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江蘇和浙江哪個發達
擴展閱讀
河南郟縣全面封村封小區 2025-08-15 14:26:02
金融股票配資看融創配資 2025-08-15 14:04:38
股票跌停期間可以買嗎 2025-08-15 14:02:29

江蘇和浙江哪個發達

發布時間: 2021-10-06 02:57:42

① 江蘇和浙江那個發達

政策的問題,按我們老百姓的觀點,兩地沒什麼差距的,不過浙江也部分接壤台灣海峽。看看福建就知道了,福建的天然條件非常好,但是發展非常落後。
國家的政策導致各地發展的先後不同。

江蘇地方做出的努力也很大,百強縣有7個位列前十。這確實是當地政府的努力。

其實浙江也不差的,浙江的商人商業頭腦可是世界聞名的哦~~

要比地理條件,我覺得這兩省如此臨近,沒啥優勢劣勢。這要還是國家目前的政策吧。

個人覺得,江蘇的優勢在於政策和外商的投資。浙江多是個體戶。 ~!
從經濟來看都比較發達,但經濟特點有所不同:一是浙江省的輕工業比較發達,而江蘇省的輕重工業都較發達;二是浙江省的民營經濟占很大的比重,而江蘇省的集體經濟(公有制經濟)比重較大。江蘇的經濟總量超過浙江,但浙江的人均收入超過江蘇。經濟百強縣浙江有34個左右,江蘇有24個左右。從城市發展來來看,那是江蘇發達。從人均收入來看,那是浙江。
浙江省相對發達些,因為浙江省工業比較密集,特別是溫州,寧波等` `這些城市工業帶動省內工業及相關產業,現浙江省經濟總量占據全國第5位
江蘇的國有企業很多,也很強大,基礎比浙江好,浙江是民營企業的天下,浙江的總體很有錢,而江蘇民間資本不足,靠國家和外來資本,而問題的經濟發達,江蘇的GDP是比浙江高,浙江的富裕程度卻別江蘇高!

② 江蘇省和浙江省哪個經濟發達

浙江省私營企業經濟發達,屬於民富,江蘇省集體和國營企業發達,屬於國富,各有所長,總體看江蘇省更發達一些。

③ 江蘇發達還是浙江發達

我家是江蘇蘇北的在蘇南上學,現在在浙江工作,也算都有所了解,單從經濟上講各有千秋,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江蘇是政府有錢,浙江是個人有錢。這話肯定不能全信,不過也有道理的,浙江的民營企業是很發達,溫州的浙商都聞名世界了。江蘇倚重長三角經濟,引進外資方面卓有成效。
浙江山多平原少,江蘇則相反基本都是平原,地域格局上就不相同,單說農村,我看浙江這邊農村是很土,不過人有錢,房子高,小車多,人脈廣,並不算閉塞。江蘇農村是農村,城市是城市,差別是挺大的,這里說的農村肯定不是指像華西村這類。
總體感覺在發達的地區,地方差距還是挺大的,不管是什麼地方。

④ 浙江和江蘇哪個富裕

浙江省和江蘇省都是中國最富裕的省份,如果非要比出一個高低的話,我認為浙江省更富裕。雖然在GDP和人均GDP這兩項數據上江蘇都是高於浙江的,但居民生活水平則是浙江要高於江蘇。

2018年江蘇省GDP首次突破9萬億元,達到9.26萬億元人民幣,排名全國第二。同年浙江省GDP5.54萬億元人民幣,排名全國第四,總量比江蘇少40%。但浙江省人口只比江蘇少30%,這意味著這就上人均GDP是低於江蘇的。

在中國,能夠和浙商實力相媲美的,只有粵商,蘇商不是在一個等次。蘇商的代表人物有柳傳志、張近東、劉強東、俞敏洪、沈文榮等,在全國來說名頭不小,但和浙商(馬雲、郭廣昌、李書福、宗慶後)一比,一是規模更小,二是實力更弱。

