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種植什麼中葯材最好
中草葯的種類很多,在葯材市場上銷售的常用中草葯就有500多種。其中大部分靠採挖野生資源,人工種植的有100-200多種。有些品種野生資源匱乏,但人工種植的技術研究尚未取得突破,如冬蟲夏草,不能種植。那麼從這眾多品種中,選擇什麼品種種植呢?一般需要從如下幾個因素來考慮:
1.當地的生態環境 首先考察該品種是否適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灌溉和排水的條件,以及其他品種生長習性的特殊要求。比如,西紅花以球莖繁殖,球莖10克以上才能開花,8克以下一般不開花,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每年可以繁殖出較大的球莖作種,而且收花較多。在西北、華北和東北因溫度低,露地栽培不能正常生長,必須在溫室或保護地才能越冬,而且花產量非常低,種球越種越小,必須年年購種,效益很差,在北方地區種植西紅花基本是不可行的。西洋參、人參、大黃必須種植在冷涼地區,冬天有低溫,才能正常生長發育。所以這些品種都不能盲目引進種植。各個品種具體的生態氣候要求參看"各論"部分。引進種植品種的生態原則:盡量種植當地的地道葯材品種,這些品種適應性沒有問題,也有栽培技術和市場基礎;對於新引進的品種,則一定要慎重。
2.中草葯種植的收益 這是種植中草葯首要關心的問題。影響種植中草葯收入的因素較多,主要的客觀因素有:種植成本、種源、栽培技術、市場價格。
栽培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中草葯的產量和質量。相同條件,有人種植板藍根每公頃產6000千克,而有的只有1500多千克。前者每公頃地有15000多元的純收入,後者則要虧本。這個道理是很淺顯的,在此不再贅述。
3.銷售 沒有地方銷售種植中草葯就沒有任何效益,因此種植前要看是否有銷售渠道,能否賣出去。
(二)種植成本 中草葯種植成本由種子種苗費、肥料費、農葯費、管理費等組成。種子種苗費用是一個要仔細惦量的因素。種子種苗價格不同年份間變化很大,如杜仲種子1994年、1995年每千克300元,現在幾十元也不好銷。種子價格變化基本和中草葯價格平行,但稍滯後。一般種子先於中草葯收獲,如果中草葯產新價格不錯,則種子的價格會迅速上漲。因為人們看到中草葯收益好,第二年都想種植,於是紛紛購買種源。這個時間差短的十幾二十天,長的幾個月。因此,看好某種中草葯需要發展種植,必須及早購買種源。有的年份,如1997年元胡鮮種球達20元/千克,每公頃種苗成本近30000元,這時想種元胡就一定要慎重,種子種苗價格非常高,預示全國種植面積很大,產新時中草葯的價格可能會一落千丈。元胡1998年的價格就只有每千克十幾元,收入還不夠購買種球的成本。
(三)中草葯價格 中草葯價格是選擇品種時要考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應該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概念,即每種中草葯價格不是一成不變的,大部分中草葯品種,不同年份,甚至不同月份價格差異能達到幾倍,甚至十幾倍。上文提到的元胡1997年70~80元/千克,1998年下半年只有每千克10多元。草紅花1998年初70~80元/千克,年底只有30~40元/千克。1997年以前黃連20~30元/千克,現在80~100元/千克。影響中草葯價格變動的主要因素如下:
1.中草葯生產和需求量的平衡 中草葯生產量或者需求量的增加減少都會引起中草葯價格的波動。
種植面積增加或減少,風調雨順或旱澇冰雹災害,庫存量增加減少,都會引起生產量的變化。多年生中草葯,如白芍、杜仲,種植者一般會根據市場狀況決定當年是否收獲,這對當年葯材產量的影響很大。現在全國杜仲種植面積在13.3萬公頃以上,但仍有人種植,很重要一點就是人們覺得,杜仲皮不剝,只會越長越厚,哪年市場行情好,就哪年剝。有些中草葯作用相近,相互間有替代作用。因此,會引起相互間價格的變化。例如我國西洋參引種成功後,人參使用量明顯減少,價格降低。現在隨著人們服用靈芝孢子粉興起,西洋參價格又受到一定影響。
