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阿拉伯之冬
擴展閱讀
根據同花順診股買股票 2025-08-27 05:38:36
後悔沒買小米股票 2025-08-27 04:50:07
買股票顯示此股票不存在 2025-08-27 04:43:55

阿拉伯之冬

發布時間: 2021-09-18 01:26:31

Ⅰ 論述:阿拉伯之春緣何變成了阿拉伯之冬

去年春天穆巴拉克倒台時,全世界民主人士一派歡欣鼓舞,以為民主就此降臨阿拉伯大地。放眼海內外,似乎只有本人干冒天下之大不韙,發文(見附錄:「穆巴拉克給中國當政者敲響警鍾」)嚴重質疑,並且斷言所謂「阿拉伯之春」絕不會有好結果,斷言中東的選項不是民主與專制,而是要麼親西方的專制、要麼反西方的專制。如此「反民主」的烏鴉嘴,不知在海內外被扣上了多少難聽的罪名!我的一位老朋友為了這篇文章,在電話里和我激烈爭論一個多小時,認定我此文是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壓力下寫的!

現在,西方輿論普遍承認,「阿拉伯之春」已經變成了「阿拉伯之冬」,我的預見幾乎絲毫不爽地兌現了。今年5月,西方媒體就已經開始稱埃及大選為「噩夢」;最諷刺的是,民主選舉上台的新總統穆爾西繼把持了議會和制憲委員會之後,乾脆無視現行憲法規定,下令罷免總檢察長,並且不顧反對派的抗議下令舉行全民公決,強行通過新憲法——他信心十足,擁護他的穆斯林兄弟會選民是絕對多數,「少數服從多數」的全民公決一定會讓按照穆斯林兄弟會的意圖制定的新憲法順利通過。

如果沒有法治、憲政的穩固確立,「少數服從多數」可能變成什麼東西,還有什麼疑問嗎?

穆爾西明目張膽攫取獨裁權力的企圖引發了反對派數十萬人的大規模示威抗議和全國騷亂,反對派包圍並洗劫總統府,放火燒毀穆斯林兄弟會總部,在雙方的暴力沖突中已經有3人死亡,近350人受傷。穆爾西見勢不妙,做出和解姿態,呼籲和反對派對話,但自由派反對派領袖巴拉迪毫不買賬,嚴詞斥責穆爾西,說「跟獨裁者沒有對話的空間,他實行了最暴虐、最可惡的措施,然後卻說讓我們撇開分歧」。匪夷所思的是,美國國務院卻不支持巴拉迪的立場,繼續抹稀泥,呼籲雙方舉行「沒有先決條件的對話」,實際上等於偏袒穆爾西。

倒是德國人看得更准。德國《世界報》11月26日發表文章說,「身為總統的穆爾西正在攫取完全不受限制的權力」,「自由的幻想春天過後,用暴力發泄不滿、發生內戰,或內戰已經發生但結果尚無定論的漫長嚴冬早已隨之而來。沒有人相信明天會比昨天和今天更好。」

既有今日,何必當初?

我們中國的眾多激進民粹民主派們,既不研究民主化理論(民主化理論當然包括對各國民主化案例的研究,「阿拉伯之春」就是一個極好的研究案例),對民主理論的基本文獻幾乎毫無所知,又不善於分析思考,不去區分好民主和壞民主,更不深思如何把民主化的世界性經驗在中國的具體情況下作適當的變通,只是抱定幾條乾巴巴的民主教義當做絕對正義的大旗狂舞,只會用黑白、正邪二分的道德譴責替代理性冷靜的科學分析,對於深入自身骨髓的「黨文化」思維定勢毫無反省,如果我說他們是反對大共產黨的小共產黨,還有什麼不對的嗎?

民主化理論領域里有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叫作「政治文化研究」,是專門探究和民主制度相適配的政治文化的(「政治文化」大體相當於我們中國知識分子模模糊糊的表述「人民的民主素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爾蒙德和維巴合著的《公民文化——五國的政治態度和民主》。筆者手邊藏書中還有幾部有關政治文化的譯著也非常精彩,值得大力推薦:利普賽特(S.M.Lipset)的《政治人》和《一致與沖突》,普特南(R.D.Putnam)的《使民主運轉起來》,亨廷頓的《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社會科學雜志》選編的《民主的再思考》。作為政治學經典,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當然更是在必讀之列。我自2004年始,就在各種場合介紹這些民主化必讀書,可悲的是,直至今日,還有那麼多的「民主鬥士」對此一無所知!不讀書也就罷了,又不深入民眾,不去做起碼的科學調查,只是一廂情願地一再重復不知從哪裡得來的「人民群眾民主素質足夠高,只要推翻專制民主就能實現」的主觀幻想——老實說,這樣的「鬥士」,鬥志越高,危害越大!我相信,大多數「民主鬥士」都是出於一片好意,他們奉獻犧牲、冒險犯難的精神值得尊敬,但是,好心並不是必定有好結果,請務必記住下面這句話:「通往地獄之路,是由善良願望鋪成的」!可不是嗎,你要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那你鬥志愈堅,死得愈快。

我還沒有問我那位老朋友對「阿拉伯之冬」作何感想。但我估計,他的回答會很現成:民主不可能一帆風順,這只不過是暫時的曲折而已。但我會多問一句:這「暫時」要「暫」到何時?我們每個人都只能活在「暫時」,對於「暫時」之後,唯一能確定的是「那時我們每個人都已死去」。我還會再問一句:老兄,您這如果不是另一種未來共產主義人間天堂的信仰,又能是什麼呢?

