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南方周末已死
擴展閱讀
買10塊錢的股票 2025-08-14 05:29:53
三星屏幕疊層 2025-08-14 05:03:56

南方周末已死

發布時間: 2021-10-08 19:38:29

⑴ 詩人已死 誰說的

這是網路推薦的現當代100名傑出詩人名單:
20世紀20年代::徐志摩聞一多李金發穆木天馮至海子*
20世紀30年代:林徽因戴望舒李廣田艾青卞之琳何其芳南星辛笛覃子豪紀弦*
20世紀40年代:王佐良陳敬容杜運燮穆旦羅寄一鄭敏唐祈袁可嘉牛漢屠岸*
20世紀50年代:周夢蝶羊令野方思餘光中洛夫羅門蓉子瘂弦昌耀林泠*
20世紀60年代:鄭愁予任洪淵楊牧葉維廉食指*
20世紀70年代:江河北島芒克多多舒婷劉自立嚴力楊煉梁小斌顧城戴望舒*
20世紀80年代(上):周倫佑於堅翟永明王小妮歐陽江河 廖亦武 孫文波呂德安韓東駱一禾*
20世紀80年代(下):孟浪陸憶敏陳東東萬夏楊黎張棗李亞偉西川海子艾克小海何小竹於小韋*
20世紀90年代(上):馬永波譙達摩臧棣伊沙余怒戈麥藍藍桑克西渡楊鍵徐江*
20世紀90年代(下):孫磊木朵康城朵漁胡續冬巫昂廖偉棠沈浩波呂葉馬蘭葉千華龐培宋非楊小濱馮志亮章平*
21世紀初十年:思魔浪子阿斐蘆哲峰董非鄧月亮風輕揚舒子原郁顏王朝東南岩子樂山水情人若荷·影子 餘子愚鄭小瓊李富平茱萸青空丑乙張培亮董坤鵬