引起需求量變化的因素有很多。某種疾病流行,如1998年底感冒流行,需求量大增,拉動板藍根價格上漲;國外進出口的增減,如上文提及的桔梗1996年、1997年由於韓國大量進口,價格上漲了幾倍,此後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進口量銳減,價格一落千丈。貫葉連翹也相似,1996年、1997年美國開始從我國進口,銷售形勢看好。當前由於外貿出口發生變化,貫葉連翹積壓了很多;新用途或新葯開發,如銀杏傳統中葯用果,近年葉被國內外開發為降壓良葯,引發了我國銀杏種植的狂潮,當前種植的面積至少在10萬公頃以上。價格開始從波峰走向低谷。丹參、黃芩也由於優質中成葯的開發,需求量大幅增長,帶動種植面積增長。丹參由於繁殖容易,速度快,1999年底產新時,產量已達過剩,價格下降了近50%。
2.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 國家政策的制定或改變也會引起中草葯價格的改變。例如,國家緊縮銀根,則可用於收購中草葯的資金減少,中草葯價格必定下跌。去年國家出台了一系列保護森林的政策,相應推動了林地種植中草葯和木本中草葯價格的上漲。如人參、西洋參、黃連為林地栽培的陰生中草葯,種植必須砍伐森林,開墾土地。厚朴為木本中草葯,收獲必須砍伐剝皮。國家現在規定不準砍伐森林,限制了這些葯材種植的發展,相應地影響了這些葯材的產量,因此這些中草葯的價格必定要上漲。
3.人為炒作 人為炒作的因素在中草葯價格變化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許多中草葯供求和需求的關系並未像人們宣傳的失衡,但由於每種中草葯,特別是中小類中草葯,投入一定量的資金很容易控制相當數量的貨源,因此容易囤積炒作。如款冬花,1997年每千克七八十元,1998年就跌為每千克二三十元,其中人為炒作因素很大。
(四)如何選擇種植的品種 根據以上分析,選擇種植效益較好的葯材品種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及時掌握各種信息。種植中草葯前可以向有關的權威部門咨詢。平時多訂閱國家正式出版的有關中草葯的報刊雜志,如《中葯事業報》、《中葯經濟與信息》等。千萬不能相信一些郵寄小報上"致富信息",以及一些小道消息。通過了解權威信息,密切關注中草葯價格的變化,分析引起變化的因素,就會發現種植中草葯效益好的品種和時機。
2.不能一個品種年年種植不改變,根據生產和市場的情況及時調整各年種植的中草葯品種。
3.由於預測每種中草葯價格的變化趨勢有一定難度,選擇種植品種時,除非有很好的把握,應該搞多元化種植,即可以選擇2~5個品種,主種1~3個品種,其餘品種繁育種源,等待時機好時,可以及時擴大面積。這種方式可以避免全部賠本的風險,又可以及時調整種植的品種。同時長短結合,以短養長,即同時種植一年生和多年生品種。一般多年生中草葯品種效益較好,價格比較穩定,一年生品種則效益相對差一些,價格變化快。
4.初步了解不同類型中草葯價格的變化趨勢,根據變化特點選擇種植品種。
按照歷史的資料分析,有些中草葯歷年價格變化呈現一定的趨勢:
如人參、太子參、黃連、當歸、麥冬、紅花、山茱萸、天麻、百合、枸杞等中草葯,人工栽培有幾十年甚至百年以上。它們價格變化呈現周期性波動。影響波動周期的兩個重要因素是:中草葯收獲年限以及生產恢復難易和快慢。如人參一般五六年收獲,1989年價格達到頂峰,此後下跌,1993年、1994年有過回升,1998年起價格又逐漸升高。天麻的價格變化周期3~5年,紅花太子參的變化周期則為2~3年。
對於這些中草葯,在價格跌入低谷或其後1~2年發展種植,收獲時能趕上較高價格。在價格很高時不宜種植,否則收獲時正好趕上價格降低的時候。
