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奧陶紀有哪些項目
奧陶紀的玻璃棧道是奧陶紀的天空懸廊(獲得世界吉尼斯紀錄,「最長的懸挑空中玻璃走廊」)和雲端廊橋,都在數百米的懸崖之上。
Ⅱ 奧陶紀地球上的霸主是什麼
奧陶紀時期,地球上的動物仍然集中在水域中,尤其是海洋里,當時的霸主是鸚鵡螺。鸚鵡螺是海洋軟體動物,屬頭足類(與章魚、烏賊是同一類),最早出現在5億多年前的奧陶紀,它們具有與脊椎動物接近的發達的腦、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是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之一。因為鸚鵡螺的螺旋外殼光滑如圓盤,形狀很像鸚鵡嘴,所以得名「鸚鵡螺」。
↑鸚鵡螺外殼截面,最外側最大的隔斷是動物體居住處
鸚鵡螺擁有敏銳的嗅覺,能對外界刺激及早做出反應。另一方面,鸚鵡螺繁殖後代是在水下數十米產卵的,這也能使鸚鵡螺免收外界的干擾,生活在自己的「世外桃源」中。
——以上內容參考米萊童書《生命簡史》
Ⅲ 什麼是奧陶紀 Ordovician
奧陶紀距今4.4億年至4.95億年,是地史上海侵范圍最大的一個紀。由於當時淺海廣布,氣候溫和,故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發展。海生無脊椎動物各門類的生物繼續分化,並逐漸繁盛,海洋生物中占統治地位的有三葉蟲、筆石、角石、腕足動物等。晚期發生了一次生物滅絕事件。
Ⅳ 奧陶紀的介紹
奧陶紀1(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符號O),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原始的脊椎動物出現),開始於距今488個地質單位之前(4.8億年前)~444個地質單位之前(4.4億年前),延續了4200萬年。在奧陶紀與志留紀之間隔著一起大規模物種大滅絕——伽馬射線暴。在此次物種大滅絕中,60%的物種滅絕,主要滅絕動物有:圓月形鐮蟲、彗星蟲、原始生物。奧陶紀開始於同位素年齡485.4±1.9Ma(Million Anniversary,百萬年、),結束於443.4±1.5Ma。奧陶紀在地質學上,是古生代中4.85億年~4.43億年前這段時間,可分為三個時期——奧陶紀早期(早奧陶世,4.85億年~4.70億年前),奧陶紀中期(中奧陶世,4.70億年~4.58億年前)和奧陶紀晚期(晚奧陶世,4.58億年~4.43億年前)。奧陶紀是歷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世界許多地區都廣泛分布有海相地層。在板塊內部的地台區,海水廣布,表現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岩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奧陶紀末期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圍包括非洲(特別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和玻利維亞以及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等地。
Ⅳ 奧陶紀是什麼時候有什麼特點
奧陶紀是4.84億年前到4.44億年前之間的時間,一共大約4100萬年。奧陶紀是地球歷史上大陸廣泛遭受海侵的時代,當時世界上的許多地區(包括中國的大部分)都被淺海海水掩蓋著,海洋面積的大幅增加,給海洋生物提供了寬廣的生存空間,所以奧陶紀的海洋生物空前繁榮,比之前的寒武紀還要繁榮。奧陶紀的海洋中充滿了三葉蟲、筆石、鸚鵡螺、海百合等史前生物,當時的海洋霸主是鸚鵡螺,它們憑借巨大的身體和超強的掠食能力,在幾乎沒有天敵的海洋中所向披靡。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之前,海洋中生機勃勃
——以上內容參考米萊童書《生命簡史》
Ⅵ 奧陶紀植物