⑤ 浙江VS江蘇哪個發達哪個貧富差距大

樓主這是不了解江蘇,可以說從他的答案里能看出他還停留在紙上談兵上,可以說部分是聽說,部分是網上看的,部分是自己分析的,部分是自己看的的。江蘇首先文化底蘊很深厚,自古就是魚米之鄉。首先江蘇和浙江土地面積相當都是十萬多點,但人口比浙江多近一半你這個用gdp比人均怎麼比?浙江拿的出手的城市也就杭州、寧波兩個市,溫州是什麼情況不言大家都知道,要知道江蘇蘇南的蘇州、無錫、常州經濟那可都是全國地級市第一梯隊的,城市建設那看看衛星地圖就知道了,南京和杭州經濟差不了多少,基礎建設全省有九個國際機場,十二市通高鐵,泰州高鐵也在規劃,蘇北徐州、淮安、連雲港、鹽城、宿遷近十年發展迅猛全進全國百強行列,蘇北的落後只相對於蘇南,蘇北五市經濟總和吊打全國近半省份你還覺得蘇北窮?江蘇本身就是一個全國聞名的內斗省,這只是當地的一種文化。相對於差不多的土地面積江蘇就比浙江寬松多了因為江蘇基本上都是平原而浙江多山對將來發展受限很大,還有就是私家車保有量樓主可以網上查查,一個人口多近一半的省份車子會少?至於浙江民房看上去高大上這個還真不能這么講,你可以去蘇中偏遠地區的農村看看再到浙江的農村看看,總不能拿浙北發達城市高速路邊的和蘇北的民房比吧?蘇北近十多年為迎接新農村建設基本未新建過民房,基本上每家都是在縣城買房的。浙江台州、金華、衢州建設的太稠密都是因為山區所限制。

⑥ 浙江省與江蘇省的經濟比較

江蘇經濟與浙江經濟比較?

進入21世紀,江蘇經濟雖然也以高於全國平均速度在增長,但以民間資本為主的浙江經濟則以高於江蘇經濟增長速度在發展。更為引人注目的是,2004年下半年起,依靠外力和政府強勢推動的江蘇出現了邊際生產力遞減和外部投資「斷奶」、經濟增長難以為續的狀況,在走訪江蘇沿江城市途中,一些基層官員也紛紛向筆者表示了這方面的擔憂:而浙江則出現了資本大量外移,成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GNP大於GDP的地區。

蘇浙經濟發展差距有多大?

目前,就經濟總量而言,江蘇依然排在了浙江的前面,2003年統計顯示,江蘇GDP為12451.75億元,浙江GDP為9200億元,按單位面積計算,江蘇每平方公里GDP為12136200元,浙江為9037328元。但就發展速度、人均指標及居民的富裕程度而言,無疑江蘇落後於浙江。

有統計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00年間,江蘇GDP從249億元增加到853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3.24倍;浙江GDP從124億元增加到6024億元,增長48.69倍。在人均GDP方面,浙江除了上海、北京、天津三個直轄市外,已連續多年超過廣東、江蘇,排名全國各省區之首, 2003年人均GDP為19730元/人,江蘇則為16796元/人,江蘇只為浙江85%,在人均收入方面,2003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431 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80元,江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23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2元,江蘇只為浙江78%和70%。

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浙江是全國發達地區中唯一一個區域相對平衡發展和資本輸出的省份。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為例,2003年浙扛水平最低麗水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於水平最高的溫州市67.4%;而江蘇水平最低宿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當於水平最高的蘇州市45.2%。另外,江蘇經濟發展水平按照蘇南——蘇中——蘇北順序,呈梯度分布;而浙江經濟較為均衡發展,浙西與浙東、浙南和浙北沒有明顯的區域發展差異。以進入全國百強縣為例,浙江是「東南西北,全面開花」,進入全國百強縣不僅數多,而且分布區域廣。另外,浙江經濟發展水平與自然條件、區位交通條件和歷史基礎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以溫州為例,雖然1978年農民人均收入只有113元,有2/3的人處在貧困線之下,且浙江三個國家級貧困山區縣有兩個在溫州(泰順、文成),20世紀最後 10年才結束沒有機場和鐵路的歷史。但進入21世紀,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的溫州,則是全國最著名的資本外溢地區,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溫州也成了浙江最高的城市。據保守估計,僅溫州游資就達1500億元,而整個浙江游資達到了7000億元。

江蘇雖然自然條件在全國各省區中最為均質,但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則列為全國最大地區之一。有統計資料顯示,蘇北淮安、鹽城、宿遷、連雲港等地級市不僅經濟總量達不到蘇南一些縣級市,而且人均GDP也只有蘇南一些縣級市的1/10,甚至更低。如按戶籍人口計算,宿遷入均GDP為每人0.54萬元,張家港人均GDP為每人5.5萬元,崑山人均GDP為7.01萬元。

為何江蘇經濟不敵浙江?

