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塞罕壩第一個上壩的人
擴展閱讀
買股票為什麼會陪 2025-08-27 08:44:01
美國員工股票怎麼看 2025-08-27 08:20:53

塞罕壩第一個上壩的人

發布時間: 2021-09-17 15:51:27

㈠ 塞罕壩第一個上壩的人是誰

《最美的青春》人物原型,第一批塞罕壩造林人值得我們尊敬:

《最美的青春》以第一批塞罕壩造林人的熱血青春為原型,匠心呈現一幅綠色畫卷。

為遏止沙漠逼近北京、涵養京津地區水源,國家決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機械林場。緊急集結起來的這支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隊伍,在1962年的深秋,鑿開了塞罕壩的第一個樹坑,開啟了三代人55年的造林傳奇。

1964年4月20日,王尚海、劉文仕精心挑選了120名員工,調集了最精良的裝備,挺進位於總場東北部10公里處的馬蹄坑。早春的塞罕壩,白天氣溫在零下2攝氏度。每個人的雨衣外面都濺滿了泥漿,凍成了冰甲,走起路來,咣咣直響。大幹3天,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了落葉松。

天後,放葉率達96.6%。面對一片稚嫩的綠色,王尚海等人號啕大哭,淚如雨下。

一位老職工回憶說:「大雪被風一刮,屋內就是一層冰,即使抱著火爐子也不會有熱的感覺。晚上睡覺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來,眉毛、帽子和被子上會落下一層霜,鋪的氈子全凍在了炕上,想捲起來得用鐵鍬慢慢地鏟。」缺少糧食,就吃全麩黑莜麵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數時間只能吃鹹菜,有時能吃上點鹽水泡黃豆,就是難得的美味了。

塞罕壩偏遠閉塞,道路不通,人們除了吃飯、睡覺、工作外,沒有電,沒有任何娛樂活動,孤獨和寂寞無時無刻不在挑戰他們的心理極限。

《最美的青春》以塞罕壩造林人的真實事跡為原型,講述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以馮程(劉智揚飾)、覃雪梅(何雨虹飾)為代表的來自全國18個省市林業大中專的畢業生,與承德圍場林業幹部職工為骨乾的369人組成開荒隊伍,積極響應祖國號召,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與自然抗爭的故事。

林業大中專畢業的學生,畢業之後響應國家的號召去了河北省塞罕壩上工作,和覃雪梅等人成為第一代荒漠種樹人,在惡劣的環境下始終不忘堅持的夢想,靠著勤勞的雙手和大家共同創造了荒原變臨海的偉大壯舉。

㈡ 綠野狂人是塞罕壩的記錄嗎塞罕壩抵擋沙塵暴

電影《綠野狂人》伴隨著曲藝導演逐漸成熟的想法誕生了,他用鏡頭去記錄這片綠野的來之不易,用故事去告訴世人塞罕壩人是真正的狂人,對於塞罕壩精神,曲藝導演不僅是記錄者,更是踐行者。
從曲藝導演口中我們聽到了無數感人的故事,「六女上壩」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1964年,陳彥嫻和同宿舍的甄瑞林、王晚霞、史德榮、李如意、王桂珍幾個好姐妹萌發了響應黨的號召下鄉鍛煉的念頭,那時的她們還不到20歲,正是花一般的年紀,而且家庭條件也很不錯,家裡人對她們的想法都表示不解。但這六個女孩最終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地放棄高考,為的就是到壩上植樹造林。

㈢ 歷經三代,邊陲沙地,塞罕壩人是如何種出樹林的

塞罕壩人為了種樹,日夜堅守在塞罕壩,渴了就喝溝河水,餓了就吃黑莜麵,白天忙著種樹,晚上累了就睡在草窩邊。三代人任勞任怨,有人從年紀輕輕的壯年干到白發蒼蒼,只要直得起腰,扛得動鋤頭,都堅守在種樹的第一線,不辭辛勞,從不抱怨。三代人,歷經五十六年的堅守,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夠挺得過來的,塞罕壩人真的值得敬佩。

現在再看塞罕壩,原先的邊陲沙地,現在已經是樹木遍地,當地的氣候、環境也是改善了不少,這三代人的努力也是為後人造福了。

㈣ 塞罕壩的歷史由來

1、皇家狩獵場

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在遼、金時期稱作「千里松林」, 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後,巡幸塞外,看中了這塊「南拱京師,北控漠北,山川險峻,里程適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康熙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獮、冬狩」四季狩獵的古代禮儀,同時錘練滿族八旗的戰鬥力,實行懷柔政策綏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團結統一等鞏固國家政權的多種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漢、翁牛特等部 。

