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劉付
擴展閱讀
股票估值高適合買 2025-08-18 22:44:20

劉付

發布時間: 2021-10-02 13:02:33

1. 請問劉付這個復姓是怎麼由來

源於黃帝姬姓,出自黃帝後裔大繇之後代傅鸞,屬於合姓為氏。

上古時期,黃帝後裔大繇被夏後氏封於傅邑,後代子孫因以為氏,稱傅氏。傅說築於傅岩,後得商王武丁賞識,任命為國相。所以後人皆尊傅說為得姓始祖。傳至大始祖傅騰宵,為明朝翰林院庶吉士,妻謝氏,生六子。次子傅鸞,號鳴鳳者,即劉傅氏之始祖。

(1)劉付擴展閱讀:

劉付的相關故事:

傅鸞應廣東都堂韓榜之召,於明孝宗弘元年戊申歲(公元1488年),帶了妻子杜氏,背了嬰兒,與胞弟一起從福建上杭縣城關珠璣巷遷往廣東廉江市、化州市和廣西陸川縣交界處的「山底」(地名)開基。

由於旅途遙遠,傅鸞邀請了同巷居住的盟兄劉榮相伴,千里跋涉,歷經風雨,當他們才走到廣東韶州府境內時,傅鸞不幸患病而逝,遺下了寡婦孤兒。傅鸞的胞弟與盟兄劉榮繼續陪著杜氏帶了遺孤傅麗川,歷盡辛苦,終於到達廣東廉江地區的山底(今廣東廉江石角鎮山腰管理區)。

不久,杜氏由於身心交瘁,一病不起,盟兄劉榮便擔起了「託孤」的責任。當傅麗川長大成人後,為了回報養父劉榮的承危撫育之恩,便一身承二姓宗祧。從此百家姓中新增了「傅劉」這個實際以二姓相合的復姓(合姓)。

有一年,劉傅氏二世祖萬金(傅麗川)上京考試,報名時即寫「傅劉萬金」。考官大惑不解,問他:「百家姓氏里哪有此姓?你為什麼這樣寫?」

傅劉萬金把原委說過一遍後,考官很認真地說:「生身不如養身大,生身父母能生你,可惜他(她)們早逝,無法盡父母之責,將你養育成人長志,應姓劉放在傅前面才對。傅劉萬金點頭稱是,當即將自己的姓名改為劉傅萬金。

從此,劉傅氏復姓延續至今。

2. "劉付"這個姓是怎樣來的

劉付
大始祖傅騰宵為翰林院庶吉士,妻謝氏,生六子。次子傅鸞,號鳴鳳者,即劉傅氏之始祖。傅鸞應廣東韓榜之召,帶了妻子杜氏,背了嬰兒,與胞弟傅業鳥(上下結構,業、鳥合為一字,下同),於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歲(1488年),從福建上杭縣城關珠璣巷,遷往廣東廉江市、化州市和廣西陸川縣交界處的「山底」(地名)開基。由於旅途遙遠,還邀了同巷居住的盟兄劉榮作伴,千里跋涉,風風雨雨,當他們才走到廣東韶州府境內,不幸傅鸞病逝,遺下寡婦孤兒。胞弟傅業鳥與盟兄劉榮陪著杜氏帶了遺孤——麗川,歷盡千辛萬苦,才到達廣東廉江市的山底(今廉江市石角鎮山腰管理區)。不久杜氏由於身心交瘁一病不起。盟兄劉榮便擔起「託孤」的責任。因劉榮夫婦沒有生育兒女,傅麗川長大成人後,為了湧泉回報養父的撫育之恩,便一身承二姓宗祧。麗川公認為「生身不大,養身大」將姓氏定為「劉傅」,把「劉」放前「傅」放後,感謝劉榮公的養育之恩。因此百家姓新增了劉傅這個壁聯姓。
中國第二次漢字簡化後,「劉傅」的新一代習慣把「傅」簡寫作「付」(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開始讀書時姓氏就是寫「劉付」,但父輩的人現在還是寫「劉傅」),目前,在公眾場合,一般都以「劉付」代替了「劉傅」,但兩種寫法都有,都是同一姓氏 劉傅"後來隨著"傅"簡化為"付"
"劉傅"亦改為"劉付"
至1987年5月劉傅氏修了四次族譜,已傳23代,現有裔孫約十萬餘人,主要在廣東的廉江市、化州市和廣西的陸川、浦北、防城、寧明、上思等縣繁衍,有的還遠播台灣、海南島和海外。劉傅宗祠曾是粵桂邊區游擊隊的活動據點,該祠已於1987年12月被廉江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請問百家姓里有 劉付 這個姓嗎>

