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常在答應
擴展閱讀
股票估值高適合買 2025-08-18 22:44:20

常在答應

發布時間: 2021-10-01 10:07:26

A. 在後宮 常在和答應哪個大 常在 答應 貴人 嬪 妃 貴妃 皇貴妃等 能有幾個

在古代嬪妃等級中,常在比答應高一等級,答應、常在、貴人無定數,嬪最多6人,妃最多4人,貴妃最多2人,皇貴妃只1人。

在清朝,後宮嬪妃分為8個等級,分別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還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陪皇帝過夜的宮女)

(1)常在答應擴展閱讀

在紫禁城內的隆宗門外,坐落一組以慈寧宮為主體的建築群。有人把它稱做紫禁城中的寡婦院。因為這里原主人便是先皇的後、嬪、妃們。她們當中主要是通過選秀女而入宮的。明清兩代皇帝雖不象唐代「後宮佳麗三千」,但人數並不算少。

皇後、皇貴妃、嬪、妃、貴人、常在、答應等,她們都住在乾清宮兩側的東西六宮。一旦皇帝駕崩,按祖制她們都要搬到慈寧宮、壽康宮、寧壽宮、壽安宮居住。這里的生活可以說是與歡笑無緣,只有在「紅顏暗老白發新」的清寡單調的生活中了此一生。慈寧宮偶爾也有歡樂,如給皇太後上徽號,冊立後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後萬壽節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只有這時清王朝的遺孀們濟濟一堂,飲酒作樂。但這樣的活動畢竟一年只有幾天。慈寧宮建築群中的佛堂很多,這些太後、太嬪、太妃們在百無聊賴的守寡期間,焚香禮佛,試圖從那虛無縹緲的佛界中尋求精神安慰和寄託。

B. 答應和常在那個地位高

清代內廷分為:皇後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三人,另有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

C. 常在、答應、貴人的等級如何劃分

貴人,常在,答應。

在清朝,後宮嬪妃分為8個等級,分別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還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陪皇帝過夜的宮女)

在古代嬪妃等級中,常在比答應高一等級,答應、常在、貴人無定數,嬪最多6人,妃最多4人,貴妃最多2人,皇貴妃只1人。

相關解釋

1、皇後

後宮權力最大的女人,也是一國之母,居住在中宮,主持後宮之事。皇後可以有10名宮女侍奉,每年的俸祿達到了1000兩白銀。

2、皇貴妃(正二品)

皇貴妃也是後宮身份比較高貴的女人,僅次於皇後,皇貴妃可以有8名宮女侍奉,每年的俸祿有800兩白銀。

3、貴妃(正三品)

貴妃有兩名,她們分別可以有6名宮女侍奉,每年的俸祿有600兩白銀。

4、妃(正四品)

妃子有6名宮女侍奉,每年的俸祿是300兩。

5、嬪(正五品)

皇帝最多有6名嬪,每位都可以有6名宮女侍奉,每年的俸祿只有200兩白銀。

6、貴人(正六品)

貴人至多有4名宮女侍奉,每年的俸祿只有100兩白銀,少到可憐。

7、常在和答應(正七品和正八品)

常在有三名宮女侍奉,答應有兩名宮女侍奉,她們的俸祿都是每年50兩白銀。

D. 宮里的職位中的答應和常在哪個官職高

答應,清朝後宮妃嬪的第八個等級,即最低等的級別。又記為大答應和小答應。清朝後宮總分為八個等級: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答應只能有兩名宮女和一名太監侍候。
常在,清朝後宮妃嬪的第七個等級,地位雖然低下但是並不是最低等的妃嬪。常在只能有三名宮女和兩名太監侍候。

