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鄧文儀和鄧寶山是同一個人嗎
你好,鄧文儀和鄧寶山不是同一個人
鄧文儀(1906—1998),字雪冰,湖南醴陵縣浦口鎮人。1906年11月22日出生,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1924年任革*命軍排長,參加東征負傷。曾任軍校區隊長。
鄧寶珊(18*94-1968) 甘肅天水人, 原名鄧瑜。國*民黨的陸軍上將,曾任華北「剿總」副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鄧寶珊受中*共中*央、毛主*席的派遣,回到甘肅工作,先後任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長;曾選為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委*員會常*委,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受沖擊自*殺,後被平*反昭*雪。
『貳』 藍衣社的「四大金剛」、「十三太保」都是誰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軍統)「四大金剛」
分別是陳恭澎、趙理君、沈醉、王天木。
黃埔十三太保
1932年,蔣介石授意其心腹、黃埔軍校畢業生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務組織「中華民族復興社」(仿照法西斯特務組織義大利黑衫黨、德國褐衫黨,又稱「藍衣社」),由蔣介石核定幹事13人為該組織骨幹,被稱為「十三太保」。
人員有: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干喬、肖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
『叄』 《人間正道是滄桑》人物真實身份
《人間正道是滄桑》人物的真實身份:
1、楊立青:
楊立青是楊家老三,生性頑劣,屢惹禍端,自小與兄長立仁水火不容,在黃埔軍校接受了共產主義的思想啟蒙。經過艱苦的戰斗歲月,正直、真誠、樂觀的他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革命軍人。
2、楊立仁:
楊立仁是楊家長子,厚貌深情,綿里藏針,胸懷強烈的救國熱情投筆從戎,但服務於自命正統國民黨政權。最終,他隨國民黨政權退逃台灣。
3、楊立華:
楊立華是家長女,早早投身大革命的潮流,是國民黨內的民主派人士。她無意間將立青引上了革命的征途。
她精神上眷戀著共產黨人瞿恩。但主義之爭讓他們漸行漸遠她收養了瞿恩的兒子,終生未嫁,後隨立仁一塊兒前往台灣。
4、瞿霞:
瞿霞瞿恩的妹妹,堅定的共產黨員,立青的初戀情人。她是瞿恩的助手,在白色恐怖中被捕入獄,無論是在獄中還是出獄後,她都堅持開展革命工作,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卑不亢的斗爭。
5、瞿恩:
瞿恩堅定的共產主義革命戰士,黃埔軍校的教官,立青的人生導師和革命引路人;為了堅持信仰,他舍棄了愛情,為了保護革命,他犧牲了肉軀。
6、林娥:
林娥中共諜報人員,冷靜、細致,理性而不缺熱情。少年時代的她偶然介入立青的走火事件,留下了永恆的創傷,但也由此與楊家結下了伴隨一生的淵源。
7、瞿母:
瞿母是一個思想覺悟高尚的共產黨員,一個身具中國傳統女性美德的慈母形象。她一邊照顧著兒女的生活,一邊承擔通訊員的地下工作。
8、穆震方:
穆震方是黃埔三期六班學員,工人階級出身,資深的共產黨員,為人正直,敢作敢當。在復雜的斗爭環境中,他因發楊立青入黨未果而對其抱有成見,之後敢於直面錯誤,與立青並肩作戰。
『肆』 這人資歷比戴笠還老,復興社創始人,不承認自己是特務後來怎樣
在國民黨的特務組織中,中統和軍統是兩個繞不開的坎,這兩個特務機構,在抗戰時期曾經刺殺日偽,刺探情報,也為抗戰做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在和平時期,這樣的特務組織卻成為國民黨反動派刺殺民主革命人士的幫凶,留下了極其血腥的一面,比如軍統戴笠、毛人鳳等等,戴笠甚至被評價為是亞洲乃至中國近代史上最神秘的一個人物。