《百家姓》里沒有劉付姓。

劉付,讀音作liú fù,亦寫作「劉付」。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由之後代傅鸞,屬於合姓為氏。劉傅氏復姓已有悠悠五百多年的歷史,代代相傳,繁衍生息,發展最快者,已有二十七代(現居住在廣東省化州市長歧鎮下山村委會劉傅村),至今據族譜的不完全統計,全族已有洋洋十萬余眾。

劉傅氏復姓來歷坎坷復雜,歷史悠久,人才之多,貢獻之大,人口之眾,居住之廣都不亞於其他姓氏。但因為按姓氏人口總數排列,還進入不了前100名,甚至連前500名都進不了。因此,劉傅復姓在百家姓里只得缺席了。

部分由來:

據考古及基因研究顯示,中國人的姓氏起源並非只有一個地區,而是存在多地區多起源的趨勢。全基因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遠古時期亞洲人沿著從南往北的路線遷徙,才形成了如今的東亞人群。在文字資料的記述以及傳說中,亦有中國人是從北往南遷徙而形成的說法。

姓氏文獻:

作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文獻,記載了中國姓氏的發展,它與姓氏家譜、方誌、正史構成完整的中國歷史,是中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百家姓》作品的出現,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流傳至今,影響極深,它所輯錄的姓氏,還體現了中國人對宗脈等的強烈認同感。

《百家姓》在歷史的衍化中,為人們尋找宗脈源流,建立宗脈意義上的歸屬感,幫助人們認識傳統的血親情結,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據。它是中國人認識自我與家族來龍去脈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獻基礎藍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最早的姓氏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百家姓

4. 「劉付」姓氏的來歷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由之後代傅鸞,屬於合姓為氏。上古時期,黃帝的裔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被封於傅邑(),故其一部份子孫便以地名稱為姓氏,稱傅(付)氏。由於該支傅氏出自黃帝裔孫大由的封地傅邑,因此屬於以居邑名為氏。傳至大始祖傅騰宵,為明朝翰林院庶吉士,妻謝氏,生六子。次子傅鸞,號鳴鳳者,即劉傅氏之始祖。傅鸞應廣東都堂韓榜之召,於明孝宗弘元年戊申歲(公元1488年),帶了妻子杜氏,背了嬰兒,與胞弟一起從福建上杭縣城關珠璣巷遷往廣東廉江市、化州市和廣西陸川縣交界處的「山底」(地名)開基。由於旅途遙遠,傅鸞邀請了同巷居住的盟兄劉榮相伴,千里跋涉,歷經風雨,當他們才走到廣東韶州府境內時,傅鸞不幸患病而逝,遺下了寡婦孤兒。傅鸞的胞弟與盟兄劉榮繼續陪著杜氏帶了遺孤傅麗川,歷盡辛苦,終於到達廣東廉江地區的山底(今廣東廉江石角鎮山腰管理區)。不久,杜氏由於身心交瘁,一病不起,盟兄劉榮便擔起了「託孤」的責任。當傅麗川長大成人後,為了回報養父劉榮的承危撫育之恩,便一身承二姓宗祧。從此百家姓中新增了「傅劉」這個實際以二姓相合的復姓(合姓)。有一年,劉傅氏二世祖萬金(傅麗川)上京考試,報名時即寫「傅劉萬金」。考官大惑不解,問他:「百家姓里哪有此姓?你為什麼這樣寫?」傅劉萬金把原委說過一遍後,考官很認真地說:「生身不如養身大,生身父母能生你,他(她)們早逝,無法盡父母之責,將你養育成人長志,故養身父姓應放在生身父姓之上,也就是說應將「傅劉」二字倒過來,即劉傅(劉付)。傅劉萬金點頭稱是,當即將自己的姓名改為劉傅萬金。從此,劉傅氏復姓延續至今。