E. 「後宮甄嬛傳」妃嬪等級「常在」「答應」「貴人」 有什麼寓意,為什麼取這幾個字作為妃嬪名稱呢

一、《甄嬛傳》涉及到的是明清時期的妃嬪等級,詳解如下:
1、綜述:
清代後宮妃嬪稱號按地位高低依次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2、詳解:
到了明朝,朱元璋監於歷代後宮宮女太多,秩序混亂,干預政事,後患無窮,曾進行過整飭。規定了六宮定製和出入制度。但這也無濟於事,嘉靖皇帝,一次選入
宮中的有名號的妃嬪就有九人,其他無名號的就更多了。明朝的妃號有賢、淑、敬、惠、順、康、寧、昭等。諸妃中以皇貴妃位次最高,僅次於皇後,貴妃為第三。
宮人名號有宮人、選侍、才人、淑女等。到了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敗,宮廷中的宮女竟多至九千。
清朝在康熙以後,才典制大備,後宮號位定製嚴明。皇帝的正妻稱皇後,居中宮,主內治。以下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十二官,協助皇後主內治。嬪以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均無定
額,隨居東西各宮,勤修內職。不過,縱觀清朝歷史,除皇貴妃、貴妃之外,也還有其他妃號,如庄妃、瑾妃、珍妃等。制度規定盡管十分嚴格,但各皇帝妃嬪數目
的多少出入較大。康熙、乾隆的妃嬪都大大超過規定,而同治、光緒等又遠沒有那麼多的妃嬪。清朝宮女人數比明朝減少,按定製在三百人以下,實際上也不止此數。
二、關於「常在」「答應」還有「貴人」的名詞解釋如下:

1、常在,清宮妃嬪制度中的低階稱謂之一,與"答應"同為最低級妃嬪。秀女入宮後,一般封答應。然後其中一些晉升為貴人,嬪,妃,貴妃。
2、答應,明清時對近侍太監和宮女之稱。答應地位低下,平時很難得到皇帝的寵愛,且答應"無定位",在清代的皇宮中究竟有多少實難計算。
3、貴人,皇帝妃嬪封號之一。東漢光武帝時始置,其位僅次於皇後,清代置貴人於嬪位之下,後世也把貴人當作對地位尊崇的人的尊稱。有時,也把貴人當作對自己有很大幫助的人的尊稱。
三、取這樣的名字完全是根據她們的身份地位而確定的,也就是說像常在還有答應這樣的妃嬪必須隨叫隨到,也就沒有地位了,貴人就不同了,地位相對比較高一點。

F. 甄嬛傳中答應,貴人,常在哪個級別最高

貴人級別最高,常在居中,答應最後。

拓展資料:

《甄嬛傳》的背景在清朝在康熙以後,才典制大備,後宮號位定製嚴明。皇帝的正妻稱皇後,居中宮,主內治。以下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為主位。貴人、常在、答應均無定額,但各皇帝妃嬪數目的多少出入較大。

清代後宮妃嬪稱號按地位高低依次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

在民間傳說中,談到皇帝的家庭生活時,經常說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或者說三千粉黛。總之,皇帝是妻妾眾多。這些說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皇帝是封建社會中的最高統治者,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這種權威表現在各個方面,對異性隨心所欲的大量佔有,就是這種權威的一種表現。為了滿足皇帝無止境的私慾,同時也為了子嗣眾多,便於挑選皇位的繼承者,於是,一套有利於封建統治的後妃制度就逐漸確立和健全起來。