「敬獻牧場,肇開靈圃,歲行秋獮」的名義,設置了「木蘭圍場」,將「木蘭秋獮」定為祖制。史學家稱之為「肄武綏藩」。

2、退化為荒丘

塞罕壩隨著清王朝歷史的推移,因吏治腐敗和財政頹廢,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開圍放墾,隨之森林植被被破壞,後來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奪採伐和連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盪然無存,當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聖境和「獵士五更行」、「千騎列雲涯」的壯觀場面而不復存在。

塞罕壩地區退化為高原荒丘,呈現「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

(4)塞罕壩第一個上壩的人擴展閱讀:

"木蘭圍場"的滿語名稱"木蘭輝罕",漢譯為"哨鹿設圍狩獵之地"。"木蘭",滿語"哨鹿"之意,是清帝行圍的一種方式。

據《滿漢大辭典》記載,獵人在黎明前隱藏在森林深處,頭戴鹿皮帽,口中吹起木或樺皮製的長哨,模仿鹿鳴求偶聲,以此引誘鹿以及猛獸為覓食而聚攏,給獵人創造好時機,伺機狩獵捕殺。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內蒙古高原的東南緣,地處內蒙古高原與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處,地貌上界於內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間,主要是高原台地;東西長51.46千米,南北寬17.84千米,區域海拔高度1500-2067米,面積20029公頃。

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地方,在遼、金時期稱作「千里松林」, 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被譽為「水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㈤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塞罕壩第一代人名單有誰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塞罕壩第一代人名單有王尚海、劉文仕、馮程、覃雪梅等人,《最美的青春》講述了以馮程、覃雪梅為代表的來自全國18個省市林業大中專的畢業生,與承德圍場林業幹部職工為骨乾的369人組成開荒隊伍的故事。

月1日,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晚間黃金時段播出,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期待,實時收視市佔率全國第一,網友紛紛為該劇點贊評論,反響熱烈。

新媒體上網友紛紛跟帖說「去過塞罕壩的人,都會因塞罕壩人戰勝自然的事跡而震撼和感動,他們不愧為時代楷模。「一定要一集不落的都追完,作為承德的年輕人,更應該感知承德的驕傲。」「熟識的承德、熟識的塞罕壩,一切都那麼親切,電視劇看著很有韻味,拍得很棒!」

㈥ 塞罕壩馮程的原型是什麼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中的馮程在現實中並沒有原型人物,電視劇中的人物都是編劇虛構出來的,整部電視劇是以第一批塞罕壩造林人為靈感進行創作的。

《最美的青春》中的馮程。是懷揣著夢想來到塞罕壩,有故土情懷的大學生,可女友的離開讓他幾乎崩潰。他倔強執拗,敢為人先、敢於嘗試、勇於創新和樂於奉獻。是河北省承德圍場林業幹部職工,響應祖國號召共同開荒造林,率先率先上塞罕壩,做拓荒先行者造林人。在塞罕壩土地上,留下了奮斗的青春,也留下了奉獻的故事。

(6)塞罕壩第一個上壩的人擴展閱讀:

《最美的青春》里的塞罕壩,是真實存在的,在1962年的時候,為了遏止沙漠逐漸逼近北京,並且對京津地區的水源進行涵養,國家決定在河北的北部建立一座大型的機械林場。因此國家緊急召集了一批相關專業的人才,這只隊伍的平均年齡都還不到24歲,但就是他們,在塞罕壩創建了了不起的奇跡。

他們無懼嚴寒酷暑和極其惡劣的條件,認真努力工作,揮灑著他們的汗水,過程十分艱難,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面對當時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落後的設備,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最後當他們看見地上一片稚嫩的綠色時,大家的心情都十分激動,還有很多人直接哭了出來,場面十分令人感動。

㈦ 《最美的青春》塞罕壩第一代人名單有哪些

陳彥嫻。

陳彥嫻在林場工作了一輩子,當年這條路彎道多,兩旁都是沙丘,走在路上,如同穿梭在沙子堆成的胡同里。如今,這里早已是鬱郁蔥蔥。

「樹又長高了,快認不出了。」車窗外,樹木飛馳,陳彥嫻情不自禁唱起當年的歌謠:「六二年那麼呼兒嘿,進林場那麼呼兒嘿,知識青年懷著熱情,來到塞罕壩,創大業那麼呼兒嘿」

1964年,20歲的陳彥嫻在河北承德市讀高中,鄰居劉文仕正是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

「響應國家號召,種樹去!」那年夏天,聽聞林場剛成立不久,造林需要人手,懷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陳彥嫻和同宿舍姐妹們給場長寫了一封「求職信」。

過了一個月,收到錄用回信,姑娘們背起鋪蓋卷,坐上大卡車奔赴林場。顛簸了兩天兩夜,一下車,眼前一片荒涼,連場部都沒幾間像樣房子。「當時住的是倉庫、窩棚,喝的是溝塘子水,吃的是土豆和鹹菜。」陳彥嫻回憶。

