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子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比喻大事是由小事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所以實現人生目標必須從點滴的行動做起,D是符合題意的選項;ABC材料沒有體現,排除.
故選D.
B. 文言文 合抱之木 生於毫末 翻譯
要兩個人才能抱起來的樹木,(也)是由一顆小樹苗長成的
一千里長的行程(路程),也是從一步一步開始走下來(過來)的
C. 合抱之木 生於毫末
九牛一毛 九牛二虎之力兩個人合抱粗的樹木,是從極其細微的(樹苗)長成的。很遠的行程從腳下開始。本文揭示了一切偉大的事物都是由極其微小的事物積累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
D.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hé bào zhī mù,shēng yú háo mò,意思是粗大的樹木都是由小樹苗長成的。比喻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出自《老子》。
E.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的後面是什麼
見《老子》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譯文
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築起來的;千里的 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
說明萬事起於忽微,量變引起質變!
F. 老子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是什麼意思
一、意思
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二、表達的思想
闡述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事情都是從「生於毫末」、「起於累土」、「始於足下」為開端的,說明大的東西都是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三、分句解釋
1、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粗大的樹木都是由小樹苗長成的。比喻做事要腳踏實地。
2、九層之台,起於壘土:九層高台都是從一筐土開始堆積起來的。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
3、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的遠行都是從腳下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做事是從最基本開始,經過逐步的積累才能有所成就。
(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擴展閱讀
1、李耳《老子》第64章 全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2、釋義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准備。
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
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G.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意思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意思是」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此句出自於《老子》第64章,原文如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譯文: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准備。
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
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7)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H.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什麼意思
意思是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幼苗;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從「大生於小」的觀點出發,形象地證明了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8)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擴展閱讀:
價值影響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參考資料:網路-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I.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幼苗;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①說明萬事積於忽微,量變引起質變。
②說明要成就大的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 (任何事業都是從小事做起,離開了小事,亦無偉業可言。)
(9)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擴展閱讀:
出自《道德經》。
《道德經》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J. 合抱之木 生於毫末這篇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麼全文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譯:
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1、毫末:細小的萌芽。
2、累土:堆土。
從「大生於小」的觀點出發,老子闡述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說明「合抱之木」、「九層之台」、「千里之行」的遠大事情,都是從「生於毫末」、「起於累土」、「始於足下」為開端的,形象地證明了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