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心本無一物
擴展閱讀
買轉板股票 2025-08-14 17:47:25
出現洪災買什麼股票 2025-08-14 17:44:43
股票看哪家信息全 2025-08-14 17:44:37

心本無一物

發布時間: 2021-10-08 17:43:35

Ⅰ 心中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哪裡染上塵埃?

該句出自六祖慧能創作的詮釋佛教教義的詩偈《菩提偈》。

原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譯文:

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只要性空,哪會有什麼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凈,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

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哪裡染上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機?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敦煌寫本《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弘忍知道後,「遂喚秀上座於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Ⅱ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心中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字面意思:菩提樹是空的,明鏡台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原文:

作者:惠能

年代:初唐

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原文解釋: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釋義: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

弟子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捻花微笑,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釋義: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

本來清靜,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2)心本無一物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詞語出處

1、此偈見於敦煌寫本《壇經》。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知道後,「遂喚秀上座於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於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後人以其主張「拂塵看凈」,稱之為「漸修派」。

而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也即主觀唯心主義對客觀唯心主義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鍵,被稱為「頓悟派」。

在《壇經》第二十節,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於惡;思量一切善事,使修於善行。」這是惠能「頓悟說」的基礎。在他看來,「愚人」與「智人」,「善人」與「惡人」,他們和「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從「迷」到「悟」,僅在一念之間。這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僅對中國佛教的演變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對於後來的中國哲學理論也有重大的影響。

2、禪宗故事--菩提本無樹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皆驚。五祖觀後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靜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舉手投足赫然而生,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菩提本無樹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慧能的意思"明鏡亦非台":你說心如明鏡台,其實根本沒有個台,若有個台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台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五祖擦偈:心本不生不滅,遇境似有境滅還無。心之所以有掛礙、有塵埃,只是因為,心對世界萬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會有煩惱,進而產生貪嗔痴,無法明心見性,得到真正的自在。要知道,世界上萬物都是終須敗壞的。

所以是虛妄的,不是永恆的,不應該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戀它。所謂萬物皆為我所用,並非我所屬。心無所住,無所掛礙,即是無心無塵。

五祖的意思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Ⅲ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心本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何解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的。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
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裡?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Ⅳ 心中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慧能的謁語。可現實世界中種種誘惑,處處塵埃;「心中無一物」的境界太高,還是神秀上人那句「時時勤拂拭 勿使染塵埃」更合適。

Ⅳ 心本無一物 卻值千金。 有誰知道是哪裡的一句話

佛家的話

Ⅵ 心中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出處:惠能《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白話翻譯: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凈,哪裡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凈,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6)心本無一物擴展閱讀:

故事《龍棘子的傳說》作者--苦痕

神鳥沒有出現,倒是遇上了一位老僧,老僧年逾古稀,慈眉善目,矍鑠有神,身著褐色衲衣,肩挎布袋,腳踏芒鞋,走起路來身輕如燕,雙方驚疑之間,還是老僧先說話了。「阿彌陀佛,能否看一看施主的念珠?」

「我不懂佛,自己串的,只是用來辟邪。」

「佛懂你,施主戴的念珠,似曾相識,傳說中記載是一種名貴的樹生長的,老衲為找這樣的菩提子,尋遍天下沒有找到,卻在龍山裡遇到了,這是難得的機緣,能否告訴老衲是什麼樹木?」

「這樹滿山都是,就是那種棘子果啊。」盧能順手指向最近的一棵。

「老衲都嘗過了,形狀、紋路都不對,請施主幫我摘點。」

「這個我也找不到。」

「敢問施主的是從哪棵樹上摘得?」

「說來話長…….」盧能把如何遇鳳、如何嘗果之事,一一道來。說完摘下串珠,遞給老僧。

老僧接過串珠,仔細的端詳一番,順手盤了起來,嘆道:「阿彌陀佛,自禮空王,終開法悟。佛人居佛地,佛地佛人居,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此乃神來法器,真正的東方菩提子念珠。」

「草民不解,還望示下。」

老僧還了念珠,摘下布袋,席地而坐,說道:「施主請坐。老衲以為智慧果必長在智慧樹上,菩提子必有菩提樹,始終悟不出道來,而看到這龍山棘子,聽了你的遇鳳嘗果,如醍醐灌頂,菩提莫問出處,智慧在於頓悟。」

「大師的意思是菩提本無樹,下下人也有上上智。請問大師,神鳥說的開心性,惠者自能,又是何意?」

老僧一聽,此人出語不凡,心裡先是驚異!隨後說道:「這個,老衲只能說是禪意了,惠者大徹也,可以教化,可以度人,可以識人。能者大悟也,只能心領,可以度己,可以識己。」

「神鳥的意思是…讓心進入佛境。」

Ⅶ 心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六祖慧能的偈子,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是指智慧,明鏡比喻心的境界,這兩個都是思維覺察的狀態,也就是「心」,而不是可捉取可言說的物,而樹和台都是物質實相,所以說不是樹、不是台。本無一句另有版本是「佛性常清凈」,其意一樣,只是本無這個版本更流行。本,是指本心的覺性,是眾生皆具的清凈真心,是最初的本覺最簡單純朴的種子,未經任何外物干擾和誘惑,所以說本來無一物。這個物是指外物,而不是指自己不存在,所以說何處惹塵埃。塵埃是指心對外界虛幻五蘊的執著。

Ⅷ 心本無一物,何處若塵埃是什麼意思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台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Ⅸ 心本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台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