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荀彧是曹操的人,他叫荀文若。 荀攸是袁紹的人,他叫荀文遠。 他們是不是有關系啊
那時候講的都是世家子弟兩個是同宗好像是叔侄關系反正,三國時期許多能人異士雖然是至親好友也都各投明主比如諸葛亮兄弟情三個人就不是同一陣營
⑵ 《三國演義》里曹操謀士荀文若名叫什麼那個字怎麼讀是什麼意思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郁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謚敬侯,後追贈太尉。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贊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彧[yù]基本字意指有文采 ;趣味高雅的,談吐文雅的,有教養;還有茂盛的意思;古時用於人名。該字在《書·大傳》,《廣雅》等均有出現。
⑶ 漢末的荀彧,這一位人物到底是功臣還是偽君子
從公元184年的黃巾之亂爆發東漢王朝開始喪失掌控天下的實權算起,一直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漢自立為帝的這段歷史時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為群星璀璨的一個時代了。尤其是那些指點江山於亂世的大人物,更是具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漢末的荀彧,這一位人物到底是功臣還是偽君子?
董卓是不能算,暴徒一個;李傕、郭汜濫殺無辜,跟董卓半斤八兩;呂布是倒戈將軍不能擔重任;袁紹、袁術兄弟光想著自己稱帝,比曹操還性急,唯有曹操是個有耐心的狼。所以荀彧就果斷押寶曹操,勸曹操"迎奉天子"到許昌,才讓漢室江山延續了二十多年,也算是曲線救國了。
總而言之,為了能讓漢獻帝留住最後的尊嚴,荀彧已經盡到了自己最大的力量,最後在強權面前沒有低頭,也算是忠臣一枚了。而曹老闆當初起兵的時候,只是想力挽狂瀾,挽救瀕臨滅亡的漢室江山,救民於水火。只是後來自己的威望得到頂峰,實力無限擴大,才順勢而為,產生了取而代之的異心。
簡單來說,如果不選擇輔佐曹操平定群雄的話,那漢室很可能就會如後世的唐朝一樣,滅亡於群雄各自稱帝的亂世之中。因此,他只有輔佐曹操一統天下才能使漢室在名義上繼續延續下去。最終,荀彧在選擇了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情況下,仍舊在人生的最後階段為漢室捨生取義。雖說,此舉確實是螳臂當車。但是,其行徑著實是讓人欽佩。
⑷ 三國殺里荀文若陣亡的台詞為什麼是「主公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難道文若是被曹操所殺么
1.董昭勸曹操稱魏公,荀彧表示反對,曹操深感不滿,遂將其招入軍中,從征孫權。荀彧因病留於壽春,不久在曹操的暗示下服毒自殺。荀彧是跟隨曹操最久的謀士,深知曹操的脾氣,所以曹操便有意除去荀彧,他已經猜到。
⑸ 荀彧自文若,···翻譯
荀彧自文若,···的翻譯:
荀彧字文若,穎川穎陰人氏。祖父荀淑任朗陵令。荀彧父親荀緄,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擔任司空。荀彧小時候,南陽何顒感到荀彧與眾不同,說:「此小孩是輔佐君王的人才。」永漢元年,荀彧被推舉為孝廉,授予守宮令。
初平二年,荀彧離開袁紹跟從太祖。太祖大喜說:「荀彧是我的張子房啊。」太祖雖然在外征戰,軍國大事都與荀彧籌謀。當初,荀彧舉薦謀士,推薦了戲志才。
志才死後,又推薦郭嘉。太祖認為荀彧知人善任,所推薦的人都稱職,只有嚴象為揚州刺史,韋康為涼州刺史,兵敗逃亡。袁紹已經吞並黃河以北地區,天下都畏懼袁紹強大。
太祖正在東擔憂呂布,往南抵抗張綉,而張綉在宛城打敗太祖大軍。袁紹更加驕橫,寫信給太祖,其言辭怠慢無禮。
太祖大怒,出入舉止失於常態,大家都認為是被張綉打敗的緣故。荀彧說:「曹公是聰明人,必是不會追查往事,可能是為其他事憂愁。」於是就去見太祖問之,太祖於是把袁紹書信給荀彧看,說:「如今我將要討伐不義之師,而力量不敵,怎麼辦?」
荀彧說:「現在與您爭奪天下的,只有袁紹。袁紹表面上看似寬容而內心妒忌,任用人才而懷疑其心,您明理通達不拘小節,唯才是舉,這是以度量取勝。袁紹優柔寡斷,往往錯失良機,您能決斷大事,應變任何變化,這是以謀略取勝。
袁紹統帥大軍鬆弛不嚴,法令沒有執行,土兵雖然眾多,實際上難以發揮作用,您法令嚴明,賞罰必定執行,士兵雖然少,卻都爭先拚命效力,這是以武力取勝。
袁紹依靠祖上的資歷,依靠儀表扮演聰明,沽名釣譽,所以那些能力差不懂裝懂的人大多歸依了袁紹,您以最仁義的態度對待人,推心置腹不講虛情假意,以身作則謹慎儉朴,而在獎勵有功之人時無所吝惜,所以天下忠勇正義的人都願意為您真心效力,這是以仁德取勝。
用此四種優勢輔佐天子,匡扶正義征討不義之師,誰敢不追隨呢?袁紹的強大又有什麼用呢!」太祖大喜。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認為太祖應該進爵封為魏公,得到九錫的最高禮遇,以表彰太祖特殊功勛,暗自咨詢荀彧。
荀彧認為太祖本是興舉義兵以匡扶朝政使國家得到安寧,秉承忠貞的心裡,保持退讓的真誠;君子用仁政愛人,不應該這樣。
太祖於是心中不太舒服。太祖大軍至到了濡須,荀彧生病了,留在壽春,因憂郁而死,當時年齡有五十歲,追封謚號為敬侯。
原文: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也。祖父淑,朗陵令,知名當世。彧父緄,濟南相。叔父爽,司空。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官令。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
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先是,彧言策謀士,進戲志才。志才卒,又進郭嘉。太祖以彧為知人,諸所進達皆稱職,唯嚴象為揚州,韋康為涼州,後敗亡。
紹既並河朔,天下畏其強。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綉,而綉敗太祖軍於宛。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動靜變於常,眾皆謂以失利於張綉故也。彧曰:「公之聰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慮。」