奧陶紀:海產無脊椎動物如三葉蟲,頭足類珊瑚類繁盛.陸生植物出現,脊椎動物出現(甲胄魚) 二疊紀|:三葉蟲滅絕,菊石類興起,昆蟲出現.邏輯植物出現,爬行類輻射發展取代兩棲類 三疊紀:鱟類繁盛,海產無脊椎動物減少,恐龍出現,鳥類出現,哺乳類可能出現.(植物沒大變化,三疊紀緊跟二疊紀)
Ⅶ 奧陶紀的典型生物
奧陶紀海洋里生活著500多種三葉蟲。這雖然沒有寒武紀時期的種類多,但其數量仍是巨大的。這是今天三葉蟲化石如此普遍的原因之一。
三葉蟲化石很容易找到,這不僅因為它們數量大,而且因為它們定期脫去外殼。隨著動物的生長,外殼落入古海底,常常被掩埋,變成化石。從俄羅斯到摩洛哥到美國,在世界各地的海相岩石中已發現了幾千種不同的三葉蟲。有的長著長刺來抵禦捕食動物,有的將眼睛長在長柄上,這樣當它們埋在泥沙里的時候仍能看見外面。 三葉蟲能夠在海底游泳或爬行。但它們防禦捕食動物的方法可能像今天的犰狳一樣,將帶殼的身體蜷縮成球狀。我們知道三葉蟲被其他海洋生物捕食,因為我們經常發現三葉蟲化石上有被咬的痕跡。有頜魚類的興起可能促使許多三葉蟲滅絕。但有些三葉蟲一直生存到2.51億年前的最大滅絕性災難發生的時候。 4.49億年前,地球進入了奧陶紀晚期。此時的地球與現在的有很大不同:泛大陸尚未形成,今天的南美洲、澳洲、南歐、非洲、印度以及南極洲形成岡瓦納大陸,其它陸地則分裂成一系列島嶼,分布在世界各地。奧陶紀是地球史上海侵最嚴重的時代,海平面比現在高出400米,現今1/3的陸地都被淺海覆蓋。
奧陶紀的陸地上沒有任何動物,植物在那時根本沒有出現。所有動物都生活在海洋中。那時的動物與現在的也有很大不同,脊椎動物只有數種,節肢動物的種類也不到現在的1/10,海洋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動物統治著。
海中的頂級捕食者要屬直殼鸚鵡螺。它身長6米,重150千克,是鸚鵡螺、章魚等頭足類軟體動物的祖先。它幾乎什麼都吃,包括三葉蟲、星甲魚、板足鱟等動物。直殼鸚鵡螺也有競爭對手:有史以來最大的節肢動物:3.6米長的板足鱟。板足鱟看上去像是一隻巨大的,沒有尾鉤的蠍子,是最古老的節肢動物之一。板足鱟經常與直殼鸚鵡螺爭奪食物,但總是敵不過它們。
海洋的動物們悠閑地生活著,誰也沒有意識到,滅頂之災即將來臨。
這次災難的罪魁禍首是伽馬射線暴。距離地球6000光年以外的地方,一顆中子星與黑洞由於不明原因相撞,產生數束伽馬射線暴,其中一束不偏不倚擊中了地球。其實伽馬射線擊中地球的概率極小,小於1/100,000,000,這次地球真是很倒霉。
4.49億年前的一天,一束來自6000光年以外的伽馬射線穿透大氣層,擊中了地球。射線擊碎了氣體分子,地球大氣頓時變得四分五裂。
海洋中的動物只感覺到大地劇烈的晃動,並不知道滅頂之災已經降臨。
射線擊毀了3/1的臭氧層,陽光中的紫外線直接穿透大氣層,殺死了大量浮游生物,破壞了海洋食物鏈的基礎,飢荒開始四處蔓延。射線帶來的輻射還殺死了大量珊瑚,破壞了海洋生物的棲息地。
災難發生一年後,飢荒已經蔓延至全球,無論生物處於食物鏈頂端還是底端,都在飢餓中苦苦掙扎。掠食者們需要殺死同類才能獲得充足的食物。
災難過後數十年,被擊碎的氣體分子重新組合,形成一種叫做二氧化氮的有毒氣體。二氧化氮遮天蔽日,遮住了50%的陽光。地球失去了陽光的照射,氣溫開始迅速下降。動物的卵無法在低溫中正常發育,導致種群數量大幅下降。
由於陽光照射忽然下降,氣候變得很不穩定。海水產生巨大波浪,攪得動物不得安寧。直殼鸚鵡螺想去深海避難,但深海的水壓很大,高水壓將直殼鸚鵡螺不堅固的外殼壓碎,這樣它們只有死路一條。而它們的近親鸚鵡螺有著堅固的外殼,使它們能夠倖免於難。
災難發生十年後,水溫由原先的25攝氏度下降到10度,殺死了更多浮游生物,這加速了食物鏈的崩潰,但食物需求量較少的小型動物卻不覺得飢餓,所以在飢荒中小型動物更容易生存。
災難發生500年後,地球上3/1的生物都消失了,剩下的生物還在飢餓中掙扎。由於缺少陽光照射,全球平均氣溫由22攝氏度下降至10度,導致大量海水結冰,海洋動物再次失去了大量棲息地。冰川的蔓延速度快得難以想像,數年後,超過10%的海水都凍結了。冰川消耗了大量海水,導致海平面下降了約100米,原先的海洋有不少變為陸地。
冰期事件越來越嚴重,海洋中出現了大量冰山,冰山就像失控的汽車,橫沖直撞,大量生物被它殺死。
災難發生15萬年後,全球平均氣溫已經下降至5攝氏度,超過一半的生物都在嚴寒中滅絕了,剩下的生物能夠倖存嗎?