G. 清朝里的「常在」、「答應」分別是什麼

清朝的後宮同輩情形是:皇後(大太太),其次為皇貴妃(大姨太) 其次為貴妃(二姨太。二人),其次為妃(三姨大。四人),其次為嬪(四姨太。六人),其次為貴人(五姨太。人數不定),其次為常在(六姨大。人數不定),其次為答應(七姨太。人數不定),最後為宮女。宮女最特別,她們的地位是丫鬟,除非被皇帝看中,並且「幸」過,她們到了二十五歲,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同時期官女的平均數目,在清朝最少,約兩千以下。在這方面,清朝比起來最有「仁政」。因為,比起唐玄宗的四萬宮女來,當然是「仁政」。宮女可以升級,但很難跳級。婢作夫人,要饅饅來。選進來的秀女就不同。宮女要升到貴人或嬪,得經過做答應和常在的階段,秀女則一進來,便可做到貴人以上。例如宣宗道光皇帝的和妃,就是由宮女科班出身的;文宗咸豐皇帝的貴妃(後來的慈禧大後),就是由秀女一做便是貴人,由貴人升為嬪,做嬪時候生了兒子(後來的穆宗同治皇帝),皇帝一高興,再把她升為妃,以至貴妃(大家稱為懿貴妃)。
除宮女以外,其他的都是皇帝正式姨太太,永遠不能脫離宮廷。她們中間,嬪以上分居東西十二宮,各有專房,貴人以下就分配給她們一起住。宮女名額按地位來分,一般情形是:皇後分到宮女十人,皇貴妃、貴妃分到宮女八人,妃嬪分到宮女六人,貴人分到宮女四人,常在分到宮女三人、答應分到宮女二人。
進宮以後,通例就不準再回娘家了。要回娘家,得經過特例恩准。清朝慈禧太後年輕時候,當秀女選進宮去,為文宗咸豐皇帝生下男孩,皇帝高興之餘,才「特恩賜」她回娘家幾小時,大家認為這是「曠典」。人不能回家,家人能做到到宮里來探望,就很不錯。家人到宮里來,能在皇宮附近下轎的,更是殊榮。據濮蘭德《慈禧外記》(陳冷太譯,台灣中華書
局)有一段這類事實的稀有描述:
慈禧既離錫拉胡同家中,而入宮闈,從此與家人隔絕。有一老婦侍彼多年,嘗談老太後入宮之後,僅歸省一次,其言甚有趣味。今述之於下:一千八百五十七年英一月,即咸豐六年,乃同治皇帝誕生之九月。慈禧蒙皇帝特恩賜回家省親一次。歸省之日,早有太監至其家中,告以某時駕到。其家人及親戚人等,聞此曠典,莫不歡忭。鄰居及行道之人,觀者如堵。屆時太監及侍衛群從擁黃轎而至,其母率家人親戚排立院中,入內堂,太監請妃降輿,登堂升坐。除母及長輩外,皆跪子地,叩頭行札。排筵宴,其母陪坐於下,蓋妃為皇子之母也。慈禧雖在宮中數年,性情毫未改變,談笑一如昔日,毫無驕傲之容。家中各事,皆殷勤垂問,尤以其妹讀書為懷。人人見慈禧之度量廣大,性情溫和,莫不稱贊。慈禧問答各事,盡一日之歡。惟冬日晝短,瞬即暮。大監請妃回宮,戀戀不舍,雲所處地位,不能時與家人相見,甚以為戚。但望皇帝或再降恩意,許予歸寧。或有機會准吾母入宮。言畢,賞賜家人,遂返宮中。此後未曾歸省。後其母時時入宮視其女雲。
滿族入關以後,為表示不分彼此,首先表示滿漢可以通婚。第一個皇帝清世祖,在順治五年(一**八)宣布,漢族官吏的女)「欲婚滿洲者」,可以登記。清世祖自己,為了以身作敗特地討了漢人戶部侍廊灤州石申的女兒做妃子。《永平府志》記載這位小姐頗得恩寵,因為她被賜居永壽宮,可以穿漢式冠服,她母親石申妻趙淑人來看她的時候,還可以在附近下轎——「乘肩輿入西華門至內右門下輿入宮」!清朝第二個皇帝清聖祖康熙的後宮中,也有漢姓。這種情形,在皇宮中就已開始普遍。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五個皇帝仁宗嘉慶,他的生母孝儀皇後本姓魏,是他父親高宗乾隆的三個皇後之一(魏後)。

H. 答應、常在、貴人、嬪、妃、貴妃、皇貴妃、皇後的月銀各是多少

正宮皇後
皇後手握統率數千名「娘子軍」的大權,還擁有豐厚的物質待遇,每年一千兩白銀的津貼是其他眾妃望塵莫及的。

嬪妃、貴人
做到嬪妃、貴人這一級別基本上也算夠不簡單了!象徵著嬪妃身份的每年兩百兩津貼,其實亦多出正一品大臣二十兩。
就算是永遠都做答應或者常在,待遇總比九品官的30兩俸祿要強上好幾倍哦!可見,當官兒還不如作後妃