世紀之交,江蘇經濟急劇落後於浙江,可歸納的原因很多,有自然、歷史、文化、經濟、體制等因素。從自然、經濟基礎的角度看,江蘇無疑優於浙扛,但正如著名戰略學家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所說:「不虞匱乏的生產要素可能會反向地抑制競爭優勢,而不能提供正向的激勵作用。因為當企業面對不良的生產環境時,才會激勵出應變的戰略和創新,進而持續競爭成功。」

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還處於短缺經濟時代時,具有先天優勢的江蘇鄉鎮企業無疑要比溫州的企業更能獲得成功,但同時溫州企業由此激勵出應變的戰略和創新。區位條件和經濟條件的差別,使得溫州企業用於運輸的成本要遠高於蘇南企業,這使得溫州企業要勝過蘇南企業,必需在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上下功夫。結果,一方面,溫州企業形成了微利也爭的商業文化,使得溫州在蘇南企業看不上的一些小商品上,發現了大市場,另一方面,為降低交易成本,通過民間資本改善交通,修建機場、鐵路,並且,建立專業批發市場,走生產和銷售分工的道路,由此,浙江企業的市場網路越做越大,產業競爭優勢越來越強。所以,當中國短缺經濟時代結束之時,也就是作為「住商」(住在家裡做生意)的蘇南本土企業丟失市場和溫州企業崛起之時。這也驗證了邁克爾.波特所言:「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其實還可以從不利的生產要素中形成。」 而世紀之交江蘇經濟滯後於浙江,在宏觀層面上,則主要與江蘇高層戰略失誤有關。20世紀80年代中期,浙江經濟發展模式與江蘇並無二致:杭嘉湖經濟發展模式與蘇錫常經濟發展模式雷同,以鄉鎮企業發展為主要特色,溫州經濟發展模式與蘇北「耿車模式」雷同,以家庭作坊見長。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江蘇與浙江經濟發展之路出現了分歧:溫州經濟發展模式擴大到整個浙江,蘇南經濟發展模式推廣到整個江蘇,包括整個蘇北。結果到了1999年浙江農村經濟全面超過江蘇,江蘇高層方始反思蘇南模式。於是,為保持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江蘇又憑借區位優勢,趁世界產業大轉移之際,走上主要依靠外型工業化實現經濟增長之路。由此,GDP和地方財政收入有了較大增長,但同時城鄉居民收入沒有見長。

於是乎,不論在理論界還是政界、經濟界,頗受爭議的「梯度轉移」理論在江蘇繼續得到強化。一方面,蘇南繼續放在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嚴格按照蘇南----蘇中----蘇北的次序進行經濟布局:另一方面,最需要強勢政府按市場原則推動的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也按「長官意志」隨意「拍腦袋」決策。由此,整個江蘇變成了「碎片化」的江蘇。

經濟相對發達的蘇南,雖然城市密集,但依然沒有一個真正能成為經濟中心的城市,蘇州經濟60%以上依賴於所轄五縣市,無錫1/3左右經濟總量來自於江陰,由此,蘇州、無錫所轄縣市更普遍地存在著一種離心現象。另外,更為明顯的是,蘇州、無錫兩市對蘇南經濟中心的爭奪,在更大程度上造成了基礎設施建設分散和規模不經濟。 20世紀後20年沿江港口建設高潮,在江蘇高層推動的沿江經濟發展戰略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四百餘公里的江蘇長江岸線,「一」字排開的深水泊位就有四百餘座。然而,據長江口航道建設有限公司提供的資料,經過一期工程的整治,長江口航道通過能力得到了提高,但目前每個潮水理論船舶最大通過量也只有47艘, 8.5米長江口深水航道開通後,2001年1月1日到6月30日,1?5萬噸級船舶平均每天通過量為27.5艘,5萬噸以上船舶平均每天通過量為2.1 艘,2001年7月1日到12月31日,1?5萬噸級船舶平均每天通過量為32.5艘,5萬噸以上船舶平均每天通過量為3.1艘。按此推算,長江口航道又怎能滿足日益增長船舶需要呢?