⑵ 邊疆研究中心研究員是抄襲還是剽竊

昨日,又一場抄襲事件在網上火了。這回被指責抄襲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劉鋼。
不過讓網友們驚嘆的是,劉鋼竟稱「我承認那篇文章就是剽竊了,又當如何?我還不信邪了。」還問別人「什麼是臉」,最後還說藉此做了個「語言暴力的社會實驗」。
社科院研究員被曝原文照抄
7月8日,劉鋼在科學網自己的實名博客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瘋狂的天堂手術》的文章,探討「換頭術」的技術和倫理問題。
10日,日本東京大學外科博士勿怪幸在微博稱,劉鋼的這篇文章全篇抄襲了自己7月2日發表在《南方周末》的原創文章《換頭術,最大的難點在哪裡?》。
勿怪幸的微博是這樣說的:「科學網的這位劉鋼博士,這樣做也太不像一個科學人該做的吧。完全盜用我的文章,又假模假樣地把一些段落順序變動一下,然後裝出一副自己寫的文章的樣子來。做科研的要這樣也太讓人輕視了吧。堂堂正正署上原作者名有那麼難嗎?」
網友對比兩篇文章發現,文圖基本一致,不少網友紛紛指責劉鋼抄襲。
公開資料顯示,劉鋼,1954年出生,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勿怪幸原名呂洛衿,科學作家,東京大學外科博士,曾多次在《南方周末》發表文章。
「謝謝啦,惡名也是名嘛」
10日下午,劉鋼在自己實名認證的微博上承認抄襲了勿怪幸的文章,並在該篇博文題目前加上轉載二字。本來以為此事就此告一段落,但沒想到的一幕發生了。
劉鋼接下來的態度令人匪夷所思,他稱自己的臉就是厚、人至賤則無敵是真理……
瞧瞧劉鋼在微博上都說了啥話:
「這回我可出名了。好名不出門,惡名傳千里。我這回算是出了不大不小的一次惡名,也是不錯的經歷。」
「道歉了呀,可大家還是不依不饒,我只好陪大家繼續玩玩啦。」
「謝謝啦,惡名也是名嘛。」
「不用替我擔心,我吃財政飯,納稅人給我發餉。」
不少網友開罵,稱再次被刷新了抄襲的定義。也有網友懷疑劉鋼是不是被盜號了。
之後,劉鋼將當天發的微博全部刪去,還關閉了評論功能。當天19:29,他又發了一條微博:「數小時之內,有500多萬條暴力語言噴向我,感到很愉快。這次的測試讓我感受到心靈脆弱者無法承受壓力的原因。奉勸各位洗洗睡吧,關燈吃面,明天關注股票,願大家發財。」
自稱是「語言暴力試驗」
劉鋼說,之所以有這種態度,是因為已經對抄襲進行了道歉,而網友依然不依不饒。
另外劉鋼還說很多人罵他是覺得新奇好玩,他還說自己抄襲文章是個人行為,不是科研文章也沒有商業目的,而且他的行為和自己所供職的單位無關。
「劉鋼老師說這次事件是一次語言暴力試驗,您這是替原作者宣傳啊,功德無量!」劉鋼的辯解遭到網友的嘲笑,還有網友提醒劉鋼,「周末股市休市」。
還有網友說:「雖說看熱鬧的不嫌事大,但還是善意地提醒一句,劉老師,錯就是錯,與年齡無關,與輩分無關。現在正式道歉還不晚。」
抄襲者底氣何來
近年來,抄襲事件頻發,但相關處罰太輕,很多都不了了之。
就在1個多月前,復旦大學也出現「抄襲門」。當時,復旦大學110周年校慶官方宣傳片,被指抄襲東京大學2014年宣傳片。引發社會極大爭議,有評論稱:「如果大師已死,學風不存,談何百年,有何可慶?」
經過多番辯解後,復旦大學通過其官方微博「真誠致歉」,表示要調查並追究責任。1個多月過去了,也未見新的進展。

還有去年的北大女博士抄襲事件。當年8月,學術期刊《國際新聞界》曝光北大歷史學博士於艷茹論文大段抄襲1984年其他人的論文。今年1月10日,北大通報撤銷其博士學位。
不過,《國際新聞界》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力丹獲悉處理結果後表示有些意外,認為在國內這樣的學術環境下,處罰過重。於艷茹不服提出申訴。於艷茹說那不是抄襲,只是學術失范。她在文章開頭兩次引用了那篇文章,並註明了作者名字、著作名字。
發稿前,記者發現劉鋼又將當天他發的最後一條微博刪了。 (據《成都商報》、《新京報》等)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⑶ 古人結婚男方祖母已死回門貼上怎麼落款

人結婚《南方周末》意思回沒人貼著誰是嗯孫子某某某校。

⑷ 《南方周末》和《讀者》的刊號分別是多少

南方周末:主管、主辦:南方報業傳媒集團 出版周期:周報 出版日期:星期四 國內統一刊號:CN44-0003 郵發代號: 45-36 定價:3元
讀者:郵政編碼:730030 國際標准刊號:ISSN 1005-1805 國內統一刊號:CN 62-1118/Z 國外發行代號:M1161 國內郵發代號:54-17 定價:4.00 元

