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周同宇
擴展閱讀
一方電氣股票行情 2025-08-15 14:27:34
河南郟縣全面封村封小區 2025-08-15 14:26:02
金融股票配資看融創配資 2025-08-15 14:04:38

周同宇

發布時間: 2021-10-06 03:32:14

1. 周恩來出生於什麼家庭

《周恩來家世》,李海文主編,秦九鳳、周秉宜、張能耿副主編,九州出版社2017年9月第一版,68.00元

周恩來是中國現代史重要的歷史人物之一。研究、回憶、記錄他事跡的文章著述數不勝數。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李海文主編,淮安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研究室原主任秦九風、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研究會常務理事周秉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張能耿副主編經過多年合作,研究挖掘和整理編輯而成的《周恩來家世》是獨具一格的著作。

這部著作初版於1997年4月,經作者進一步整理,補充許多新史料後於日前再版,期間歷經約20年,反映出編輯者對周恩來家世研究的深入和執著。

作為讀者,我認為《周恩來家世》有兩個特點:

第一,《周恩來家世》拓寬了周恩來研究領域的時間跨度,從中國近現代史延展到千年以來的周氏家族史。

第二,《周恩來家世》拓寬了周恩來研究領域的內容和方式,從革命、戰爭、建設、外交等政治領域轉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長幼、同胞、親屬關系及其遷居和謀生的考證,從嶄新的角度揭示了周恩來之所以成為周恩來的家世影響因素。

因此,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吳麗娛評論此書說:「這樣的寫作內容及方式,在有關國家領導人的著作中尚屬第一次。」(《周恩來家世》再版前言,第5頁)

在周恩來誕辰120周年之際,願與作者和廣大讀者分享自己閱讀的粗淺體會。

一、周敦頤是周恩來的祖先

周恩來有兩個故鄉,即祖籍紹興和出生地淮安。這是周恩來家族傳承遷居的兩個重要節點。而周氏家族的始祖,是宋代紹興寶祐橋的周敦頤(1017—1073)。他是周恩來的祖先。

周敦頤為周恩來的祖先,根據是周敦頤曾孫周靖的墓誌銘,刊於《諸暨縣志·山水志》。而周氏後裔遷徙成族者五十餘處,各族均有宗譜,其源都上溯至周敦頤。(《周恩來家世》第1頁。後除特別註明外都出自《周恩來家世》)
周敦頤立學的宗旨是教人如何做個聖人,注重道德修養,講正心誠意的性命之學。在哲學上,把孔孟的修心養性的理論和佛老的虛靜、無為思想結合起來,終於推出唯心主義的體系,是宋明理學(道學)的創始人。(第4頁)

十年浩劫之中,位於江西九江濂溪之前的周敦頤墓被炸開搗毀。這座宋代六品官員的墓中,未見陪葬品,證實了墓誌銘上對他清正廉潔的稱頌是可信的。1988年,當地鄉民自發集資義務重建周敦頤墓。至今宋代建造的觀蓮亭和刻有周敦頤墨跡的《愛蓮說》石碑仍立在當地。(第5頁)

《周恩來家世》編者作了多年艱苦細致的努力,為讀者輯錄了盡可能完整的周氏族譜。從周敦頤算起,周恩來是其第二十一代後人。周恩來的祖父是周起魁(1844—1900?),字雲門,父親是周貽能(又名劭綱)(1874—1942)。(第61頁)

關於家世傳承的考證,其中的繁復困難是可以想像的。太遠的不提,周恩來祖父的名字,就是經《周恩來家世》的編者們多方考證,才得出正確結論。截止1997年,所有公開發表的文字中,周恩來祖父的名字都是周殿魁。這其中包括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周恩來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周恩來傳》。而這個名字也是周恩來本人在幾次談話中提到的,並說祖父當過縣知事。(第335頁)

但是,有關人員始終沒有找到周殿魁當過知縣的歷史記錄,他只做過巡檢。於是認為應當是職務有誤,姓名沒問題。直到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宜1996年參與《周恩來家世》的編輯工作後,得到了一冊1897年的《周嵩堯中舉資料》,經反復研究考證,終於發現周嵩堯父輩中排行老四的周起魁(周嵩堯的親叔,即「胞伯叔」)就是周恩來祖父。而周殿魁名列「嫡堂叔」中,是周恩來祖父的堂兄弟。

