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儺面具和京劇臉譜的區別
儺面具是古老的巫術祭祀的形式道具,是土家族群在進行儺戲時使用的一種假面具。儺面具造型生動、姿態各異、誇張樸拙、色彩濃烈,其厚重的顏色、粗獷的風格是民間彩繪藝術中具有鮮明個性的表現形式。探討研究儺面具中顏色配伍方法與色彩語境的形式審美價值,對現代設計色彩應用具有借鑒啟迪的意義。
英文摘要:Nuo mask is a form of ancient witchcraft ritual items,is a group of tujia in exorcising using a mask. Nuo masks, vivid, beautiful gesture, exaggerated piao zhuo, strong color, its heavy color, bold style is folk art form has a distinct personality. Color compatibility method in studying the nuo masks and context in the form of aesthetic value, color color application of modern design with reference to the meaning of enlightenment.
儺面具是土家族群在進行儺戲時使用的一種假面具。儺戲,即儺壇戲,土家人稱之為「儺願戲」、「儺堂戲」,或還壇神。儺堂戲融巫術、原始宗教和戲劇為一體,成為一種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儀式戲。在土家人生活的區域,廣泛流傳著這種古老的巫風祭祀的表演形式,這些儀式活動就逐漸演變發展成土家族儺堂戲,形成了以儺儀、儺戲、儺舞、儺技為主要形式的儺文化。
關鍵詞:儺面具 儺戲 色彩
一、儺面具文化性與藝術性
「儺」是一種世界性的歷史悠久的泛文化共同現象,是一種中國民間很遠古的巫術文化,也是一種古老的宗教文化現象。看似怪誕甚至不甚美觀的儺面具,為何可以流傳至今,在儺面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和意義?
從語義學的角度,網路釋義:驅儺的儺形聲從人,從難,難亦聲。「難」意為「哀鳴之鳥」、「就擒之鳥」,引申為「不能動彈」、「被束縛」、「被困住」。「人」與「難」聯合起來表示「用法術使危害人類的妖魔鬼怪不能動彈的人」。其本義:咒魔術士
Ⅱ 儺文化的面具種類
儺是中國遠古時期全體成員參加的驅疫逐邪的巫術祭祀活動,是中國各民族先民共生的文化現象,人們慣常以巫儺稱之。
面具在儺事活動中佔有突出的地位,是神靈的憑依之物,時神祇的具象化。
中國是世界上面具歷史最悠久,流傳最廣泛,內容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及至今天,面具仍以鮮活的形象流布於中國的24個省、自治區的39個民族中,構成世界面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少數民族的面具更以形制的多樣,造型的豐富,內涵的深邃,豐富了中國乃至世界面具文化寶庫。
中國少數民族面具,以其多元性和無可比擬的原生態及次生態,展現了中國本元文化的神韻,展現了面具的五種文化功能。 用於禳災祈福為目的的宗教活動。神職人員在跳神活動中佩戴面具,並藉助其它法器,舞之蹈之,驅邪納吉,祈求人壽年豐。
跳神面具包括新疆、內蒙古、黑龍江、遼寧、吉林信仰薩滿教民族的薩滿面具;廣西、廣東的少數民族的師公面具和貴州、湖南、四川、湖北、雲南的少數民族的儺堂、端公面具等等,可謂洋洋大觀。 用於人自身的各個生命歷程,包括誕生禮、命名禮、成年禮、婚禮、喪禮等各種儀式。
現今主要流不於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瑤族成年禮用的「度戒」面具;彝、哈尼、土家的婚禮面具;基諾、佤、景頗、布依、壯、彝、納西、苗等民族的喪禮面具,以喪禮面具運用為多。 用於年節賽會、歲時祭祀以敬天祈年。演變至今的以假面、假形舞樂同慶共祭的盛會,依然表現了濃厚的迎神祈福的宗教色彩。
