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蕭紅死於怎樣
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1957年,蕭紅的骨灰被遷葬於廣州的銀河公墓。一生飄零,至死都未再回故鄉。
駱賓基在1946年寫的《蕭紅小傳》里說的。後來,在國內外研究蕭紅的著作里,都依照他的說法,來說明蕭紅的死因。
但是1982年10月16日,在駱賓基寫的信中,卻說明蕭紅『不是死於肺病,也不是死於氣管擴張』,而是死於受到外來的突然刺激後,痰涌咽喉,堵住了插在喉腔的銅管呼吸道而窒息以死。
而當時,臨時醫務站是既無醫生也無看護。』如果當時有人看護,用吸痰器幫助她吸出涌塞咽喉的痰液,她是不會死的。這封至今還沒有發表的信,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如果不加說明,是看不清楚的。」
(1)蕭紅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瑪麗醫院被日軍接管徵用作軍隊醫院,所有病人一律被趕出。蕭紅被轉移到一家法國醫院。其後,法國醫院又被日軍佔領。隨即又被送到法國醫生在聖士提反女校設立的臨時救護站。
陷入昏迷狀態的蕭紅醒了過來,仰臉躺著,臉色慘白。她無聲地對端木交代著,意思是葬在魯迅墓旁。這期間基本無醫務人員看管,只有駱賓基在身旁。早6時許,蕭紅陷於深度昏迷。1942年1月22日上午10時,蕭紅在法國醫生設在聖士提反女校的臨時救護站停止呼吸。一代才女,猝然病逝。
❷ 作者蕭紅是怎麼死的
1942年1月22日,蕭紅因肺病死在戰亂中的香港一個臨時醫院里,年僅31歲。死前又被誤診為喉瘤,喉管開刀,不能發聲,痛苦萬狀。這時,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都不在身邊。25日黃昏,葬於香港淺水灣。
❸ 蕭紅是怎麼死的
蕭紅死於肺結核。
根據資料的記載,蕭紅的死因是因為得了病,那時她在九龍,在1941年4月的時候美國著名的作家史沫特萊還特意去看她,他看到她被病痛折磨,便提議她去瑪麗醫院。蕭紅聽了史沫特萊的建議,去做了全身的檢查,後來被查出來得了肺結核,於是便住院治療。瑪麗醫院是一家大醫院,本來蕭紅可以在裡面看好自己的病,可是她卻受到了冷遇,於是她只呆了一個多月就回九龍了。
到了12月的時候太平洋戰爭爆發了,蕭紅生活的地方九龍身處在了炮火之中,詩人柳亞子去看她,第二天蕭紅就被人從九龍轉去了香港,住進了思豪酒店。蕭紅最後住進的醫院是跑馬地養和醫院,這里也是她人生所到的最後一個地方。
因為醫生的醫術不精導致她明明得的是肺結核卻被誤診為喉瘤,給她的喉嚨開了刀。這樣折騰的結果就是蕭紅最後連話都說不了,十分的痛苦。在1942年的時候她便離開了人世,帶著孤獨,也帶著遺憾,死後她被葬在了淺水灣。
❹ 蕭紅是怎麼死的
抗戰爆發後,上海淪陷,蕭紅到了香港。由於被迫東躲西藏,加之醫院葯物匱乏,蕭紅的肺結核日益嚴重,本來就虛弱的身體逐漸走向了崩潰。重病之中的蕭紅因為沐浴著愛情的陽光,仍然樂觀開朗。有一次刮十二級台風,端木忽然在家裡接到一個電話,說蕭紅病危。端木坐了船冒著風浪和生命危險,過海去看她。結果一到瑪麗皇後醫院,蕭紅睡得挺好,而且一見他來了還很高興。端木告訴她護士給他打電話說她不好了,蕭紅就咯咯咯地笑。其實端木不知道這個電話是蕭紅自己打的。
蕭紅臨終時丈夫端木是否在場,這個問題後來成了爭論的焦點。端木的家人認為端木始終陪伴在蕭紅身邊,直到她去世為止。而當時一直照看蕭紅的作家駱賓基則堅決否認端木的在場。駱賓基回憶說,蕭紅在死前曾經熱切地盼望道:如果蕭軍在重慶我給他拍電報,他還會像當年在哈爾濱那樣來救我吧……
1942年1月22日一個凄涼的冬日,年僅三十一歲的蕭紅在醫院里呼出了生命的最後一口氣息。十年漂泊,北國的呼蘭小城是她的起點,而南方的香港是她的終點。蕭紅走了,她的生命結束在戰爭的硝煙中,從此曾經愛她的兩個男人蕭軍和端木一生都生活在蕭紅的陰影里。
❺ 蕭紅怎麼死的
1942年1月22日,蕭紅因肺病死在戰亂中的香港一個臨時醫院里,年僅31歲。死前又被誤診為喉瘤,喉管開刀,不能發聲,痛苦萬狀。這時,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都不在身邊。25日黃昏,葬於香港淺水灣。贊同
❻ 蕭紅是怎麼死的
蕭紅在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民國三十一年1月21日,瑪麗醫院由日軍接管,蕭紅被送進紅十字會在聖提士反女校設立的臨時醫院。1月22日上午10點,蕭紅病逝,享年31歲。
拓展資料:
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蕭紅是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雜的情感基調、剛柔並濟的語言風格以及獨特的寫作視角的運用和對行文結構的處理,在文學史中獨樹一幟。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
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
蕭紅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文體特徵,創造出場景性的小說結構。系列散文《商市街》在發表時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議論,因為蕭紅使用了不少小說的技巧,這樣的寫作形式在20世紀30年代異常新穎,從文體上看,它更接近小說,不過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記錄」(蕭軍《商市街·讀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