後又經李海文、秦九風等人進一步研究有關地方誌和淮安周恩來紀念館保存的宗譜,找到了周起魁於光緒二十一年任桃源(後改名為泗陽)縣令,以及其原名駿龍,字雲門,更名起魁的文字記錄。這才使長達20年的疑難問題得到了解決。(第335—337頁)

2. 周恩來和周同宇為何不按家譜起名

他們願意怎麼了

3. 周恩來出身是什麼人家啊

周恩來有兩個故鄉,即祖籍紹興和出生地淮安。這是周恩來家族傳承遷居的兩個重要節點。而周氏家族的始祖,是宋代紹興寶祐橋的周敦頤(1017—1073)。他是周恩來的祖先。周敦頤就是《愛蓮說》的作者。但周敦頤的歷史地位主要並不源自《愛蓮說》,而在於他是中國理學的創立者之一。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是他的弟子,朱熹則是周敦頤的徒孫輩。周敦頤立學的宗旨是教人如何做個聖人,注重道德修養,講正心誠意的性命之學。在哲學上,把孔孟的修心養性的理論和佛老的虛靜、無為思想結合起來,終於推出唯心主義的體系,是宋明理學(道學)的創始人。

周恩來的家族始於紹興,其家族的傳統職業是師爺。周恩來說:我的家庭近幾代祖先也是紹興師爺。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師爺。師爺是科舉制度的副產品。中舉的始終是少數人,一些無法通過科舉上升的讀書人就變身為師爺,為科舉成功當上官的人服務,做幕僚、助手,管文書、管賬目、管公關,儼然是一個「秘書長」的角色,但一般不在「正規編制」之內。清朝時,全國上千個縣,各縣的主官多請紹興師爺,上一級行政機關的師爺也是紹興人。哪一級的案子不是紹興師爺辦的,到了上級就不能讓你通過。所以有「無紹不成衙」之說,互通聲氣,互為支援。師爺的養成,地域和親緣因素很強,並無專門學校教授,而是靠父子相傳、兄弟互教,從父、從兄、從姻親,「100多年來,周氏家族就是這樣靠著學做師爺延續下來的」。

周恩來的爺爺和父親都做過師爺。周恩來的高祖周元棠之後,當了師爺的族人一般都不事商業,不置田產,只有些房產,還主要是祖傳。他們重視的是自己的名節和對後代的培養。「他們是憑自己的才幹、學識、品行端正立足、謀生,所以有良好的家風,特別重視後人的教育。」忠誠、清廉、專業、細致、寬容、明智、深諳處世之道,是周氏家族祖傳的人文基因,不能不在周恩來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

周恩來本人的家庭在大家族中處於弱勢地位。父親忠厚正直,但能力有限(周恩來說,他父親一輩子的月收入沒有超過三十元)。母親萬氏出身大家,行事機敏干練,婚後又生出長子周恩來,因此能夠出面處理一些家族的事務。每當年節期間的祭祖儀式,萬氏都要向周恩來兄弟們介紹祖先的事跡,勉勵他們要不辱家門,光宗耀祖。嗣母陳氏出身書香門第,很有才華,教幼年的周恩來背詩寫字讀文章。後來,周恩來多次表示,他很懷念兩位母親。

周恩來生母在周恩來九歲時(1907年)去世。由於周劭綱經濟條件達不到老岳母提出的厚葬要求,萬氏的棺木居然在一個廟庵中停放了二十多年。而嗣母陳氏在周恩來生母去世的第二年也去世了。此時,年僅十歲的周恩來以陳氏唯一後人的身份,力排眾議,堅持簡葬,親自送陳氏歸鄉入土。

《周恩來家世》寫道:一年之內,連失兩位母親,給周恩來打擊很大。兩位母親的喪事處理迥然不同,引起親友們的議論。但是周恩來完全不理會這些議論。這對十歲的孩子來說是十分不簡單的。

周恩來的父親周劭綱在外地謀生,竟然沒能回鄉見妻子最後一面。喪母後的周恩來三兄弟,是在各位叔伯親屬的幫助下成長起來的。據周同宇回憶,對少年周恩來幫助最多的是二伯父周龢鼐、四伯父周貽賡,還有娘舅家的一些親人(如表哥陳式周等人)。周恩來1943年在重慶談到自己的過往經歷,提到了四伯父周貽賡,說:「伯父對我恩重如山。」

