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宋陵
擴展閱讀
股票估值高適合買 2025-08-18 22:44:20

宋陵

發布時間: 2021-09-29 19:22:43

⑴ 國家為什麼不保護宋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Bright Ming tombs)
舉世聞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的燕山山麓 。據京城約五十公里,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世系表)。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有人要問,明朝十六帝,為什麼叫十三陵呢?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歷史。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鍾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後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余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亘北走千百里山脈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迴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原名黃土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明末清出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里的優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①;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

⑵ 清皇帝陵墓都很有名,為什麼最富的宋朝皇帝陵墓很少

宋朝皇帝陵墓基本都被挖光了。現存的陵墓大部分是建國後作為文物修復並保護的。北宋皇帝陵墓在目前是我國現存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著名帝陵之一。


一、北宋皇帝的陵墓是被金軍和偽齊劉豫挖掘破壞的。


宋靖康二年(1127年)春,金兵圍困宋都汴梁。在圍城的過程中,這群虎狼之師干出了一件突破文明社會底線、甚至連戰爭倫理都違背了的惡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敵之圍城也,京城外墳壟發掘略遍,出屍取槨為馬槽,城內疫死者幾半。」《三朝北盟會編》也有類似的記錄:「京城之外墳壠悉遭掘出屍,取其棺為馬槽。殺人如割麻,臭聞數百里。以故數大疫死者過半。」兩則史料都是說,金兵將汴梁城外的宋人墓冢都挖開來,取出棺木作為馬槽,拋屍於荒野,導致瘟疫爆發,汴梁城的軍民病死了50%。

一片荒草中的南宋六陵遺址

可見,宋朝皇帝陵墓都是被後來的政府和軍隊有組織的、大規模地破壞。


三、清朝皇帝陵墓情況

鑒於清末皇帝是和平退位的,所以清朝陵墓在民國初年沒有被大規模破壞。清朝皇帝陵墓被民間盜墓賊盜的很多,大規模盜墓只有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他只盜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後的定東陵。但是大部分陵園沒有被破壞。

1945年9月,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東陵的冀東軍區15軍分區情報隊隊長張盡忠夥同王紹義,穆樹軒、賈正國、趙國正、李樹卿、劉恩、劉繼新等人,明目張膽地開始盜竊陵寢。整個清東陵14座陵寢,157人的墓幾乎無一倖免。

建國後,國家先後成立了東陵、西陵保護機構,才逐漸納入政府保護。

⑶ 宋陵的體制是怎樣的

宋陵體制和漢、唐諸陵同樣,皆南向。在墓冢周圍,建有四方形陵垣,四面各有神門。東、西、北三面的神門外各雕置石蹲獅一對,用為守護。獨南神門因系正門,其門內外的設施是特殊的,即門內立有內侍一對,門外立有全身盔甲、手執兵器、威武作態的護衛將軍一對,體積也比其他的人物高大,另有作走動姿勢的石獅一對,也置於神門之外作為守護。現在各陵陵垣早已毀失,僅四神門的石雕造像及陵垣四角角樓遺址尚能見到。從陵垣南垣門以外,沿神道左右向南延伸,即為陵前石雕造像行列。行列的終點為「乳台」所在地,其遺基與陵垣角樓相類。在乳台之南,更遠處還有「鵲台」基址一對,實即外門所在。這種平面布局,也是和唐帝陵相一致的,只是唐帝陵的規模遠比宋陵宏大壯觀。從這里也正反映出唐,宋兩代的國力不同。

⑷ 鞏義宋陵為什麼是七帝八陵

鞏義宋陵

北宋9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7個皇帝以及被追尊為宣祖的趙弘殷(趙匡胤之父)均葬於此。世稱七帝八陵。

按照埋葬時間的先後,八陵的順序依次是:

