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投機者
擴展閱讀
朋友幫買股票協議 2025-08-18 03:17:58

投機者

發布時間: 2021-10-03 03:40:54

① 套利者與投機者的區別

套利者(arbitrageurs)是衍生證券市場中第三類重要的參與者。套利包括瞬態進入兩個或多個市場的交易,以鎖定一個無風險的收益。投機者是指在期貨市場上通過「買空賣空」、「賣空買空」,希望以較小的資金來博取利潤的投資者。投機者願意承擔投機標的(股票、債券、期貨、權證、外匯、黃金、郵票、藝術品、房地產等)變動的風險,一旦預測價格將上漲,投機者就會買進;一旦預測價格將下降,投機者就會賣出,待價格與自己預料的方向變化一致時,再抓住機會進行對沖,以此牟利。

② 對沖者和投機者區別

對沖者是對沖為了保值或者無風險套利的人。套期保值常見的形式是在一個市場或資產上做交易,以對沖在另一個市場或資產上的風險。例如,某公司購買一份外匯期權以對沖即期匯率的波動對其經營帶來的風險。進行套期保值的人稱為套期者或對沖者(hedger)。
對沖(hedge),又被譯作「套期保值」、「護盤」、「扶盤」、「頂險」、「套頭交易」等。原意指在賭博中為防止損失而採用兩方下注的投機方法。

投機者是指在金融市場上通過「買空賣空」、「賣空買空」,希望以較小的資金來博取利潤的投資者。投機者願意承擔投機標的(股票、債券、期貨、權證、外匯、黃金、郵票、藝術品、房地產等)變動的風險,一旦預測價格將上漲,投機者就會買進;一旦預測價格將下降,投機者就會賣出,待價格與自己預料的方向變化一致時,再抓住機會進行對沖,以此牟利。

③ 投機者的投資區別

投資者與投機者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是基本遵循價值規律的,他們會根據多種科學的經濟指標來進行買賣操作。他們的行為不是盲目的,僅管其決策的結果不一定是正確的。而投機者則不同,他們只追求「利潤」,甘願冒任何風險,他們更不會考慮價值規律的存在。只要認為所買入的目標會在某種因素的作用下上漲(比如炒作),就會堅決買入,以期從中獲取利潤,而不管其未來的價格是否合理。

④ 什麼是投機者

是指那些嘗試著低價買入比特幣然後高價賣出的那些人。Arbitrage套利,是指通過利用不同兌換所之間的價格差來獲取收益的行為。High-frequencytrading高頻交易,是指通過預測非常短期的價格波動並基於此低買高賣以期獲利的行為。

⑤ 解釋對沖者、投機者、套利者之間的區別

一、對沖者、投機者、套利者交易的目的不同

對沖為了保值或者無風險套利,同時進行兩筆行情相關、方向相反、數量相當、盈虧相抵的交易。

投機為了獲取利益,在市場上通過「買空賣空」、「賣空買空」等操作,希望以較小的資金來博取大的利潤。

套利包括瞬態進入兩個或多個市場的交易,以鎖定一個無風險的收益。

二、對沖者、投機者、套利者交易的范圍不同

套利和對沖都屬於「買強拋弱」的性質。對沖的范疇更大,一定意義上來說,套利也是一種對沖形式。投機者只追求「利潤」,甘願冒任何風險,他們更不會考慮價值規律的存在,可以出現在任何金融市場。

三、對沖者、投機者、套利者承擔的風險不同

對沖因為是同時進行兩筆行情相關、方向相反、數量相當、盈虧相抵的交易,最終的結果總是一盈一虧,需要根據各自價格變動的幅度來確定對沖,大體做到數量相當,風險是三者中最低的。

