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動力王朝
擴展閱讀
股票估值高適合買 2025-08-18 22:44:20

動力王朝

發布時間: 2021-09-29 05:57:13

1. 中國朝代更迭的動力在哪裡

中國的地域實際上是相對隔絕的,中國的實際情況是周邊的環境造成的隔絕只與周邊的一些蠻族接觸,與世界的其它文明交流是很受限制的,中國的改朝換代總是從內部開始,即使是五胡亂華、金元滅宋、清滅明等等,也都是中原的王朝自己先出現問題的。 首先大家想到的原因就是糧食問題,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是一定人口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發生戰亂,導致人口大量的減少,這樣的結論有一定的道理,每次中國的內亂,均起於飢荒,但是我也注意到中國人口變化有特別的地方,中國的清朝人口遠遠多於其他朝代,中國歷史上長期人口在盛世也就不超過6000萬人,一般在4000萬人左右,但是清朝在康乾盛世就超過一億,到民國達到4億,雖然有美洲的高產作物玉米、番薯、土豆、花生等進入中國,但是糧食的產量也沒有增加那麼多倍,因此在古代發生戰亂和朝代更迭的時候糧食並沒有達到極限。 而且在經濟發展後社會也可以產生控制人口的機制,方法就是增加孩子的撫養成本,因此當今社會西方發達國家人口還實現了負增長,所以實際上糧食問題最終會導致朝代的更迭,但是國家控制糧食問題也是可能的,方法就是增加撫養人口的成本,生孩子養不起,就不養了,中國歷史上殺嬰從來就不是什麼罪惡,因為中國的傳統觀念是孩子出生哭出來靈魂才投胎,西方是受精就是生命的開始,墮胎在天主教看來是謀殺,所以我們的計劃生育政策在國外備受爭議。 還有人會想到外患,確實很多朝代是最後被外族統治,但是這些情況都是在國家內部先出現了問題以後才被外患所侵略,在國家強盛的時候,這樣的外患反而會增加國家的團結,外患帶來的問題也不是問題的關鍵。 還有人會想到吏治的腐敗,但是在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消除腐敗,腐敗從王朝的開始就一直存在,比如在康熙盛世,腐敗也非常嚴重,而且互相勾結的非常緊密,最後雍正即位後整頓吏治根本無法下手,只能採取暗殺的下策。而在管仲治理下的齊國是空前的強盛,但是管仲富比齊桓的生活肯定是腐敗橫生的。而朱元璋更是以剝皮來對付腐敗,腐敗也沒有消除。 以上這些原因我認為不是最根本的原因的最大理由就是這些因素在世界其它各個國家業都存在,其他世界各國就沒有中國這樣激烈的朝代更迭,所以必定其中還有更加深刻的原因。我對於王朝更迭個人讀史的認識是中國的中央集權權利不受限制,導致權利的無限膨脹,最終導致系統的崩潰。 中國的王朝一旦建立,皇權就在不斷的加強,皇帝被不斷的神化, 全國的忠君思想也在國民中越來越強烈,皇帝有幾乎無限的生殺大權,這與外國的皇帝、國王實際上是很不同的,外國的皇帝本身受很多限制,地方也是分封的,而皇帝之上有教皇和教會,教皇的產生需要經過教區的選舉,所以是制約重重的,著名的例子是國王出現經濟問題還要破產,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中國的所有人對於皇帝實際上是奴隸與主人的關系。 在權力不受制約的情況下,權力就會不斷地膨脹,在膨脹的背後是官僚體系的人員不斷的膨脹,國家吃皇糧的人越來越多,比如明朝,太祖的後裔到明亡時就達到了4萬人,這些人都是天潢貴胄,他們的俸祿是極高的,比一下清入關的20萬人口和滅亡時是300萬人,就算滿清的滿族人是人人國家養著,他們的總支出也遠遠少於明朝享受王侯待遇的4萬朱元璋子孫,而且還不算其它的明朝貴族。清朝吸取前朝教訓,採取不同任何朝代的世襲遞降的繼承製度,鐵帽子王只有六親王二郡王,對於爵位控制極嚴,所以清朝容納的人口也遠遠高於任何朝代。 古代的以祿養廉,其基礎還有一個就是官員的人數是很少的,一個縣一般官員就縣令、縣丞和教官,這樣能夠吃皇糧的是非常少的,每多一個官,給老百姓的負擔絕對不是那個官員的一點點的俸祿,這官要找出各種他存在的理由增加老百姓的負擔,即使他不貪污也會如此,因為他要證明他的這個職務存在的必要性!所以一個朝代權力膨脹導致的崩潰實際上體現在其官僚體系的膨脹上,國家的官員在不斷的增加,各個級別候補的官員在不斷的增加,在一個縣下又有帶有很多個辦差事的委員,不入流的官員和吏得數量大大的增加。對於這樣膨脹起來的體系,要讓既得利益者放棄利益使他消腫,基本上是沒有慘痛的代價是做不到的,歷史上的變法圖強者也成為了殉道者,就如張居正、商鞅、王安石的被清算。 權力的膨脹更主要的是各種監察的職務出來了,權力多了更多的是產生了大量監察權力的需要,當監察膨脹後又需要再監察負責監察的人,如此循環就沒有頭了,互相的監察是以犧牲體系的效率為代價的。僅以明朝舉例,先是各種御史類似的監察官員,然後是錦衣衛,以後還有宦官掌管的東廠、西廠等等,這些監察的人在監查的過程中也要致富,其致富的過程給社會的危害就可想而知了。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不怕寡而怕不均,權力的膨脹不受制約,社會的不均和不公就產生了,一個王朝開始的時候,即使是餓殍遍地,也不會崩潰,從楚漢戰爭後的災荒到三年自然災害,國家政權還是穩定的,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崇禎的勵精圖治和東林黨人的理想下,實際上腐敗已經比魏忠賢當政時好太多了,國家也沒有免除滅亡的命運。 我們應當認識到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不受限制的膨脹下去,權力在國家的政治上沒有限制的體制,無限膨脹的結果一定是會產生更加強烈殘酷的限制,最後社會就一定能夠產生這樣的機制,這就是破壞力極大的朝代更迭,把一切都推倒從來,通過革命和殺戮的方式推倒原來膨脹低效的體系而建立一套新的高效體系,然後就是這樣的體系再次逐步變得低效和膨脹,新的朝代更迭的循環就又開始了。因此不受限制的權力和權力系統的膨脹,體系的無序度的增加,也就是熵的增加成為了體系破裂的最大動力,熵的降低和有序的恢復一定是伴隨著資源和財富的付出的,但是這樣的付出是太慘重了。