肉蓯蓉、冬蟲夏草等,主要來源於野生資源,人工栽培尚未完全成功。也有一部分中草葯,如川貝、遠志、石斛、甘遂、麻黃、甘草、龍膽草、柴胡、黃芩等,已人工栽培,但家種和野生資源增長趕不上社會用量增長,從歷史到現在,以及將來或長或短時間內價格基本呈上升趨勢,這個時間的長短決定於家種生產發展的速度,這些中草葯根據生產情況種植風險會小些,但必須及時了解全國的發展情況。
有些中草葯,如西洋參、杜仲、銀杏葉等,由於需求量的增長趕不上供應量的增長(種植面積),價格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在目前階段不宜再擴大種植面積。
當然,影響中草葯價格變化的因素很多,這里指出的只是一些葯材的總體趨勢。有很多時候會發生偏離,這還需要我們加強有關的研究。
2. 各種葯材種植方法
1、盡量避免選用高產農田,這不僅是要降低土地成本,更主要的是這些田地的農葯等污染可能較嚴重,不宜綠色葯材的種植。
2、如不是種植木本葯材,就不要選擇坡度大的山地,國家嚴令禁止在25度以上的坡地進行除林木以外的種植業。多數中葯材也只有在15度以下的土地上才能較好地生長。
3、要選擇無污染或少污染的地方,如生荒地和多年未耕作的撂荒地,避開工業「三廢」,避開公路主幹道。土層宜深厚,排水要良好。因為多數葯材喜歡這樣的土壤。除少數品種外,粘性太重、過於偏酸偏鹼的地不宜選用。
4、在平原與山區的過渡地帶,這一類土地資源較多。如安徽的繁昌一帶就有成片的荒崗地,有數十萬畝。坡度很小,土層深厚,排水良好,長年無人耕作,基本上沒有污染,可謂建設大型綠色中葯材基地的理想場所。
(2)中葯種植擴展閱讀:
葯材種植按照區域分布分類:
1、東北地區:人參林下生態種植模式;赤芍、防風仿野生種植模式;赤芍仿野生種植模式。
2、華北地區:黃芪-番茄間作種植模式;黃芪-馬鈴薯輪作種植模式;柴胡-玉米套作種植模式;知母林下種植模式;黃芩-果樹套作種植模式;連翹野生撫育種植模式;甘草荒漠化種植。
3、華東地區澤瀉-蓮田套作或輪作栽培模式;澤瀉-水稻輪作種植模式;蒼術-玉米套作種植模式;白芍-大豆套作種植模式;浙貝母-水稻輪作種植模式;
丹參-紅薯輪作種植模式;栝樓-黃豆、小麥復合作種植模式;栝樓-丹參立體栽培模式;椴木靈芝林下種植模式;鐵皮石斛附樹種植模式;鐵皮石斛設施栽培模式;金銀花梯田堤堰種植模式。
4、華中地區:地黃葯糧(小麥、玉米、穀子、甘薯)輪作種植模式;半夏-玉米間作模式;黃精林下仿野生種植模式。
5、華南地區:陽春砂林下種植模式;金錢草-崗梅林下套種模式;廣藿香-何首烏間作種植模式。
6、西南地區:川芎-水稻水旱輪作模式;附子-大豆套作模式;三七林下種植模式;黃精林下種植模式;重樓林下種植模式;天麻-冬蓀循環種植模式;天麻-滇龍膽套輪作種植模式;黃柏-芍葯間套作種植模式;麥冬-玉米間套作種植模式;大黃仿野生種植模式。
7、西北地區:甘草野生撫育種植模式;柴胡-玉米套作模式;秦艽林葯間作模式。
3. 種植什麼中葯材最好
可以種植黃連、當歸、麥冬、天麻、枸杞這類的中草葯,這類中草葯人工栽培有幾十年甚至百年以上了,比較穩定,種植經驗也比較豐富。
4. 葯材種植
注意一下幾點:1,不同葯材對地貌、氣候、土壤的要求不同,各個地方應選擇適於本地種植的高產、優質品種,即堅持中葯材生產的道地性原則。如西洋參、人參只適宜在北方以及南方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區種植,而羅漢果、砂仁只適宜在南方種植。強調中葯材種植的地道性,並不否認合理地擴大中葯材的種植面積,如湖北省是南北葯用植物的交匯和過渡地帶,80%的山地丘陵適合種植中葯材,自然在葯材種植品種上靈活性大,同時也為多種葯材從野生變家種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2,中葯材市場一個周期變化大致有四個階段:低價、起價、高價、落價。一個周期和下一個周期循環往復,周而復始。所謂價格的高低是以生產該商品按市場價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費用即成本為尺度,也以生產者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其他可能大的收入即機會成本為尺度。
