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路瑤
擴展閱讀
朋友幫買股票協議 2025-08-18 03:17:58

路瑤

發布時間: 2021-10-03 04:51:16

『壹』 路瑤《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這個世界不平凡
讀完《平凡的世界》後,我才真正懂得了生活的真諦,知道了這本書為何能改變中國千萬青年的命運,它為何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他向我真正地打開了與另一個世界溝通的大門。
讀完這本書後,才發現原來一個人最難戰勝的永遠還是自己,但有時,克服自己內心的自卑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困難,為成功而拼搏的路上,有自卑相伴有時並不會感到失落與恐懼,只要正確地去面對他,勇敢地去直視他,轉化為自身堅強的動力,那麼自卑過後必然就會坐擁勝利,自卑過後,也有凱旋的歌兒。
書中雖有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但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孫少平,他真正體現了書本的名稱,他很平凡,只是一個受過高中教育的普通工人,但他一生的成長經歷,卻反應了那個時代整整一代人的生活現狀,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和信心,但往往又對生活感到無奈。他通過自學達到了大學生的水平,但他永遠也只是一個工人,無法改變現狀。作者賦予了他許多別人夢寐以求的優點,讓他既腳踏實地活在現實中,又可以跳出現實,展開宏偉的想像。他家境窮困,但他沒有讓自己的理想消失。要知道,貧窮曾讓許多有理想的人意志消亡,盡管他在逆境之中有時也表現出了自卑和懦弱,但他並沒有退縮,那種努力戰勝自我,在想要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現的堅強讓我由衷得感到敬畏,因為那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
作者在這部小說中都是寫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他們的世界也是平凡的。作者從小處著眼,刻畫出一個個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襯托出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正是通過對這些平凡人物的描寫,反映出人性的善良,丑與惡。人性的醒悟就是要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但我們又從故事中看出人們的不平凡。比如孫少平,他僅管吃穿破舊,但他懷著自己的理想,努力奮斗,他有男子漢的氣魄和錚錚鐵骨,他可以卷縮在破舊的被窩里,就著昏暗的光線讀書而且樂在其中,他可以前一秒是工人,換一身衣服下一秒就變成了文雅的書生,和田曉霞談論高雅的文學。
《平凡的世界》讓我認識到,在平凡中也會有偉大的存在!

『貳』 路遙的原名是什麼

路遙,原名王衛國,陝西省清澗縣人,1949年12月3日出生於陝北山區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文革開始後受影響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裡務農。這段時間里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

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1992年積勞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人生》、《在困難的日子裡》也相繼獲獎。1991年完成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矛盾文學獎,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編成電影後,引起巨大的轟動。《平凡的世界》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台廣播。他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更是讓人看到了他對文學事業的執著的信心和付出的代價。正如《痛悼路遙》一文中所寫:「計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拚命工作,玩命寫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學創作這條艱辛寂寞的道路上,竭盡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對人生的執著追求,對他所熱愛的故鄉的鍾情,以及對他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的自信,這一切構成了路遙小說基本的特徵。

由於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於創作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所以他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陝北大地作為一個沉伏在他心裡的永恆的詩意象徵,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陝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裡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路遙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正讓我們穿透他的作品而進入到他的內心世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文學的執著和創作時的艱辛,「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正是這樣才使我們看到了鮮花和掌聲之後的艱難之路。

路遙的追求與成功,他的憂思與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系,他被稱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農民文化的影響,作為農民的兒子,他深深地愛著他的故鄉,承襲和接受了傳統文化的影響,以農民生活作為他取之不盡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遠,廣納博取,時時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歡《紅樓夢》、魯訊的作品,巴爾扎克、托爾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讀不厭。各種報紙期刊他也經常翻閱,勤奮大量的閱讀,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再參之以他獨特的生活體驗,使他的創作博大宏闊卻又情深意長。

1992年路遙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相距43歲生日僅僅16天。路遙平凡的人生構鑄了輝煌的世界,他先後出版《姐姐的愛情》、《人生》、《路遙小說選》他的全部作品收入了五卷本的《路遙文集》。