2. 中國朝代更替怎麼都是北滅南方政權

首先你的問題太過絕對了,明滅元就是南方消滅北方,辛亥革命也可以算南滅北吧。

當然,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都是北滅南,大概原因如下
1,北方要麼是生存條件惡劣以掠奪為主的游牧名族,要麼就是時時與游牧民族抗衡的中原政權,戰力比相對安逸的南方政權要強大的多。
2,中國的主要產馬地都在北方,馬是冷兵器時代重要的戰略物質,騎兵的機動力可以使一隻騎兵部隊可以先後與不同時間抵達的步兵部隊做戰,在那時的通訊水平下一場戰役投入的部隊很難做到同時抵達戰場的,騎兵相對步兵更容易各個擊破。同時用騎兵和步兵作戰的結果往往是步兵敗通常是一邊倒的殺戮、是全軍覆沒;騎兵敗逃跑就好了,步兵只能將騎兵擊潰,騎兵的有生力量能夠保存。
3,在農業技術相對不發達的古代,北方的平原比南方的山地、丘陵、叢林和沼澤更適合農耕,所以人口也相對較多,那時可是人多力量大的時代。
4,在瘧疾等疾病沒有特效要的時代,南方地區的瘴氣是極大的制約人口增長的。
5,由於氣候及飲食習慣的差異,南方人的體格相對於北方要小,在沒有火器的時候,力量大當然在戰爭中有優勢。
6,中國傳統上各個朝代的王朝正統大都在北方,南方通常都是割據勢力,在道義上差了一點點(這個稍微有點牽強)