1,宋宣祖(趙弘殷)的永安陵
2,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
3,宋太宗(趙廣義)的永熙陵
4,宋真宗(趙恆)的永定陵
5,宋仁宗(趙禎)的水昭陵
6,宋英宗(趙曙)的永厚陵
7,宋神宗(趙項)的永裕陵
8,宋哲宗(趙煦)的永泰陵。

⑸ 哪些宋朝皇帝的陵被蒙古人挖了

宋朝滅亡不久,在元朝政府的默許之下,發生了一場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盜墓行動。這次盜墓的首要人物是西藏僧人楊璉真加。楊璉真加是吐蕃高僧八思巴的弟子,元世祖忽必烈崇尚佛教,尊八思巴為帝師,楊璉真加遂憑借老師的關系被任命為江南諸路釋教總攝,總管江南地區佛教事務。

最先被盜的宋陵是魏王趙愷的墳墓。趙愷是孝宗的次子,葬在會稽縣山陰法華山天長寺。至元二十二年(1285),會稽縣泰寧寺僧人宗允、宗愷為討好楊璉真加,勾結天長寺僧人福聞發掘了魏王趙愷的陵墓,獲得不少珠寶,獻給了楊璉真加。魏王陵的發掘極大地刺激了楊璉真加等人的貪欲,他們招來河西僧人及其凶黨,開始大規模地挖掘宋陵。寧宗及皇後楊氏、理宗、度宗的陵寢成為首批被盜的宋帝陵。宋陵護陵使羅銑(xiǎn)拚死保護,遭到痛打,被人用刀架著趕出了陵園,羅銑趴在地上號啕大哭。

四陵之中,理宗陵寢所藏寶物尤多,據稱打開墓葬的時候,有白氣沖天而出,乃是寶氣凝聚而成。理宗的屍體仍完好如生,有人說這是因為理宗口中含了夜明珠,這伙盜賊於是將理宗的屍體搬出墓穴,倒懸在樹上。允澤用腳猛踢理宗的頭顱,以示自己無所畏懼。防腐的水銀慢慢地從理宗口中滴了三天三夜。西藏僧人之間有個習俗,即得到帝王的髑髏(kū lóu)可以厭勝、致巨富,因此楊璉真加指揮手下將理宗的頭顱割了下來,據為己有。楊璉真加一夥走後,羅銑買棺置衣將諸帝骸骨重新收斂,悲痛欲絕,附近鄉里百姓皆為之感泣。到了夜晚,聽到四面山中皆傳來哭聲,旬日不絕。後來,理宗的頭顱一直在西藏僧人手中流傳。明朝立國以後,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嘆息良久」,派人找到了理宗的頭顱,於洪武二年(1369)以帝王禮葬於應天府(江蘇南京),第二年又命人將理宗的頭骨歸葬到紹興永穆陵舊址。

宋陵神道

不久,楊璉真加一夥又對宋陵進行了第二次發掘,徽宗、欽宗、高宗、孝宗、光宗五帝及孟氏、韋氏、吳氏、謝氏四位皇後的陵寢在這次發掘中無一倖免。徽、欽二帝皆死於金朝,金朝雖曾歸還遺骨,但高宗並未開棺檢驗。楊璉真加等人打開二帝的陵墓,但一無所獲,徽宗棺中只有朽木一段,欽宗棺中有木燈檠(qínɡ)一枚。高宗、孝宗二帝的遺骨由於年歲已久,已經「骨發盡化,略無寸骸」。高宗墓內只有錫器數件、端硯一隻,孝宗陵只有玉瓶爐一幅、古銅鬲一隻。光宗吳後、寧宗楊後的屍體尚「儼然如生」,羅銑後來把二後的屍體重新裝進棺材,然後火化了。陵墓內有數以萬計的金錢,為屍氣所蝕,如銅錢一般,諸僧棄而不取,多為附近村民拾得。