『叄』 路遙是怎麼死的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在此之前,1990年到1992年,路遙處在創作休整期。一方面要恢復一下嚴重透支的體力;另一方面,也好對創作進行一番思考。為了回答人們關於《平凡的世界》的諸多提問,路遙決定就《平凡的世界》創作問題寫一篇隨筆,這就是後來面世的《早晨從中午開始》。1992年8 月1 日,路遙離開西安返回延安,9月5日,路遙返回西安,親友為他送行。

拓展資料

路遙不是一個四平八穩、刻意苦吟的詩人,他在秉承傳統現實主義注重客觀冷靜描寫的同時,同樣重視作家的主體作用,他認為作家作品中觀照的現實必然有作家的主體判斷,融入了作家的個人情感。路遙十分注重生活中的感情積累和作品中的激情傾注,將現實主義的直面人生和浪漫主義的奔放熱烈一同融入到作品中,讀他的作品無時無刻不能感受到蘊含在作品中或緩或急的激情涌動。

在路遙為我們建構的小說世界中,你能體會到和路遙一樣熾烈、溫情、友好、質朴的濃烈的激情,你會隨著路遙的筆感受一次次心靈的震顫和悸動,一起悲或一起喜,一起怒亦或一起怨,讓你體會到和作家一樣的柔情似水,一樣的血氣方剛。

盡管與民間文學有著很深的淵源,但路遙畢竟接受了現代文明的熏陶,其創作又顯示出一定的超越性特徵,典型表現就是通過敘述視角的變化使故事不斷向前推進。民間文學講求故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這使不少背景性材料和事件的敘述受到影響,路遙力求展示生活的原貌。

因此,必須要突破這種單線連續發展的敘述模式,通過敘述視角的不斷交化全景式地再現生活,特別是當故事呈復線發展的時候,對民間說書藝人「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來追求時間完整性手法的超越更為明顯,典型例證就是多線結構的小說《平凡的世界》將雙水村與縣城兩個平行發展的故事通過孫少平、田潤葉等在城鄉之間的位置變換有機結合為一個完整故事。

『肆』 路遙有寫過幾本書

路遙有寫過《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難的日子裡》、《黃葉在秋風中飄落》、《你怎麼也想不到》、《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路遙小說選》、《姐姐的愛情》、《平凡的世界》等37本書。

路遙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後被改編為電影。

1991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台廣播。路遙因此而榮獲茅盾文學獎。

(4)路瑤擴展閱讀:

作品藝術風格

路遙不是一個四平八穩、刻意苦吟的詩人,他在秉承傳統現實主義注重客觀冷靜描寫的同時,同樣重視作家的主體作用。

路遙認為作家作品中觀照的現實必然有作家的主體判斷,融入了作家的個人情感。路遙十分注重生活中的感情積累和作品中的激情傾注,將現實主義的直面人生和浪漫主義的奔放熱烈一同融入到作品中,讀他的作品無時無刻不能感受到蘊含在作品中或緩或急的激情涌動。

『伍』 路遙都有哪些作品

路遙的全部作品集 《路遙精選集》
1. 《人生》 2. 《平凡的世界》 3. 《黃葉在秋風中飄落》 4. 《在困難的日子裡》 5. 《你怎麼也想不到》 6. 《驚心動魄的一幕》 7. 《早晨從中午開始》 8. 《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 9. 《搖曳的戀情》 10. 《一生中最高興的一天》 11. 《夏》 12. 《痛苦》 13. 《我與廣播電視》 14.答 《延河》 編輯部門 15. 《小鎮上》 16. 《醫院里》 17. 《答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問》 18.關於電影 《人生》 的改編 19. 《月夜靜悄悄》 20. 《杏樹下》 21. 《風雪臘梅》 22.關於 《人生》 和閻綱的通信 23.關於 《人生》 的對話 24.《匆匆過客》 25. 《人生》法文版序 26. 《路遙小說選》自序 27. 《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 28. 《青松與小紅花》 29. 《賣豬》 30. 《路遙散文隨筆》 31. 《姐姐》 32. 《路遙短篇小說集》 33. 《致蘇聯青年近衛軍出版社》 34. 《龍與悅》 35. 《答陝西人民廣播電台記者問》 36. 《愛の結末》