中葯材市價周期性變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中葯材市場的總體勢態。低價階段市場危機,起價階段市場復甦,高價階段市場繁榮,落價階段市場蕭條,而演變的中心和矛盾的焦點是價格。
中葯材的生產周期大宗常用家種一般兩三年,有的10年以上,所以,生產的調整要四五年才能完成。多了少種,兩三年以後才能少;少了多種,兩三年以後才能多。小生產者的認識落後於實踐,掙脫不了蛛網定理。
當然,剩下的不穩定性或破動因素還有自然災害等等
3,《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一冊收載植物354種,有葯用植物168種,其中稀有種38種,漸危種84種,瀕危種46種[3]在46種常用珍稀瀕危葯用植物中,只有天麻、黃芪、明黨參、北沙參、厚朴、黃檗、牡丹、人參、杜仲、黃連、巴戟天、玫瑰等l2種植物經過系統的研究,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術,通過人工栽培能基本滿足市場需求。
5. 中草葯怎樣種植
桔梗 根入葯,2~3年生,葯食兩用,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耐寒耐旱,喜溫和濕潤氣候。畝用種量平地1~1.5千克,坡地1.5~2千克。每千克種子30元,畝投入種子坡地60元,平地30~45元。畝產干貨250~300千克,每千克12元,畝效益3500~4000元。
白術 由於2008年白術低價位運行,白術種子由2007年的每千克60元降至3.75元,每畝用種子4千克,每畝種子款投入僅是2007年的零頭60元,再加上人工和肥料,每畝地投資也不過400元。每畝產鮮貨800~1000千克,按目前的低價位還可收入2000元。
天南星 塊莖入葯,喜陰涼氣候,忌強光、怕旱,可與其他高稈作物間作,或種植在林下。畝用種量春播4千克,每千克140元,畝投入種子款560元。畝產量250~400千克,小塊莖(0.5~1厘米)22元千克,大塊莖(3厘米)11元千克,畝效益4400~6000元。
遠志 根及根皮入葯,3年生。特點:耐旱,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畝用種量4千克,每千克70元,管理簡單粗放,畝投入種子280元。畝產干貨350~400千克,每千克19~21元。每年產種子50千克/畝,畝效益每年3000元。
牛蒡子 易種易管,根及種子入葯,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且適宜沙質土壤。畝用種量2.5千克,每千克30元。畝產干貨牛蒡子250~300千克,每千克8元,產牛蒡根500~600千克,每千克5元。生長期2年,畝效益3000元,畝投入400元
6. 種植中葯材
種植中葯材要避免做急功近利的事(其實其它行業也是同理)——按照媒體或所謂朋友推薦的短線品種(一二年收),這樣大部份是要失敗的。
其次,要應地制宜,規模化科學種植,我到過你們哪,可以承包連片山地種植黃梔子(3年投產)、枳殼(8-10年投產)或吳茱萸(3年投產),這些品種相對穩,如梔子現在畝收入可達3000元,前期投入少,管理粗放,可以大面積種植,成規模效益。
7. 中草葯種植
四川素有「中醫之鄉,中葯之庫」之美譽。據資料統計,全川中葯資源有5000餘種,其中植物葯4600餘種,動物葯320多種,礦物葯130餘種,約佔全中國中草葯品種的75%;其中著名地道葯材和主產葯材30餘種,如川芎、麥冬、黃連、川貝母、冬蟲夏草等不僅是中國出口較早且量大的品種,而且在中國國內的生產和銷售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比如川芎佔有國內90%以上的市場份額;人工種植中葯材超過50萬畝,已建立川葯規范化種植示範基地38個;各種動植物葯的年允收量超過100萬噸,是中國最大的中葯材產地。主要野生和栽培(養殖)中葯材品種及其地理分布概括如下:
