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四世同堂的主要人物
這個女人識大體,明事理,質朴、隱忍,一直用她堅強又弱小的身軀支撐著祁家大院。
舊版演員:李維康。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維康平生只拍了這一部電視劇,深厚的藝術功底,塑造的具備中國傳統女性優點的角色讓人過目不忘。 「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從老市民身上留下來的性格特徵,又接受了新式教育,這就使他的內心和行動都充滿了矛盾。
舊版演員:鄭邦玉。話劇演員鄭邦玉將祁瑞宣善良、正直,具有愛國思想,卻又軟弱忍從,「盡孝」和「盡忠」的兩面,演繹得淋漓盡致。 胡同里的「西太後」,漢奸里的頭羊,貪婪而不摳門,爽快卻又勢利。她最為現實,這一類人的特點在她身上有最集中表現。
舊版演員:李婉芬。李婉芬已經過世多年,但是只要提到《四世同堂》,觀眾還是會想起那個頭戴插了野雞毛的帽子的「大赤包」。 老版《四世同堂》已經很講究老北京的味道,特別是開篇那一番老北京「市井人物」的一流水兒表現,地地道道,原汁原味,信手拈來,已經蘊含了京味本色。雖然當時拍攝條件有限,電視劇在精緻細膩上是不可能做得有多麼考究,但是細節卻一絲不苟,例如片頭那一系列老屋擺設陳列,看似自然普通,然而且有著很多文化在裡面。老北京老院子的「怡紅快綠」,紅的海棠,綠的芭蕉,丁香點點,棗樹留甜,更有清朝老話侃味十足的形容:天棚、魚缸、石榴樹——立現老北京院景情趣。
對於新版來說,老版的細膩與地道,是絕對不能丟的,丟了就失去老舍作品的一半味道。因此,新版也盡量做足京味功夫,在細節上不讓老版,面面俱到。祁家雖是四世同堂,但卻屬於平民百姓,沒有那麼多富麗堂皇,因此祁家幾個人物衣著均很樸素,只是少老版中的灰暗氣息,色彩上更為干凈與清新。布景中,破舊的院牆,老氣的擺設,也都很有原著中小羊圈胡同的貧困味道。不過到了冠家,卻一下子華麗起來,誇張的色彩好看的絲綉,同樣四合院,排場起來又是另一番味道。老北京那會兒有傳統四合院與歐化四合院的區別,《四世同堂》中都有所體現。新版導演一直強調弱化京味,但在整個老北京城大文化背景下,弱化的,也只能是腔調語言,那份濃濃的文化氣息,卻是點散不盡,稍不注意,便體貼著展現出來。 趙寶剛評價新版時,曾說蔣勤勤扮演的韻梅因為太漂亮因此令他擔心,但是在拍攝中卻打消了顧慮。蔣勤勤親自上妝,把自己靚麗容貌隱藏在沉靜與溫潤的低調之下,化身成沉穩能乾的大家媳婦形象,還真是頗有些原著中的味道。而黃磊,自《人間四月天》扮演了徐志摩之後,便以其儒雅斯文的扮相,當然不讓成為民國劇中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形象,加之上部戲又剛剛扮演了《家》中的覺新——一個與瑞宣頗有幾分相似的懦弱本分書生,甚至在沒有感情娶了妻子,照舊生活美滿的這種姻緣搭配上,都有著相同之處。因此,由黃磊再度扮演書卷氣十足的瑞宣,自然是輕車熟路,游刃有餘了。雖然導演汪俊號稱要打造的是「偶像版」名著,但是兩大主角出場卻是從容與沉靜,包含著一種濃濃的文化氣質,令人看了劇照後放心不少。主角壓得住場,老戲骨又給撐著底氣,至少面上的穩當勁兒是足足有了幾分。
老舍原著中很喜歡形容女人的「眼兒媚」,眼睛水潤,看人時滴溜亂轉,俏皮又可愛(當然,大赤包那種「眉眼一天到晚在臉上亂跑」除外)。老版中的尤桐芳和招弟,恰到好處的體現出了原著中形容的那種「媚氣」,潤澤細膩的鵝蛋臉,秋波來時眼神飄風格外傳情,相比之下,新版的尤桐芳媚氣上差了些,招弟更是直接變成了青春可愛的誤入歧途小小物質女,更像現代年輕人的單純與不諳世事。而相貌平平的草根好女孩高第,在新版中卻變成了堅定勇敢的清新少女,通身的女學生扮相,不僅在容貌上,與招弟不相上下,裝扮上更有不食人間煙火的脫俗味道。年輕演員在戲中會是如何演繹,也是年輕觀眾的一大看點。 「經典翻拍好就好在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跳舞,我的所有改動都是在忠實原著的基礎上進行的,盡力做到神似甚於形似。一句話,所有改動都是合理的。」以海岩(看專業劇評)劇出名的導演汪俊,提及名著翻拍時卻是無比現實的,他能夠直言不諱名著翻拍容易產生的平淡反響,直言不諱老版電視劇中節奏緩慢的毛病,但是歸結到自己這款新《四世同堂》時,卻用上述語言給了一個信心滿滿的答案。名著之所以盛行不衰,就在於每一代人都能從中汲取到自己喜歡的內容。