周恩來後來還特意提到的一個人是姨表舅龔蔭蓀(嗣母陳氏的親戚)。龔蔭蓀是辛亥革命的追隨者,思想開放,反對封建禮教。周恩來喪母後,受到這位表舅的關照,特別是從他那裡初步接受了愛國、進步的觀念。周恩來說:「表舅是我政治上的啟蒙老師!」

1920年11月,22歲的周恩來在非常欣賞他的南開學校董事長嚴范孫的資助下前往歐洲留學。歐洲之行是周恩來從大家族走出去的起點。而他能夠走出去,也離不開家族各位親屬在經濟上的支持。

4. 大家對海棠依舊有什麼感受

《海棠依舊》遵循「大事不虛」的基本歷史原則,以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派遣駐外大使、抗美援朝、萬隆會議、邢台抗震救災、中美建交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展現出周恩來勤政為民的大國總理風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也讓觀眾深切地看到了新中國風雲變幻、艱苦創業、百折不撓的進程。同時,該劇將鏡頭聚焦歷史進程中的人與人物關系:不僅展現出周恩來與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的深厚革命友誼,也將他與鄧穎超的相濡以沫,以及他與弟弟周同宇一家、與養女孫維世的親情等一一進行展現,讓觀眾從周恩來的平凡中見到偉大和崇高。(《長江日報》評)[11]
《海棠依舊》有別於以往編年體的敘事方式和傳統意義上的領袖傳記,該劇不是以正面表現周恩來處身其中的那些重大歷史事件和他的歷史功績為主要視點來結構故事,而是以西花廳為敘事的出發點和連接點,把鏡頭對准了周恩來總理和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波瀾,圍繞刻畫周恩來性格設置戲劇沖突,在層層推進的情感波瀾中去精彩揭示周恩來在事關國家民族命運的關鍵時刻的擔當精神和非凡智慧,在任何情況下都對黨和人民鞠躬盡瘁的精神,並引發人們對歷史與現實內在聯系的深刻領悟。(人民網,《光明日報》,河北新聞網評)

5. 周恩壽的個人軼事有哪些

周恩壽(1904~1985) ,周恩來的小弟弟,出生於江蘇淮安,字同宇,出生後因皮膚稍黑一些,家裡人給他起了乳名"小黑子",學名恩壽。祖籍浙江紹興。

周恩來同胞兄弟三人,兩個弟弟名叫周恩溥和周恩壽。周恩溥已於1944年因病去世了。知道他倆生平事跡的人不多。周恩壽生於清光緒三十年二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904年4月8日。他出生後因皮膚稍黑,家裡人便順口喊他「小黑子」算作乳名,取學名恩壽,字同宇,也叫過桐宇。周恩來投身無產階級革命,長期遭敵人通緝,他要求難免受到牽連的主要親屬改名迴避;建國後,周恩來又要求他的親屬不要說出與他的關系,以免受到特殊照顧。於是,周恩壽先生從1928年即一直以同宇二字為名。周恩壽出世時,因他的曾擔任山陽知縣的祖父①已病逝多年,正是周家急劇敗落的時候。他一周歲多,父親因買彩票中頭彩,家中陡然有了經濟收入,母親便帶著三兄弟一起去了清河縣,清江浦(今淮陰市區)的外婆家那兒,斷斷續續住了兩三年。在恩壽三歲時,因年輕的母親及十一嬸相繼病故,大哥恩來便帶著二哥和他一起從清江浦返回淮安駙馬巷老家。這時父親在外地謀生,工資甚低,無法養家,其他周姓各房相繼外出謀生,從此,駙馬巷老宅院便「門庭冷落車馬稀」了。長期在這里「留守」的只有患有殘疾的周貽奎夫婦,亦即當時淮安人常稱的「八爺」和。八太」。周恩壽的八叔(按周家排行為八,是嫡親三叔,周貽奎由於腿疾行走不便,由體弱多病和八嬸母楊氏曾非常艱難地撫養過他們兄弟仨一段時間。這期間同宇從八叔和哥哥那裡學了一點珠算,也讀了些古書。後八嬸母實在無力撫養兄弟三人,就將年幼的恩壽託付給一位住於清江浦的姨娘家撫養。恩壽在多災多難中度過了他那不幸的童年。