⑸ 凈界傳媒做過哪些案例

無論是寫評論還是簡答題,豐富的案例素材都能為答案增色加分
2019年,《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出台、《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修訂發布,顯示了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對社會道德及傳媒職業道德建設的高度重視
同時,從年初的《甘柴劣火》引發「洗稿」討論到歲末對《南方周末》「不寒而慄的愛情」報道的爭議,2019年傳媒倫理熱點事件頻出、引發熱烈討論
正說明我國傳媒環境快速變遷的過程中,新技術、新主體、新實踐帶來了諸多傳媒倫理新問題,因此亟需深入研討,促成共識,型塑規范
1-《甘柴劣火》再引「洗稿」之辯
【事件】
1月11日,微信公眾號「呦呦鹿鳴」發布的《甘柴劣火》一文,遭財新傳媒記者王和岩質疑:「作為爆款文章可以根本不用采訪,不花任何成本,不冒任何風險,利用付費閱讀壁壘,就可以攢吧攢吧炮製出爆款來。」王和岩的批評引起不少媒體同行的聲援,指責「呦呦鹿鳴」涉嫌「洗稿」。
騰訊微信隨即撤銷了《甘柴劣火》的原創標記以及「呦呦鹿鳴」公眾號的原創標記和打賞功能。
對此,《甘柴劣火》作者、「呦呦鹿鳴」公號負責人黃志傑聲明說,超過一萬字的《甘柴劣火》是呦呦鹿鳴獨創的、原創的,呦呦鹿鳴也是一個真正的原創公眾號。
2-網路為「百家號」引流凸顯搜索引擎「隱形霸權」
【事件】
1月22日,微信公眾號「新聞實驗室」發表方可成的文章《搜索引擎網路已死》指出,近半年來通過網路搜索的結果,第一頁基本有一半以上會指向網路自家產品,尤其頻繁出現的是「百家號」。「百家號」內容包羅萬象,質量堪憂。
次日網路官方進行回應表示:目前網路搜索結果中,百家號內容全站佔比小於10%。
鑒於網路以「全站佔比」回應「第一頁搜索結果」的指責,上觀新聞使用12520個搜索熱詞在網路搜索上進行了測試,返回結果顯示,50.3%關鍵詞在第一頁有一半以上的結果指向了網路自家的網站,這其中有59.3%指向百家號。
魏武揮認為,在此事件中,網路扮演了流量分配者的角色,操控了人們能夠看到哪些內容,同時也從流量分配上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因此應該對導流內容承擔「主體責任」,加強審核。
3-「寒門狀元之死」顯現煽情主義傳播危害
【事件】
1月29日,「咪蒙」旗下微信公眾號「才華有限青年」推送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引發關注。
文章講述了一位出身貧寒卻努力上進的高考「狀元」,堅持道德原則在生活中卻屢屢受挫,最終因病早逝的故事。文章使用了紀實的筆法,並在文末聲明為了保護隱私,隱去了主人公真實的學校、姓名等。
「寒門狀元」故事的真實性,很快遭到網友們的質疑。對此,「俠客島」微博評論說,「你的焦慮倒成了他人的生意經。這種虛假故事熬出的『毒雞湯』營銷是不是情感欺詐?」
2月1日,「咪蒙」團隊發佈道歉信,2月21日,「咪蒙」及「才華有限青年」微信公眾號及各大媒體平台賬號注銷。

⑹ 袁崇煥為什麼而死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1] )。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都之圍後,魏忠賢余黨以「擅殺島帥」、「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劍橋中國明代史》稱:「他(崇禎)相信了謠言,於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殺了他最有才能的將領袁崇煥。」
袁崇煥的事跡、評論幾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時期歷史記載十分混亂,即使是與其耳目相關的人,其恩怨糾葛也尤其復雜。其中,主要爭議的集中點是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被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學者之一的朱舜水參加過「反清復明」的活動,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里,將袁崇煥稱為「賣國賊」, 明末將領徐石麒也認為,袁崇煥表面上主戰,而實際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殺毛文龍的方式取信於清廷。 清朝學士張廷玉在撰寫《明史》時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妄殺」,計六奇在《明季北略》里認為袁崇煥雖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條罪狀殺毛文龍,如同秦檜以十二道金牌殺岳飛一樣。
葉恭綽等人給毛澤東的書信及毛澤東的回復
清乾隆皇帝覺得袁崇煥的死值得憐憫,民國初年,梁啟超在《袁崇煥傳》中對袁崇煥大加贊賞,認為他是能影響國家安危、民族興亡的人。1952年,北京市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城市建設時,葉恭綽等聯名上毛澤東,請求保護袁墓,毛澤東在回復中稱袁崇煥為「明末愛國領袖」。
袁崇煥因為行事作風的問題,曾經讓器重他的孫承宗大為震怒, 擒殺毛文龍也是袁崇煥擅自主張。他的同事王在晉認為袁崇煥雖然死於國法,但是他的功勞不可淹沒, 但同時,他也認為袁崇煥的死是自取滅亡。