00至1987年5月,劉傅氏族人已修了四次族譜,傳十九代,現有裔族五萬餘人,為廉江大姓。劉傅氏族人在廣東省的廉江市、化州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陸川、浦北、防城、寧明、上思等縣繁衍,還有遠播台灣省、海南省和海外者。劉傅氏宗祠是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祠堂,曾是粵桂邊區紅軍游擊隊的重要活動據點。該祠已於1987年12月被廣東省廉江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少年革命歷史教育基地。

5. 劉付,姓氏的精確由來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由之後代傅鸞,屬於合姓為氏。上古時期,黃帝的裔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被封於傅邑(),故其一部份子孫便以地名稱為姓氏,稱傅(付)氏。由於該支傅氏出自黃帝裔孫大由的封地傅邑,因此屬於以居邑名為氏。傳至大始祖傅騰宵,為明朝翰林院庶吉士,妻謝氏,生六子。次子傅鸞,號鳴鳳者,即劉傅氏之始祖。傅鸞應廣東都堂韓榜之召,於明孝宗弘元年戊申歲(公元1488年),帶了妻子杜氏,背了嬰兒,與胞弟一起從福建上杭縣城關珠璣巷遷往廣東廉江市、化州市和廣西陸川縣交界處的「山底」(地名)開基。由於旅途遙遠,傅鸞邀請了同巷居住的盟兄劉榮相伴,千里跋涉,歷經風雨,當他們才走到廣東韶州府境內時,傅鸞不幸患病而逝,遺下了寡婦孤兒。傅鸞的胞弟與盟兄劉榮繼續陪著杜氏帶了遺孤傅麗川,歷盡辛苦,終於到達廣東廉江地區的山底(今廣東廉江石角鎮山腰管理區)。不久,杜氏由於身心交瘁,一病不起,盟兄劉榮便擔起了「託孤」的責任。當傅麗川長大成人後,為了回報養父劉榮的承危撫育之恩,便一身承二姓宗祧。從此百家姓中新增了「傅劉」這個實際以二姓相合的復姓(合姓)。有一年,劉傅氏二世祖萬金(傅麗川)上京考試,報名時即寫「傅劉萬金」。考官大惑不解,問他:「百家姓里哪有此姓?你為什麼這樣寫?」傅劉萬金把原委說過一遍後,考官很認真地說:「生身不如養身大,生身父母能生你,他(她)們早逝,無法盡父母之責,將你養育成人長志,故養身父姓應放在生身父姓之上,也就是說應將「傅劉」二字倒過來,即劉傅(劉付)。傅劉萬金點頭稱是,當即將自己的姓名改為劉傅萬金。從此,劉傅氏復姓延續至今。
00至1987年5月,劉傅氏族人已修了四次族譜,傳十九代,現有裔族五萬餘人,為廉江大姓。劉傅氏族人在廣東省的廉江市、化州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陸川、浦北、防城、寧明、上思等縣繁衍,還有遠播台灣省、海南省和海外者。劉傅氏宗祠是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祠堂,曾是粵桂邊區紅軍游擊隊的重要活動據點。該祠已於1987年12月被廣東省廉江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少年革命歷史教育基地。