康澤的別動隊系統一度在國民黨內有著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在發展後期,還吸收了不少青年骨幹力量,在江西蘇區的時候,這個別動總隊曾帶來了重大的破壞,令當地老百姓恨之入骨,但康澤在解放戰爭中被俘以後,不認為自己的被動總隊是特務組織,我軍對於這個反共20多年的老特務,後來也寬大為懷,1963年康澤被特赦以後,也寫了不少回憶當年復興社時期的資料,1967年病逝,享年63歲。
『伍』 人間正道是滄桑各個人物原型
據媒體報道,一些觀眾對《人間正道是滄桑》的角色作出了與歷史人物的比較。
1、楊立青——是陳賡、許光達、肖勁光、鍾偉幾位人物事跡的結合。在上海特科那段經歷,參考了陳賡的事跡。在蘇區的經歷,參考了許光達的事跡。而解放戰爭在東北戰場和四野南下的經歷,則參考了肖勁光和鍾偉的事跡。
2、瞿恩——參考了瞿秋白的事跡。
3、楊立仁——參考了鄧文儀的事跡。
4、范希亮——參考了黃埔三期學員中出的國軍名將宋希濂、戴安瀾的事跡。
5、瞿母、瞿霞——參考了蔡和森一家包括蔡暢的事跡。瞿霞的獄中經歷參考了帥孟奇的事跡。
6、楚材——參考了陳立夫、陳果夫兄弟的事跡。
7、湯慕禹——參考了湯恩伯和杜聿明等人的事跡。
8、林娥——參考了紅色女特工張文秋、沈安娜等人的事跡。
9、董建昌——參考了程潛、唐生智等人的事跡。
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楊立青是考入的黃埔軍校第三期。而據史料介紹,黃埔軍校第三期是於1924年12月開學的。在第一次東征時期,黃埔軍校第三期學員編為入伍生總隊留校,分駐市區、黃埔、虎門等地,擔負當地的治安、勤務和警戒任務。在兩廣軍閥楊希閔和劉震寰發動武裝叛亂時,第三期學員奉命回黃埔長洲本島,配合回師的東征軍發動總攻擊,繼而又參加「六·二三」廣州各界聲援上海「五卅」慘案的反帝遊行。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遇刺後,第三期學員直接參與了監管與「廖案」有關的囚犯。1926年1月,第三期學員畢業,大部分被派遣到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所屬的第1、2、22師任職。這些學員在北伐戰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後來,第三期學員大多成為國民革命軍中的將軍。在抗日戰爭戰場上立下戰功的戴安瀾和王耀武,就是黃埔第三期畢業生中的代表人物。而第三期中的畢業生成為解放軍將領的極少,也沒有一位解放軍中將是黃埔三期的畢業生。本來黃埔第三期中共學員中出了兩位優秀的紅軍將領朱雲卿和吳光浩,可惜都英勇犧牲了,否則至少應該是授到上將的。可見,劇中的角色都是虛構的人物,沒有完全拘泥於歷史的真實,這是藝術創作所允許的。楊立青是如此,其他劇中人物也是如此。
但是,《人間正道是滄桑》的角色原型雖然沒有局限於歷史上的某一個人物,卻因劇中一位角色的人名與歷史上的一位真實人物名字相同,從而捲入了一場意外的糾紛。
在劇中,三期六班學員中有一個加入孫文主義學會的右派學生叫湯慕禹,此人堅定反共,後來一直在國軍中任職,直到遼沈戰役中化裝潛逃被抓獲。作為楊立青的同學,他與楊立青的私交不錯,並且還上船幫助打死押解瞿恩去南京的特務,救出了瞿教官,說明人品並不壞。但是,在劇中他畢竟是以右派學生面目出現的,在黃埔與左派學生打架,也想在軍中陞官。可巧的是,黃埔軍校偏偏還真有一個叫湯慕禹的學員,不過不是三期的,而是林彪的同期同學,也就是四期的學員。這位歷史上的真實的湯慕禹,1903年生於四川重慶巴縣,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參加過北伐戰爭。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1930年11月任紅六軍軍長,率部參加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斗爭。1931年3月,湯慕禹任紅三軍教導團團長,參與創建鄂西北革命根據地,後任紅二十五師師長兼獨立第三團團長。1932年10月,在湖北荊門半邊街戰斗中犧牲。湯慕禹是原巴縣地區犧牲的最高級別的紅軍將領。
在《人間正道是滄桑》播出之後,那位真實的湯慕禹烈士的後人看了劇情介紹大為不滿,因為在劇中「湯慕禹」竟然成了反派人物形象,容易讓人與已犧牲的紅軍戰將湯慕禹相混淆,進而對革命烈士的名譽權構成損害。因此,湯慕禹烈士的後人決定起訴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編劇、劇組及相關責任人,要求賠禮道歉、公開恢復湯慕禹的名譽和賠償精神損失。而《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編劇江奇濤的經紀人則表示,「小說就是小說,與歷史沒有關系」。