災難發生20萬年後,冰川時代終於過去。但地球的生命跡象幾乎全部消失,地球需數十萬年才能恢復以往的生機。原先生機勃勃的海洋變得死氣沉沉,但剩下的浮游生物不斷繁衍,修復了食物鏈。
距伽馬射線暴擊中地球已經過去了40萬年,災難已經基本結束。這場席捲全球的浩劫是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種大滅絕,造成56%物種滅絕。直殼鸚鵡螺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但發生了不良基因突變,體型縮小至2米。板足鱟在災難之後迅速取代直殼鸚鵡螺,成為頂級掠食者。在這場災難中還有一個獲益者——最早的脊椎動物之一:星甲魚。星甲魚屬於頭甲魚類,沒有頜部,它們的一支在災難之後進化成最早長有頜部的脊椎動物:棘魚。
致命的射線,嚴重的飢荒、遮天蔽日的有毒氣體以及嚴重的冰期構成了第一次物種大滅絕——伽馬射線暴擊中地球事件。
Ⅷ 奧陶紀地層
一、區域地層特徵
北祁連地區奧陶紀地層為一套中基性火山噴出岩-碳酸鹽岩-碎屑岩建造,為洋陸轉化過程的不同發展階段(洋盆拉伸階段—俯沖碰撞(溝弧盆體系)階段—匯聚增生階段)的產物。根據其岩性、岩相及古生物特徵,自老而新劃分出陰溝群、中堡群、妖魔山組、南石門子組和扣門子組等五個正式地層單位。
1.分布范圍
分布在敦煌-阿拉善古陸以南的廣闊地區;大雪山、托來南山以北的北祁連山地區;野馬南山以南的南祁連山地區。
2.岩性岩相特徵
1)陰溝群:可分為a、b、c三組。
a組:基性火山岩夾變砂岩、硅質岩及少量安山質火山岩。
b組:安山質、英安質、流紋質火山角礫岩、角礫熔岩、凝灰岩夾凝灰質板岩、板岩、變細砂岩、灰岩。
c組:灰—灰綠色變礫岩、變砂岩、板岩夾凝灰質板岩及中酸性火山岩。
2)中堡群:變砂岩、板岩加灰岩、中性火山岩、凝灰岩。
3)妖魔山組:灰岩、下部少量夾板岩或頁岩。
4)南石門子組:深灰—灰黑色板岩夾變粉砂岩、變細砂岩、灰岩、泥灰岩。
5)扣門子組:安山質、英安質熔岩、凝灰岩、集塊岩為主夾玄武岩、灰岩、砂岩、板岩。
3.沉積相、沉積環境和沉積過程
1)陰溝群底部屬陸源類復理石碎屑建造,以暗色砂岩、粉砂岩為主夾有石灰岩及菱鐵礦、粘土等。普遍含硅質,屬還原條件下的沉積,生物以底棲三葉蟲為主;其上為海相中基性火山岩建造,以鈣-鹼系列為主偶有拉斑質岩石,局部為細碧岩,厚可達600m以上,含鐵碧玉岩多是在溢流式火山噴發的間隙中形成;最頂部則為淺海碳酸鹽岩-碎屑岩建造。
2)中堡群的下部是巨厚的細碧質的火山岩建造,其中夾有多層燧石岩或含鐵碧玉岩,東部略偏酸性,所夾的砂岩、板岩中普遍含有黃鐵礦晶粒,灰岩多呈透鏡體出現,生物群以飄浮生活的筆石為主及少量的底棲三葉蟲及腕足類,是在還原條件下由於大量海底火山作用形成富H2S的環境中的沉積,海水振盪甚頻繁。中堡群上部岩相西部僅見淺海閉塞環境下的碎屑岩建造,所夾灰岩呈似層狀或扁豆狀,有豐富的筆石及小型的三葉蟲。在蘇優河及其以東地區以中心式噴發的海相火山岩極為發育,永登一帶出現偏鹼系列的岩石,仍沉積大量的砂岩、板岩及板層的灰岩,生物群仍以筆石為主,有少量的底棲生活的三葉蟲、腹足及腕足類。