姑娘們上壩後,被分到林場苗圃工作,一開始在苗圃澆大糞。「糞桶沉且不說,不僅要忍受難聞的氣味,還必須跟上大夥兒的節奏,轉著圈兒地倒。」一天下來,姑娘們累得腰酸腿痛、渾身無力。

冬天,壩上氣溫常常零下40多攝氏度,大風伴著雪花,颳得人喘不上氣。林場職工們上山清理殘木,為來年造林作準備。大雪沒過膝蓋,大夥兒背著一根大麻繩,要走六七里地才到山上。男職工負責採伐殘木,姑娘們則用繩子將木頭綁好拖下山。雪深,沒有路,要使出全身的力氣才能拖動。

「我們好勝心強,比賽著來,你拖得多,我比你拖得還多,汗水把棉襖都濕透了。」苦幹一個多月,從林場領導到普通職工,都對陳彥嫻她們刮目相看。

1977年,林場57萬畝林地遭遇「雨凇」災害;1980年遭遇大旱,12萬多畝樹木旱死,陳彥嫻他們重新造林,「那時無論條件多麼艱苦、遇到什麼困難,我們心裡都憋著一股子勁,就是要堅持下去,把樹種好管好。」

車停在山上的瞭望台,陳彥嫻拿起手機拍照。退休後,她的一大樂趣便是回林場轉轉,看樹木長高,就如同看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

有人問陳彥嫻,如果能重來,還願不願意選擇在塞罕壩紮根:

其實,這個問題她早就用行動回答過。1976年,陳彥嫻的母親在承德市區給她找好了接收單位,還徑自來壩上叫女兒回去。陳彥嫻選擇留在了塞罕壩,她捨不得這片正在茁壯成長的樹林。

「塞罕壩人用青春、汗水和生命換來了這百萬畝林海,我們完成了祖國交給的任務,一生為之自豪!」陳彥嫻面帶微笑。



㈧ 塞罕壩的歷史沿革

1、皇家狩獵場

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在遼、金時期稱作「千里松林」, 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後,巡幸塞外,看中了這塊「南拱京師,北控漠北,山川險峻,里程適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康熙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獮、冬狩」四季狩獵的古代禮儀,同時錘練滿族八旗的戰鬥力,實行懷柔政策綏服蒙古。

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團結統一等鞏固國家政權的多種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漢、翁牛特等部 。

「敬獻牧場,肇開靈圃,歲行秋獮」的名義,設置了「木蘭圍場」,將「木蘭秋獮」定為祖制。史學家稱之為「肄武綏藩」。

2、退化為荒丘

塞罕壩隨著清王朝歷史的推移,因吏治腐敗和財政頹廢,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開圍放墾,隨之森林植被被破壞,後來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奪採伐和連年山火。

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盪然無存,當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聖境和「獵士五更行」、「千騎列雲涯」的壯觀場面而不復存在。

塞罕壩地區退化為高原荒丘,呈現「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

(8)塞罕壩第一個上壩的人擴展閱讀:

"木蘭圍場"的滿語名稱"木蘭輝罕",漢譯為"哨鹿設圍狩獵之地"。"木蘭",滿語"哨鹿"之意,是清帝行圍的一種方式。

據《滿漢大辭典》記載,獵人在黎明前隱藏在森林深處,頭戴鹿皮帽,口中吹起木或樺皮製的長哨,模仿鹿鳴求偶聲,以此引誘鹿以及猛獸為覓食而聚攏,給獵人創造好時機,伺機狩獵捕殺。

景點介紹:

1、塞罕塔

塞罕塔位於海拔1800公尺的東壩梁頂,建於一九九二年七月。塔高25米,火箭式塔體直插雲天。遊客扶梯登塔,螺旋而上,難辨東南西北。

史志記載康熙皇帝圍獵至此,頓感心曠神怡,脫口贊道「真仙境也」。塔下就是康熙親封「塞罕靈驗佛」。

2、七星湖

七星湖是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新開發的重點旅遊風景點,位於塞罕壩機械林場北三公里處,環抱於青山綠樹之中,原是七個小湖,遠遠望去,排列如天上北斗,七星湖因此而得名。水域深,水面廣,野生鯽魚游於其中。

3、康熙點將台

康熙點將台,又名亮兵台。位於森林公園陰河景區,為一孤立巨岩,形如卧虎,頂部是狹長平台,周圍地勢平坦開闊。

傳說康熙大帝在烏蘭布通之戰勝利結束後,曾登臨此台檢閱得勝凱旋的清軍將士,因此得名點將台。如今,點將台四周方圓十幾公里均為落葉松人工林。

登台四顧,綠海波涌,涼風習習。頗能領略當年康熙大帝點將閱兵的恢宏氣勢,三百年前的清軍將士如今換成了整齊劃一的落葉松。

4、灤河源頭

界河是河北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分界河,此河名「吐力根河」,是蒙語,意為彎曲狹窄。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潺潺,清澈見底,象一條銀色的玉帶,飄落在塞外森林草原之中。