清朝的後宮分為九個等級 :
皇後 (正室) X 1 (可分宮女10人)
皇貴妃 (大姨太) X 1 (可分宮女 8人)
貴妃 (二姨太) X 2 (可分宮女 8人)
妃 (三姨太) X 4 (可分宮女 6人)
嬪 (四姨太) X 6 (可分宮女 6人)
貴人 (五姨太) X 不限 (可分宮女 4人)
常在 (六姨太) X 不限 (可分宮女 3人)
答應 (七姨太) X 不限 (可分宮女 2人)
宮女 (丫環) X 應少過二千人
給皇上看上的宮女可以由答應、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選中就可做貴人或以上,
慈禧太後就是選秀女而被封為懿貴人、懿嬪,生皇子後升為懿紀、懿貴妃,最後因兒子登基而成為太後。
居住方面,嬪以上分居東西十二宮,各有專房,貴人以下則住在一塊

希望你喜歡啦 ,望採納!

I. 清朝的答應和常在是怎麼回事

一、答應

常在在清代後妃制度中,品級為七品,屬於最末品,人數無定數,既沒有限制。答應本為宮女之稱。入清以後,其地位發生了變化,而且成為女性的專稱。在順治朝所擬的妃嬪中,還沒有答應的名字。

從康熙朝開始,答應才成為皇帝的小妾,她們的職責是跟隨妃嬪居住在後宮,「勤修內職」,不能隨便跑到前朝交接大臣。答應在皇帝的妻妾中雖處於下層,但大小也是個「主」,因而也享有一定的待遇。

答應的食品、日用為:豬肉一斤八兩,陳粳米九盒,隨時鮮菜二斤,黃蠟一枝,羊油蠟一枝,黑炭夏五筋、冬十筋(斤)。答應若能生下皇子或公主,到滿月時還可得到恩賞銀五十兩,帛十端(端為古布帛長度,具體指數說法不一,一說一端為二丈,一說一端為六丈)。

清代答應處在皇帝妻妾低層,絕大多數生活凄涼,命運不佳。

二、常在

常在,清宮妃嬪制度中的低階稱謂之一,比「答應」這最低級妃嬪位分高一級,為六品。秀女入宮後,一般封答應或常在。然後其中一些晉升為常在,貴人,嬪,妃,貴妃。

康熙後典制完善了,用「福晉」和「格格」稱呼後宮嬪妃的情況才消失。後妃設皇後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

常在的食品、日用為:豬肉5斤,陳粳米1升2合,白面2斤,白糖2兩,香油3兩5錢,豆腐1斤8兩,粉鍋渣8兩,甜醬6兩,醋2兩,鮮菜6斤,茄子6個,王瓜5條,一兩五錢重黃蠟2支,一兩五錢重羊油蠟1支,黑炭夏例10斤、冬例20斤。

(9)常在答應擴展閱讀:

無論答應、常在,都是清代後妃的品級制度稱號。

清朝後妃制度,指的是妃嬪的選擇、冊封、晉封以及日常生活需遵循的相關制度,隨著時間而逐步完善。在清朝,將後妃分為八等級,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還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陪皇帝過夜的宮女)。

清朝入關後,後妃名稱多了起來。康熙後典制完善了,用「福晉」和「格格」稱呼後宮嬪妃的情況才消失。

後妃設皇後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東宮有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宮有永壽宮、翊坤宮、啟祥宮、長春宮、咸福宮、儲秀宮。每宮都有宮女供役使。