套利者一般要求套利品種之間要有高度的相關性,也就是同漲同跌,賺取的是相對利潤,風險比對沖者更大。

投機者不會考慮價值規律的存在,只要認為所買入的目標會在某種因素的作用下上漲,就會堅決買入,以期從中獲取利潤,而不管其未來的價格是否合理,風險是三者中最大的。

⑥ 投資者和投機者的區別在哪

首先談投機者,投機者獲取利潤,通常都是以減少社會利益來獲得自身盈利。包括買彩票獲獎(典型的社會利益再分配,國家拿大頭,實際社會財富是減少的)、賭球(同彩票)、做莊(炒高價值,套住散戶)等等。這些盈利模式有一個共同點,賺錢的總是少數擁有優勢的群體。直接點,除非你做莊,不然你就是輸錢的命。
第二類是投資者,投資者獲取利潤的模式,通常都是發現價值,即尋找到價格與價值的嚴重背離,然後通過時間、通過特定的手段來體現價值、恢復它原本的價值。而一個成功的投資者需要眼力、魄力,毅力還有創造力。只有綜合上述能力,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成功的投資者。而現實往往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成功的投資者只能是小數了。

⑦ 投機者的相關討論

投機者功不可沒
有些人花了許多功夫去界定「投資」與「投機」的差別。
有人以期間的長短為准,長期投資叫投資,短期投資叫投機。那麼,如果是看上了甲公司的前景才購買它的股票的,沒想到,不過三兩天的時間,它已經上漲了 10%,相信這是短期現象,股價的長期趨勢雖然是上漲,但短期之內很可能下跌,於是賣出本來打算長期持有的股票,等它跌價時再補進。請問是投資還是投機?
是投資人?還是投機客?
再假設我基於一向很靈的第六感,決定以 「對敲」(contra) 賭某股票的股價五天之內會漲。不料此回的靈感栽了跟斗,股價不漲反跌。由於相信跌勢只是暫時性的,於是改變初衷,放棄對敲的原先策略,靜待股價回升。由於股市一直低迷,自己又「不甘心」承受損失,不知不覺,兩年過去了。如此,只因當初投機失算,被「卡」成了長期投資。請問我算是投資人還是投機客?
市場參與者的額頭上並沒有打上「投資」、「投機」的標志;所謂的投資人可以因環境改變而搖身一變,成為投機者;所謂的投機客也可以被迫或自動轉為投資人。許多時候,就連當事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投資或在投機。「凡事看著辦」是給自己彈性,也是投資人應有的應變能力。
所以,試圖分辨投資與投機是徒勞無功的,也是沒有必要的。
金融市場根據金融工具是初次面市或轉手交易可分為「發行市場」(也稱「初級市場」)及「流通市場」(也稱「次級市場」)。投資人響應「公開售股」 (Initial Public Offering,簡稱 IPO) 的邀請,申請新股,這是屬發行市場的活動。股民透過股票經紀商買賣股票則屬流通市場活動。
很多尚未能充分欣賞「資本主義制度」的人士認為:發行市場讓企業或政府以發行證券的方式籌措資金,有「集資」的功能,對經濟發展有確實的貢獻;流通市場里的二手買賣行為既然不會為企業或政府帶來資金,只是讓投機份子「投機倒把」、「不勞而獲」(在這些人眼中,投機客似乎總是賺錢的)的地方,對經濟發展實在談不上有什麼貢獻。
這種觀念的內涵可以一句話概括:「買」就是「投資」,「賣」就是「投機」。這種論調自然無法服人。
投機活動對流動性舉足輕重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證券銀行家」(investment banker)的觀念則恰恰相反,他們在設計、推出一個融資工具時,必須考慮如何使該工具在發行後能具備良好的 「流動性」(liquidity)。所謂「流動性」就是賣方無須讓價就能立即找到買方的難易程度。為了確保金融工具發行後的流動性,往往將之在某個證券交易所掛牌,或委託 「造市者」(market maker) 隨時公開報價,承諾以所報的買賣價買入或賣出。這些安排的目的無非是要使欲賣出或買進該金融工具的人不愁找不到交易對手。投資人對於一個金融工具的發行後流動性有了信心之後,就會比較願意進入發行市場來申購。
換句話說,發行市場與流通市場息息相關,能在流 通市場廣為流通的金融產品,才能在發行市場受到歡迎,也才能降低發行者的資金成本。而投機者的隨時追蹤及頻繁買賣則大有助於流通市場效率及流動性的提高。
再以另一個角度來說明投機及流動性的重要性。假設某公司發行證券融資,我們可以把投資人購買證券、提供資金給公司的「出資」功能比喻為一項長跑。如果該證券在流通市場有好的流動性,原始出資人就不必獨力跑完全程,他在需要休息時,可以把棒子交給另一個跑者;第二個跑者跑累了,也同樣可以把棒子遞給下一個自願入場的人。如果大家都了解:只要不想跑了,可以隨時退出跑道,由別人接跑,那麼,願意進場一試的人肯定會大大增加。如果規定每人必須跑完10公里的距離,除了長跑健將,恐怕許多人都不敢進場。他們會選擇到其他較有彈性的跑場去。
讓參跑人自由選擇何時下跑道、何時退出跑道,可以使得跑者都處於最佳的體能狀態。換成財務用語,這就是說證券發行人的融資成本將會降低。
在一連串的跑者裡面,難免有一些是只願意跑幾步的。只要他們是以公平的競爭取得當時的接棒權,他們對整個跑程的完成就有一定的貢獻。如果硬要給他們扣上 「投機客」的帽子,除了將他們拒之於場外,也恐怕會嚇走了沒有把握一定能或願意跑足特定距離的人。就證券而言,有意或有能力扮演出資角色的人少了,就是 「流動性」低了。