引灤入津工程完工後,時任水利部長的錢正英女士曾到此考察,認定這里是灤河發源的主要河流之一,因此得名「灤河源頭」。

5、泰豐湖

泰豐湖,水面面積300畝。傳說乾隆皇帝當年打獵來到這里,當時他騎馬站在東面的山上向這里一望,見這明凈的湖面彎彎曲曲好像一個玉如意,於是把這里命名為如意湖又名泰逢湖。

這里的北邊就是當年康熙皇帝平定葛爾丹叛亂的十二座聯營,所以乾隆皇帝到木蘭圍場打獵時曾經多次在這如意湖旁安過營寨。影視劇《新月格格》就曾在此拍攝外景。

6、金蓮映日

康乾三十六景之第二十四景,原在承德避暑山莊如意洲上,康乾時代盛極一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景以消失。塞罕壩獨特的地理環境為金蓮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使金蓮映日奇觀得以重現。

風味小吃:

1、白蘑

塞罕壩上的白蘑品種繁多,有大如蒲扇的「天合板」,有小如榆錢的龍耳蘑,有菌香濃郁的雞爪蘑,有清雅味純的小草蘑。

有狀如傘蓋的常態蘑,也有形如團丸的異形蘑。壩上白蘑既可做鹵,亦可做餡;既可調湯,又可配菜,為塞外一絕。

2、蕨菜

蕨菜雅名如意菜,與壩上白蘑齊名,都是塞罕壩菜譜里的上品。每年端午節前後,在蕨菜的幼芽還如同一個晶瑩嫩綠的碧玉如意的時候將其採回,用熱水及時燙過,或腌漬,或曬干,可長期保存,涼拌、煮湯或炒食均有不同的美味。

3、銀絲面貓耳面

這兩種麵食分別用塞罕壩特產的蕎面和莜麥面做成,前者以銀為色、以絲為形,低糖食品,富含多種維生素,用當地的水煮麵,會有滑、脆、潤、爽的口感,為清宮御用食品之一。

貓耳面是用和好的莜麥面在秫秸蓋頂上搓製成的,形狀酷似貓的耳朵,因而得名。貓耳面粘而不膩、油滑利口。

是塞罕壩人最為偏愛的麵食。此外,蕎麥和莜麥還可以烙成餅、蒸成窩子、搓成魚子、製成炒麵,或與其它麥類合成混合麵食。

㈨ 塞罕壩是個什麼地方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內蒙古高原的東南緣,地處內蒙古高原與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處,地貌上界於內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間,主要是高原台地;東西長51.46千米,南北寬17.84千米,區域海拔高度1500-2067米,面積20029公頃。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地方,在遼、金時期稱作「千里松林」, 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被譽為「水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主要景點: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塞罕壩草原、七星湖濕地公園、塞罕塔、泰豐湖、月亮湖。

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在遼、金時期稱作「千里松林」, 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後,巡幸塞外,看中了這塊「南拱京師,北控漠北,山川險峻,里程適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康熙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獮、冬狩」四季狩獵的古代禮儀,同時錘練滿族八旗的戰鬥力,實行懷柔政策綏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團結統一等鞏固國家政權的多種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漢、翁牛特等部 「敬獻牧場,肇開靈圃,歲行秋獮」的名義,設置了「木蘭圍場」,將「木蘭秋獮」定為祖制。史學家稱之為「肄武綏藩」。
退化為荒丘
隨著清王朝歷史的推移,因吏治腐敗和財政頹廢,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開圍放墾,隨之森林植被被破壞,後來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奪採伐和連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盪然無存,當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聖境和「獵士五更行」、「千騎列雲涯」的壯觀場面而不復存在。

㈩ 塞罕壩人物的事跡有哪些

「六女上壩」之陳彥嫻,說起塞罕壩第一代務林人的故事,就不得不提今年73歲的陳彥嫻。作為第一代務林人代表,陳彥嫻參加了塞罕壩展覽館重新布展後的開館儀式。

參觀展覽館時,在用照片、書信和文字講述當年「六女上壩」故事的展示牆前,老人駐足許久,陷入深思。作為「六女上壩」的發起者,53年後的今天,陳彥嫻仍對往事記憶猶新,恍若昨日。

塞罕壩精神

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塞罕壩精神植根於塞罕壩140萬畝的土地,源於成百上千名塞罕壩務林人的奉獻奮斗,成長於塞罕壩日益輝煌的綠色事業之上,是幾代塞罕壩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結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