據查,黃埔軍校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學員中,只有這位來自重慶巴縣的學員叫湯慕禹。因此湯慕禹烈士後人認為,即使是編劇認為人名「純屬雷同」,也應及時澄清並承擔相應的責任。一位律師則認為,如果單純名字雷同還可以理解,但同一時期同一背景的雷同,烈士家屬可以要求劇組一方進行修改。
拓展資料
《人間正道是滄桑》是由張黎執導,孫紅雷、黃志忠,張恆,柯藍、楊雪主演的一部大型歷史正劇,通過1925年至1949年間楊氏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脈絡,將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大歷史主題與生動的人物、豐富的故事巧妙相融,集中展現了從黃埔時期的國共合作到共產黨戰勝國民黨、國民黨退逃台灣這一歷史時期波瀾壯闊的政治歷史畫卷,生動再現了歷史,由孫紅雷主演的楊立青也再現了我軍高級將領的傳奇風采。
劇情介紹
1925年,湖南省醴陵。退休軍閥、楊氏家族族長楊廷鶴膝下有三個子女:長子楊立仁、女兒楊立華以及小兒子楊立青。楊立仁與楊立青雖是親兄弟,但關系並不怎麼融洽。楊立仁受革命思潮感染,准備暗中行刺在湖南巡視的北洋政府要員。楊立青偷拿楊立仁的槍支玩耍,不料意外走火,使得刺殺計劃提前夭折。之後,兄弟倆先後前往廣州,各自發展找尋前途。
楊立仁通過楊家世交楚材介紹成為黃埔軍校的參謀教官,而楊立華早已是廣州國民政府的工作人員。楊立青憑借繪圖技藝順利地考入黃埔軍校。學習期間,楊立青將瞿恩視為人生導師,並對瞿恩的妹妹瞿霞產生了愛慕之情。此時,楊立仁已踏入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政治核心圈,參與了軍政機密。
在瞿恩等共產黨人的領導下,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艱難的取得了最後成功。不久「四一二」事變爆發,瞿恩、瞿霞等人遭到追捕。隨軍駐守上海的楊立青與瞿恩一齊秘密離開了上海,之後楊立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時楊立仁已是國民黨中統駐上海的情報長官,而他的對手恰恰是瞿恩、瞿霞和楊立青。楊立華結束莫斯科的學習回到上海後,作為國民黨內的民主派人士繼續為國民政府服務。楊立青與楊立仁之間經歷了數次正面交鋒,楊立華不願看到自家兄弟同室操戈,通過條件交換,要求瞿恩讓楊立青離開上海到中共的後方工作,瞿恩被迫答應了要求。
瞿霞在執行任務時,不慎被特務抓捕入了監獄,瞿恩接受黨組織上新派來的助手林娥,繼續開展地下工作。林娥出色的工作技能和特殊的身世吸引了楊立仁的注意。林娥巧妙地拒絕了楊立仁的愛慕表白,並和她的上級瞿恩秘密結成夫妻。由於叛徒出賣,瞿恩和林娥身份暴露,不得不拋下剛出生的幼子,輾轉去了中央蘇區。楊立華主動收養了他們留下的幼子,並取了名字叫費明。
反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失敗了,瞿恩不幸被國民黨軍逮捕,范希亮奉命對在黃埔的老師瞿恩行刑。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展開共同抗日的第二次全面合作,楊立青作為警衛人員隨中共談判代表團前往南京。
抗日戰爭爆發,楊立華安排楊家舉家遷往陪都重慶。楊立青作為八路軍的團長在抗戰前線奮勇殺敵,楊立仁則一直在諜報戰線上辛勤奮戰。在陝西延安,失去生育能力的瞿霞嫁給了楊立青的黃埔同窗穆震方,楊立青得知後心靈大受打擊。
楊立仁與林娥在重慶相遇,國共兩黨的情報人員再次配合偵聽日軍的電台。「皖南事變」後,楊立青受組織上委派前赴重慶保護情報工作的安全。楊立青與林娥在重慶完婚,但與楊立仁又一次在感情和事業上站在了對立面。
抗日勝利後,國共之間的內戰一觸即發,楊立青與楊立仁兄弟倆沒有在正面戰場相遇,但依然繼續著相互之間的較量。解放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楊立青也從軍工生產保障轉到了一線戰場。國民黨中將楊立仁回到了上海,准備和國民黨政權一起退逃台灣。公元1949年,在上海解放的前夕,楊廷鶴因為病重而去世,他一生所盼的家庭團聚的願望最終未能實現。
『陸』 鄧文儀的人物簡介
鄧文儀(1905年—1998年),原國民黨中央常委,台灣中國文化學院教授;湖南省醴陵縣(今醴陵市)人,1905年生於醴陵縣農村家庭;1923年上初中四年級時報名參加廣東政府軍政部長程潛創辦的教導營學兵連,投筆從戎,技身國民革命。
