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袁隆平
擴展閱讀
股票估值高適合買 2025-08-18 22:44:20

袁隆平

發布時間: 2021-10-01 19:20:38

① 袁隆平是誰

袁隆平 (1930.9.7 -)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85年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與西南師范大學 合並組建為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② 袁隆平是哪裡人

袁隆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

1、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

2、袁隆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創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149.02公斤。

(2)袁隆平擴展閱讀:

1、1971年2月袁隆平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

2、雜交水稻是通過不同稻種相互雜交產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對配製雜交種子不利,先要把一個品種的雄蕊進行人工去雄或殺死,然後將另一品種的雄蕊花粉授給去雄的品種,這樣才不會出現去雄品種自花授粉的假雜交水稻。

3、「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奮斗的最大追求和心願,2013年,啟動「國家雜交水稻農機農藝融合項目」,開始以農機農藝融合方式助力「雜交水稻超高產工程」。

③ 袁隆平簡介

主要事跡:
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
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
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戰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3)袁隆平擴展閱讀
袁隆平曾說到他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我的夢里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子粒有花生米那麼大。另外一個夢想就是,我希望我的水稻畝產1000公斤夢早日實現。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個夢想就跟他一輩子打交道的泥土一樣朴實無華。這也正是他的偉大之處,他的夢想里沒有花里胡哨的概念,也很少有炫目的理論,也沒有圍著核心期刊打轉的焦慮,有的只是一顆為民分憂的心。
在他的夢想里,科學就應該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力。正是這份信念的力量,才成為他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
87歲高齡,他依然奔波在田間地頭,依然不知疲倦地親力親為,為的是解決各種具體問題。袁隆平數十年來一直站在水稻育種的最前端,不是偶然的,心無雜念,拋去功利色彩,恰恰達到了夢想的彼岸。
從全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出發,恰恰成就了個人的夢想。袁隆平說「我的夢想很簡單」,而事實證明,這簡單的夢想卻解決了世界億萬人口的吃飯問題。

④ 袁隆平個人簡介

哈嘍,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語,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精彩資訊分享給你。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被稱為「梗王」的袁隆平爺爺,都有哪些事跡?

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

自由散漫·佛系工作

上學期間榮獲老師給的評語:「愛好自由,特長散漫。」袁爺爺覺得這個評價和自己非常貼切,自己確實是一個自由散漫的人。

具體體現如下:上下班不打卡,且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上下班時間自由。

真是太可愛了,這或許是每個上班族最想要的狀態吧。

年近90還堅持在科研一線工作的袁爺爺卻說自己自由散漫。哎,想想自己的大學生活,真是自愧不如,覺得自己甚至都不配被稱作「自由散漫」。

⑤ 袁隆平簡介,100字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漢族,生於北京,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

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傑出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主要貢獻

1、袁隆平在中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

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2、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原因也就是當時在該所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制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3、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採用,並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4、袁隆平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

如1989年在兩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導致不育的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後來又研究並提出了核心種子生產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術,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最終取得成功並推廣應用。他1987年起擔任「863」項目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專題責任專家,主持中國性協作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兩系雜交稻比同熟期三系雜交稻增產5%~10% 。

5、袁隆平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徵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並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連續取得重大進展。

⑥ 袁隆平的一生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 ,男,漢族,生於北京 ,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傑出代表。

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

主要貢獻:

袁隆平在中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袁隆平

⑦ 袁隆平爺爺的簡介

袁爺爺是中國人民的′爺爺,有袁爺爺中國人民糧食才吃不完,是最尊敬,最偉大是中國人和世界'永遠不能忘記他。

⑧ 袁隆平院士的生平簡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漢族,生於北京,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發明協會會士,湖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第六至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獲得沃爾夫農業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獲得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3年獲得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終身成就獎,2018年當選中國發明協會首屆會士。

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2020年11月28日,當選2020中國經濟新聞人物。

袁隆平的人物影響:

1999年,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網定價發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學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譽院長。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北大星光集團、瀟湘電影集團、湖南省文聯、中視天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電影《袁隆平》,講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優質雜交水稻的艱辛歷程,謳歌了他獻身科學、頑強拼搏、勇於創新的高尚品德。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袁隆平

⑨ 袁隆平生平事跡

袁隆平1930 年 9月7日生於北京。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先後任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湖南農學院、西南農學院教授等職。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致力於對雜交水稻的研究。雜交稻是選用兩個親本雜交所產生的第1代雜種稻 ,具有較強的雜種優勢和增產潛力 。

70 年代先後主 持育成了南優2號等 雜交水稻品種,1975年又研究出一整套生產雜交種子的制種技術,使雜交水稻得以大面積推廣,比常規良種約增產20%左右。這是水稻育種史上繼矮化育種後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為此他在1981年榮獲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1985年榮獲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授予的金 質獎章 ,1987 年獲 聯合國 教 科文組織科 學獎。1993年獲美國布朗大學設立的菲因斯特飢餓獎。在國內外享有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著有《雜交水稻》等。

在研究雜交水稻過程中袁隆平遇到的困難如下:

一、找「雄性不育植株」如「大海撈針」

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在理論論證和研究的基礎上,邁出了雜交水稻實驗的第一步:尋找雄性敗育的水稻植株,要找到一株這樣的稻苗猶如大海撈針。

六年過去,袁隆平跑遍了半個中國。最後,他帶著科研小組來到了天涯海角—海南島的南江農場。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助手李必湖在一條雜草叢生的水溝里,終於發現了一株雄蕊花粉敗育的野生稻。

二、西方輿論的壓力

水稻雜交是一項世界性大課題,難度非常大。外國許多有過這種設想的研究人員經過努力都放棄或中斷了研究。不少西方學者斷言:「搞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但是,神農氏的子孫袁隆平,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

⑩ 袁隆平的資料

袁隆平 (1930.9.1 -2021.5.22)。籍貫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今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2005年並入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畢業後,袁隆平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發現很多人不理解雜交水稻的真正意義,不少人認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麥,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沒關系。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假設世界上有100個人,而糧食只夠90個人吃,糧食緊缺再加上財富的不均衡分配,那麼就會出現50個人有充足的糧食,而另外40個人沒糧食吃,於是大規模的飢荒和戰亂就爆發了,這樣這場危機就從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
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糧食夠110-120個人吃,那麼糧食就不再緊缺,就不會出現大規模囤積現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這些危機。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