如不動,草木瓦石,無非都是清靜之物,流水哪裡會動?橋頭哪裡是靜止的呢?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在這千差萬別的宇宙中,找到自在,去除差別心,見到萬物的平等實性。其實,橋流也好,水流也好,都是心起了波動的緣故。
拓展資料:
一、解此詩須知現象界和本體界。
二、所謂現象界者,人現而象之所呈現之界也,非事物之真實本體也。此理即使不是佛家亦予以承認,如正常人看東西為五顏六色,色盲看東西即有時分辨不得,蛇看東西即為紅外線矣。再如科學知識也屬現象界,比如古代寶劍冶煉技術今日亦無法復制,何也?不是今日之科技不先進,而是冶煉技術未必要走今人之一路,而古人之技術亦失傳矣。
人得到的現象皆為有分別,有條件,有前提,有限制,有時限,有能有所,有主有客,有智有境(如你看事物時,你為能,為主,為智,事物為所,為客,為境。即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依現代西方哲學說,現象皆為人用十二范疇(是否一定為十二,可商量)決定自然界而得。
三、本體界卻與現象界對翻。本體界無條件,無前提,無限制,無時限,無長短,無形無相,由朱熹的話說為有而不在(細細體會),是由本體之作用而產生的能所雙泯,境智不二之如相,無有分別,無色聲香味觸法(此處須見緣起性空),亦無時間與空間,此相即為如相。真如,佛性為 能性,如相為 所性(注意佛性與如相之不同)。
❸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這四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是對戲劇表演(表現)的一種描述,許多舞台劇都是以虛擬(模擬)動作形象代替現實行為。
❹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出自哪裡怎麼解釋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南北朝·善慧大師 「空手把鋤頭」一句,乍看似乎不通,既然是空手,怎麼又說是把鋤頭呢?既然是步行,怎麼又是騎水牛呢?人從橋上走過,分明是看到橋下的水在流,怎麼說是橋流水不流呢?其實,這是禪師們從較高的境界來看待世界,希望我們從差別中來認識平等,從動亂中來認識寂靜。只要我們心中澄明寧靜,喧囂之地也有靜寂深林,這就是陶淵明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
總而言之,世界是矛盾的調和。「空手把鋤頭」,是說從「空」里去體認一切,而空是涵蓋一切的虛空,也是我們生存的空間。鼻孔不空,我們如何呼吸空氣?心裡不空,如果充滿煩惱,真理如何進入?所以,雙手空空,才能把握世界,又豈是空手才能把鋤頭呢?「步行騎水牛」,是說我們求道為學,好比騎在牛背上,只要有耐心,一步接一步,一定能達到目的地,成聖成賢,都不是難事。萬里路途,只要從腳下這步開始,任你天涯海角,也可以到達。但是這里的步行是象徵心性的活用。「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便是說我們不要截然把事情分為兩段,只要心裡如如不動,草木瓦石,無非都是清靜之物,流水哪裡會動?橋頭哪裡是靜止的呢?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在這千差萬別的宇宙中,找到自在,去除差別心,見到萬物的平等實性。其實,橋流也好,水流也好,都是心起了波動的緣故。
❺ 空手把鋤頭全詩的意義
空手把鋤頭,行路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首禪詩,是南北朝的善慧大士所作,蘊含高深的哲理,也蘊含著高深的武功,下面由我來為大家解讀這首禪詩。
「空手把鋤頭」
空手如何能握住鋤頭,這句話的核心字在「空」,何為「空」呢,空指的是虛空,放空。空可以涵蓋一切,無所不包。鼻孔不空,怎麼能夠呼吸?心若不空,充滿煩惱,那麼快樂與智慧如何能進的來?有些習練者,練拳的時候總是執著於「自我意識」,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而不是跟著拳的感覺走,導致練來練去還是原地踏步。只有真正的放鬆下來跟著自然行拳的感覺走,才能真正體會到內家拳的勁。空也就是「松」。而「把鋤頭」,體現了「緊」這個字,有空有松怎麼能沒有緊,「把鋤頭」指的就是在放空自我以後,還要想著我們的行拳要領,想著實戰意識,這樣松緊結合,方能有所提高,簡單的一句話,有多少人真正重視和做到了呢?
「行路騎水牛」
我們都知道牛是走得很慢的,但每一步走的都很踏實,這就告訴我們,練武練拳,好比騎在牛背上,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最終一定會達到目的。我們要每天堅持,時刻的走好每一步,記好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要領,行拳時不要怕慢,只有慢下來,最後才能更快。
我們大多的習練者總喜歡學習高難度的功夫,喜歡學更進一步的功夫,殊不知你的基本功還沒有練好。地基打不牢,樓又怎麼能穩。還有的喜歡速成的功夫,想要一步登天成為高手,殊不知若不經歷苦功夫的打磨、實戰的歷練,你的功夫又經得起幾個人的敲打。只要我們將功夫融入生活,時時習練,才能最終成為真正的高手(也不要忘了經常打打實戰)!