1924年初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一隊學習,在開學典禮上聆聽了孫中山的訓示,加入了中國國民黨,參加了到韶關隨侍孫中山的勤務工作;1924年底提前畢業,隨同黃埔軍校教導團參加東征討伐叛軍陳炯明的戰斗,曾負傷;1925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1月回國參加北伐軍,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師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代主任,授少將;1928年任總司令部侍從參謀;1931年起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秘書8年,參加發起新生活運動,曾獲寶鼎勛章;1931年冬,在蔣介石授意下,國民黨特務組織復興社成立,他又是復興社十三太保之一;1932年後,他積極參加蔣介石發動的「剿共」戰爭,曾主編《「剿匪」文獻》。
1935年被派赴莫斯科,任中國駐蘇聯大使館首席武官;1936年任三民主義力行社書記,參與處理西安事變;1938年調任成都陸軍軍官學校政治部主任兼委員長成都行轅政治部主任,授中將,主持訓練3萬名軍官和學員;1941年調任第三戰區政治部主任。
1944年任國民黨青年軍政治部設計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45年任軍委會政治部第一廳廳長,兩度赴新疆視察;1946年任中華民國國防部新聞局局長;1947年任國防部政工局局長兼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中央常委;1949年8月初,作為國防部政工局局長,曾奉蔣介石之命到湖南長沙勸阻陳明仁將軍起義,未果,匆匆飛離長沙;後去台灣。
1950年,任台灣國民黨省黨部主任委員。1951年任革命實踐研究院副主任、代主任。1952年起任行政院內政部政務次長6年,負責實施台灣土地改革及地方自治;1957年任行政院退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9年起任國防研究院講師10年;後任中國文化學院教授;曾獲香港世界大學頒贈文學名譽博士。
晚年深研道教,獲選台灣中國道教總會理事長;著有《游蹤萬里》、《台灣游記》、《農村訪問記》、《耕者有其田記實》、《黃埔精神》、《冒險犯難記》、《從軍報國記》、《民族復興記》、《青年、戰爭、革命》、《政治工作的經驗與教訓|》等文稿。
1998年7月13日在美國去世,享年93歲。
『柒』 鄧文儀的人物軼事
鄧文儀是黃埔軍校一期的所謂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曾是蔣介石的紅人。早在30年代蔣在江西「剿共」時期,鄧即任蔣的主任侍從副官,任何要人想和蔣見面都要事前通過他不可,其權勢之大,炙手可熱。蔣介石的侍衛張毓中也說:「當時的鄧文儀先生,寵信之專,權勢之高,少有出其右者,我常在機場、車站和重要場合中,看到黨政軍要員見到他,無不畢恭畢敬,行禮問候。」
據特務處幹部李邦勛回憶說:「原鄧文儀掌握的南昌行營調查課,也是蔣介石的特務組織之一,在1934年前同徐恩曾掌握的特工總部(中統前身)和戴笠掌握的特務處是鼎足而立,分道揚鑣進行反共反人民罪惡活動的,其分支機構亦遍布全國各都市。因為l934年7月南昌飛機場飛機被火焚毀,蔣介石以鄧文儀不能徹查據實報告,認為對他不忠,即於同年8月撤掉他的調查課課長職務,交由戴笠接替。」
張毓中則說:「據我們所知,領袖在秘密地准備對日抵抗,正設法增強軍力,尤其是空軍軍力,故命曾在德國留學深造、受德國統帥興登堡將軍所推崇的徐培根先生出任航空署長,凡重要航空事宜,因怕日人知悉,對我不利,都采偽裝或掩護手法,以避日人耳目。而這次起火,事出蹊蹺,領袖懷疑是日本間諜收買漢奸,縱火燒毀,以致損失慘重,嚴重的影響了我空軍戰力。誰知調查課調查的結果是意外失火,並無人為因素。領袖不信,命再認真徹查,結果仍如前查,領袖始終懷疑不信,就另命戴先生復查。戴先生果真不愧為特種工作奇才,竟於短期內查出失火真相,找到人證物證,證明是人為縱火,拘捕了有關人犯。領袖極為震怒,扣押了徐署長和鄧課長議處,並發表戴先生兼調查課長。」失掉南昌行營調查科並被監禁,對於鄧文儀來講,並不是災難。不久被放出來,派任國民政府駐蘇聯大使館武館,1936年回國,並被選為復興社書記。 然而,1936年西安事變後,蔣對鄧則視若仇敵,不但不願見他,就是有人提鄧之名,蔣也會大發脾氣。