當時在東北謀生的四伯父(嫡親大伯)周曼青工資收入不多,但能負擔一個孩子讀書。自1910年起,哥哥恩來轉到四伯父處念書,1913年考入南開學校後,因成績優異和堅持為學校刻鋼板,搞勤工儉學,生活已基本靠自己。四伯父曾先後娶過王、趙、楊三位妻子,皆未生育。按照封建宗法,需要後嗣有人,恩來早先就已過繼給他的十一叔(嫡親四叔)周貽淦為子,十四歲的周恩壽籌借了點路費走了很遠的路,步了兩位兄長的後塵,也來到了天津四伯父的家,不過,他作曼青先生的過繼子,那是公元1918年的事。

周恩壽自幼忠厚老實,到天津後,讀書用功,頭腦聰明,接受能力比較強,他常常因成績好「跳班」升級,放學後還幫助四伯母做家務,深得老師、四伯父、四伯母的喜愛。

1921年,周恩壽考入南開中學讀書。在這所新型學校進步思潮影響下,周恩壽於1924年春即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且是哥哥創建的「覺悟社」的小交通員。同年冬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周恩壽受黨組織派遣,以入北平宏達學院學習為掩護,到北平市做黨的地下交通和宣傳工作。

隨著歲月的流逝,周恩壽在一片白色恐怖中一天天長大,他與其兄長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並在周恩來赴歐勤工儉學後期認識了長兄的女友鄧穎超同志。當時,他稱鄧穎超為「姐姐」,稱鄧穎超的母親楊振德老太太叫「楊伯母」。後來周恩壽曾回憶說:「那時,姐姐用毛線給我編織了一雙棉鞋,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在寒冷的冬天穿上那麼暖和的鞋。」可見鄧大姐對他的關心和愛護。

1925年10月,已與兄長結婚的鄧穎超根據黨組織決定從廣州發來電報,讓其陪同楊伯母一道去當時大革命的中心廣州,1926年1月經黨組織決定周恩壽進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大隊第一隊學習,同年6月畢業。

1926年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周恩壽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宣傳員。北伐軍攻打武昌城時,周恩壽隨攻城部隊在火線上采訪,不幸右腳被敵人炮火炸傷,由當時任總政治部秘書長的郭沫若和宣傳大隊長的胡公冕抬下火線搶救脫險。一個多月後傷愈,周恩壽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勞資仲裁委員會代表,1927年春改任武漢郵電檢查委員會主任,並繼續參加北伐宣傳工作。

在這期間,周恩壽因年紀輕,涉世不深,僅為一件生活小事離開隊伍一個短暫時間,一向律己甚嚴的周恩來知道後非常生氣,嚴厲地批評了弟弟。年輕的周恩壽又害怕又愛面子,內心很痛苦。幾十年後,據說有人曾向周總理問起這件事,周恩來坦誠地說:「我那時年輕,火氣大,是我對他幫助不夠。」表現了他對弟弟的負疚和惋惜。

1928年初,周恩壽隨黨的組織去上海做地下工作,由於對上一次挫折仍耿耿於懷,遂向長兄周恩來提出自己讀書太少,想離開革命隊伍去念點書。兄嫂勸阻無效,於是他離開了革命隊伍,也自行脫離了共產黨。然後,他隻身前往吉林的四伯父處。在吉林時,周恩壽擔任吉海鐵路局檢查課的課員,過起了平民生活。

是年4月上旬,周恩來、鄧穎超從上海秘密乘船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船經青島時,受到日本偵探的注意,並跟蹤到大連,對他們進行盤查。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候,周恩來想到了弟弟恩壽。到吉林下火車後,有著豐富地下斗爭經驗的周恩來先住進旅館,沒有直接去四伯父家,而是用乳名給四伯父寫了一封信,請旅館的人送到四伯父家。周恩壽接信後,見上邊只簡單地寫著:「問舅父好」下邊簽著「大鸞」兩個字。周恩壽一見到哥哥那熟悉的字體,知道他到了吉林,並根據信中對四伯父改稱「舅父」這一情況判斷出他一定處境很危險,就悄悄前往旅館接回了哥嫂。