3)妖魔山組及古浪組是在北祁連山區相對穩定條件下的沉積。以淺海相巨厚層的碳酸鹽岩建造為特徵,局部有零星的中心式火山噴發。成層穩定,大量底棲和固著生物發育,三葉蟲、腕足類、珊瑚、頭足類聚居在一起,局部構成介殼灰岩,表明當時海水很淺,陽光充足,具氧化環境,其底部可能屬濱海相沉積。
南石門子組屬淺海碎屑岩或碳酸鹽岩建造,鄰近主沉陷區局部有海相火山噴發岩,可構成細碧-石英角斑岩系列,生物以珊瑚及筆石為主,其厚度可達1600m以上。
二、研究區地層特徵
1.分布范圍
在研究區主要出露有陰溝群a組,分布在豐樂河的石雞河一帶,面積不大,與區域地層方向一致,呈條帶狀沿NW-SE向展布(原來1∶20區域地質調查和1∶25萬區域遙感地質調查認為是志留系的骯臟溝組(Sa)區域);陰溝群b組,主要分布在兩個區域:在金佛寺岩體的北西段,呈條帶狀沿近EW向展部;在東溝一帶,呈條帶狀沿NW-SE向展布。
2.陰溝群a組(OYa)
(1)岩石組合特徵
岩石組合以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為主。岩性為鈉長玄武岩(細碧岩)和凝灰質板岩。
(2)遙感影像特徵
在遙感影像圖上呈藍灰色、亮土黃色較均勻淺色調,斑雜狀影紋,宏觀斑塊狀影紋圖案,局部具雞爪狀紋形。粗糙程度低,以具藍灰色色調、微地貌、溝谷形態為特徵解譯標志,總體可解譯程度較高。
3.陰溝群b組(OYb)
(1)陰溝群b組岩石組合特徵
陰溝群b組上部為火山角礫岩、角礫熔岩、凝灰岩夾凝灰質板岩;下部為硅質板岩夾凝灰質板岩。
(2)遙感影像特徵
其遙感影像特徵由東向西為:東段(黑山樑南):呈暗綠色、深藍灰色、磚紅色斑雜色調,斑條狀、斑點狀影紋,較暗色條帶發育(判譯為中酸性岩脈),粗糙程度中等。中段(大青羊):磚紅色、斑點狀灰藍色、淺黃綠色斑雜色調,以碎斑狀影紋出現為標志,粗糙程度增強,平行樹枝狀水系。西段(陽凹大泉北):褐紅色(為主)、褐灰色(局部地段為主)斑點狀深色調,沒有典型影紋出現,粗糙程度中等。
4.陰溝群沉積建造
奧陶紀是北祁連地區海相火山岩的重要發展時期,陰溝群地層的火山-沉積建造,則是這一時期火山強烈活動的真實記錄。在不同構造單元、不同環境和部位,形成不同建造(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積岩)(圖2-1)。
圖2-1 祁連西段陰溝群構造-沉積環境示意圖
(1)陰溝群a組沉積建造及洋脊環境的確定
陰溝群a組的火山沉積建造,細碧岩是在火山爆發期後溢流階段形成的火山熔岩;噴發晚期形成安山玄武質角礫凝灰岩和碧玉岩、硅質岩等,並有火山熱液的加入。
沉積建造和序列特徵反映出陰溝群a組形成於靠近洋脊島弧環境,其沉積建造特點既不同於島弧,又有別於大洋中脊。
(2)陰溝群b組沉積建造及島弧環境
陰溝群b組沉積建造主要為火山岩建造、火山碎屑岩沉積建造和正常沉積岩建造,代表大洋島弧環境的一套火山岩-沉積組合。
Ⅸ 重慶萬盛奧陶紀有哪些好玩的
元旦即將到來,想鍛煉膽識的遊客可前往獲得世界吉尼期記錄並擁有最多高空挑戰項目的萬盛 奧陶紀 主題公園,親身體驗園內高空體驗項目的刺激與精彩。那麼重慶萬盛奧陶紀有哪些好玩的呢?想知道的朋友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這個假期重慶周邊旅遊萬盛奧陶紀是不錯的選擇哦!