節日祭祀面具,展現了中國少數民族面具的不同發展層面,以及面具功能由娛神到神人同樂,至娛人的演化軌跡。面具在形制、造型和材質方面也顯現多元性。如哈尼族葉車人的棕披、筍殼、毛皮面具;土家、壯、苗等民族的草人假形;藏族小牛犢畜頭面具;彝族得紙扎、紙漿、木雕面具;白族、傣族的紙、布裱及牛皮面具,以及朝鮮族極富誇張的木雕面具等。 分為儺戲面具和藏戲面具兩大系列。
儺戲面具包括廣西壯、瑤、毛南等民族的師公戲面具;湖南、貴州等地的土家、苗、布依、侗、仡佬等民族的儺堂戲面具;湖南、四川等地土家族陽戲面具;以及貴州布依族、苗族的地戲面具。而貴州威寧彝族的「撮泰吉」保留有許多原始儺文化的特徵和信息,為准戲劇形態。其面具也具有本原文化的質朴風格。
藏戲面具流布於西藏、青海、甘肅、四川等藏族地區,以白面具和藍面具為代表,顯現了雪域高原文化的特色 。《甘肅儺文化研究》(胡穎、蒲向明等著)有白馬藏族儺面具的特徵情況。
以上兩類戲劇面具按其角色造型,可分為鬼神面具、動物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面具材質以木為主,兼用竹、布、紙、毛皮等。此類面具沉積了各個歷史階段的文化特徵,成為中國面具文化中的珍品。
概言之,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中國少數民族面具積淀了宗教、民族、民俗、藝術等多種內涵,展現了東方審美的意趣和理想,是中國面具文化的瑰寶。
Ⅲ 貴州儺面具與其他攤面的區別
貴州儺面具是罩在頭額部位,表演者眼睛是透過蒙在下巴處的黑紗觀察周圍環境。而其他儺面是罩在臉上,眼睛是透過面貝正常眼睛部位或下眼皮部位觀察周圍環境。
貴州儺面(上圖)
其他攤面(下圖)
Ⅳ 湘東儺面具的藝術特色
為香樟木所雕的萍鄉儺面具在製作時,大都加上油漆彩繪,刻劃出粗獷樸拙、庄嚴華麗的藝術形象。儺面造型大都以古名人為原形,對角色的性格注重了深層刻劃,形象各異,栩栩如生。
湘東儺面具的雕刻技藝有唐代雕法和宋代雕法之分,唐代雕法比較粗陋,宋代雕法比較精細。現存湘東儺面具雕刻技法在清代時由湖南傳入,在湘東已傳至三代,主要是宋代儺面雕刻技藝。用這種手法雕刻的面具風格古樸細膩,工藝復雜講究,現今的傳承人能夠雕刻440隻完整的宋代人形儺面。儺面具的造型、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劃。雕刻藝人用誇張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按面具性格要求,以刀代筆,綜合浮雕、透雕、圓雕、線刻等技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眾神形象,無一相同。盡管儺面具被賦予了復雜而神秘的種種宗教和民俗的含義,但它本身就是一種造型藝術,遵循著它自身的藝術規律與原則。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儺面具的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異。其表現手法主要以五官的變化和裝飾來完成人物的剽悍、兇猛、猙獰、威武、嚴厲、穩重、深沉、冷靜、英氣、狂傲、奸詐、滑稽、忠誠、正直、剛烈、反常、和藹、溫柔、妍麗、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從戲劇角度講,面具具有藝術代言體的功能,什麼角色一般佩戴什麼面具都有講究。同時,各種千姿百態的面具造型一經展示,便讓人獲得無窮的藝術美感。剽悍之美、兇猛之美、猙獰之美、剛烈之美、英氣之美……無不顯示其中。
面具雕刻藝人被稱為處士,專職雕刻面具。在儺文化圈子裡的人們的意識中,面具是神靈的象徵和載體,如何對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約定俗成的各種清規戒律。製作時,在面具頭頂後鑿刻的小方洞中,放茶葉,燈芯草,稻穀、葯物等,以油膏密封稱為安腹藏。還要殺雞取血塗抹面具,給額頭和眼睛 開光後,據藝人說,面具才成為有生命力的神靈。取用面具要事先舉行開箱儀式,存放面具要舉行封箱儀式。又如不讓女人觸摸面具,不讓女人佩戴面具,面具的製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靈已經附體,不得隨意說話和行動。
Ⅳ 儺面具是哪個民族的
儺面具:源於遠古的中原祭祀,只是一種驅鬼除邪儀式。宋代是儺面具發展的時朝,從北宋末年它們與江南少數民族圖騰崇拜、傳統祭祀相結合,形成了內容廣泛的面具文化。目前使用儺面具的少數民族有苗、土家、瑤、壯、侗、水、京、布依、仡佬、毛南族等。