但是周恩來、鄧穎超在大連遭日本特務盤查時,已將去蘇聯接關系的證件全部毀掉了。因沒有證件他們就去不成蘇聯。周恩來本人因認識他的人太多,當時東北又基本在日本人控制之下。他們仍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經商量,周恩來一個人先啟程去哈爾濱的二弟恩溥處住下,翌日再讓周恩壽陪鄧穎超趕去哈爾濱會合,並由鄧穎超、周恩壽在哈爾濱火車站等候比他們晚啟程的李立三。一連等了六、七天。終於等到了李立三。這樣,在周恩壽的掩護下,周恩來、鄧穎超和李立三等便安全地去了蘇聯。1974年,已經病重的周恩來曾對他的侄兒、侄女們回憶說:「雖然你們父親那時脫了黨,但我相信他不會出賣我們,實際上他還掩護了我們。」表明了周恩來對弟弟恩壽仍是了解和信任的。

此後周恩壽先生在東北的吉林、哈爾濱和關內的太原、天津等地謀差做事,職及稅務、禁煙、證卷等多個行業。曾任哈爾濱稅捐局課員、松江綏化稅務局課長、哈爾濱稅務監督署股長,哈爾濱濱江稅捐局課長,還在天津開過「天成益」布莊。在哈爾濱做事時,通過周恩來的好友、同學張鴻浩(王士琴的大姨夫)夫婦的介紹,認識了在哈爾濱電業局工作的王士琴,他倆於1936年結婚。王士琴生於1914年,是位滿族姑娘,通曉俄、英、日等三種語言,建國後一直任中學外語教師。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不久,四伯父周曼青先生在當時的天津法租界33號路清河裡16號病逝,周恩壽主持料理了喪事,當時周恩來正率紅一方面軍剛剛踏上二萬五千里的長征之路,無法通知這一噩耗,即使知道也不可能前來奔喪。在為四伯父發訃告時,周恩壽考慮到四伯父對哥哥恩來有過多年的養育之恩,發喪時應該有個表示,但又不便直書「周恩來」這三個字,如果用哥哥的其他名字,四伯父生前又都不一定知道,他考慮再三,最後在訃告的下款上印著:

「孝子同宇

孝侄大鸞博宇同敬奠」

在這里,他用了周恩來的乳名「大鸞」,即為哥哥盡了晚輩的孝道,也告慰了四伯父的在天之靈,又巧妙避開了國民黨特務和日本偵探們的耳目。

1943年,周恩壽夫婦攜帶了兩個孩子,從哈爾濱遷到天津與伯母楊氏同住,在天津一個證券行當司賬員,依然過著艱苦的生活,有時入不支出,四伯母和王士琴不得不做些手工活,以貼補家用。

1945年冬,周恩壽經過多方努力,又與我黨組織取得了聯系。1946年國共合作的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後,他從天津給在重慶的兄嫂寫了信,告知了四伯父四伯母先後去世的情況,從而使周恩來得知了他一直喜愛的三弟的下落。是年2月底,周恩來與「軍調處」執行部的另兩位成員,美國的馬歇爾和國民黨方面的張治中前往北平(今北京),他讓工作人員給周恩壽發份電報,讓其到北平一見。這是兄弟兩分別十八年後重新相聚。兄弟倆各敘離別之情之後,恩壽向哥哥提出繼續參加革命的要求。一貫遵守組織紀律的周恩來就叫他去找葉劍英。葉劍英同志代表黨組織,根據當時斗爭情況,讓北平軍調處管理財務的同志給周恩壽一筆資金,要求他繼續隱瞞身份,仍回天津以做生意為掩護,為黨組織提供活動經費和醫療器械及葯品等緊缺物資,在隱蔽戰線上再繼續為革命做貢獻。遵照葉劍英同志的部署,周恩壽回津後即開辦了一處「民生貨棧」,並按規定與天津的地下黨員周世昌取得了聯系,有關葯品、經費等均通過周世昌轉交給黨的組織。

