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核輻射是什麼東西
擴展閱讀
股票估值高適合買 2025-08-18 22:44:20

核輻射是什麼東西

發布時間: 2021-09-29 02:50:08

Ⅰ 核輻射是怎麼產生的產生的是什麼

核輻射的危害
據臨床醫學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證實,人體在受到一定劑量的核輻射照射後,會導致健康受損。
1.急性核輻射性損傷
照射劑量超過1Gy(單位:戈)時可引起急性放射病或局部急性損傷;在劑量低於1Gy時,少數人可出現頭暈、乏力、食慾下降等輕微症狀;劑量在1~10Gy時,出現以造血系統損傷為主;劑量在10~50Gy時,出現以消化道為主症狀,若不經治療,在兩周內100%死亡;50Gy以上出現腦損傷為主症狀,可在2天死亡。急性損傷多見於核輻射事故。
2.慢性核輻射損傷
全身長期超劑量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病。局部大劑量照射,可產生局部慢性損傷,如慢性皮膚損傷、造血障礙、白內障等。慢性損傷常見於核輻射工作的職業人群。
3.胚胎與胎兒的損傷
胚胎和胎兒對輻射比較敏感,在胚胎植入前接觸輻射可使死胎率升高;在器官形成期接觸,可使胎兒畸形率升高,新生兒死亡率也相應升高。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胎兒期受照射的兒童中,白血病和某些癌症的發生率較對照組為高。
4.遠期效應
在中等或大劑量范圍內,核輻射致癌已為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所證實。在受到急慢性照射的人群中,白細胞嚴重下降,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和骨癌等各種癌症的發生率隨照射劑量增加而增高。
人體受到核輻射會有什麼表現?人體遭受過量輻射,可能導致疲勞、頭昏、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發、白血病、嘔吐、腹瀉等,有時還會增加癌症、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影響幾代人的健康。一般來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越大。
李教授介紹說,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制定的標准,輻射總危險度為0。0165/西弗,也就是說,人體每接受1西弗的輻射劑量,就會增加0。0165的致癌幾率。西弗是個非常大的單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據我國核電安全專家郁祖盛介紹,根據我國的標准,每人每年受到的輻射量應小於2。7毫西弗。事實上,人體如果短期受到低於100毫西弗的輻射,也並不會造成影響。輻射劑量超過4000毫西弗,則可能致死。

Ⅱ 核輻射是什麼東西是怎麼進入人體的

輻射是以波、粒子或光子的能量束形式傳播的一種能量。核輻射是指來自於原子核的輻射。影響人類的核輻射主要有三種,即α、β、γ射線。α射線是由氦原子核組成的粒子流。它質量大且帶電荷多,但穿透物質的能力弱,射程也短,只要用一張普通的紙就能擋住。但如果進入人體,會造成危害性很大的內照射,因此在防護上要特別防止α發射體進入人體內。β射線是由高速電子組成。與α射線相比它有較大的穿透力,能穿透皮膚的角質層而使活組織受到損傷,但它很容易被有機玻璃、塑料或鋁板等材料所屏蔽。其內照射的危害也比α射線小。γ射線與X射線類似,也是由看不見的光子組成的。它的穿透力最強,能穿透一米多厚的水泥牆,一個能量為1MeV的γ射線就足以穿透人體。因此在外照射的防護中對γ射線的防護最重要。但由於γ射線是不帶電的光子,它不能直接引起電離,所以它對人體內照射的危害要比α、β射線都小。

放射性是指原子能自發地發射粒子或電磁波的固有特性。具有能自發地發射粒子或電磁波的核素被稱為放射性核素。迄今為止,人類已發現了109種元素,約1800種核素。109種元素中,92種是自然界存在的,17種是人工製造的。1800種核素中,只有270種是穩定的,其餘1500餘種是不穩定的,是放射性核素。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的環境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輻射。

Ⅲ 核輻射有什麼危害核具體是什麼東西

放射性物質包括碘131和銫137。其中,碘131一旦被人體吸入,可能會引發甲狀腺疾病。防止碘131輻射的葯物——碘片。與此同時,銫137會造成人體造血系統和神經系統損傷。