路遙作品一覽[長篇小說] 《平凡的世界》 《人生》 《在困難的日子裡》 《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 《黃葉在秋風中飄落》 《驚心動魄的一幕》[短篇小說] 《月夜靜悄悄》 《一生中最高興的一天》 《夏》 《姐姐》 《風雪臘梅》 《青松與小紅花》 《匆匆過客》 《痛苦》[雜文集] 《早晨從中午開始》 《路遙小說選自序》 關於《人生》的對話 《土地的尋覓》 《作家的勞動》 《柳青的遺產》 《無聲的洶涌》 《生活詠嘆調》 《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 《人生》法文版序 《這束淡弱的折光》

『陸』 作家路遙的簡介及其主要代表作

路遙簡介:

路遙(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衛國,陝西清澗人。中國當代作家。路遙的小說多為農村題材,描寫農村和城市之間發生的人和事。1986年後,推出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1992年積勞成疾,在寫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後不久英年早逝。

由於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於創作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

所以他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陝北大地作為一個沉浮在他心裡的永恆的詩意象徵,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陝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裡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主要作品:

1、《平凡的世界》

簡介: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

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2、《在困難的日子裡》

簡介:

小說描寫的是六十年代農村貧困子弟馬建強在城市求學時與飢餓作斗爭的故事。在困難的日子裡,主人公不僅遭受著生理上的飢餓,也遭受著來自人格尊嚴煎熬。《在困難的日子裡》以"我"馬建強為主人公。

在失去母親、連飯都吃不上的困境中,"我"在李老師和同學吳亞玲等人的幫助下,戰勝了飢餓、完成了學業,而且表現出正直無私、堅毅不屈、自尊自愛、樂於助人的美德。在那樣一種困難的時刻,在那樣一個年輕人身上,煥發出一種人性的光芒。

3、《黃葉在秋風中飄落》

簡介:

《黃葉在秋風中飄落》是路遙較早的作品,作者以傳統價值觀念及現實主義手法為主,單線索,重故事,情節上又帶有較強的浪漫主義因素--這個我們可以從他兩部代表作的結尾上看出來。

他用朴實厚重的文字雕築起來的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靈魂卻長久地印在了熱愛他、熱愛他文字的讀者心中。在這個適合悲悼緬懷的季節里,讓我們再次貼近路遙,貼近一份沉重,一份憂傷,貼近一個冷峻嚴肅的世界。

路遙以他一貫的筆法,寫盡了黃土高原的蒼莽與悲涼,寫盡了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人們的苦難與嚮往。可以說,苦難與路遙形影相隨。苦難,毀滅了路遙,也造就了路遙。路遙短暫的寫作歷程就是一場苦難的行軍。

4、《驚心動魄的一幕》

簡介:

《驚心動魄的一幕》,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路遙中篇小說。文章發表於上世紀80年代。《驚心動魄的一幕》1980年發表,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驚心動魄的一幕》描寫了文化大革命中期,某縣一個造反派組織斗縣委書記的故事。作品揭露了其組織的大小頭目們的凶惡,殘暴,野蠻,毒辣,謳歌了另一派組織保護縣委書記的正義行動。

5、《早晨從中午開始》

簡介:

《早晨從中午開始》是一篇路遙去世前躺在醫院病床上寫的《平凡的世界》創作隨筆,50個小節5萬多字,凝聚了一位平凡而偉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後的心血。路遙在文中記錄了他寫作《平凡的世界》時的生活經歷、思想經歷和感情經歷。