Ⅵ 請教有關儺面具的知識和問題
我覺得是儺舞的面具 儺【nuó】舞,又叫"大儺"、"跳儺",俗稱"鬼戲"或"跳鬼臉"。它淵源於上古氏族社會中的圖騰信仰,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廣泛流傳於各地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蹈,是儺儀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間表演。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配戴形象猙獰的面具,裝扮成傳說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邊舞邊"儺、儺……"地呼喊,奔向各個角落,跳躍舞打,搜尋不祥之物,以驅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現存儺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貴州、廣西、山東、河南、陝西、湖北、福建、雲南、廣東等地,各地分別有"跳儺"、"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稱謂。
這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一般有兩種表演形式:一種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頭戴面具如冠,身著獸皮,手執戈盾,口中發出"儺、儺"之聲。另一種由十二人組成,每人朱發畫皮,手執數尺長的麻鞭,甩動作響,並高呼各種專吃惡鬼、猛獸之神名,起舞時各有音樂伴奏。
Ⅶ 儺面具在儺戲中起什麼作用
中國的儺祭和儺戲具有悠久的歷史。伴隨儺祭而產生和發展的儺戲面具,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多年來一些地方已出土和發現了不少屬於遠古、上古、中古、近古的儺戲面具實物和面具圖像,發現近代以來的儺戲面具的實物則更為豐富。無論是儺祭活動還是儺戲演出,儺戲面具都被賦予了神秘的宗教與民俗含義。在儺文化圈子裡的人們的意識中,儺戲面具是神靈的象徵和載體,如何對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約定俗成的各種清規戒律。
Ⅷ 儺面具的簡要介紹
儺面具是儺文化中儺祭、儺儀中使用的道具,是較為原始的面具造型,是原始的圖騰再現,是祛災納祥地吉祥象徵,是自遠古時代以來人們的重要精神力量。儺面具經歷了從原始神靈崇拜到娛神、娛人的類型變化,具有宗教藝術的品位和民間藝術的特徵。儺面具根植於民間,凝聚了世代民眾的審美情趣,更反應出人的一種本質力量,許多儺面具堪稱藝術精品,面具特徵或寫實、或抽象,粗獷猙獰。它不僅驅鬼.避邪,而且祈福佑吉、除病滅災、鎮宅、求子、興旺,給商業帶來無限生機等等,多姿多彩的儺面具藝術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博物的標志,文化的象徵 。
Ⅸ 儺面具的來歷
七百多年前,田凼院羅大伯家修建一個祭堂,請來了兩個木匠師傅做工,羅大媽心地善良,古道熱腸,木匠師傅在修祭堂時,受到羅大媽的熱情款待。
人心都是肉長的,兩個木匠見羅大媽茶飯周到,待客熱情,思謀著報答他的恩惠,因此,工余時,兩個木匠師傅用水筒樹雕了一對獅子面具和一個小獅子面具,並傳授羅大伯一套七十二課的儺舞功課。
獅子面具做工精細,形象誇張,頗似人形。雄獅面具的眉毛彎一些,雌獅面具的眉毛直一些,小獅面具形狀小一些。
祖傳七十二課儺戲,傳到我時只有36課了,主要是表演兩只獅子拱被、打扮、洗臉、捉仙(調情)、交配、懷孕、生子、舔子、再打扮的過程。
儺頭獅子舞,一般在辟邪和上元節表演。我帶著儺舞班子到新化、隆回等地表演過,這是一種很受群眾歡迎的帶有宗教色彩的民間舞蹈。
Ⅹ 請問「儺面具」日語如何翻譯
第一個字是啥意思。是跟「假」一個意思?
你問的意思是把這個「儺面具」,翻譯成日語?
因為日語沒有「儺」這個字。
如果一定要翻譯的話可以是:儺のマスク,或者儺の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