3. 江陵動力和江陵是一回事嗎

不是,江陵動力是指地處鄭州的一個汽配有限公司,它主要生產:活塞、活塞環、缸套、曲軸、凸輪軸等。
江陵是指地名,江陵縣,地處湖北省荊州市東南方向約30公里,隸屬湖北省荊州市管轄。
江陵,又名荊州城,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現為荊州市荊州區人民政府駐地,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江陵城的歷史地位十分重要,春秋戰國時為楚國都城,是中國南方最大最繁華的都會。楚國鼎盛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始終在江陵。魏晉南北朝時,與當時揚州治所建康(今南京)齊名,有「江左大鎮,莫過荊揚」之譽。
江陵的城市前身為楚國國都「郢」,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先後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歷時515年。至漢朝起,江陵城長期作為荊州的治所而存在,故常以「荊州」專稱江陵。
江陵現名荊州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級市,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江漢平原的中心城市。五代以來,中原王朝統治中心在豫陝之間,江陵西控巴蜀,北接襄漢,襟帶江湖,指臂吳粵,是中原溝通嶺南的要沖,號為「東南重鎮」,「亦都會也」。歷代建都於長江中下游的政權多建都於此,有春秋迄五代共有十代政權建都,其中楚是大國強國,東晉和南朝都擁有中國南部半壁江河,故江陵的古都地位較高,僅次於「七大古都」,是荊楚名都。

4. 中國歷史朝代請各用一個字歸納

夏始
商遷
周分
秦統
漢儒
三國鼎
晉士
南北朝融
隋統
唐盛
五代十國亂
宋文
元通
明商
清閉

5. 唐朝後面是什麼朝代

五代十國。

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五個朝代和割據於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的十幾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

五代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除後梁一個短暫時期以及後唐都洛陽外,後梁大部分時期和其他三代都以開封為首都。五代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稱帝,共十四君。

後梁和後周的君主是漢族人,後唐、後晉、後漢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們都建國於華北地區,疆土則以後梁最小,後唐最大。

十國是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北漢建國於今山西境內,其餘九國都在南方。十國與五代並存,但各國存在時間長短不一,如吳越,割據於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結束後才為北宋所滅。疆土則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後來,宋朝統一天下。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

(5)動力王朝擴展閱讀

日落西山

唐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最終爆發民變,唐朝經濟重地的江南地區經過黃巢之亂打擊,唐朝統治已名存實亡。

黃巢之亂後,把唐朝的經濟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起義後,唐僖宗在唐末戰亂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繼位,遷都洛陽。

乾寧五年(898年),發生了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等人的政變,唐昭宗被軟禁,太子李裕開始監國,同日,宦官假傳聖旨,說唐昭宗退為太上皇,並令皇太子即位,年號光化。

天復元年(901年),崔胤聯合孫德昭打敗劉季述,迎唐昭宗復位,李裕復降德王。而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溫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宣武節度使朱溫入宮盡誅宦官。

天祐元年(904年),朱溫發兵攻陷長安,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之後將唐昭宗殺害。天祐二年(905年),朱溫大肆貶逐朝官,並將三十餘位朝臣殺死於白馬驛(今河南滑縣),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

朱溫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征討淮河以南地區失利,所以提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唐朝滅亡,朱溫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開封(今河南開封)。

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

6. 王朝霸域中武將的機動力有什麼用

在你武將出征的時候。機動力越大。武將的速度就越快。舉個例子吧。一個武將機動力125,一個武將100.那麼同樣的舉例,第一個可能只需要75分鍾,後者需要100分鍾。。在打國家戰的時候一般挑機動力較高的先赴戰場。