南京,作為江蘇的省會,從來就沒有起到過經濟輻射全省的功能。在江蘇境內,南京直接腹地歷來僅僅鎖定在寧鎮揚三市范疇。但由於長江阻隔,南京經濟輻射江北,客觀上很難,江浦大學城的失敗就是明證。但更為奇怪的是,作為最需要腹地支撐的機場,南京選擇了靠近安徽地方,既方便不了南京市民和企業,更方便不了鎮江、揚州。為此,揚州只得在江都規劃興建機場。

沿海南通、鹽城、連雲港三市,雖然區位條件優越,但事實上,江蘇高層並沒有重視蘇北沿海發展,由此江蘇沿海地帶成為了中國沿海經濟的邊緣化地帶。南通雖然擁有數十公里可建深水大港的岸線資源,但百年之港仍以河港形式而存在,鹽城雖擁有六百公裏海岸線,但江蘇高層定位為農業發展區。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位於歐亞大陸橋東端的連雲港,雖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定為數條鐵路的起點,但至今除了隴海鐵路連接間接腹地外,並無其他鐵路通過,為結束蘇北、蘇中腹地無鐵路的歷史,江蘇規劃建設的縱貫南北的新長(新沂----長興)鐵路,則選擇位於徐州與連雲港中間的新沂為起點,另外,兗滕煤田本可以通過連雲港對外輸出煤炭,結果由於行政管理分割,山東另起爐灶,興建了日照港和兗石鐵路。由此,連雲港成為了中國少有的只有間接腹地,沒有直接腹地的海港。

蘇北是江蘇真正的腹地。然而,一方面,江蘇高層嫌貧愛富,對於20世紀80年代來自貧困地區百姓求富所創造出來「耿車模式」,沒有讓其在貧困地區發揚光大,另一方面,江蘇高層也沒有在戰略上重視蘇北的發展,結果,靠海的蘇北日益內陸化、封閉化。目前,蘇北縱深地區的宿遷、淮安等市,不僅經濟發展上與蘇南的差距繼續擴大,而且也趕不上中部河南一些城市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蘇北徐州、連雲港,鹽城及蘇中的南通雖然都建立了機場,開通了通往北京、廣州等地的航線,但依然擺脫不了內陸化的命運。

相反,浙江各級政府似是「無為」,但實質不僅在經濟體制改革上順從社會經濟發展發展需要,而且戰略上把握了的制高點。例如,浙西南是浙江丘陵、山地分布區,歷史上經濟落後,發展經濟的條件也遠不如浙北和蘇南,但政府通過培育義烏小商品市場,由市場造就具有競爭優勢產業,結果:義烏在1996年就成為了浙江人均GDP最高的縣市。其他城市,如溫州、紹興等,也通過培育專業市場,進而培育競爭優勢產業,使得浙江經濟獲得了全面發展。

進入21世紀,江蘇經濟雖然也以高於全國平均速度在增長,但以民間資本為主的浙江經濟則以高於江蘇經濟增長速度在發展。更為引人注目的是,2004年下半年起,依靠外力和政府強勢推動的江蘇出現了邊際生產力遞減和外部投資「斷奶」、經濟增長難以為續的狀況,在走訪江蘇沿江城市途中,一些基層官員也紛紛向筆者表示了這方面的擔憂:而浙江則出現了資本大量外移,成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GNP大於GDP的地區

⑦ 江蘇和浙江哪個發達

浙江省和江蘇省都是中國最富裕的省份,如果非要比出一個高低的話,我認為浙江省更富裕。雖然在GDP和人均GDP這兩項數據上江蘇都是高於浙江的,但居民生活水平則是浙江要高於江蘇。

2018年江蘇省GDP首次突破9萬億元,達到9.26萬億元人民幣,排名全國第二。同年浙江省GDP5.54萬億元人民幣,排名全國第四,總量比江蘇少40%。但浙江省人口只比江蘇少30%,這意味著這就上人均GDP是低於江蘇的。

如果從老百姓角度看,浙江省毫無疑問是全國居民生活水平最高的省(不包括直轄市)。這一點從官方的數據可以看得出來。去年浙江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40元,居全國各省區第1位。其中,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02元,連續34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1位。

江蘇省方面,去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8,096元,比浙江省低了7000多元。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45元,比浙江低了6500元左右,這個差距還是蠻大的。

⑧ 江蘇省和浙江省經濟哪個好

無論是從總量還是質量來看 都是江蘇
經濟總量排名 江蘇第二 浙江第四 江蘇GDP是浙江的一倍半
經濟質量 江蘇(蘇南)高科技產業雲集 大中型企業和民營企業都很多且實力雄厚(如沙鋼)
浙江以民營小企業為主 實力較弱 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差 如溫州, 民間資本充裕 但大多用於高利貸和炒房資本,實體經濟基本面很多年沒有變化

⑨ 浙江省和江蘇省哪個省比較好

  • 浙江和江蘇都是經濟大省。

  • 在硬體上或許江蘇比浙江更強,但是在軟環境,比如說是人的觀念上,浙江遠遠要好於江蘇,浙江的發展潛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