從萌發寫《平凡的世界》的念頭到1988年5月25日寫完,十年磨一劍,路遙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換來《平凡的世界》的美麗綻放,用他十年的苦難(精神和身體備受折磨)雕琢了一顆晶瑩璀璨的明珠。路遙拿《早晨從中午開始》來祭奠那十年的苦難歲月。

『柒』 作家路遙為什麼叫路遙,有何緣故嗎這個是筆名嗎

路遙原名王衛國,筆名纓依紅,後改為路遙。在有關他的記錄片中提過路遙看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然後改成了路遙

『捌』 路遙的作品有哪些

1、《人生》是作家路遙創作的小說,也是其成名作。原載《收獲》1982年第三期,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作品思想

在作者筆下,生存環境的悲苦不僅僅是生計問題,更有發展空間的種種限制。實際上,路遙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堅毅品格更是在不斷追求發展的奮斗過程中日臻完美的。寫苦難是為了寫苦難中的人。苦難越深重,戰勝苦難的人及其品行就越是難能可貴和令人敬佩。

『玖』 路瑤的《人生》人物高加林的性格分析

高加林是一個具有復雜的矛盾和矛盾方面組成性格的當代農村青年的典型形象。在他的性格中,既有自尊、自信、自強、富有理想的一面,又有自卑、自負、自私的一面;既有樂觀、倔強、由於追求的一面,又有悲觀、懦弱、虛榮的一面;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協的一面。黑格爾說:「人的特點就在於他不僅擔負多方面的矛盾,而且還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這種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實於自己。」高加林的性格就是這種復雜的矛盾和矛盾的諸方面組成的統一體,是獨特的「這一個」。
高加林是一個農民的兒子。他從來也沒有鄙視過任何一個農民,但他自己從來都沒有當農民的精神准備。他對家鄉的土地懷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十幾年拚命讀書就是為了不像他父輩那樣當一輩子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另一種說法是奴隸),即使他在民辦教師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績,同時也是為了將來通過考試或許轉為國家正式教師,離開土地,進而爭取做他理想的工作。當民辦教師職務被高明樓下掉時,他憤憤不平,決心豁出命來和他「拼」個高低,當馬長勝為了巴結他的叔叔開後門使他住進了縣委大院時,他卻坦然地依靠了權勢,與高明樓的矛盾迎刃而解。他上街賣蒸饃躲躲閃閃,生怕碰見熟人,成了這個世界最無能的人。他在精神危機中遇上了巧珍,巧珍那純潔、無私的愛情像無聲的春雨悄然地滋潤著他焦躁的心田,使他精神重新閃光,激起他對生活的熱愛。當他享受初戀的幸福時,他又十分懊悔、惆悵。他時時刻刻地想念巧珍,但又處處躲避巧珍。他在與巧珍的相愛中,敢於沖擊頑固的習慣勢力和世俗觀念,可是當他進城後卻又成了黃亞萍愛情的「俘虜」。他在與黃亞萍熱戀的時候,也還時常掛念巧珍。他嚮往大城市,有「聯合國都想去」的理想,但又沒有找到通往理想的正確道路,他終於成了離開生養他的土地的孤獨奮斗者。他冒雨連夜趕到馬河公社抗洪救災第一線報道救災情況,體現了英雄主義精神,可是這種精神又籠罩了一層無形的虛榮和狂熱。他與黃亞萍的相愛,帶有發展自己的目的。他在黃亞萍面前既暴躁,又溫順,而且無條件地接受她的「考驗」,聽從她的指揮。可以想見,高加林由貧窮落後的農村,「飛」到了文明的縣城,既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又得到了「時髦的女郎」,如果不是克南媽媽「公報私仇」,恐怕高加林將會「飛」到更大的城市,他的追求便會成功,他的理想便會實現。高加林是生活的強者,他的性格中的長處,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他的短處。高加林既是「不正之風」的受害者,又是「不正之風」的承擔者、得益者。然而,由於主客觀因素的作用,高加林在人生道路上幾經沉浮,最後終於「敗」下陣來,釀成了他的人生悲劇。
高加林性格極其復雜、充滿矛盾,是不是美醜各半呢?不是的。辯證法不是平分法。陳晏清說:「認識任何矛盾,都要分清它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找不著主要矛盾方面就不能辨別事物的性質,因為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忽略非主要的矛盾方面。」黑格爾也指出:「性格的特殊性中應該有一個主要的方面作為統治的方面,但是盡管具有這個定性、性格同時仍須保持住生動性與完整性,使個別人物有餘地可以向多方面流露他的性格,適應各樣的情境,把一個本身發展完滿的內心世界的豐富多采性顯現於豐富多採的表現。」