1947年,國民黨召開偽「國大」,最終關閉了國共和談的大門,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決戰階段。國民黨政府行將垮台前夕,還在垂死掙扎,採取強化地方統治,實行保甲連坐的殘酷政策。周恩壽終於被一壞鄰居告發,理由是:他是周恩來的親弟弟。1947年7月,周恩壽被國民黨特務機關、天津警備司令部稽查處逮捕。在獄中,周恩壽除了承認是周恩來的弟弟外,沒有暴露為黨工作的任何蛛絲馬跡。

周恩壽被反對當局逮捕後,在天津的周恩來的老師、同學及舊友們紛紛設法營救,最後由南開學校周恩來的化學老師,時任南開大學教務主任的伉乃如和周恩來的南開同學常策歐兩先生出面擔保,六個月後才使周恩壽獲釋出獄。文化大革命後中組部1979年對此事的最後結論是:「周恩壽同志1947年被捕期間總的表現是好的,出獄後繼續阿我黨地下黨員周世昌同志保持秘密聯系。」1949年4月,北平解放不久,周恩壽和王士琴夫婦便從天津前往北平(京)見兄嫂。周恩來派人到住處接他們到中南海,匆匆見面後又到香山宿舍。周恩來因工作太忙,深夜才抽空和他們一起談話。王士琴因是第一次見到兄長,很拘束。周恩來卻很隨和地問王士琴:「你是哪裡人啦?」王士琴不好意思地回答;「我的家鄉不太好,我是哈爾濱人,是東北的。」那時,因為東北很長一段時間在日本人統治之下,北平有部分人對東北印象不太好。周恩來馬上睜著大眼腈表示很不同意地說:「東北有什麼不好呢?我就喜歡東北,因為我就是吃你們東北的高梁米長大的。」

那年周恩壽45歲,希望能繼續為革命做些工作。周恩來卻嚴肅地建議說「我看你應先去上『華大』學習後才能為人民工作。」當時,恩壽夫婦已經有了秉德、秉鈞、秉宜和秉華四個孩子了。所以周恩來讓弟媳王士琴先回家照顧好孩子。

恩壽在「華大」(指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一年後,1950年畢業被分配到北京鋼鐵局當科長,後來又調到冶金部。他曾先後擔任過華北鋼鐵局工務處副管理師,重工業部鋼鐵局供銷處秘書,購運總站副部長,倉庫管理科科長等職。當時薪金不高,周恩來就讓恩壽把大女兒秉德留在西花廳他們的身邊,讓她在北京師范大學女子附屬中學學習。直到1950年周恩壽的幾個孩子分別上小學和幼兒園後,王士琴才脫身出來工作,當了二十六年的中學外語教師,到1975年退休。

1959年,周恩壽因身患胃病,年歲也較大,由組織上調內務部任專員。

1963年春節,周總理召約一部分親屬去西花廳,得用春節聚會的機會,教育他的親屬、晚輩們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過好「五關」,並對弟弟恩壽說:「同宇,你多病不能堅持正常工作,又快到退休年齡了(其實還差一歲),就退休吧!不要讓別人說,周恩來的弟弟長期病假,快到年齡為啥不退休?」然後周總理又懇切地說:「你退休後能把幾個孩子教育好,這就是你對國家的最大貢獻。生活費困難,我給你補。」於是,周恩壽於1963年6月提前辦理了退休手續。

退休後的周同宇除了輔導孩子們的功課外,也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有時與社會主義學院的學友王光琦等人相約幾個人一起聚一聚,吃頓飯,改善改善伙食,聊聊天,當時有人戲稱他們的聚會是「神仙會」。

「文革」期間,江青為了整倒周恩來,想方設法找材料,當然也要「挖」到周恩壽身上,硬是無中生有地把周恩壽說成是個「劉少奇黑線上的人物」,把「神仙會」也誣蔑為「反革命聚餐會」等等,並發難到毛澤東和周恩來處。洞察一切的周恩來十分明白「四人幫」的險惡用心,於1968年2月北京衛戍區將周恩壽「拘捕審查」。這樣,周恩壽又一次失去了自由,直到1975年4月末才經毛澤東過問批准,解放回家休養。