對於翻拍電視劇來說,當然也同樣如此,每個年代的觀眾也都有自己不同口味,定位準確了,剩下的就是從原著中找營養找看點。老版的《四世同堂》,更側重原著里善與惡的對立交鋒,新版則會融入更多主線以外的內容,不僅如此,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京味兒」,也被汪俊「狠心」舍棄。也許,這個將會是新劇出來後最大的爭議,畢竟,作為京味小說的代表,京味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沒有了京味的老北京,會是什麼樣子呢?
對此,汪俊簡單用了「物是人非」四個字,形容小羊圈胡同,「不是導演不明白,是這些觀眾變化快」,汪俊對此認命,認命了就決定以觀眾為主,新觀眾成就新電視劇口味。因此,京味不刻意表述,故事更加年輕化,演員更是五花八門五湖四海。「沒人敢演」——對於現代演員來說,京味本身已經是一種陌生,如果再配上整個京味的故事,那就更怯於發揮。因此,導演索性打破慣性思維,直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拍,不破不立,這也是新選擇,而這種選擇產生的新感覺,能夠成為新看點還是新毒葯,那就要看導演的妙筆生花了。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為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後生。」駱玉笙先生的京韻大鼓,放在老版《四世同堂》中,水乳交融,達到完美頂峰。單是一個開場,已經壓住了後來人的聲勢。老版的《四世同堂》拍攝於1985年,是中國第一部長篇電視連續劇,除了演員陣容強大,忠實原著,細節到位等優點外,更有特點的是京味十足,卻一點不痞。老北京市井語言,透著特有的幽默和韻味,卻不是個個都好似王朔語言一樣貧,而是千人千面千種搭配,這才是真正的地道。
新版也許因為覺得難度太大,又或者有意弱化京味的局限,因此並不完全提倡原汁原味的京腔京調,更著重於故事的表現。並且改變了老版中那個年代流行的話劇表演模式與節奏緩慢的問題,不學老版完全照搬原著,而是變得更自然清新,大膽舍棄,使之變得符合現代人口味。
老舍原著經歷幾十年百萬字,故事發散得盤根錯節,電視劇必須重新整理在一起,讓它戲劇沖突變得更強,這樣才能符合電視劇的風格。原著中大段大段旁邊式的介紹,也就必須恰到好處的插入人物對白等處,這么多的人物,一一道來,委實是個大難度工程。到底會收攏到如何是好,只能拭目以待新劇的編劇與導演功力。
老舍先生的名著翻拍,一直以來都是熱點,《月牙兒》、《我這一輩子》、《茶館》加上現在這部《四世同堂》,都是膾炙人口的老先生代表作,更早一些,老版《四世同堂》,1999年為紀念老舍先生誕辰100周年而推出的電視劇《離婚》、《二馬》,也都是製作精良的好劇。老舍之子舒乙曾說,他目前最喜歡的是老版《四世同堂》與《離婚》,認為它們忠實的表現出了自己父親的原著,而不是迎合觀眾口味的再創作。因此,怎樣改編原著能夠得到喜愛原著的觀眾的認可,同時又不拘泥於原著,這也是新版《四世同堂》最大的看點之一了。
雖然說電視劇版將人物的塑造作為重點,電視由於做了較大改動還是有所欠缺,畢竟觀眾的喜愛才是最終的目的。
B. 李婉芬的介紹
李婉芬,女,1959年生,研究生,高級編輯,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廣州日報社總編輯,中共黨員。兼任廣州新聞學會會長、廣州傑出青年協會主席。曾擔任第八屆廣東省人大代表、第八、第九屆廣東省政協委員。曾獲省新聞金槍獎。獲第六屆廣東省「南粵巾幗十傑」榮譽稱號、廣東省、廣州市「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第四屆廣州傑出青年榮譽稱號、廣州十佳優秀中青年新聞出版工作者榮譽稱號、廣州抗擊非典標兵榮譽稱號、廣州市優秀專家稱號等。2010年入選中宣部全國宣傳文化系統第四批「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C. 李婉芬的人物履歷