【川芎】都江堰市(菊花心川芎)、郫縣、彭州市、崇州市
【川貝母】阿壩州、甘孜州;以卷葉貝母、暗紫貝母為主
【附子、川烏】江油市;以南瓜葉附子為主流品種
【黃連】洪雅縣、峨眉山市、大邑縣(味連)
【麥冬】綿陽市、三台縣(綿陽麥冬、川麥冬)
【天麻】平武縣大量栽培,野生資源廣布
【冬蟲夏草】康定縣、馬爾康縣
【紅花】簡陽市、平昌縣(川紅花)
【乾薑】四川岷江流域多栽培、犍為縣、沐川縣主產
【川牛膝】天全縣(天全牛膝)、洪雅縣
【金銀花】南江縣、沐川縣(川銀花)
【丹參】中江縣(中江丹參)、平武縣(川丹參)
【補骨脂】西昌市、金堂縣
【鬱金(川鬱金)】雙流縣、犍為縣、崇州市(多栽種綠絲鬱金、黃絲鬱金)
【姜黃】犍為縣、崇州市、雙流縣
【莪術】犍為縣、崇州市、雙流縣
【天冬】內江市、古藺縣
【白芍】中江縣(中江白芍)、渠縣
【白芷】遂寧市(川白芷)
【黃柏】滎經縣、峨眉山市、洪雅縣、通江縣(川黃柏)
【厚朴】都江堰市、峨眉山市、古藺縣、三台縣(川朴)
【杜仲】四川各地均有栽培
【半夏】南充市、西充縣主產,川東北地區多野生
【金錢草】四川多野生資源(四川大金錢草)
【澤瀉】彭山縣、都江堰市(川澤瀉)
【麝香】都江堰市、馬爾康縣(人工養殖,活體取麝)
【熊膽】都江堰市主產(人工養殖,活體引流)
【辛夷】北川縣主產,四川各地有栽培
【烏梅】大邑縣、達州市多栽培
【川續斷】主產涼山州
【羌活】甘孜州、阿壩州
【銀耳】通江縣(通江銀耳)
【川明參】蒼溪縣、金堂縣、巴中市
【柴胡】劍閣縣(竹葉柴胡多野生,習稱「劍柴」;北柴胡多栽培)
【桔梗】梓潼縣(川桔梗)
【花椒】漢源縣(川椒、紅椒)、茂汶縣
【大黃】四川北部、西部多栽培
【黨參】九寨溝縣(原南坪縣)
【菊花】蒼溪縣、儀隴縣、中江縣
【龍膽】涼山州野生資源豐富
【川木香】四川西部(阿壩州)
【枇杷葉】四川各地栽培
【佛手】犍為縣、沐川縣(川佛手)。
根據四川省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葯材分布狀況,川葯劃分為四大產區:
Ⅰ.四川盆地葯材生產區——本區位於四川盆地底部,熱量條件優於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主產川芎、麥冬、丹參、白芍、附子、川烏、鬱金、姜黃、莪術、澤瀉、川白芷、川明參、乾薑、佛手、無花果等1000—1500種。
Ⅱ.攀西地區葯材生產區——包括涼山州、西昌市、攀枝花市、金沙江乾熱河谷等地,水熱條件好,主產蘆薈、茯苓、補骨脂、紅大戟、穿山甲、川續斷、三七、黃芩、防風、砂仁、山奈等2400餘種。
Ⅲ.盆地周緣山地葯材生產區——本區葯用植物資源豐富,是四川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中葯資源約1500—2000種,主產天麻、川牛膝、杜仲、厚朴、黃柏、銀杏、黃連、金銀花、柴胡、辛夷、半夏、紅花等品種。
Ⅳ.川西北高原及川西高山峽谷葯材生產區——該區地勢北高南低,海拔2500—5500m,主要包括阿壩州和甘孜州,環境幾乎無污染,盛產大量名貴中葯材,主產川貝母、麝香、紅豆杉、薯蕷、羌活、黨參、冬蟲夏草、黃芪、大黃、秦艽、、紅景天、雪蓮花、雪上一枝蒿等約1800種。
8. 種植什麼中草葯比較好
從2009年初和2008年初中葯葯市價格對比來看,在統計的623個品種中,2009年初比2008年初價格上漲的品種有245個,持平的品種為144個,下降的品種有234個。漲幅前十名依次為:槐花、月季花、夏天無、凌香草、昆布、竹黃、玫瑰花、威靈仙、百部、山葯。降幅前十名依次為:北五味子、白術、當歸、葛花、冀枸杞、夏枯球、家種貓爪草、白果、白芷、北山楂。上漲品種中,野生品種較多,下降的品種中,家種品種較多。
價格升降是因供求變化而起。上漲的因素多為貨源減少所致,一些野生葯材受勞動力價格上漲因素而採集量減少,下降的因素多是人為,國內部分地區葯農對葯材信息了解不全面,看見別人發財就眼紅,著急上項目,一哄而上,不管葯材品種是否適合本地土地條件,不管是否懂得高產增產技術,不管以後的價格趨勢如何變化,結果到收獲後質量不達標,市場供大於求,價格下降,得不到好收益。