6. 誰知道有關劉付這個姓氏的

廣東省廉江市石角鎮有兩個相鄰的村,一個叫山腰村,一個叫竹山村,這兩個村分別住著劉傅和劉姓兩個家族。
據劉傅族譜記載,明朝後期,劉傅姓的祖先傅鸞和結拜兄弟劉榮兩家一同從福建南遷,途中傅鸞不幸病故。劉榮一家幫助傅鸞遺孀杜氏和幼子傅麗川處理好後事,又帶著孤兒寡母繼續南行,來到廣東省廉江市石角鎮竹山村安頓下來。
在劉榮一家幫助下,傅麗川長大成人,並在鄰近的山腰村成家立業。杜氏和傅麗川為感謝劉榮一家再生之德,就將劉姓冠在傅姓之前,傅家後代此後都以劉傅為姓。
劉傅家族和劉氏家族在石角鎮這塊土地上共同生活了500多年,在抗日戰爭時期,兩家共御外辱;在和平建設年代,兩家互敬互助、禮尚往來。在石角鎮及周邊地區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
如今,劉傅和劉氏兩家建在一起的宗祠已成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來自海內外的兩姓後代也時常回來尋根問祖,互訪鄉鄰,兩個家族世代友好的傳統仍在代代延續。

"劉傅"後來隨著"傅"簡化為"付"
"劉傅"亦改為"劉付"

至1987年5月劉傅氏修了四次族譜,已傳23代,現有裔孫約十萬餘人,主要在廣東的廉江市、化州市和廣西的陸川、浦北、防城、寧明、上思等縣繁衍,有的還遠播台灣、海南島和海外。劉傅宗祠曾是粵桂邊區游擊隊的活動據點,該祠已於1987年12月被廉江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復姓「劉付」的來歷

復姓「劉付」源於黃帝姬姓,出自黃帝後裔大繇之後代傅鸞,劉傅氏之始祖屬於合姓為氏。

明朝中期,粵桂兩省地大人稀,明孝宗弘治戊申年(1488年),廣東都堂(省府)放榜,招新民開拓疆土。原籍福建汀川府上杭縣珠璣巷大城垌村的傅姓十三代傅鸞,素有遠志,攜妻帶幼兒響應朝庭的號召,偕胞弟傅鸈並邀盟兄劉榮兄弟夫婦作伴,領取文書前往廣東承墾高涼產業。

不料行至韶州府(韶關市)翁源縣藍青鋪,傅鸞突然病逝,遺下寡妻孤兒。當時二世祖麗川公尚在懷抱,旅途艱辛,處境悲慘。杜氏意志堅強,料理丈夫喪事後,將始祖骸骨火化,不辭勞累,繼續跋涉至高州府石城縣山底鄉(今廉江市石角鎮山腰村委會),盟兄劉榮兄弟夫婦住竹山村,傅鸈、杜氏帶幼兒住山壙尾村。

後來,傅鸈尋得化州陸傳嶺,本想攜嫂遷居,但嫂有異議,她覺得顛沛流離多年,現家搬遷已定,且家宅祖墳俱安在此,不願遷往。夫弟傅鸈獨自遷往陸傳嶺,別開基業。而傅鸞妻杜氏母子相依為命,安居舊宅,撫育幼子,艱辛創業,無奈積勞成疾,不久杜氏又病逝,夫弟傅鸈聞訃奔喪。

他深恐侄子孤苦零丁,本想親自攜侄撫養,但彼此各立門戶,天各一方,勢難兼顧,適逢盟兄劉榮無子繼後,便將幼侄托其撫育成人,即劉傅二世祖麗川。麗川長大成人後,念劉榮提攜撫育,心存感激,逐以一身承兩姓。生身不如養身大,乃把劉姓置於前,付(傅)姓置於後。劉付(傅)復姓遂從此開始。

(7)劉付擴展閱讀:

劉付(傅)氏之族譜,已修編過5次,最後一次修編於2009年完成。據不完全統計,姓劉付(傅)者,約有十萬余眾。繁衍最快者,已有二十七代(居住在廣東省化州市長岐鎮下山村委會)。

主要居住在廣東化州、廉江兩市和廣西陸川、防城、博白等縣市及海南省三亞、海口、儋縣等地,並散居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新疆、西藏、黑龍江、內蒙古、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地(包括台灣、香港、澳門),美國、加拿大、法國、前蘇聯、德國、南亞各國都有「劉傅」氏族的足跡。

劉傅宗祠始建於公元17世紀,最初由五世祖劉傅玉梅公(名鼎,號玉梅,明天啟丁卯科文舉人。)選址於廣東省廉江市石角鎮山腰村委山腰村榕樹頭,其西邊有二世祖麗川公祠,東邊有為紀念劉榮公養育之恩的恩祖祠。

