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歐盟與中國的經濟政治關系
經濟方面,各取所需,中國需要歐洲國家的高新科技產品,奢侈品以及其他比較高附加值高端的產品,歐洲需要中國低廉的生活必需品。加上歐債危機,歐洲需要中國的錢。
政治方面,歐盟對華關系各國並不統一,但總體受美國的影響比較大,再加上對共產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敵視,以及傳統的歐洲中心主義傳統,並沒有把新興的中國作為與它們平起平坐的國家,很多時候拉近與中國的關系,只是為了拿中國人的錢。我們很多時候都會發現,很多來中國訪問的歐洲國家領導人,來的時候說得天花亂墜,回去之後,並沒有真正改變對華的偏見。從武器禁運這一點就很明顯看出。當然,有個別領導人還是挺不錯的。
B. 中國與歐盟關系如何
目前來看還可以,畢竟互利互贏,都離不開,望採納
C. 中國與歐盟建立了什麼關系
1975年5月6日,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外交關系。1983年10月,中國與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分別建立外交關系。1983年11月1日,中國與歐洲共同體正式宣布全面建交。
1998年,中歐建立面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的建設性夥伴關系。2001年,雙方建立全面夥伴關系。2003年,中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
2003年,中國發表首份對歐盟政策文件。2013年,雙方發表《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2014年,中歐提出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系。
中歐關系的歷史
冷戰後,發展同歐洲關系不是中國外交的重點。相比之下,中國傾向發展中美關系中日關系和同其他亞洲國家關系。然而由於經濟交流增加,並且雙方都開始致力於建立多極化世界體系,中歐關系發展迅速。
歐盟對中國興趣巨大,因此1990年代歐洲政府頻繁訪華。中國歐洲的貿易增長高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從1985年的USD14.3 billion in 1985增長達1994年的 USD45.6 billion,翻了兩倍。
D. 中國與歐盟的關系好嗎
中國與歐盟的關系不能單純用好與不好來概括,因為歐盟是由多個國家組成,有的與中國關系好,比如塞爾維亞,也有關系不好的國家,而且這些國家與我們國家並不接壤,所以,關系單純好不好對我們國家發展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E. 歐盟和中國關系怎麼樣
一般把
F. 如何改善中國與歐盟的關系
中國對歐盟出口貿易發展障礙分析及政策思考
[摘要]本文在闡述近些年來中國對歐盟出口貿易的發展及當前出口商品結構的基礎上,分析中國對歐盟出口貿易發展的主要障礙,並提出促進中國對歐盟出口貿易發展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中國 歐盟 出口貿易 發展障礙分析 政策思考
歐洲聯盟即歐共體,根據《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於1993年11月1日正式改名為歐洲聯盟,當時由法國、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愛爾蘭、英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瑞典15個國家組成。2004年5月1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塞普勒斯和馬爾他10個中東歐國家正式加入,歐盟內部形成了包括25個國家在內的共同市場,晉升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集團,並從當年起,取代了中國傳統的兩大貿易夥伴日本和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場。隨著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加入,歐盟與中國的經貿關系必將越來越緊密。
一、中國對歐盟出口商品的結構
1.中國對歐盟出口的發展。中歐貿易關系的發展雖在歷史上有所波動,但總體上呈持續快速增長趨勢,雙邊貿易額逐年增長。1975年中國與歐盟的前身歐共體建交時,雙方貿易額僅為24億美元。以1995年為起點,中國與歐盟進出口貿易呈現加速度的增長過程,且出口增長速度要快於進口增長速度。2004年中歐雙邊貿易額高達1772.9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達1071.6億美元,同比增長36.9%,占當年整個外貿出口額的18.1%;2005年出口額為1437.1億美元,同比增長34.1%;2006年出口總額達1819.8億美元,同比增長26.6%。隨著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加入,歐盟與中國的經貿關系必將越來越緊密。
2.中國對歐盟出口商品的結構。中國向歐盟出口的商品中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主要是低附加值的輕紡和機電產品,產品結構比較單一。2006年1至8月,中國對歐盟(25國)紡織服裝類商品的出口額為144.6億美元,同比增長10.9%。即使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較大,但質量較低,主要集中在勞動相對密集的環節,附加值少,出口主要是主體產品的零部件和附件,主體產品出口很少。
二、中國對歐盟出口貿易發展的主要障礙
我國對歐盟的出口貿易雖然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仍然面臨著一些障礙,這些障礙不僅來自歐盟方面,也有來自我國國內的。
1.技術性貿易壁壘。歐盟各國經濟、技術實力普遍較強,因而歐盟國家是最先意識並研究國際貿易中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以下簡稱TBT)的國家,同時也是設置TBT最嚴重的國家。調查表明TBT已成為阻礙我國出口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首要的非關稅壁壘。目前,我國幾乎所有的出口產品都受到了歐盟在技術性規章和規范、包裝和標簽要求檢驗和檢疫規定、環保等方面設置的限制,對我國出口現實和潛在的影響超過了700多億美元,占年出口總額的25%以上。