那麼,高加林的復雜的矛盾性格的主要方面是什麼呢?我認為高加林復雜的矛盾性格的主要方面是:他有知識,有才能,有理想,敢於向傳統規范、習慣勢力、不正之風挑戰,比父輩和一般農村青年有更開闊的眼界,有更多的追求,有更大的抱負。他不甘貧窮守愚,飽含著青春的活力,充滿著蓬勃的朝氣,有一股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勇氣和力量。高加林確實是個「能人」,是個生活的強者,只要社會對他加以正確的引導,他無疑會在「四化」建設的廣闊天地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高加林的反抗、追求和奮斗,超越了現實生活的可能,並帶有個人的目的。她把愛情和職業連在一起,他的職業悲劇制約著他的愛情悲劇。他拋棄巧珍,從道德上他是應該受到譴責的。他並沒有找到人生的價值坐標。他是個生活的強者,也是個弱者、失敗者。他性格上的優點又使他在某些情況下犯了錯誤。作者在贊美他的才能和奮斗精神的同時,又否定了他的不足之處。
高加林生活在城鄉「交叉地帶」,他身上既有積極因素,又有消極因素,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高加林的影子。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列寧說:「要真正地認識對象,就必須把握和研究他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媒介,我們決不會完全地做到這一點,可是要求全面性,將使我們防止錯誤,防止僵化。」可見,人物的性格是由環境(主要是社會環境)決定的,要把握人物的性格,就必須研究他所處的環境及其一切聯系和「媒介」。高加林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城鄉「交叉地帶」。他進城前後,我國社會正處在大變革前夜。由於十年的政治風暴和長期「左」傾思想的影響,我們國家在前進中仍然充滿錯綜復雜的矛盾,在「三大差別」還沒有消除的今天,還存在著封建思想的殘余、資產階級思想意識、貧窮、落後、愚昧的狀況、社會上的不正之風等等。尤其是在城鄉「交叉地帶」,「城市生活對農村生活的沖擊,農村生活對城市生活的影響;農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傾向;現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的生活方式的沖突;文明與落後,現代思想意識和傳統道德觀念的沖突等等構成了當代生活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
這一切矛盾不會不對高加林性格的形成產生巨大的影響。但是,高加林生活在社會主義時代。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拔亂反正,在建設兩個文明中穩步前進。城鄉經濟體制的改革,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無不為廣大青年展現了廣闊的前景,激勵著「高加林式」的青年奮發向上,不斷進取。高加林生長在一個純朴的農民家庭里,他是個獨生子,從小接受了農民的樸素的傳統教育,又在縣城讀了十多年書,深受現代文明的熏陶;既受到農村生活的浸染,又受到城市生活的影響。他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既有馬長勝、高明樓搞不正之風的幹部對他的打擊和思想的侵蝕,又有德順老漢、慈愛的父母這些樸素的農民對他的哺育,還有高智勝、景若宏、劉玉海這些大公無私、光明磊落、克己奉公的好乾部對他的影響。總之,所有這些時代因素和社會環境都深刻地影響了高加林性格的基本特徵。

『拾』 路瑤的《人生》誰看過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82年,它以改革初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背景,主要敘述了男女主人公高加林和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故事的年代不同,所表現的人生價值,世界觀和現在有很大差別。好不好看每個人看法不同,我認為值得一看,書我看了不下5遍,連拍的電影也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