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 才能反過來超越自己 知曉自己的困惑 才能強大自己.
這就是: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的意思.
『貳』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故曰教學相長也 是什麼意思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是出自語出《禮記•學記》:「雖有嘉餚.弗食不如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是,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嘉餚:美味食物。 旨:味美。 至道:高深精妙的道理。 困:窘乏,困難。 自反:自身反省,從而加緊學習。自強:發奮努力,提高自己。教學相長:教和學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指的是:通過學習,才發現自己不懂的事情很多;經過教學.才感到自己知識的貧乏。
現在引用這一名句,用來說明教和學都會使人發現自己的不足,因而必須不斷學習,決不能自滿
『叄』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是什麼意思啊!
只有認識到了自己學問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只有認識到了自己對某些知識困惑不解,然後才能奮發自強。
通過學習,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反省自己,看自己什麼地方做錯了,改正過來,繼續進步。通過對別人的教導,才能發現自己的困惑。知道困惑在哪裡,然後就能真正去找原因,下功夫努力讓自己強大起來。
(3)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擴展閱讀:
老師和家長教導孩子的一樣,孩子都是以老師。家長為榜樣的,很多人卻希望通過武力解決問題。放在現在社會怎麼可能,孩子分分鍾不聽話,而且還會越管教孩子越逆反。就是因為管教孩子才是自己需要成長的地方,只有自己變得更好,更努力了,孩子才能明白你的意思。
才能跟你一起變得更好,而不是和孩子對立起來,讓後面的工作更難進行。心喜好什麼,身體就安於什麼。家長喜歡什麼,孩子才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所以,家長的責任不可謂不重大啊!只有知道困惑在哪裡,也就能知道什麼地方需要改變,改變了後,也就更強大了。所以說:"學習了,就知道自己不足之處能夠反省自己;教育別人了,就知道困惑在哪裡,就能夠通過改變讓自己強大起來。"
『肆』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的翻譯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的翻譯
這句話的意思為:因此深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書育人之後才知道自己學識不通達。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學識不通達然後才能自我奮勉。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白話釋義: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會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
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導別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吧。
(4)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孔子教授弟子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是中國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載體,但是文古義奧,不易通讀。
因而多做解讀以輔助理解,六經中的「《禮》」,後來稱《儀禮》,主要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諸禮的「禮法」,受體例限制,幾乎不涉及儀式背後的「禮義」。而不了解禮義,儀式就成了毫無價值的虛禮。
所以,七十子後學在習禮的過程中,撰寫了大量闡發經義的論文,總稱之為「記」,屬於《儀禮》的附庸。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後,西漢能見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寫的「記」依然不少,《漢書·藝文志》所載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書·經籍志》說,這批文獻是河間獻王從民間徵集所得,並說劉向考校經籍時,又得到《明堂陰陽記》《孔子三朝記》《王史氏記》《樂記》等數十篇,總數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於《記》的數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東漢,社會上出現了兩種選輯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習稱《大戴禮記》;二是戴德的侄子戴聖的四十九篇本,習稱《小戴禮記》。
《大戴禮記》流傳不廣,北周盧辯曾為之作注,但頹勢依舊,到唐代已亡佚大半,僅存三十九篇,《隋書》《唐書》《宋書》等史乘的《經籍志》甚至不予著錄。
《小戴禮記》則由於鄭玄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風光無限,暢行於世,故後人徑稱之為「《禮記》」。
文章簡介: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
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
《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後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
自東漢鄭玄作「注」後,《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宋代以後,位居「三禮」之首。
《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影響。
『伍』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的意思
意思:知道自己不足之處,這樣以後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勉勵。
出自:《雖有嘉餚》兩漢·戴聖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翻譯: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餚,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這樣以後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後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處,這樣以後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勉勵。
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兌命》上說:「教人是學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5)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擴展閱讀
《雖有嘉餚》出自《禮記》之中的學記《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如今所見到的《禮記》。
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又叫《小戴禮記》。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
本文多使用對偶句,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強。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思路清晰,文勢流暢,層層遞進,文氣貫通,給人一氣呵成之感。
『陸』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經過學習才知道自己知識的不足,經過教授才知道自己知識的困惑。隱含通過實踐才能不斷發現問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尤其是在教學之中,通過教學實踐與反饋,不斷完善教學方式,可以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出自《禮記·學記》。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禮記·學記》
譯文: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會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導別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吧。
(6)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擴展閱讀:
《學記》作為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世界歷史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著作。一般認為是中國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樂正克。
其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
『柒』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認識到了自己知識的不足,然後才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對有些知識還理解不通,然後才能自己努力。
『捌』 翻譯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是出自語出《禮記•學記》:「雖有嘉餚.弗食不如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是,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嘉餚:美味食物。 旨:味美。 至道:高深精妙的道理。 困:窘乏,困難。 自反:自身反省,從而加緊學習。自強:發奮努力,提高自己。教學相長:教和學互相促進,相
『玖』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也相當於現代漢語什麼詞
(原文)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譯文)知道不足,然後能自主反起直追
(奮起直追)
『拾』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故曰教學相長也 是什麼意思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故曰教學相長也 的意思是:
只有先去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知識的缺乏,只有教了別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對知識還理解不清。認識到了自己知識的不足,然後才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對有些知識還理解不通,然後才能自己努力。所以說: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拓展資料:
這段話出自《學記》的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學記》,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先秦中國的教育經驗。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