J. 清朝的常在 答應是什麼

清朝的後宮同輩情形是:皇後(大太太),其次為皇貴妃(大姨太) 其次為貴妃(二姨太。二人),其次為妃(三姨大。四人),其次為嬪(四姨太。六人),其次為貴人(五姨太。人數不定),其次為常在(六姨大。人數不定),其次為答應(七姨太。人數不定),最後為宮女。宮女最特別,她們的地位是丫鬟,除非被皇帝看中,並且「幸」過,她們到了二十五歲,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同時期官女的平均數目,在清朝最少,約兩千以下。在這方面,清朝比起來最有「仁政」。因為,比起唐玄宗的四萬宮女來,當然是「仁政」。宮女可以升級,但很難跳級。婢作夫人,要饅饅來。選進來的秀女就不同。宮女要升到貴人或嬪,得經過做答應和常在的階段,秀女則一進來,便可做到貴人以上。例如宣宗道光皇帝的和妃,就是由宮女科班出身的;文宗咸豐皇帝的貴妃(後來的慈禧大後),就是由秀女一做便是貴人,由貴人升為嬪,做嬪時候生了兒子(後來的穆宗同治皇帝),皇帝一高興,再把她升為妃,以至貴妃(大家稱為懿貴妃)。 除宮女以外,其他的都是皇帝正式姨太太,永遠不能脫離宮廷。她們中間,嬪以上分居東西十二宮,各有專房,貴人以下就分配給她們一起住。宮女名額按地位來分,一般情形是:皇後分到宮女十人,皇貴妃、貴妃分到宮女八人,妃嬪分到宮女六人,貴人分到宮女四人,常在分到宮女三人、答應分到宮女二人。 進宮以後,通例就不準再回娘家了。要回娘家,得經過特例恩准。清朝慈禧太後年輕時候,當秀女選進宮去,為文宗咸豐皇帝生下男孩,皇帝高興之餘,才「特恩賜」她回娘家幾小時,大家認為這是「曠典」。人不能回家,家人能做到到宮里來探望,就很不錯。家人到宮里來,能在皇宮附近下轎的,更是殊榮。據濮蘭德《慈禧外記》(陳冷太譯,台灣中華書 局)有一段這類事實的稀有描述: 慈禧既離錫拉胡同家中,而入宮闈,從此與家人隔絕。有一老婦侍彼多年,嘗談老太後入宮之後,僅歸省一次,其言甚有趣味。今述之於下:一千八百五十七年英一月,即咸豐六年,乃同治皇帝誕生之九月。慈禧蒙皇帝特恩賜回家省親一次。歸省之日,早有太監至其家中,告以某時駕到。其家人及親戚人等,聞此曠典,莫不歡忭。鄰居及行道之人,觀者如堵。屆時太監及侍衛群從擁黃轎而至,其母率家人親戚排立院中,入內堂,太監請妃降輿,登堂升坐。除母及長輩外,皆跪子地,叩頭行札。排筵宴,其母陪坐於下,蓋妃為皇子之母也。慈禧雖在宮中數年,性情毫未改變,談笑一如昔日,毫無驕傲之容。家中各事,皆殷勤垂問,尤以其妹讀書為懷。人人見慈禧之度量廣大,性情溫和,莫不稱贊。慈禧問答各事,盡一日之歡。惟冬日晝短,瞬即暮。大監請妃回宮,戀戀不舍,雲所處地位,不能時與家人相見,甚以為戚。但望皇帝或再降恩意,許予歸寧。或有機會准吾母入宮。言畢,賞賜家人,遂返宮中。此後未曾歸省。後其母時時入宮視其女雲。 滿族入關以後,為表示不分彼此,首先表示滿漢可以通婚。第一個皇帝清世祖,在順治五年(一**八)宣布,漢族官吏的女)「欲婚滿洲者」,可以登記。清世祖自己,為了以身作敗特地討了漢人戶部侍廊灤州石申的女兒做妃子。《永平府志》記載這位小姐頗得恩寵,因為她被賜居永壽宮,可以穿漢式冠服,她母親石申妻趙淑人來看她的時候,還可以在附近下轎——「乘肩輿入西華門至內右門下輿入宮」!清朝第二個皇帝清聖祖康熙的後宮中,也有漢姓。這種情形,在皇宮中就已開始普遍。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五個皇帝仁宗嘉慶,他的生母孝儀皇後本姓魏,是他父親高宗乾隆的三個皇後之一(魏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