「文革」後,1979年中央組織部對周恩壽一案進行了復查,全部撤銷了1975年7月2日原中央專案審查小組辦公室強加在周恩壽身上的全部誣蔑不實之詞,為周恩壽同志徹底****,恢復名譽。這使他晚年激動不已、興奮不已。曾不顧病體向親友們報告:「我徹底****了!」接著,他先後當選為全國政協第五屆和第六屆委員,於1985年初又被落實政策將退休改為離休,享受離休幹部待遇。1985年5月13日,周恩壽同志因病醫治無效,離開人世,享年82歲。

周恩壽和王士琴共有子女六人,均學業有成。其中大、三、六是女孩,二、四、五為男孩。目前,他們的工作單位分別是:周秉德(女),中國新聞社;周秉鈞(男),廣州保稅區;周秉宜(女),國際貿易部;周秉華(男),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周秉和(男),從事私營經濟;周秉建(女),國家財政部。

1982年,也就是周恩來辭世6年後,周恩壽夫婦和他們的孩子去中南海西花廳,看望當時健在的鄧大姐,談及家世時,鄧穎超同志對孩子們說:「你們伯伯(指周恩來)當時對同宇問題的處理,我都不清楚內情,直到最近我才弄明白,是『四人幫』發難。伯伯把同宇交北京衛戍區監護審查,是他採取的保護幹部的一種措施。如果讓同宇落在『紅衛兵』或『四人幫』手裡,那他就不會有今天,可能叫你死無對證了。」

據我們目前所掌握的零星資料看,周恩壽同志生前有兩件非常遺憾的事。

其一是未能為哥哥親自送別。1975年雖然讓周恩壽回家養病,但在當時「四人幫」極左思潮統治下,他仍由「群眾監督」,沒有讓他享有應該享受的公民權利。周恩來病重,不讓他去探望;周恩來去世後,作為一母所生唯一在世的胞弟,卻沒「資格」參加追悼會;他只能在家中設個靈堂,以淚水洗面,默默地悼念,與哥哥永別。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可以視「長兄如父」,周同宇也一貫敬愛自己的哥哥,而當哥哥告別人世時,他卻連見最後一面的「資格」都沒有,他內心的痛苦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其二是未能回故鄉看看,人到老年,難免思鄉懷舊,周恩壽也不例外。前半生他由於顛沛流漓,無法回到淮安。建國後他有機會想回淮安看看。卻又因周總理律己甚嚴,一次又一次不準他回故鄉,怕給故鄉帶來麻煩。特別是1965年春節前夕,退休不久的周恩壽得悉哥哥在安排平掉淮安老家的祖墳,但又擔心一直居住淮安的陶華(周恩來的叔伯兄弟周恩碩妻子、周爾輝母親)年歲大,想不通,需要有人去說服她。恩壽認為這是一個回故鄉的最好機會。趁一次去西花廳時提了出來:「哥哥,聽說你要平掉淮安老家的祖墳?讓我回去吧,十嫂(指陶華)的工作我一定能做好。」」好呀——」周恩來開始很高興,可他轉念一想,馬上斬釘截鐵地說:「不行,你不能回去!」「為什麼?」一向敬重哥哥的周恩壽歸鄉心切,竟不顧一切地反問起來。「因為你是周恩來的弟弟!」周恩來目光炯炯地說,「你回去之後,江蘇省委、淮陰地委、淮安縣委要派人陪同你、接待你,既浪費了地方的錢財,還要耽誤地方上的工作。」恩壽不敢再說什麼了。只聽哥哥周恩來繼續說,「還是等爾萃放寒假回去完成這一任務吧。他媽媽在淮安,年紀又輕,春節回去探家,不會驚動地方領導。」周恩來這么一說,他還有啥辦法呢」!「文革」開始以後的情況大家都已知道了,坐了七年半不白之冤的牢獄。到他完全恢復自由後,又身患重病,探望故鄉的身體條件又失去了。周恩壽臨終前曾動情地向他老伴王士琴說:「我死以後,你們無論如何也要把我的骨灰送回淮安,在我老家後院,小時種過菜的地方深埋,讓我回到家鄉去看看……」