8米「懸崖鞦韆」180°回盪
在萬盛奧陶紀主題公園眾多「高空體驗項目」中,「懸崖鞦韆」是其一,4米「懸崖鞦韆」一度是遊客口中最極限的挑戰項目。而新推出的8米「懸崖鞦韆」在高度、驚險度、挑戰度上都是4米「懸崖鞦韆」的2倍之餘,難度增加,一定能夠滿足敢於挑戰極限的遊客。
元旦節起,奧陶紀將正式推出8米「懸崖鞦韆」高空項目,該鞦韆置於奧陶紀公園300米高的懸崖邊上。與4米鞦韆不同的是,8米鞦韆首先需要把體驗者往後向上拉到與地面90°垂直,並靜止幾秒鍾,隨後,瞬間將體驗者放飛至懸崖上空,同樣能達到與地面呈90°的狀態,從開始到甩出的瞬間,等於180°的回盪。
該項高空挑戰項目需要一定膽量,相對於園內的其他高空項目,8米「懸崖鞦韆」讓小編望而止步,周邊圍觀群眾看得驚心動魄。當之無愧是最需要膽量的極限挑戰。
刺激不斷 高空項目挑戰極限
突破自己的極限到底是什麼感覺,怎樣才算突破自己的極限?每個人看法應該都不一樣,於奧陶紀而言,「挑戰自己、突破心理」就是該公園針對人群做出的極限旅遊理念。
今年,奧陶紀的「高空體驗項目」不斷吸引著重慶周邊、全國各地甚至是海外遊客。天空懸廊、懸崖鞦韆、雲端廊橋、步步驚心、極限飛越、高空漫步、高空盪橋、玻璃吊橋、高空速滑、叢林飛躍等項目各自有著不一樣的挑戰形式。
世界第一天空懸廊建在數百米的高空之上,懸挑支出長度69.6米,廊橋由寬變窄,且橋身全長近200米,全由透明玻璃構成。懸廊就像是一個巨型的字母「A」伸入雲端,連接著藍天白雲。走在上面看著腳下清晰的崖底,有種懸在半空中的錯覺。值得一提的是,在起風的時候,「A」字頂端隨風晃動,真是「人在走,廊在抖」。
高空漫步項目置於落差150米高空懸崖上,由多個10cm間隔金屬鋼梁組成,步道不長,卻勝在驚險刺激。玻璃吊橋和高空盪橋都以吊橋的形式呈現給遊客,屹立於300米的懸崖之顛,跨度150米,全透明玻璃建造而成。
步步驚心和極限飛越在懸崖邊,100層樓高的高空,遊客在間距0.8米-2.5米不等的平台之間高空跳遠,挑戰的是膽識,也是毅力。
速度快是高空速滑的特點,奧陶紀依託公園內地勢優勢,為遊客推出了14條高空速滑線;另外,叢林飛躍是考驗體力的項目,共有6條線,適合不同年齡段遊客玩耍。
據公園管理方介紹,元旦節起,重慶又多一個可以滑雪的地方了,園內新推出《冰雪恐龍世界》——在雪地里和會動、會說話的恐龍來一場跨世紀的雪仗。「推出滑雪、玩雪項目主要是想增加遊客冬季游樂的趣味性,遊客既能客服恐懼挑戰高空項目也能像孩童一樣在雪地里翻滾嬉戲。」萬盛奧陶紀主題公園營銷總監鄒玥說。
奧陶紀受熱捧 國內外媒體遊客爭相體驗
2016年,奧陶紀著手設計「天空懸廊」,今年5月,「天空懸廊」正式對外開放,獨特的設計和驚險的體驗度為遊客呈現了一種新的項目體驗,並榮獲了「吉尼斯世界紀錄——最長的懸挑空中玻璃走廊」稱號,一時間,遊客蜂擁而至,知名度持續擴大。目前,天空懸廊的設計已經申請了專利,也就是說,它成為了獨一無二的旅遊項目。
單就今年的國慶節,奧陶紀共接待遊客10餘萬人次,且其中兩天時間,僅2個小時就達到了園內最大遊客承載量。據介紹,一些體驗項目排隊時間甚至要花3個小時。
除了遊客,國內外許多媒體也聞聲而來,以圖文、視頻、直播、微博微信等形式介紹著萬盛奧陶紀主題公園。通過網路的傳播,奧陶紀的遊客已經從本地擴大到國內和國外,當然,這里的高空體驗項目勢必會一直創新,帶給遊客的驚喜也將持續不斷......