2.歧視性的反傾銷政策。歐盟是最早發起對華反傾銷的地區,也是外國對我國實施反傾銷案訴訟最多的國家。截止2003年底,歐盟已發動98起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申訴。進入2004年,這一勢頭有增無減,年度立案數量大幅度增加到9起,涉及產品包括手動叉車、鑄鐵井蓋、碳酸鋇、聚酯長纖維面料、三氯異氰尿酸、鎂磚、不銹鋼緊固件、顆粒狀聚四氟乙烯樹脂、酒石酸等,這些產品均屬中國出口歐盟的重要產品。據估計,歐盟目前正在進行的反傾銷調查和正在實施的反傾銷措施影響了中國對歐盟出口商品的10%左右,不少商品被迫退出歐盟市場。
3.配額限制。歐盟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配額限制主要是紡織品貿易方面的配額。從開始1995年1月1日起,紡織品配額在全球范圍內逐漸取消,截止2005年1月1日,長達數十年的紡織品配額體制終結。這對於中國紡織品對歐盟出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導致出口量激增。但出於對本國紡織業的保護,2005年4月8日,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促請中國自主限制紡織品出口,24日,歐委會宣布對9種中國紡織品進行調查。2005年6月10日,經過長達10小時的馬拉松式談判,中國和歐盟就紡織品出口問題達成協議,規定2005年—2007年中國輸歐10類紡織品的年增長率為8%~12.5%,歐盟中止對中國紡織品進行調查,協議自7月12日起生效。但是,在上述協議生效還不到兩周,中國套頭衫出口就已達到配額,這說明中國出口歐盟的紡織品遠遠多於每年所設定的配額量。
4.取消普惠制待遇。從1995年開始,歐盟分兩階段(1995—1998年和1998—2004年)逐漸了削減對中國產品的普惠制待遇。一些產品從2003年11月1日起,在原優惠安排的基礎上,削減50%的優惠幅度,並從2004年5月1日起,取消了全部優惠安排。這意味著大量的中國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關稅的大幅度提高,必將影響中國產品在歐盟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影響中國多歐盟出口貿易的發展。 三、促進中國對歐盟出口貿易發展的政策建議
1.實施出口商品結構升級戰略。中國對歐盟出口商品大都屬於中低檔的商品,不適應歐盟高消費市場的需求。因此,我國必須不失時機地轉向實施出口商品結構升級戰略。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努力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二是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出口產品的技術檔次和質量水平,提高其附加值,其中特別要提高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增強其結構優化的帶動作用。
2.加快建立我國符合世界規范的貿易技術壁壘(TBT)體系。我國須要加強科學技術的研究,特別是產品技術標准、質量標準的研製工作,健全完善認證制度,加快我國符合世界規范的貿易技術壁壘(TBT)體系的建立。一方面,政府要組織專門的人力研究對外貿易技術性壁壘體系,根據市場和產品的特點來尋求打破國外技術壁壘限制措施的對策;另一方面,政府要積極引導、支持科研部門加強技術標準的研製工作,特別是重要技術標準的研究,加大法規標準的制訂力度,將技術規范納入法規。
3.建立為外貿企業服務的預警機制。國家要建立專門的技術貿易壁壘信息收集和咨詢機構,對歐盟的技術標准、技術政策、有關法規、標准結構和內容進行研究,密切關注歐盟TBT的最新動態,及時發布預警信息,使對歐出口企業提早做好准備,以避免某項標准正式頒布時措手不及。
4.加強與歐盟的磋商,爭取市場經濟地位。我國應盡快實現經濟地位的轉變,加快經濟貿易制度與國際的全面接軌,同時進一步抓住入世的有利契機,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論壇,並利用中歐關系良好的發展勢頭,爭取與歐盟的進一步談判,促使其提早修改現行立法,早日承認中國整體的市場經濟地位或者要求其降低對「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定標准。
參考文獻:
[1]黃曉玲.中國對外貿易概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10.
[2]溫耀慶.中國外經貿熱點問題研究.2005,4.
[3]宋欣.中歐貿易的技術貿易壁壘及應對策略.世界經濟情況.
[4]胡曉華,郎永峰.中歐貿易中技術性壁壘的影響及對策.世界經濟情況,2006,(1).
[5]樓凌玲.SA8000對我國外貿企業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商場現代化,2006,(19).
G. 中國什麼時候加入歐盟的
中國不可能加入歐盟。
1中國是亞洲國家2美國一直在阻撓中國與歐盟改善關系3西方大國擔心中國日益強大會對他們構成威脅!
H. 歐盟與中國的關系
1995年,歐委會把歐洲同中國所有的聯系置於一個單一的戰略框架下。歐盟認識到重新確立和更新其對中國的政策的需要,從而確保同中國進行更好的協作,確保歐洲的利益得以充分的考慮。歐盟對中國的全球政策即歐中關系長期政策包含了貿易、經濟和政治關系、人權、改善一系列領域的合作等內容。該政策為歐盟中國邁入21世紀的關系勾畫了一幅藍圖。
歐盟-中國貿易
1985年歐洲共同體-中國貿易合作協議為歐盟中國關系提供了法律依據。年度召開的歐委會中國混委會回顧中歐關系進程,展望新的合作前景。混委會輪換在布魯塞爾和北京舉行。
歐盟堅決支持中國加入關稅貿易總協定,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然歐盟希望通過這些國際協定確保歐洲企業家在中國市場上享有象中國企業家在歐洲市場上所享有的類似的准入和運作條件。
中國現在是歐盟的最大供應商,也是歐盟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中國已是歐盟在世界上第四大供應商。如果加上歐盟從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及台灣的進口,中國便成為歐洲的第三大供應者。在出口方面,中國是歐盟的第七大市場。但是,如果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和台灣包括在內,那麼這就意味著中國是歐盟在世界上的第三大出口市場。歐洲市場對於中國不斷發展的出口業來說很重要,在進口方面歐洲不僅是向中國提供投資、物品、機械的主要供應者,還是提供高級技術的供應者。到1996年中,歐盟和中國之間簽署了3,297項技術轉讓合同,總價值達265億美元。這占據了中國技術進口總量的49%。
I. 中國與歐盟之間的關系如何
中歐關系目前處於政冷經熱的狀態
J. 中國與歐盟的關系好嗎。。。。
中國與歐的關系還是不錯的,為了抗爭美國的壓制合作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