7. 各個朝代的電視劇哪些比較好看

遠古時代:《伏羲女媧》,該劇講述了蠻荒時代,在火山、洪水、野獸肆虐的環境之中,人類的部落之間為搶奪生存環境和生活資源而相互爭斗、頻繁廝殺的故事。是唯一反映遠古歷史的電視劇,沒有虛無縹緲的神話色彩,有的只是遠古人民朴實而純朴的情操。

夏商周時代:《封神榜》,歷史與神話的結合,一部古文化的瑰寶,這一時期基本上沒別的電視了,雖說封神榜充滿了神話色彩,但卻是目前唯一一部反映商周時期歷史的電視劇。

春秋戰國時期:《東周列國春秋篇》,以單本故事為主,大大迴避反復的歷史,每一集一個,每一個故事講敘一個人物,故事敘述新穎,人物出場與事件起落都有很好敘述。且人物台詞優美,故事與歷史都有據可考,春秋篇中包含歷史、語言、傳說等多種文化及演員們豐富舞台化的表演都迎合原著。另外還有《東周列國戰國篇》。

秦朝:《大秦帝國》三部曲,分別是《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講述了了戰國時代的秦國經變法而由弱轉強,東出與六國爭霸進而一統天下,以及最後走向滅亡的過程。是一部以秦國為主要視點來展現戰國時代波瀾壯闊的史詩。作品注重尊重史實,只進行了適度的藝術加工,其中還融合了不少最新考古史料。向觀眾展現秦始皇能統一中國的原因,那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偏蠻小國由幾代秦國人奮發圖強,歷經磨難才實現大國夢,本作就是想撥開歷史迷霧,以電視劇的表現方式讓更多的觀眾重新認識這段歷史。

漢朝:《漢武大帝》講述了漢武帝劉徹54年的統治歷程。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成為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而漢武帝的時代,也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另外還有一部96年的電視劇叫做《漢武帝》,相對來說更偏重歷史)

三國兩晉南北朝:首推《三國演義》,大家耳熟能詳的電視劇,這里不再贅述。說一下前段時間熱播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嚴格意義上這不是一部歷史正劇,因為劇中有很多與史實不符的地方,但電視劇就是電視劇,總要給導演和編劇一些發揮的空間。該劇從曹魏的全新視角切入,抒寫了魏國大軍師司馬懿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勾勒出一個波瀾壯闊的三國英雄時代。該劇編劇常江在面對質疑的時候說,自己看待這段歷史的視角與羅貫中不同,甚至有些截然相反。相比《三國演義》中猥瑣、狡詐的司馬懿,她認為司馬懿「一生經過四個時代,他對時代的影響和時代對他的影響都很大。他在曹操手下出仕,一直到70多歲,大魏王朝衰落,他一生經歷很多情感、理想和志向變化。我覺得挑戰一下傳統印象沒有關系,只要我給出這個人的一生是完整且符合邏輯的。我不想刻意洗白,也不想刻意詆毀。」

隋唐時期:《貞觀之治》,用一種類似於紀錄片的形式,重現了初唐時期的政治事件,服裝風俗等社會風貌,從劇情、台詞到建築、道具、服裝等基本還原了初唐風韻,從人物簡單的頭飾、色調偏暗但袖口寬大的服裝,甚至李世民鬍子的形狀等看出,主創們做到了以史為准。這部劇沒有《隋唐英雄傳》的波瀾壯闊,也沒有《唐明皇》的愛恨情仇。尊重歷史,嚴守主題,力求真實,這是主創們所追求的境界。另外《唐明皇》也值得一看。