在眾多旅遊景區中脫穎而出,打造特色高空旅遊體驗公園,奧陶紀靠的不僅僅是萬盛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更主要的是在旅遊方面大膽創新的嘗試。
Ⅹ 奧陶紀時期出現了哪些動物
5.05億年前奧陶紀幾乎所有的陸地均位於赤道以南。非洲位於南極,同南美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接壤。奧陶紀末期,地球變得異常寒冷,超過一半的物種消亡了。
鸚鵡螺的出現
奧陶紀開始時,動物剛剛從一輪物種滅絕中復甦。
填補這一空缺的動物有鸚鵡螺目軟體動物,鸚鵡螺目軟體動物的生活范圍不僅僅限於海底,它們還會在海中游泳。鸚鵡螺目帶硬殼的特殊構造促成這一新的生活方式。
帶盔甲的節肢動物
奧陶紀開始時,常見的一種帶甲節肢動物是鱟(馬蹄蟹)。
盡管叫馬蹄蟹,並不是蟹,它身體前部由半球形的背甲護衛,把嘴和腿藏了個嚴嚴實實,後部由另一層稍小的硬殼護住,最後是長長的、帶刺的尾部。
類似植物的動物
稱為苔蘚蟲,是一種微小的無脊椎動物,由類似盒子的骨骼保護著。它們成群生長,組成的形狀類似植物。
奧陶紀的海底還生活著類似植物的動物,如海百合,它們和海星、海膽同屬一群,長著白堊盤構成的長莖,頂部是腕,可以用來集攏食物。直到今天,這兩種海百合依然存在。
海星與海百合
在現代海洋中,生活著一類外形如五角星的動物,稱為海星類。由於海星和海百合的身體表面有許多瘤突或棘刺,因此又稱它們為棘皮動物。
棘皮動物的骨骼具有網狀結構性質。
在棘皮動物中,海星的體制是典型的五齣輻射對稱,形似五角星,海星類最早出現於距今4.4億多年前的奧陶紀晚期,在現代海洋中仍然較繁盛。
海百合的身體分為莖(包括根部和柄)萼、腕三部分。基底有時生根,莖的頂端為萼,形似花萼。出現於距今約4.8億年前的奧陶紀早期,其屬種數占各類棘皮動物總數的1/3,在現代海洋中生存的尚有700餘種,在海百合類繁盛時期(石炭紀和二疊紀)形成的海相沉積岩中,海百合化石非常豐富,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十分罕見。
三葉蟲和鸚鵡螺的繁盛
從奧陶紀到志留紀時期的大海,斷寒武紀後,節足動物繁榮興旺起來,特別是三葉蟲。
它在海底四處爬行,鑽到沙或泥里,爬行痕跡也變成化石。
從志留紀到泥盆紀,三葉蟲數量減少,到二疊紀末滅絕。
志留紀出現了命名為海蠍子的古生代最大的節中足動物,大的達兩米長。
在軟體動物中,鸚鵡螺類是最原始的同類生物。
稱為直角石型,大多數呈直型成角有點彎,分為幾層的殼由一條管貫通各空間,像魷魚,章魚這些動物隱藏在螺的最尾部。
鸚鵡螺類中的極少一部分,作為「活化石」現在仍然活著,大多數則在中生代初期滅亡。
三葉蟲、鸚鵡螺在魚類出現以前。作為大海動物群的代表非常繁盛,成為古生代的重要標准化石(生存在特定年代、成為決定地層年代的標識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