⑺ 張愛玲的小說《小團圓》 《易經》 《雷峰塔》 有沒有什麼聯系

《雷峰塔》描寫了張愛玲從4歲到18歲的少女時代,寫到父親迎娶後母,後母挑撥父女關系,將女主人公琵琶監禁閣樓,以弟弟的病死告終;《易經》則專注描寫女主角18歲到22歲的生活,以香港淪陷,女主人公離開香港返回上海收尾。這兩部英文小說加上用中文寫成的《小團圓》,完整地展現了張愛玲的人生,媒體稱為張愛玲自傳三部曲的「大團圓」。張愛玲在1966年的一篇英文文章中,表達了寫作《雷峰塔》的初衷:「這本小說就是寫給美國讀者看的,她努力接近美國人的閱讀習慣。」《雷峰塔》和《易經》原屬同一部小說,因為篇幅過長,分拆成上下兩部。作品完成後,由於遭到書商拒絕,對美國市場充滿期待的張愛玲心灰意冷,將書稿鎖進抽屜,一鎖就是四十多年。譯成中文的《雷峰塔》和《易經》總共約60萬字,評論界和讀者看到的卻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張愛玲。說熟悉,是因為《雷峰塔》的故事和多處細節曾經在散文集《私語》和《對照記》里出現過,在張愛玲的其他小說里也有過片斷描寫;陌生,則是蒼涼犀利的張愛玲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行文循規蹈矩、不無刻板的張愛玲。《小團圓》的失望之後,評論界對《雷峰塔》和《易經》的評價持續走低:「用英文說中國民間故事格格不入,一向擅長說故事的高明手法竟全不見了。」「她只是用另一種語言述說同一個故事,沒有太多新意。」哈佛大學教授、現代文學評論家王德威曾受香港大學出版社之邀為英文版的《雷峰塔》和《易經》寫前言,他認為這兩部小說是「很尷尬的英文作品」,但同時也肯定了這兩部作品出版的積極意義:「每一次張愛玲的出土的確是要改變我們對張愛玲的認識,而且間接地改變了我們對現當代中國文學史書寫方式的認識。」王德威還從這兩部作品中看到了張愛玲重復書寫與雙語書寫的美學價值。在《雷峰塔下的張愛玲》一文中,王德威寫道:「從散文到小說、從自傳性的《流言》到戲劇化的告白,穿梭於中英文之間的張愛玲幾乎用整個一生反復講述《WhataLife!》的故事。」正因為張愛玲反復重述生命中最隱秘的創傷,並束之高閣,才有了今天已經死去的張愛玲始終以在世作家般的面貌出現。她的遺作接二連三出土,王德威把這個現象歸功於宋以朗,稱之為「生者和死者之間的合作」。《張愛玲私語錄》出版之後,《張愛玲書信全集》也將於近期出版。張愛玲的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還將推出怎樣的張愛玲「新作」,也許比張愛玲的作品本身更值得期待和猜想。說不完的張愛玲還要繼續說下去。大法師宋以朗的文化鬼話南方周末:張愛玲已經不在世了,但她依然不斷有新作問世。