五代十國時期:因為這段時期歷史比較混亂,是中國政權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政治反映那種政權之間斗爭的電視劇一個都沒有,大多都是描寫南唐後主李煜的。《李後主與趙匡胤》(又名《問君能有幾多愁》),圍繞李煜與趙匡胤這一文一武兩個皇帝的迥異人生和坎坷命運展開,講述了在五代十國時期亂世之中兩位帝王與一位美麗女子周娥皇傳奇而又凄美的一段愛情故事。

明朝:《大明王朝1566》講述的是嘉靖與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奸臣嚴嵩黨羽密布、權傾朝野,清官海瑞不懼強權,敢於向腐朽封建的皇權發起挑戰。該劇所揭示的社會問題與矛盾――貧富對立以及清官與貪官的傳統議題,直逼現今社會,引發了人們對現今社會矛盾進行的深度思考。。尤其是劇集塑造的嘉靖和海瑞,一個一個是權力頂端的嘉靖,至陰至柔之君;一個是權力底部的是海瑞,至陽至剛之臣。兩人是生生不息的原動力、相剋相生,每一次發力都會攪動大明政局;每一次對決都能驚天動地。另外還有《萬曆首輔張居正》《戚繼光》

清朝:《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是最為經典的兩部講述清朝歷史的電視劇。劇情緊湊跌宕起伏,無論是對權位的爭奪還是對國家的治理,老戲骨們的演技將故事演繹的淋漓盡致,堪稱精彩絕倫。

8. 列舉從公元1世紀到16世紀四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

歷史上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總共有11個,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一、波斯帝國,萬王之王大流士一世建立了波斯帝國的最大版圖。
二、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消滅了波斯帝國,繼承和擴大了波斯帝國的版圖,可惜他英年早逝,馬其頓帝國一分為三(歐亞非)。
三、羅馬帝國,奧古斯都大帝吞並埃及後,基本確定了以後兩百年羅馬帝國的版圖,地中海成為了羅馬的內湖。
四、拜占庭帝國,羅馬帝國分裂後,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滅亡,東羅馬帝國在查士丁尼大帝的帶領下維持著羅馬帝國最後的血脈和榮耀。
五、阿拉伯帝國,在聖戰的旗幟下,穆斯林把安拉的訓令帶到了歐亞非三大洲。
六、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蘇里曼蘇丹滅亡了拜占庭帝國,把黑海變成了土耳其的內湖。
七、葡萄牙殖民帝國,以達伽馬為代表的航海家們為葡萄牙在非洲亞洲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八、西班牙殖民帝國,以麥哲倫為代表的航海家們為西班牙在非洲亞洲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九、荷蘭殖民帝國,海上馬車夫們在非洲亞洲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十、法蘭西殖民帝國,同樣在非洲亞洲和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十一、大英帝國,日不落帝國的米字旗在全世界都會升起。

符合你的時間的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476年),正式名稱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中國古書稱為大秦,是古代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理論上是共和制,實際上是一個專制的政體。

羅馬帝國可以用來表示所有在羅馬統治之下的土地。羅馬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帝國。羅馬疆域的全盛時期是圖拉真統治時期,羅馬帝國此時總共控制了大約59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屋大維建立帝國後,創立元首制,稱奧古斯都。羅馬帝國一般被分為前期帝國(前27年—192年)和後期帝國(193年—476年)兩個階段。前期帝國經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賢帝時代)達到鼎盛。國家穩定、社會繁榮,被稱之為羅馬的黃金時期。後期帝國從三世紀危機起,經伊利里亞諸帝、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國,至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將帝國正式分為兩部分(395年)。西部在內憂外患中衰落,在476年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部帝國直到1453年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滅,史學家多稱為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希臘語:Βυζαντινή 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或寫作拜占廷帝國,又稱東羅馬帝國(拉丁語: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位於歐洲東部,領土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紀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拜占庭帝國本為羅馬帝國的東半部,以拉丁語和拉丁文化為基礎,但與西羅馬帝國分裂後,逐漸發展為以希臘文化、希臘語言和東正教為立國基礎,不同於古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新國家。在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前,這個帝國被稱為「東羅馬帝國」。但是,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其國民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