❻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
空手握鋤頭 鋤頭是鏟草的,妄念如同 地上的草 土地則是本心,用鋤頭鏟草,但不要鏟草的時候把鋤頭握得太緊 太實.不要草鏟沒了還握住鋤頭不放.手要空這是一空.草鏟沒了,這又是一空.所以是兩頭皆空~說的是見性起修,鋤頭除草 雜草沒了 明心見性了就 此時 正好見性起修.明心見性之後 ,這位先生就開始修行菩薩道了,步行當然是一步一步修,自然是揮汗如雨,辛苦萬分.前面是除草種地,這時算是有所收獲了,當然自己不能獨占,把收割來的糧食拿出來布施積累功德.這當然是菩薩道.步行騎水牛這個事 可以直接引用圓覺經里的一句話來解釋,備行菩薩清凈妙行,什麼什麼 寂念及諸靜慧.表面上是 揮汗如雨,辛苦步行,可內里卻是 菩薩的清凈妙行!看上去是步行,實際上是騎水牛.清凈得很哪.人在橋上走這條修行之路,走啊走啊,走啊,終於要得成正果了,因為總算走到橋那裡了,功德也圓滿了,糧食也都布施盡了.最後一步了,過橋吧.彼岸就在眼前了.橋流水不流橋本身是靜物不會流,水本身是動物一直流淌.這位菩薩為啥要這么說?這大概說的就是 心如止水,涅盤寂靜.過橋的時候,還知道有個河,河裡有水在流,河上有橋可走,過橋即是彼岸.等到過了河,不只靜止的橋流掉了,這是一空.連河裡會流動的水也一起流掉了,這不流其實還是流,如同橋 的 流 .這樣連河也都沒有了.這又是一空.然後這就是 涅盤寂靜了.靜的動了,動的靜了,有動有靜.這里好像有更深的意思.總體上講:空手握鋤頭,講的大體上是初步開悟時候的事.對應道家的 路子應該是 開關展竅,煉精化氣.步行騎水牛,如果上下文聯系的話,應該是 中期 修行時候的事.對應道家的功夫,應該是 煉氣化神 的功夫.人在橋上走,這句講的應該是 後期 修行的事.對應道家的功夫應該是 煉神還虛 的功夫.橋流水不流.這句講的是 成佛之後 的境界.對應道家的功夫應該是 練虛合道 的境界.
❼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下過,橋流水不流.是什麼意思
「空手把鋤頭」一句,乍看似乎不通,既然是空手,怎麼又說是把鋤頭呢?既然是步行,怎麼又是騎水牛呢?人從橋上走過,分明是看到橋下的水在流,怎麼說是橋流水不流呢?其實,這是禪師們從較高的境界來看待世界,希望我們從差別中來認識平等,從動亂中來認識寂靜.只要我們心中澄明寧靜,喧囂之地也有靜寂深林,這就是陶淵明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x0d總而言之,世界是矛盾的調和.「空手把鋤頭」,是說從「空」里去體認一切,而空是涵蓋一切的虛空,也是我們生存的空間.鼻孔不空,我們如何呼吸空氣?心裡不空,如果充滿煩惱,真理如何進入?所以,雙手空空,才能把握世界,又豈是空手才能把鋤頭呢?「步行騎水牛」,是說我們求道為學,好比騎在牛背上,只要有耐心,一步接一步,一定能達到目的地,成聖成賢,都不是難事.萬里路途,只要從腳下這步開始,任你天涯海角,也可以到達.但是這里的步行是象徵心性的活用.「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便是說我們不要截然把事情分為兩段,只要心裡如如不動,草木瓦石,無非都是清靜之物,流水哪裡會動?橋頭哪裡是靜止的呢?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在這千差萬別的宇宙中,找到自在,去除差別心,見到萬物的平等實性.其實,橋流也好,水流也好,都是心起了波動的緣故.
❽ 請吧主答疑。空手把鋤頭
傅大士這首偈看來有些玄虛,叫人莫名其妙。『人從橋上過』這句話好懂,我們從橋上過去了。怎麼會『橋流水不流』呢?『空手』怎麼『把鋤頭』呢?『步行』又怎麼『騎水牛』呢?這是什麼道理?原來是說,我們的肉身軀殼是等於我們住的房子,而佛性才是住在裡面的真人。眾生迷於色相就錯認這個色身肉體是我,而不知佛性是何物,以致造業受報,生死不了。這首偈就是提醒我們認識主人公,不要錯認假相。我上次講臨濟大師說:『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里頭人。』就是說這個肉體自己不會動、不會講話,也不會聽話。我們能運動、工作、走路、講話、聽話...都是這個主人公的作用。
這首偈就是頌這個主人公的。『空手把鋤頭』,我沒有拿東西啊,原來拿東西的那個手(即肉體),就等於你的鋤頭,是主人公在指使你運作。『步行騎水牛』,你能夠走路、奔跑,也是主人公驅使肉體的妙用,就等於人騎在水牛上趕牛走路一樣。『人從橋上過』,肉身就比作橋,人就是主人公,人在世上不過住一段時期,就要走了,就圓寂了,等於在橋上走過去了。所以,根據這個人生無常的道理,古人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就是個旅館,暫時住一住就要走的。大家何必在這里爭王稱霸,斗爭不息,殺戮不休呢!?『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人從橋上過,我們這肉身殼子是不長久的,是變遷的。人由少而壯,由壯而老,這『橋』不就是在流轉嗎?在變化嗎?『水不流』,水是代表我們的佛性,它是不流動的。它是亘古常存,不來不去,不動不搖的。這個頌主人公的偈子好啊,就是要我們明心見性。
❾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位禪師善慧大士(傅翕)寫的一
水,橋(或地面),相對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