Ⅳ 核輻射的三種主要射線是什麼

核輻射,或通常稱之為放射性,存在於所有的物質之中,這是億萬年來存在的客觀事實,是正常現象。核輻射是原子核從一種結構或一種能量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結構或另一種能量狀態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微觀粒子流。核輻射可以使物質引起電離或激發,故稱為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又分直接致電離輻射和間接致電離輻射。直接致電離輻射包括質子等帶電粒子。間接致電離輻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帶電粒子。
放射性物質以波或微粒形式發射出的一種能量就叫核輻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輻射。
核輻射主要是α(阿爾法)、β(貝塔)、γ(伽馬)三種射線:
α射線是氦核,只要用一張紙就能擋住,但吸入體內危害大;
β射線是電子流,照射皮膚後燒傷明顯。這兩種射線由於穿透力小,影響距離比較近只要輻射源不進入體內,影響不會太大;
γ射線的穿透力很強,是一種波長很短的電磁波。γ輻射和X射線相似,能穿透人體和建築物,危害距離遠。宇宙、自然界能產生放射性的物質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電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質才能大范圍地對人員造成傷亡。電磁波是很常見的輻射,對人體的影響主要由功率(與場強有關)和頻率決定。通訊用的無線電波是頻率較低的電磁波,如果按照頻率從低到高(波長從長到短)按次序排列,電磁波可以分為:長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遠紅外線、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宇宙射線。以可見光為界,頻率低於(波長長於)可見光的電磁波對人體產生的主要是熱效應,頻率高於可見光的射線對人體主要產生化學效應。

Ⅳ 核輻射到底是什麼

1.輻射(radiation)是指能量以波或者次原子粒子的形態向外傳播。一切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有輻射,一切,任何,所有。別說一台電腦,哪怕一杯熱水,一個橘子,一塊冰塊,一粒灰塵,都會向外以電磁波方式傳遞能量,都有輻射。

2.輻射是宇宙中能量傳遞的最主要途徑,比如地球表層的太陽能的最主要的來源就是太陽輻射。

3.電離輻射其實就是高能的粒子,包括α粒子(氦4原子核),β粒子(電子),光子(電磁波),中子等。因為其能量高,在打到靶(你可以理解為任意被高能粒子轟擊的物質)上時,會使靶的核外電子電離出去,所以叫做電離輻射。這么高能的粒子通常是核反應才能產生,日常生活中很難接觸到。

4.因為正是因為它能造成原子電離 ,改變分子的化學性質,所以有幾率使生物體內的DNA發生改變,使蛋白質這些非常重要的物質變性,所以會造疾病甚至死亡。

5.常見的輻射是電磁輻射,是一種波,被人體吸收後會轉化為熱能,引起局部溫度升高。但是核輻射是電離輻射,他是高能粒子,轟擊人體細胞的DNA會造成,突變,重組等變異。

Ⅵ 核輻射是什麼東西

核輻射,或通常稱之為放射線,存在於所有的物質之中,這是億萬年來存在的客觀事實,是正常現象。核輻射是原子核從一種結構或一種能量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結構或另一種能量狀態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微觀粒子流。核輻射可以使物質引起電離或激發,故稱為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又分直接致電離輻射和間接致電離輻射。直接致電離輻射包括質子等帶電粒子。間接致電離輻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帶電粒子。

Ⅶ 核輻射是什麼意思

核輻射,或通常稱之為放射性,存在於所有的物質之中,這是億萬年來存在的客觀事實,是正常現象。核輻射是原子核從一種結構或一種能量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結構或另一種能量狀態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微觀粒子流。核輻射可以使物質引起電離或激發,故稱為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又分直接致電離輻射和間接致電離輻射。直接致電離輻射包括質子等帶電粒子。間接致電離輻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帶電粒子。

Ⅷ 核輻射是什麼

核輻射是原子核從一種結構或一種能量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結構或另一種能量狀態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微觀粒子流。核輻射可以使物質引起電離或激發,故稱為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又分直接致電離輻射和間接致電離輻射。直接致電離輻射包括α、β、質子等帶電粒子。間接致電離輻射包括光子(γ射線和X射線)、中子等不帶電粒子。
早期核輻射在核爆炸最初十幾秒鍾輻射出來的人眼看不見的伽瑪射線和中子流。它是核爆炸特有的殺傷破壞因素。早期核輻射接近光速呈直線傳播。當發現閃光時,人員早已受到射線的作用了。早期核輻射能像X射線那樣穿透人體和物體, 能穿透幾千米的空氣層。當射線照射到人體、殺死細胞達一定程度時,人員就會得放射病;照射到土壤、食鹽、鹼、食品和某些金屬器具上,還會使這些原來沒有放射性的物質產生感生放射性病;也能對人員造成傷害。它還能使光學玻璃變暗、膠卷曝光、化學葯品失效,並能影響電子儀器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