周恩壽的—生是既為生活奔波勞碌,也為革命奔走的一生。他投身滾滾的大革命洪流,並曾在革命洪流的風口浪尖上拼搏、戰斗。他雖後來被革命浪潮湧到了一邊,但他在哥哥的影響、教誨下,始終與中國的革命事業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應該說他是一個對祖國,對人民有過一定貢獻的人,也是一位一生坎坷的人。他生前的最後遺願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也體現著他對故土親情的眷戀和對家鄉的熱愛。誠如周恩來1965年7月5日在新疆石河子對另一位淮安老鄉所說的「一個熱愛祖國的人是沒有不愛他的家鄉的」。周恩壽的故鄉淮安,更理解他並期待著他的「葉落歸根」夙願的實現。

6. 電視劇海棠依舊中的泰國孩子是真實的嗎

您好,是真實的,海棠依舊中的人物都是有歷史原型的,這是部嚴肅的電視劇!

7. 海棠依舊劇中周同宇是哪位演員

《海棠依舊》電視劇中周同宇是演員王伯昭飾演的。

相關劇情:開國大典前夜,毛澤東、周恩來夜不能寐,二人在院子里暢談今後的發展。毛澤東說:我們從趕考到明天的開考,都是嚴峻的考驗,我們不做鐵錘,要做拔不掉的、永不生銹的鋼釘。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國大典圓滿落幕。蔣介石密謀暗殺行動,國民黨高級特務段雲鵬與魏凌元在北京一棟民房會面。

周恩來與弟弟周同宇(王伯昭飾演)一家齊聚在西花廳,周同宇想過繼一個孩子給周恩來,周恩來說這樣不好,對其他孩子也不公平。周恩來還對周同宇說:我會把你的孩子都當成是自己的孩子。

(7)周同宇擴展閱讀

王伯昭演藝經歷:

1986年在電視劇《西遊記》里飾演白龍馬人型。2012年,王伯昭與沈星浩、李寶能導演合作,出演電視劇《同在屋檐下》,劇中飾演洛銘。同年,與李璟、李東恆等青年偶像演員合作出演電視劇《鐵血男兒夏明翰》,劇中飾演章府老爺章炎。

2013年,王伯昭參演由導演馬功偉執導電視劇《更年期的戰爭》,該劇講述了一位從海外留學歸來的青年才俊任何與女強人母親之間的情感碰撞和摩擦。

2014年,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央視一套開播。該劇講述1976年-1984年這段重要歷史時期。王伯昭在劇中飾演榮毅仁

2016年在由陳力導演,孫維民主演的電視劇《海棠依舊》中飾演周同宇一角。

8. 周恩壽的個人軼事

周恩壽生於清光緒三十年二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904年4月8日。他出生後因皮膚稍黑,家裡人便順口喊他「小黑子」算作乳名,取學名恩壽,字同宇,也叫過桐宇。

1924年春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為覺悟社交通員。1925年受黨委派入北平宏達學院學習為掩護,做黨的地下交通和宣傳工作。

10月應周恩來、鄧穎超之託,陪同鄧母楊振德到廣州,進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在入伍生團的同班同學有林彪、文強、李運昌等,之後進入四期政治科。1926年隨軍參加北伐戰爭,任北伐軍總政治部宣傳大隊小隊長,總政治部勞資仲裁委員會代表。

1927年春任武漢郵電檢查委員會主任。1927年蔣介石「清黨」時,是「武漢中央軍校各期學生共同討蔣籌委會」執行委員,並在《討蔣宣言》上署名,後遭通緝。

(8)周同宇擴展閱讀:

周恩壽的—生是既為生活奔波勞碌,也為革命奔走的一生。他投身滾滾的大革命洪流,並曾在革命洪流的風口浪尖上拼搏、戰斗。

他雖後來被革命浪潮湧到了一邊,但他在哥哥的影響、教誨下,始終與中國的革命事業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應該說他是一個對祖國、對人民有過一定貢獻的人,也是一位一生坎坷的人。

他生前的最後遺願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也體現著他對故土親情的眷戀和對家鄉的熱愛。誠如周恩來1965年7月5日在新疆石河子對另一位淮安老鄉所說的「一個熱愛祖國的人是沒有不愛他的家鄉的」。周恩壽的故鄉淮安,更理解他並期待著他的「葉落歸根」夙願的實現。

9. 《海棠依舊》中周同宇在哪一集被隔離審查

王伯昭,在西遊記里演白龍馬龍王三太子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您,祝你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