1985.03-現在,廣州日報社任記者、副主任、主任、總編助理、副總編輯、總編輯。現任廣州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集團總編輯、廣州日報社總編輯。
D. 劉歡是李婉芬的兒子嗎
劉歡是李婉芬的兒子。
E. 李婉芬的主要成就
主要專業科技成果論文專著及獲專業科技成果獎情況
論文《從快報、厚報轉向優報----網路時代報紙新聞製作的新思路》獲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獎新聞獎論文一等獎、中國報業協會黨報分會2009年度城市黨報新聞論文評選一等獎、第十三屆廣東新聞論文獎一等獎;
系列報道《香港回歸10周年高端訪談》獲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編輯)、2007年度廣東新聞獎一等獎(編輯);
獲第四屆(2008)全國新聞報刊優秀漫畫慧眼獎;
評論《生活中,讓我們與殘疾人牽手同行》獲第十六屆全國副省級城市黨報評論理論研討會一等獎;
論文《報業:從宣傳工具到傳媒產業》獲第十一屆廣東新聞論文獎一等獎;
系列報道《全球次貸風暴大掃描》獲2008年度廣東新聞獎一等獎(編輯);
專題《生活中,讓我們與殘疾人牽手同行》獲2008年度「廣東殘疾人事業好新聞」一等獎
專欄《國寶名醫薪傳嶺南篇》獲2004年度廣東新聞獎一等獎;
論文《特輯──報紙重大時政報道的撒手鐧》獲第五屆廣東新聞獎新聞論文二等獎;
通訊《南山風格》獲1996年度廣州新聞獎特別獎;
通訊《一個生命的最後樂章》獲廣州新聞獎一等獎;
主編出版的書籍:《小本創富》、《走近大醫》、《廣愛川流》、《直擊次貸風暴》、《危情春運》、《慟、愛----汶川大地震紀實》等;
F. 李婉芬的生平簡介
李婉芬教授是新中國培培養的第一批古箏專業大學生。她1952年參加工作,先後在中央歌舞團、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學習、工作和生活。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績;在教學上,她認真嚴謹,自成體系。所教過的學生在全國以及國際器樂比賽中屢獲殊榮,有的已成為全國知名的演奏家,重點院校的教授,如中國音樂學院著名古箏演奏家王中山、廈門大學教授焦金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李萌等;在演奏技法開拓上,她創造性地使用「懸腕搖指」,使古箏的延音手段得以豐富,拓展了古箏的表現力。在樂器改革上,她間最先研製發明了「勾掛式」轉調箏,為古箏這件古老樂器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在教材編寫上,她牽頭主編寫了《全國古箏考級曲集》,與曹正教授合編了《箏曲選集》;在創作上,她編創的《長安八景》、《海河》等作品,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並在藝術院校的古箏教學中廣為流傳。
作為一位承前啟後的古箏藝術家,李婉芬教授從不囿於一家一派一格。她早年轉益多師,四處求學,這為她日後南箏北傳、南北融合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同時,作為一個在高校任教的新一代箏家,她有著以往民間箏人所不具備的敏銳和開拓勇氣,她勇敢地把當時並不為人稱道的新技法、新觀念引入到北京的古箏演奏和教學中,為古箏藝術傳統與現代的契合做了出了有閃的貢獻。除了在藝術上有著海納百川的氣度,李婉芬教授為人也極為謙和,與同事相處合睦,對晚輩無微不至,視學生如同已出。其嚴謹合度的學風,寬以待人的風范,堪稱箏界師表。尤為可敬的是,當籌備多年的中國音協古箏學會成立之日,她不顧家人勸阻以重病之身毅然蒞會,令全國箏界為之動容。其藝、其德令人嘆服,其言、其行發人深省,實乃德藝又馨、箏壇楷模。
G. 李婉芬與王姬的關系
你好!