則見太祖問之,太祖乃以紹書示或,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彧曰:「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
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
紹以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願為用,此德勝也。
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太祖悅。
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勛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妾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謚曰敬侯。
(選自《三國志·魏志·荀或傳》)
(5)荀文若擴展閱讀:
《三國志》全書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
《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叡分別寫了武帝紀 、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 、劉禪為後主傳;孫權稱吳主傳 ,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從篇幅來看,《魏書》約佔全書的二分之一,《吳書》約佔三分之一,《蜀書》約占將近六分之一,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在陳壽撰《三國志》以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
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可供陳壽參考取材。但蜀漢不設有史官,僅有陳壽在蜀為官收集,這造成了蜀漢史料的缺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志
⑹ 徐庶的才能果真如荀文若所說才能勝他十倍還是荀文若在曹操面前謙虛的說法拜託了各位 謝謝
文若過謙了,才能十倍於他的人,莫說三國,整個中國史都不存在
⑺ 曹操為何殺荀文若
荀彧不是被曹操所殺的,而是因憂郁而死。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這是對大臣的最高禮遇)。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孫權,讓荀彧到譙縣勞軍,荀彧到達以後,曹操乘機把他留在軍中。封荀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
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今安徽壽縣),不久憂慮而死 ,時年五十歲。謚號敬侯。其子荀惲嗣,後官至虎賁中郎將。次年,曹操進封魏公。
(7)荀文若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荀彧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他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敬稱為「荀令君」。他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贊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
戰術方面,他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荀彧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⑻ 求寫荀彧的詩詞。
《詠史下·荀彧》
年代:宋作者:陳普
亂離揀得一枝棲,得路爭知卻是迷。
曹操若逢諸葛亮,暮年當作漢征西
《雜詠一百首·荀彧》
年代:宋作者:劉克庄
殺身明逆順,濡足救危亡。
未必荀文若,甘為操子房。
《荀彧》
年代:宋作者:衛宗武
曹公初見奇,直以子房許。
制勝算無遺,斃袁而誅呂。
意見稍有乖,幾欲置鼎俎。
朝端存正論,九錫胡不取。
本安固難依,奸雄惡可輔。
初年殲擊德宜,繼又族文舉。
嗜殺其如斯,大夫可以去。
見幾奚不早,一死昧所處。
既不為夷齊,又不為伊呂。
徒抱忠貞心,遺憾亘千古。
⑼ 三國中荀彧是怎麼死的
服毒自盡的。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這是對大臣的最高禮遇)。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孫權,讓荀彧到譙縣勞軍,荀彧到達以後,曹操乘機把他留在軍中。封荀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史書上的說法:當時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盡,時年五十歲。謚號敬侯。其子荀惲嗣,後官至虎賁中郎將。次年,曹操進封魏公。
(9)荀文若擴展閱讀
荀彧的主要成就
荀彧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他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敬稱為「荀令君」。他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贊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戰術方面,他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荀彧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⑽ 荀文若荀彧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贊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郁成病而亡(一說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盡)。死後被追謚為敬侯,後又被追贈太尉。
希望可以幫到你,滿意的話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