⑧ 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投機者

要做一個專業的投機客,首先必須明白什麼是投機,投機是指交易者根據自己的判斷,願意承擔一定的市場風險,所做出的買賣決定。其要點在於投機經驗,根據市場形勢進行判斷,同時演化為市場的買賣力量。如果沒有經驗,做不出正確的判斷,則不可能生存,正確的判斷沒有轉化為市場的買賣力量,也只會形成紙上談兵。 投機者的第一要素就是勇氣,許多人都曾發現過好股票,但無法把判斷變成交易,受到 心和恐懼的困擾,究其原因,就是勇氣不足。投機者的勇氣就在於在合適的時機中將自己的判斷形成買賣力量,錯誤,就會付出代價,正確,自然會得到回報,僅僅只是一個交易而已。這樣才能克服患得患失。因為,如果正確的判斷沒有較充分的轉化為買賣力量,那麼,100%的正確也於事無補。投機者的勇氣就在於此。要明白一個投機客的內涵,必須清楚賭博、投機和投資的區別,在這三點上的混淆浪費了大多數市場交易者的金錢和生命。市場是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的,經驗會使交易者或多或少的明白市場發展的內在特性。根據自己的經驗,形成交易系統,並不斷完善,堅持執行下去,是每一個成功的投機客的必經之路和不可缺少的功課。而賭博是根據片面的經驗,小道消息等而做出的買賣決定,支撐其決定的是其希望和期望,這常常發生在遭遇虧損後的孤注一擲,這種不根據市場形勢所做出的買賣行為,常會導致交易者不能正確面對虧損,最終泥足深陷,無法長久在市場生存下去。投資是針對所買賣的標的物價值而做出的決定,它要求是所購買的標的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價格是對投資行為起決定作用的,價格相對價值當然是越低越好,這點也成就了巴菲特的股王生涯。因此,尋找有一定成長性,經營健全,體質健康的公司進行長期的股權投資,其回報是非常驚人的。這也是由事物的發展規律所決定的,一家經營健全的公司,具有一定的成長性,那麼它的發展必然是螺旋上升的形態,價值會不斷積累和提高,這就是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可惜中國股市的A股市場現在還沒有物有所值的公司,除非是買入國家股和法人股作長期股權投資,回報將十分可觀。投機行為是完全不同於賭博和投資的,只有明白了這點,才能做一個合格的投機客。投機是沿著價格運動阻力最小的方向而做的順勢操作,它所做出的買賣行為主要依據投機者的投機經驗和操作系統,需要冷靜分析,清楚認識到事物運行的發展規律,靜如處子,動如狡兔,像狼一樣的捕捉時機。投機者最重要的是市場定位,投機的真諦是知道和發現時機,投機的最大悲哀是與時機交臂而過還懵然不知。時機又分大的時機和小的時機,大的時機是指整體大勢發生轉變的時刻,它是指一個時間段,小的時機是個股體現出的上漲和下跌的時刻,有最佳時點。