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九章功成身退,你怎麼看呢
在道德經的第九章,老子為人們例舉了五種安身立命的方法,人們應該向道學習,這五種方法都是道所具備的。
第九章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一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是老子先生提醒人們的第一種情況,即月滿則虧、日中則昃,凡事物極則必反,人們應該掌握好度,不要將自身置於盈滿的境地。比如當一個人的事業做的很大的時候,要懂得適時收手,如果一味擴張,必然導致失敗。我們可以看看大海,地球上所有大的河流晝夜不停的流入大海,大海為了不讓自己達到盈滿的狀態,不斷揮發水分,減損自己,即有進有出、循環往復,從而達到和諧的狀態。人們應該向大海學習,海納百川卻不驕傲自滿,充實自己的同時亦為他人付出,功德至大。
第二句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這句提醒我們,尖銳的東西都是不長久的。如同針尖,時間長了自然磨平,人也是這樣,一個人如果在單位處處爭強好勝、出盡風頭,遲早要遭受各方面的打擊,所以一個人的稜角不要過於尖銳,既保護了自己也不會傷害到別人。
最後聖人老子提出要功成身退,這是向道、天地、自然學習,並不是什麼陰謀詭計,天地自然就是這樣,孕育了萬物滋養了萬物承載了萬物,這個功德夠大了吧,沒見過天收費、地收費,這叫功成身退,而很多人看不懂,做出了很大的功績,受到了嘉獎,就應該在最美的時候退居二線,非要更上一層樓,如同古代越王勾踐時期的文種大夫,助越王勾踐復國成功,還要繼續奮斗,被越王勾踐處死,因為越王實在是沒更高的官給他了,再給就得讓位了。所以功成身退是天道,也是很值得人們學習的,如同范蠡一樣,功遂身退,美名流傳千古。
『貳』 道德經第九章讀音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1]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被譽為萬經之王。[1]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叄』 老子道德經的第九章的解釋
第九章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理解:
手裡已經捧不下了,但貪心太大,還要再往手上放,還不如停止。得寸進尺或者鋒芒太露而不知收斂,一定遭到別人嫉恨,別人就會想著各種辦法對付你,反而會使自己遭受損失、甚至喪命。金銀珠寶堆滿了屋子,盜賊便會想方設法的偷盜,令人防不勝防,自己的財寶不可能全部守住。
富貴了就驕縱無比,一定會引起大眾憤怒,這就是自己給自己帶來禍根。只有把命運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裡,不斷的功成身退,才能成為人生贏家,而這正是天之道。
(3)道德經第九章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作品鑒賞: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肆』 持中守正 出自哪 據說是道德經第九章,但是第九章並沒有這句。 求出處,最好附原文
流而不盈,持中守正
《道德經》老子第九章
大意就是東西累積多了會溢出來,不如不去做.再怎麼千錘百煉,還是不能長久保持.
全文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不一定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從這章中總結出來的
好像《易經》也有類似的,可以去找找。
『伍』 《老子道德經》第九章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銳之③,不可長保④。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注釋]
①持而盈之:持,手執、手棒。此句意為持執盈滿,自滿自驕。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適可而止。
③揣而銳之:把鐵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擊的意思。
④長保:不能長久保存。
⑤咎:過失、災禍。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後,不再身居其位,而應適時退下。"身退"並不是退隱山林,而是不居功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規律。
[引語]
這一章正面講一般人的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老子認為,不論做什麼事都不可過度,而應該適可即止,鋒芒畢露,富貴而驕,居功貪位,都是過度的表現,難免招致災禍。一般人遇到名利當頭的時候,沒有不心醉神往的,沒有不趨之若鶩的。老子在這里說出了知進而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的禍害,希望人們把握好度,適可而止。本章的主旨在於寫「盈」。「盈」即是滿溢、過度的意思。自滿自驕都是「盈」的表現。持「盈」的結果,將不免於傾覆的禍患。所以老子諄諄告誡人們不可「盈」,一個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後,就應當身退不盈,才是長保之道。
[評析]
本章論述的重點是「盈」和「功成身退」。貪慕權位利祿的人,往往得寸進尺;恃才傲物的人,總是鋒芒畢露,耀人眼目,這些是應該引以為戒的。否則,富貴而驕,便會招來禍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當困難的,但功成名就之後如何去對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老子勸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結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則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結果身敗名裂。比如秦國丞相李斯即是如此。李斯在秦國為官,已經做到丞相之職,可謂富貴功史於一身,權大勢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終卻做了階下囚。臨刑時,他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不僅丞相做不成了,連做一個布衣百姓與兒子外出狩獵的機會也沒有了,這是多麼典型的一個事例啊!然而,對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沒有身敗名裂之時,是不大可能領會「功成身退」的真諦的。
作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與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否泰相參、禍福相位,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幾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卻也含有引發禍水的因素。老子已經悟出辯證法的道理,正確指出了進退、榮辱、正反等互相轉化的關系,否則便會招致災禍。因而他奉勸人們急須趁早罷手,見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後,不要貪婪權位名利,不要屍位其間,而要收斂意欲,含藏動力。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有這樣的詩句:「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辱,歸來白首笙歌擁」(《漁家傲》),這正體現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陸』 求:能夠反應道德經第九章全文寓意的故事
劇名:《亂世英雄呂不韋》 亂世英雄呂不韋
又名:《呂不韋傳奇
『柒』 《道德經》第九章的有什麼成語
《道德經》第九章全文如下,其中的成語有:「金玉滿堂」和「功成身退」。有的成語詞典也收錄「富貴而驕」或「富貴驕人」詞條。
『捌』 《道德經》第九章的拼音是什麼
《老子》第九章
chí 持 ãr 而 yínɡ 盈 zhī 之 ,bù 不 rú 如 qí 其 yǐ 已 ;chuāi 揣 ãr 而 ruì 銳 zhī 之 ,bù 不 kě 可 chánɡ 長 bǎo 保 。
jīn 金 yù 玉 mǎn 滿 tánɡ 堂 , mî 莫 zhī 之 nãnɡ 能 shǒu 守 ; fù 富 ɡuì 貴 ãr 而 jiāo 驕 , zì 自 yí 遺 qí 其 jiù 咎 。 ɡōnɡ 功 suì 遂 shēn 身 tuì 退 , tiān 天 zhī 之 dào 道 yě 也 。
『玖』 故無尤。後面呢道德經第九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釋義: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拾』 道德經朗讀劃分第九章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注釋:
反,反向、相反。
理解:
反向循環運轉,是道的運動,微弱的能量,是道的作用對象。
天下萬物產生於有形的物質,有形的物質又產生於無形的東西。
這里無形的東西,可以是無形的宇宙能量等等(第十四章,三種基本的東西),也可以是智慧生命的想像力創造力。
注意:
本章和第四十二章的上半部分相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