Ⅱ 革命浪潮「阿拉伯之春」,為何會演變成了「阿拉伯之冬」

春天穆巴拉克倒台時,全世界民主人士一派歡欣鼓舞,以為民主就此降臨阿拉伯大地。結果民主選舉上台的穆爾西,明目張膽企圖引發大規模示威抗議和全國騷亂。

Ⅲ 阿拉伯之春緣何變成了阿拉伯之冬論文1500

(1)聯系工作實際
選題要結合我國行政管理實踐(特別是自身工作實際),提倡選擇應用性較強的課題,特別鼓勵結合當前社會實踐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建議立足於本地甚至是本單位的工作進行選題。選題時可以考慮選些與自己工作有關的論題,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使自己的實踐工作經驗上升為理論,或者以自己通過大學學習所掌握到的理論去分析和解決一些引起實際工作問題。
(2)選題適當
所謂選題要適當,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論題的廣度與深度。
(3)選題要新意
所謂要有新意,就是要從自己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出發,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善於發現新問題,敢於提出前人沒有提出過的,或者雖已提出來,但尚未得到定論或者未完全解決的問題。只要自己的論文觀點正確鮮明,材料真實充分,論證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補我國理論界對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對以前有關學說的不足進行補充、深化和修正。這樣,也就使論文具有新意,具有獨創性。

Ⅳ 阿拉伯之冬 什麼意思

始於埃及和利比亞的反美浪潮17日在中東勢頭有所減弱,卻蔓延至亞洲多個國家,不僅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反美根基很深的國家發生了暴力示威,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也發生大規模反美抗議甚至激烈沖突。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呼籲連續進行一星期的抗議,更是讓美國輿論擔心伊斯蘭世界的緊張會被進一步抬升。

「美國為『阿拉伯之冬』做准備」,俄羅斯《生意人報》17日以此為題稱,美國政府認為,當前在阿拉伯國家出現的反美浪潮可能長期持續下去。作為對反美浪潮可能長期化的應對,五角大樓據報將向18個國家增派海軍陸戰隊。

「為什麼穆斯林如此恨美國?」對於這個美國媒體不斷發出的疑問,海灣新聞網給出的回答是:那部侮辱伊斯蘭教先知的美國電影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它所激起的是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對美國政策數十年不滿的徹底爆發。

香港「亞洲時報」在線評論稱,即使騷亂平息,它背後的憎恨情緒也不會消失,因此,即便尼羅河上不出現第二個伊朗,西方也沒什麼可以感到安慰的。

Ⅳ 阿拉伯之春席捲整個中東,為何唯獨哈梅內伊能夠屹立不倒

因為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朗的領袖有著非常高的權力,所以可以屹立不倒。可以很好的穩固自己的統治,同時正在伊朗國家民眾思想國度統一,非常抵制西方國家哈梅內伊有著非常高的權力作為伊朗的國家領袖。


對於伊朗來說,自己有著非常強大的軍事實力,這樣重要回憶的國家,伊朗可以很大程度上團結一致。這是美國,在這么多年來都非常嚴厲的制裁伊朗,但是伊朗仍然憑借自己在頑強努力的發展。

Ⅵ 沙烏地阿拉伯冬天冷嗎聽說很熱,那那裡的人怎麼都是白人英國跟遼寧...

地理書上寫的很清楚,阿拉伯屬於白色人種;這邊也不全是白人,印巴人、非洲後裔也很多,屬於黑不溜秋的那種;至於遼寧為什麼沒有白人,這個涉及到人種的生活習性和環境等;就像都在寒冷環境中北極熊和企鵝一樣。

Ⅶ 400字總結阿拉伯之春為什麼變成阿拉伯之冬

你不覺得這種問題應該重賞么?

Ⅷ 中東地區發生的「阿拉伯之春」有什麼歷史原因

在中東地區推行「西式民主」 這個我也不大清楚 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幾經而所謂的「阿拉伯之春」,就是西方世界(也包括中東人民)希望阿拉伯世界實現,

Ⅸ 在阿拉伯之春後,阿拉伯世界的秩序是變好了還是更差了

沒有進步,反而帶來了罕見的退步。這次的阿拉伯之春,讓中東更加的亂和動盪,確實是一次不好的變革。

其實阿拉伯之春的背後,有美國等國的影子。阿拉伯之春並不是一個先進的革命,它有著很大的缺陷,它最大的缺陷就是它的發動者並不是中東本土人民,而是美國等大國。明明伊拉克等國在阿拉伯之春之前,發展得很好的,但是現在這么一搞,到底是誰獲益一眼就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