其實,投機這個詞就明確指出了關鍵所在,投機=交投時機。善於發現事物的轉折處和快速發展的時刻,投機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古人早就明白了事物的發展規律是永恆不變的,最重要的是發現時機,利用時機來進行「投機」。「君子見機而做」,就是這個道理。投機的大原則是發現並牢牢把握住時機,具體到操作行為上有一定的原則,這是我經過多年的實戰得出的投機心得。1、在牛市中做多,在熊市中做空,看大勢賺大錢。2、不要去捕捉股價的最低點和最高點,因為我們是投機。3、投機是掌握時機去獲得基本肯定的利潤。4、不要去和大盤理論,依據判斷(在發現時機時)做出買賣決定,錯誤就付出代價,正確就得到回報。5、不要為上漲或下跌找尋理由,根據買賣力量和價格行為來決定操作行為。6、投機資金分成三份,先投入一份,正確後,指價格行為呈現自己所判斷的情形,投入第二支部隊,錯誤就擇機出場。7、投機不要夾雜希望,擔心,恐懼等個人情緒和意願。經常習禪,練習靜心的功夫。8、不要賭博,不要投資,只要投機。9、不打聽消息,不聽信傳聞,市場會走出健康的形態,如果正確的話。10、最重要的,股價上漲,必然伴隨活躍,成交量放大,熱門股,資金進出順暢,像植物生長欣欣向榮的景象。11、買入股價突破高位,成交量換手率大增的股票,這是個股的買入時機,後市往往會有較大的升幅,但對漲幅較大的不宜追漲。12、每天反省,做功課,涵養個性,注重修養,興趣廣泛,知識豐富,心胸坦盪,加強鍛煉,保持健康的體魄。

⑨ 投機者的觀點

投機者關心可能影響價格的因素
投機者必然是理性尋利者,為了謀取高報酬,他們也冒了高風險;既然下了較大的籌碼,他們必然更關心所有可能影響價格的因素。由於他們專找目前市價與「真實價值」脫節的產品為投機的對象,他們所擁有的訊息會透過他們的交易反映在市價上。例如,他們認為甲股票被低估了,於是進場吸購,造成股價上升。其他原來並不具有同樣消息的人也能憑新的股價推知市場上有人看漲這只股票。因此,投機者買低賣高的尋利行為會把市價推近其真實價值。
不論是一般商品或金融產品,讓其市價能盡量忠實地反映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價格是市場參與者競爭該產品使用權的依據。如果價格被政府管制或其他因素(如大戶非法操縱)扭曲了,將不能確保資源會被最佳使用者取得,這將造成資源的浪費。投機者的貢獻就是使市價更能反映資源的經濟價值,從而幫助社會資源得到最佳的分配與運用。
當然投機者的判斷不是永遠都是對的。不過,當他們做錯了決定的時候,得自己承擔損失,因此,在意識到自己判斷有誤時,他們會立即認錯以減少損失。「知錯立刻改」以及「對的時候多於錯的時候」(否則他們早已絕跡了)的特點使得投機族對市場效率的提升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