拜占庭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帝國的首都為新羅馬(拉丁語:Nova Roma;希臘語: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的疆域在11個世紀中不斷變動。色雷斯、希臘和小亞細亞西部是帝國的核心地區;今日的土耳其、希臘、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從4世紀至13世紀是帝國領土的主要組成部分;義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西班牙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和突尼西亞也曾經是帝國的國土。

關於拜占庭帝國的起始紀年,歷史學界仍存有爭議。主流觀點認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是拜占庭帝國成立的標志。德國拜占廷學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這位皇帝首次將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半)為拜占廷帝國的起始紀年。還有觀點認為拜占庭帝國開始自公元395年,即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時起。其他觀點分別以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羅馬帝國皇權統一歸於東羅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紀(希臘化開始)和8世紀(希臘化完成)為拜占庭帝國起始的標志。

1204年,拜占廷帝國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滅亡,1261年復國。1453年,它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永久滅亡。

拜占廷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對於今日的東歐國家有很大的影響。此外,拜占廷帝國在其十一個世紀的悠久歷史中所保存下來的古典希臘和羅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學思想,也為中世紀歐洲突破天主教神權束縛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引發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深遠地影響了人類歷史。

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於中世紀創建的一個伊斯蘭教封建帝國。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如《經行記》、《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遼史》等,均稱之為大食國(波斯語Tazi或Taziks的譯音),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在拉丁文中意指"東方人們的帝國")。帝國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權共和時期和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兩個世襲王朝。帝國最強盛的時候,疆域東起印度河和中國邊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達裏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繼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之後又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改變了周邊許多民族的發展進程,在中世紀的歷史上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文∶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為土耳其人所創立之國。始王為奧斯曼一世,初居中亞,並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領有南歐、中東及北非之大部,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極蘇丹與。自滅亡東羅馬帝國後,定都君士坦丁堡,且以羅馬帝國繼承人自居。故其帝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羅馬帝國及伊斯蘭文化,東西文明在其手中因而得以統合。[1]

其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之陸上交流達六世紀之久。在其存在其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及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之界限日趨模糊。[2]其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米瑪·希南名留至今。十六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頂盛,在十七世紀,其領土更達最高峰。而在巴巴羅薩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其為惟一的伊斯蘭勢力能於十五至十九世紀期間,挑戰日趨強盛之歐洲霸權。然而,終不敵之,於十九世紀初趨於末落,並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敗於協約國之手,因而奧斯曼帝國之四分五裂。國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今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因而領導國民起義,擊退西方勢力,據小亞細亞立國,廢哈里發,更國號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以上是1——16世紀橫跨歐亞非的四大帝國

9. 王朝霸域6級城怪物機動力多少

部隊的機動力=兵種機動力+0.5*武將敏捷。(城池建設和作戰心得)
所以我推薦是 二級城最佳機動力為126到158之間,越靠近158越好。
三級城最佳機動力為132到165之間,越靠近165越好。
四級城最佳機動力為163到197之間,越靠近197越好
五級城最佳機動力為189到232之間,越靠近232越好
六級城最佳機動力為199到243之間,越靠近243越好
各名城最佳機動力為227到279之間,越靠近279越好

10. 唐朝290年,明朝276年,為什麼我國多數王朝都難破300年大關

相信大家對於歷史比較了解的話,都知道唐朝存活了290元,明朝存活了276年,甚至從秦朝到清朝,中間的這些王朝基本上都沒有跨過300年的大關,這相對來說也是非常驚奇的一個數字,那麼為什麼我國多數王朝都難破300年大關呢?其實更多的還是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一定的關系,正是由於當時發展的產業以及統治的方式有一定的關系。

總的說來唐朝存活了290年,明朝存活了276年,這些曾經非常鼎盛的王朝,卻都難度過300年的大關,也確實和當時社會的發展以及君主執政的政策有一定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