1945年至1949年間,劉傅宗祠曾是粵桂邊境革命游擊隊的活動中心。因此,劉傅宗祠於1987年12月1日被廉江縣(市)人民政府列為廉江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少年革命歷史教育基地。

8. 有沒有"劉付"這個姓

廣東省廉江市石角鎮有兩個相鄰的村,一個叫山腰村,一個叫竹山村,這兩個村分別住著劉傅和劉姓兩個家族。 據劉傅族譜記載,明朝後期,劉傅姓的祖先傅鸞和結拜兄弟劉榮兩家一同從福建南遷,途中傅鸞不幸病故。劉榮一家幫助傅鸞遺孀杜氏和幼子傅麗川處理好後事,又帶著孤兒寡母繼續南行,來到廣東省廉江市石角鎮竹山村安頓下來。 在劉榮一家幫助下,傅麗川長大成人,並在鄰近的山腰村成家立業。杜氏和傅麗川為感謝劉榮一家再生之德,就將劉姓冠在傅姓之前,傅家後代此後都以劉傅為姓。 劉傅家族和劉氏家族在石角鎮這塊土地上共同生活了500多年,在抗日戰爭時期,兩家共御外辱;在和平建設年代,兩家互敬互助、禮尚往來。在石角鎮及周邊地區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 如今,劉傅和劉氏兩家建在一起的宗祠已成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來自海內外的兩姓後代也時常回來尋根問祖,互訪鄉鄰,兩個家族世代友好的傳統仍在代代延續。 "劉傅"後來隨著"傅"簡化為"付" "劉傅"亦改為"劉付" 至1987年5月劉傅氏修了四次族譜,已傳23代,現有裔孫約十萬餘人,主要在廣東的廉江市、化州市和廣西的陸川、浦北、防城、寧明、上思等縣繁衍,有的還遠播台灣、海南島和海外。劉傅宗祠曾是粵桂邊區游擊隊的活動據點,該祠已於1987年12月被廉江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誰知道「劉付」這個姓氏的來歷

大始祖傅騰宵為翰林院庶吉士,妻謝氏,生六子。次子傅鸞,號鳴鳳者,即劉傅氏之始祖。傅鸞應廣東韓榜之召,帶了妻子杜氏,背了嬰兒,與胞弟傅業鳥(上下結構,業、鳥合為一字,下同),於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歲(1488年),從福建上杭縣城關珠璣巷,遷往廣東廉江市、化州市和廣西陸川縣交界處的「山底」(地名)開基。由於旅途遙遠,還邀了同巷居住的盟兄劉榮作伴,千里跋涉,風風雨雨,當他們才走到廣東韶州府境內,不幸傅鸞病逝,遺下寡婦孤兒。胞弟傅業鳥與盟兄劉榮陪著杜氏帶了遺孤——麗川,歷盡千辛萬苦,才到達廣東廉江市的山底(今廉江市石角鎮山腰管理區)。不久杜氏由於身心交瘁一病不起。盟兄劉榮便擔起「託孤」的責任。因劉榮夫婦沒有生育兒女,傅麗川長大成人後,為了湧泉回報養父的撫育之恩,便一身承二姓宗祧。麗川公認為「生身不大,養身大」將姓氏定為「劉傅」,把「劉」放前「傅」放後,感謝劉榮公的養育之恩。因此百家姓新增了劉傅這個壁聯姓。

中國第二次漢字簡化後,「劉傅」的新一代習慣把「傅」簡寫作「付」(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開始讀書時姓氏就是寫「劉付」,但父輩的人現在還是寫「劉傅」),目前,在公眾場合,一般都以「劉付」代替了「劉傅」,但兩種寫法都有,都是同一姓氏。

10. 劉付是復姓嗎

途中傅鸞不幸病故。劉榮一家幫助傅鸞遺孀杜氏和幼子傅麗川處理好後事,又帶著孤兒寡母繼續南行,來到廣東省廉江市石角鎮竹山村安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