你以前說過,張愛玲最好的作品在1940年代就已經完成了。現在看到這兩部作品,要修正這種說法嗎?王德威:她的作品層層出現,讓我們理解到更豐富、更有人間煙火味道的張愛玲。她居然也寫出了不很理想的作品。她後來很多作品不願意發表,無論因為品質或個人生命情景的考量,你突然了解到,作家自己的這種躊躇和猶疑。也可能還有自知之明,知道作品不如過去好,這些都納入我們的考量。後面作品不好,不必非要說得好得不得了。文學史本來就沒有定論,尤其文學史是一個虛構的歷史。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文學史?這是一個吊詭的詞。張愛玲特別有趣,彷彿我們的祖師奶奶在哪一個地方操作,真的是把整個的時間順序都弄反了。她活著的時候,我們以為她不見了;她死了以後,又源源不斷地回來。所以魂兮歸來,我用鬼魂的意象,真是有所為而為的。每一次張愛玲的出土真是很可怕,的確要改變我們對張愛玲的認識,而且間接地改變了我們對現當代中國文學史書寫方式的認識。「大法師」是宋以朗,他不斷地作法,像靈媒一樣,掌握了各種各樣的資訊,每天晚上在一個神秘的小房間里,一盞孤燈,不斷地挖掘、拼貼很多斷簡殘篇,最後歸攏拼湊起來,是生者和死者之間很驚人的合作過程。宋以朗在這個位置上,參與著文學神話的創作,他在招魂,或者用更確切的話來講,是文化鬼話的創作。張愛玲的這種魅力,讓我們眼界為之一寬。文學史上我們太習慣給每個作家定論,歷史上我們也太習慣給人物「三七開」、「四六開」,大到蓋棺論定。現在有一個最好的例子,蓋棺而不論定,還原了文學史本身最不可測,虛擬、虛構、鬼魂的那一面。南方周末:不同意見也說,張愛玲不斷被拿出來並非是最好的作品,違背了張愛玲的本意,是出版商的逐利。王德威:這一點我同意。但這是文學史風險的一部分。很多人已經講過,卡夫卡過世之前,希望他的作品全部不要發表。但是後來發表了,出現了一位作家,真的是身後才有大名的。張愛玲這個事件再一次說明問題的症結,就是所有權的問題,放在文學史和出版史的觀點來講也是很有趣的話題。台大外文系的學者張小紅寫信嚴厲批評了宋以朗以及皇冠出版社。既然已經有白紙黑字,不管是哪個時期的白紙黑字,張愛玲已經表明意願。出版是對張愛玲最大的不敬,所以最大的抵制是拒絕看《小團圓》。我們的意志都很不堅定的,《小團圓》出版,馬上飛奔去買一本來看。拉鋸戰里牽扯到什麼是作者、什麼是版權的問題,延伸到後現代的觀點———作者已死,或者從來就沒有作者,從羅蘭·巴特到米歇爾·福柯這一系列的評論者會講的。既然如此,張愛玲有沒有身後的問題,或者有沒有出版義務,就不在話下了。回到出版機制的操作,當然是大家很熟悉的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事件,可以好好地思考,不見得只是一個閑話,或者誰是誰非的問題。