不是母女。
李婉芬是王姬入人藝時面試官之一,在其中扮演伯樂的作用。
她倆私下關系很好。
在《中國餐館》中李婉芬飾演王姬的媽。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H. 李婉芬的基本信息
李婉芬(1932年1月29日-2000年11月14日),中國著名表演藝術家,北京人。
1949年考入華北大學戲劇科,畢業後被分配到華大文工團任演員,開始了與共和國同齡的戲劇生涯。
整整50年,她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異、風趣幽默、鮮活逼真的人物形象,如北京人藝話劇《茶館》中的龐四奶奶,《駱駝祥子》中的虎妞,《武則天》中的武則天,《王昭君》中的姜夫人,《女店員》中的齊伯母,《虎符》中的平原君夫人以及《禍起蕭牆》中的組織部長等。尤其是1985年在中國第一部大型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中扮演的「大赤包」形象,給全國億萬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獲得了第四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配角獎。
I. 李婉芬的逝世消息
2000年11月14日晚上22點30分,李婉芬突然辭世,享年69歲。北京人藝著名表演藝術家李婉芬女士突然去世的噩耗猶如有一股寒流,吹涼了深愛著她的群眾的心。2000年11月21日一早,數千名京城百姓頂著清晨的寒風,從四面八方趕到八寶山殯儀館,送別這位塑造了眾多藝術形象的「平民藝術家」。
掛在殯儀館外的一副副潔白的輓聯中有這樣兩副對聯:「五十年藝術表演千錘百煉 七十年人品藝品有口皆碑」,「高藝常留眾口頌美德堪作後人師」。這不僅是對李婉芬為藝術奉獻一生高尚品質的高度概括,也道出了億萬觀眾的共同心聲。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以及北京市的領導敬獻了花圈。
J. 有誰知道電影<誰是孩子他爹>的結局
誰是孩子他爹,取自馮鞏電視連續劇《其實男人最辛苦》。
《其實男人最辛苦》:
中文名稱:其實男人最辛苦
發行時間:2004年09月07日
導演:王宜芹
演員:馮鞏 陶虹 劉亞津 牛莉 洪劍濤 句號
李婉芬 茹萍
地區:大陸
語言:普通話
【劇 名】:其實男人最辛苦
【劇 集】:12集
【類 型】:喜劇
【年 份】:2004年09月07日
【質 量】:VCD
【監 制】:王小勇 邊曉軍
【主演演員】:馮鞏 陶紅 李婉芬 茹萍 牛莉 洪劍濤 句號 劉亞津
【出產地區】:中國
【內容簡介】:
★搞笑陣容龐大,劇情笑料百出
★尷尬趣事,件件忍俊不禁;黑色幽默,包你笑痛肚腸
★帶您品嘗令人前仰後合的「馮式幽默」
一個傻佬到處討好、鼻子碰灰、自尋煩惱
這是一部以抒情喜劇的形式講述一個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故事,它真實的展現了下崗工人丁大可的生活經歷。離婚已近一年的他為人忠厚,聰明能幹。為求生計四處謀職,有時他因心直口快壞了老闆的「好事」,有時他自作多情被老闆誤認成「情敵」而被處處刁難……
心地善良的他相親恰遇「對象」臨產,危難之際,他熱心相助而被護士指責為「只顧自己痛快,不顧女友死活的男人」……他仗義替朋友徵婚,又不能同她親近而被懷疑是同性戀!還遭到自己女友「你還不如陳世美呢!」的痛斥……
總之,他出於好心好意的所作所為卻常常陷自己於「好人難當」的尷尬境地。無奈的他只好自嘆「其實男人最辛苦……」
題外話:其實挺佩服這個截取這個影片的作者的,我看過完整版的《其實男人最辛苦》的vcd,作者把其中的第1、2集分別截取出來,完全看不出來任何破綻只是在最後的時候把本來劇集結尾顯露出來,留下一個懸念,相信有很多人看過後都開始尋找真正的結局了。
《其實男人最辛苦》是個單元劇,每個劇集的內容關聯性不大,但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馮鞏找結婚對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