因為,在西安事變中,一些蔣的親信怕被扣於西安的蔣投降,使政局發生變化,便主張炸平西安,犧牲蔣介石,另推何應欽為領袖,而鄧文儀即是其主謀者之一,待蔣被釋放回南京後,宋美齡向蔣言明此內幕;平時恨鄧之人,也對鄧落井下石。至此,蔣就把鄧當成眼中釘了。
鄧失去蔣的信任後如喪家之犬,東奔西竄,毫無辦法。他的心腹朋友賀衷寒、袁守謙、蕭贊育等也愛莫能助,不敢在蔣面前為他說情。 盧溝橋事變後,政訓處成立了抗敵宣傳委員會,聘請100多名委員,其中也有如郭沫若、葉淺予等民主進步人士。此會是社會組織,不是由蔣官方任命委員,而是由政訓處處長聘請,所以賀衷寒得以指定鄧為主任委員。
1937年冬,抗敵宣傳委員會遷至武昌美術專科學校後,很快便在無形中解散了。此時,國民黨政府又在武昌成立了一個訓練團,招收一批青年和幹部受訓,故須任命一上校政治總教官。對這一清苦的職務,多人不願赴任,惟鄧毛遂自薦,到處奔走託人找關系,一心想當總教官。一天,我問他,你去擔任訓練團的總教官,恐怕不太適宜吧?鄧說,只有這種起碼的工作,我在老頭子(即蔣介石)方面也許才能通得過。我如今和別人不同,只要有事做,總不愁將來沒辦法。後來,蔣知道了鄧的任命很有些不快,好在朋友們替他說情,說他願意痛改前非,戴罪立功,蔣也就沒說什麼。
鄧在訓練團任上校總教官,只穿軍服,見了將軍們就得行禮。團政治部主任孫伯騫原是鄧的部下,如今鄧要向孫「立正」、「報告」。同事們見後,在背後都笑話他。由於鄧的忍氣吞聲,守規矩,既勤快又無架子,再加上有賀衷寒等人的暗中支持,大家對鄧的印象逐漸好起來。
1938年,經賀等人的舉薦,鄧任中央軍校政治部主任。蔣未加反對。鄧上任後,招攬了不少名流學者;編輯出版了《黃埔周刊》、《黃埔季刊》、《黃埔叢刊》,自以為又可以為所欲為了。豈不知蔣對他余恨未了,在一次活動中故意讓他當眾出醜:同年秋,中央軍校十五期第一總隊在成都舉行畢業典禮後,蔣親自主持,蔣在大操場邊走邊巡視,鄧也跟在後邊。蔣驟然回頭對鄧說:「你處處跟著我走,是否覺得漂亮些?我不願意看到你這副嘴臉,你給我滾下去!」當時鄧在全校師生和眾多來賓面前受到如此奇恥大辱,真是無地自容,待典禮一完便立即氣沖沖地跑回家去了。
鄧的家在成都少城三條巷,妻子李白堅正因難產住院(幾天後就去世了),鄧因要陪蔣參加典禮而未與妻子見面,卻未料到蔣給他當頭一棒。鄧意外受辱,惱羞成怒,回家後痛哭流涕,決心用「軍人魂」劍自殺。恰巧當晚軍校教官袁覲賢邀我去看他,見此情形,百般勸說:校長不是別人,他對你愛極恨深,總有一天會回心轉意的。鄧氣憤地高聲說,我連王八都不如,還做什麼人!他呻吟了很久,氣也逐漸消了。次日,鄧照常到校辦公,一點牢騷也沒有。
『捌』 國民黨復興社十三太保是哪些人
十三太保為: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干喬、肖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
1932年,蔣介石授意其心腹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務組織「中華民族復興社」(仿照法西斯特務組織義大利黑衫黨、德國褐衫黨,又稱「藍衣社」),由蔣介石核定幹事十三人為該組織骨幹,被稱為「十三太保」。這十三人為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干喬、肖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
(8)鄧文儀擴展閱讀:
劉健群(1902-1972),原名懷珍,字席儒。早年曾任何應欽的機要秘書,後投靠蔣介石,被視為心腹。曾任軍事委員會政訓處處長,主持全國軍隊政工。1948年當選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1950年升任院長。1972年病逝於台北。
酆悌(1903-1938),字力余。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復興社成立後,任中央幹事會幹事,兼革命青年同志會幹事,後赴法考察軍事與警政。抗戰時,任湖南省政府委員兼長沙警備司令。1938年因長沙大火案被臨時軍事法庭判處死刑,被槍決。
曾擴情(1894-1983)原名朝笏,號慕沂。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國軍政訓系統負責人,黃埔同學中進入國民黨中委第一人。復興社成立後,被指定為監察幹事。1949年在重慶被解放軍俘虜,1959年獲特赦,定居遼寧本溪。1983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