⑻ 趙氏孤兒在線觀看 趙氏孤兒qvod 趙氏孤兒電影在線觀看

然而我發現我錯了,陳凱歌勾勒的不是歷史,而是搭的積木,電影從始至終都被無端設計著,為每個人物的所為尋找著借口。表面上看似

乎是四平八穩、不過不失,而實際上則是綁手綁腳靈氣盡失,在中國大片日趨模式化的年頭,陳凱歌終於能夠褪掉學者的「畫皮」而露出一個投機工匠的本來面目。毫無想

象力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弊病,這甚至遠遠超過了其中邏輯的不合理——不管是深藏在內的,還是可以一眼望穿的,據說這是因為「兩個編劇」沒完成「無縫對接」,借口總能找到,卻掩蓋不了這部電影平庸的底色。

倘若《霸王別姬》算是栩栩如生,《荊軻刺秦》可謂鬼斧神工,那麼《趙氏孤兒》就是一本邊寫邊塗,甚至有些嬌柔造作的命題作文。依託歷史進行宣洩是曾經令陳凱歌解氣的事,宏大的敘事規模成全過他

,晚年又成了他脖子上的紙枷鎖,歷史——家國——愛恨,融為一體能出奇跡,生拼硬湊還是散沙。既然《

梅蘭芳》能最終成為三個崩裂的故事,那麼《趙氏孤兒》的前緊後松也應該在人們的意料之中,故事的結尾無疑是意淫化的,射完再救救完再殺,宣傳的已經不再是忠義,而是愚蠢的「仁義」。

整部電影像是基於一個完美主義的假說,從始至終都在不停地加以解釋,來述說其故事的合理性。趙盾父子的飛揚跋扈和愚蠢

皇帝的羞辱譏諷直接促成了屠岸賈弒君滅族的行動,實際上就是替後者開脫罪行,程嬰妻子之死也是無端被動的,這種歪打正著的「換子」游戲從根本上削弱了人的精神高度,也間接促成了劇情的疲軟。畢竟在原始的歷史故事裡,程嬰是主動拿兒子來獻祭的忠烈義士,出發點是為

友人兩肋插刀,而絕不是為路人感染,將錯就錯的一個非現實性角色。這種改變的背後是一種精氣神的折損,和一種圓滑式的打磨,對電影格調的拉低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其實片中有很多可以被刪減的東西,譬如獨眼的韓爵,雖然是日後支持趙氏復興的核心人物,但在片中的作用微

乎其微(甚至那一箭也不用他來射)。陳凱歌並不是一個善於講故事的人,也不是一個善於玩低級

幽默的人,對比一下本片的「咬屁股」和夜宴里的「蹬被子」,就可以知道啥叫「嚴肅性的肉麻」。權利的爭斗,復仇的隱忍,想給觀眾們灌輸仁者無敵的概念,必然要在人物身上做文章

,變著法子增強屠岸賈本人的感情張力和行為合理性,平衡性的鋪墊書寫始終過多。而王學圻飾演的屠岸賈

陰沉有餘卻過於死板,在故事前段始終沒有鮑國安和張豐毅來的壓場,直到仇敵覆滅方顯得筋骨活絡、灑脫自如。

歸根結底《趙氏孤兒》就是陳凱歌掩耳盜鈴式的假設,看似圓整的劇情,事實上薄弱地讓人無法進行推理。屠岸賈認趙氏的孩子為

義子,必然不會不起疑的,可陳凱歌偏讓他蒙在鼓裡,也以為觀眾會一樣蒙在鼓裡——這是個荒謬的論斷,也成了故事張力喪失的本源。真相的戳破同樣讓人難過,程嬰費心畫了多年的「復仇教學圖」哪去了?又為何老爸的苦口婆心竟不敵乾爹一句無心之言?當然電影也並非一無是處,很多情感

烘托都能恰到好處,一干老戲骨的飈戲熠熠生輝,古樸的色調和工整的構圖一如既往傳達著史詩般的跡象,也算是電影好死賴活的最後一點功績了。

改編傳統經典,現在是時髦,不顧歷史沿革,不顧文化背景,咱們也都忍了,但常識還是多少得照顧一點,故事至少得編圓了。

趙氏孤兒算是《史記》諸「世家」里最完整,也最有戲劇性的故事。要編歷史劇,這個故事無疑是首選。

從趙盾跟晉靈公的糾葛,到趙盾的孫子趙朔在跟國君的寵臣大夫屠岸賈的傾軋中全家被誅殺。門客公孫杵臼和趙朔的友人程嬰,為了救趙家的遺腹子而演了一出雙簧,最後保全了孤兒,十幾年後,迎來了復仇大翻盤。在擅長講故事的司馬遷筆下,搜孤救孤的故事,情節已經相當完備了。