中國古代改朝換代之際,多對前代帝王陵寢採取保護政策。雖然中國歷史上帝王陵寢被盜的記錄史不絕書,但多屬個人所為,與政府沒有多大關系。宋陵被盜則與此性質截然不同。楊璉真加等人的盜墓行動得到了元朝政府的鼎力支持,曾有元朝官員和趙宋宗室請求元世祖保護宋陵,但忽必烈均置之不理。盜墓所得的寶物很多都獻給了元政府,忽必烈曾用這些寶物裝修天衣寺。元世祖對盜墓的支持態度當與當時的政治斗爭有關。宋朝雖亡,但仍不斷有人打著復興宋室的旗號起義反元,楊璉真加借機上「壓勝」之說,提出建造佛塔、佛寺,將宋帝遺骸置於其下,以壓服宋人。這種說法正好迎合了忽必烈穩定統治的想法,忽必烈也想借發掘宋陵的機會,斷絕百姓對趙宋的留戀與懷念,因此對楊璉真加的盜墓舉動採取了支持態度。

楊璉真加的盜墓行動及元朝政府的支持帶來極壞的影響。史稱自此之後,「江南掘墳大起,天下無不發之墓矣」。此前遺留下來的墳墓普遍被盜,這種行為對中國古代文物的破壞性影響不言而喻。忽必烈本欲通過楊璉真加等人的行動來壓服百姓,穩定統治,沒想到卻適得其反,這種掘人陵墓的行為引起了宋朝遺民的極端仇恨,百姓反抗情緒愈加高漲。直到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事的時候還在借「宋陵事件」鼓動百姓反元,這是當初蒙古統治者萬萬沒有料想到的。

⑹ 清宮 ---- 宛妃傳 清如和宋陵什麼關系

宋陵是清如的救命恩人,亦是清如破碎愛情中的一泓溫泉。宋陵自秦淮河中救起了身受重傷的清如,卻發現她失憶了,成為如詩的清如活潑開朗,樂觀調皮,在宋陵寵溺的一心一意的照顧中漸生情愫,可就在他們拜堂成親的當天,如詩在花轎中看見了微服尋她而來的福林,記憶的閘門轟然打開,為了保護宋陵和整個赫舍利家族,如詩再次成為了清如,但宋陵最終為保護清如而死。如果撇下包袱清如願意一生只做如詩,陪在宋陵身邊。但現實終歸無法逃開,清如在福林身上付出了太多太多感情,愛恨交織,清如這一生只能屬於福林,而如詩只是清如生命中的一部分。她愛宋陵,但更愛福林!

⑺ 唐陵和宋陵兩者有什麼不同

唐陵的特點是因山為穴不採用人工夯築的封土方上。三國、晉、南北朝的陵制比較卑小,是中國比較提倡薄葬的時期。 2.實例殷墟商墓:集中於殷墟附近洹水北岸侯家莊一帶,以及西北崗、武官村、後崗一帶。在此發現中國已知最早的建築石雕品。戰國墓:在河北平山縣戰國墓中發現中國現存最早的建築總平面圖——銅板兆域圖。秦始皇陵: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陵墓。

⑻ 宋朝陵墓有沒被盜

宋代靖康建炎年間遭金兵破壞,元代時地面建築全部被毀。但是地下皇陵被盜情況要經過考古發掘後才能確定!

參考資料:
宋陵,即宋朝北宋(公元960-1127年)帝陵。位於鞏義市境內,有皇帝及皇後、大臣等的陵墓300餘座,是中國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皇陵群。現地上所存700多件精美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北宋9帝,除徽、欽二宗被金人擄走死於漠北之外,其餘7帝均葬此,加上趙匡胤之父趙宏殷的墓由國都東京(今開封)遷
宋陵
此(稱永安陵),所以人們稱七帝八陵。依次為宣祖(趙弘殷)永安陵、太祖(趙匡胤)永昌陵、太宗(趙光義)永熙陵,真宗(趙恆)永定陵、仁宗(趙幀)永昭陵、英宗(趙曙)永厚陵、神宗(趙頊)永裕陵、哲宗(趙煦)永泰陵。宋代靖康建炎年間遭金兵破壞,元代時地面建築全部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