今年受大環境影響,市場將會步入相對的低谷緩慢發展期,家種葯材價格多數下滑,葯農種植發展力度減弱,種植無熱點,發展無目標,進入茫然期。有幾個方面可關注供參考。
關注野生葯材及其相關品種
野生植物葯材類依然會保持穩中有升的勢態,這類葯材有效成分含量高,葯廠多有收購。部分葯材產區禁挖禁運,市場庫存薄弱,恢復生長緩慢,品種如:野生防風、野生柴胡、野生黃芩、野生甘草、川貝中的松貝青貝、野生桔梗、野生半夏、野生貓爪草、野生天麻、苦參等。比較典型的,就是野生關防風,價格從沒有回落過,一直在上漲。與之相對應的,這類葯材的家種品種也會跟隨緩慢升值,替代野生品種,並逐步占據市場,這就是關注的種植方向。
關注需勞動力多的品種
勞動要素如土地、人力價格的上漲,會使費時費工的葯材品種價格上漲,受此因素突出的品種就是金銀花。需勞力多的品種還有:北沙參、旱半夏、天花粉、紅花、山葯、天南星等。動物類葯材始終昂貴,暢銷不衰,要長期發展下去,野生品種要及時採集加工,如刺蝟、蜂房、天龍、蜥蜴等。一些品種家養還不適合,但也是發展方向。部分家種大宗葯材品種,價格已下滑,2009年可暫緩發展,不宜再上規模,短期內價格難有上漲的跡象,如丹參等品種。
9. 中葯材的種植需要那些條件
中葯材的有很多,每一種的種植條件都不相同,比如:
一、當歸
育苗地可以選擇陰涼肥濕的生荒地或熟地,要求土層深厚、肥沃疏鬆、富含腐殖質的砂壤土,pH值近中性。育苗前要進行多次深翻,施入基肥。
每畝施入腐熟廄肥3500公斤,均勻撒於地面,再淺翻一次,使土肥混合均勻,以備作畦。當歸育苗都採用帶狀高畦,以利排水。一般按1.3米開溝作畦,畦溝寬30公分,畦高約25公分,四周開好排水溝以利排水。
當歸為深根性植物,入土較深,喜肥,怕積水,忌連作。所以移栽地應選土層深厚、疏鬆肥沃、腐殖質含量高,排水良好的荒地或休閑地。選好的地塊,栽前要深翻(25公分),結合深翻施入基肥能促進根部生長,每畝施腐熟廄肥6000-8000公斤,油渣100公斤。
有條件的還可施適量的過磷酸鈣或其它復合肥,翻後耙細,作成高畦(順坡)或高壠,畦寬1.5-2.0米,高30公分,畦間距離30-40公分;壠寬40-50公分,高25公分左右。
二、貝母
種植伊貝母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鬆、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最好。用種子繁殖時,種子需拌濕沙層積處理並用新高脂膜拌種(可與種衣劑混用),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蓋薄層細土,稍壓,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三、元胡
元胡根子生長較淺,又集中分布在表土5~20厘米內,故要求土質疏鬆,故選擇陽光充足。地勢高燥且排水良好,表土層疏鬆而富腐殖質的砂質壤土和沖積土好,粘土重或砂質重的土地不宜栽培,忌連作。
前茬收獲後,及時翻耕整地,深翻20~25厘米,精細耕耙,使表土層疏鬆。一般作畦寬100~110厘米,溝寬40厘米。
四、番紅花
由於番紅花不易結籽,需通過人工授粉後才能得到種子。待種子成熟後,隨收隨播種於露地苗床或盆內。種子播種密度不能過大,以稀些為好,因為植株需長球,一般2年內不能起挖,從種子播種到植株開花,往往要經3~4年的時間。
五、芍葯
芍葯須當年采種即及時播種,如荷澤地區於8月下旬至9月下旬播種,若遲於9月下旬,則當年不能生根,次年春天發芽率會大大降低;而且,即使出苗,因幼苗根系不發達,難於抵抗春季的乾旱,容易死亡。所以,荷澤幾次進行春播試驗,均告失敗。
種子處理:播種前,要將待播的種子除去癟粒和雜質,再用水選法去掉不充實的種子。芍葯種子種皮雖較牡丹薄,較易吸水萌芽,但播種前若行種子處理,則發芽更加整齊,發芽率大為提高,常達80%以上。方法是用50℃溫水浸種24小時,取出後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