發難的屠岸賈及其諸將之所以相信公孫杵臼手裡的嬰兒就是趙家的遺孤,關鍵在於公孫和程嬰二人事先設計好了的雙簧戲,由程嬰出首偽裝出賣公孫,而公孫大罵程嬰背信之後,與那孩子一同赴死。這樣一出苦到家的苦肉計,當然可以騙過所有的人。故事裡程嬰的形象,不僅在於赴死和存孤之間,他選擇了更難的存孤,而且在趙氏孤兒趙武成人後,他毅然自殺,以謝公孫杵臼。

這樣的好故事,在中國人會演戲了之後,當然不可能放過。所以,無論是元雜劇的《趙氏孤兒》,還是京劇的《搜孤救孤》,都是在講史,基本上沒有多少「藝術加工」。只是為了第一號主人公程嬰形象更加高大,讓本來置換趙氏孤兒的那個孩子,從偷來的變成程嬰自己的兒子。結果程嬰不僅捨身舍名(含垢忍辱),而且舍子,慘到家了。

這樣感人的好故事,後來被傳教士帶回了歐洲,甚至感動了歌德。據說這部戲令此公大為感佩,一激動,居然說出歐洲人尚在森林時代,中國人就已經有這樣的好戲劇的話來,很是讓我們的文學家有好一陣子飄飄然。

客觀地說,這個故事能打動人,在很大程度上在於程嬰的含垢忍辱,身背出賣朋友的罪名,而擔負保全孤兒的使命。這一反一正的巨大反差,才是這個並不復雜的復仇故事動人之所在。所以,多少年來,中國人也罷,歐洲人也好,無論怎麼折騰,都沒人動這個情節。倒不是為了尊重歷史,而是改了這一點,故事無論如何就說不圓了。

在經歷了《無極》的慘痛教訓之後,陳凱歌明白了很多。從《梅蘭芳》開始,他重新開始找回自己擅長的領域,《趙氏孤兒》算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回歸之作。

早在第一次媒體見面會上,陳凱歌就打了預防針,說明「自從《無極》後,面對批評的態度是,照單全收。」

這是一個聰明的做法,當然也是一種謹慎的態度。其實看完《趙氏孤兒》之後,發現陳凱歌多慮了。影片算不上完美,但前一個半小時也足以證明他回歸的誠意。寥寥幾筆,將屠岸賈和趙家的矛盾

關系鋪墊得恰如其分,鮮明的人物性格也躍然紙上,一場腥風血雨的宮廷斗爭在這種鋪墊之下顯得合

情合理,甚至可以說讓觀者過足了癮。可見無論在史料的准備,還是電影語言和節奏的處理上看,陳凱歌這回都是有備而來,不管怎樣,這都是一次娛樂時代的名著改編知難而進行為。

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改編經典是最費力不討好的方式,既費了時間,花了錢,最後還不見得被觀眾認可。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改編經典也是更容易吸引觀眾注意力的方式,有非議證明了有影響力。票房的高低背後存在著很

多因素,它也不是評價一部電影真正實力的唯一標准,但任何創作者都想與更多的觀眾進行對話,陳凱歌深知這一點,這就構成了他糾結的關鍵。

也許是為了迎合大眾的審美,在影片的後半部將程嬰與韓厥的會面加入搞笑的成分,當然這個效果更多是觀眾某種誤讀慣性。如果說有遺憾,那麼《趙氏孤兒》的遺憾就在於太過患得患失和小心翼翼。利弊權衡之下,讓陳凱歌錯失。

⑼ 報刊上由於進步記者反對言論不自由而故意留下的那種空白叫什麼

開天窗。
那家報紙,向他們致個敬!

⑽ 大慶晚報不開工資半年了!還罰錢領導瘋了!

晚報我都不看,感覺編輯也就小學文化,寫的都是些什麼驢馬爛子,跟街邊男科婦科小廣告似的,你再看看南方周末,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