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什麼意思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意思:清晨的菌類不會懂得什麼是晦朔,寒蟬也不會懂得什麼是春秋。
該句詩的出處莊子的《莊子集釋》卷一上〈內篇·逍遙游〉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譯文:
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比不上壽命長。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清晨的菌類不會懂得什麼是晦朔,寒蟬也不會懂得什麼是春秋,這就是短壽。楚國南邊有叫冥靈的大龜,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就是長壽。可是彭祖到如今還是以年壽長久而聞名於世,人們與他攀比,豈不可悲可嘆嗎?
(1)蟪蛄不知春秋擴展閱讀:
1、朝菌【解釋】:朝,清晨。朝菌,一名大芝,朝生,見日則死,某些朝生暮死的菌類植物。借喻生命極為短暫。
2、蟪蛄【解釋】:(Platypleura kaempferi)(漢語拼音:huì gū) 又名「知了」, 昆蟲種名。所屬類別:同翅目 蟬科,分類:蟬科/半翅目,翅兩對,前後翅均為膜翅,口器為刺吸式。
3、作者簡介:
莊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
2.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什麼意思
意思: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短命。
出自:戰國 莊子《逍遙游》
原文選段: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釋義:
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短命。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大樹叫做靈龜,它把五百年當作一個春季,五百年當作一個秋季。
上古時代有一種樹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當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作一個秋季,這就是長壽。可是活了七百來歲的彭祖如今還因長壽而特別聞名,眾人都想與他相比,豈不可悲!
(2)蟪蛄不知春秋擴展閱讀
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游」。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聖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餘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麼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在莊子的眼裡,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於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3. 詩詞解讀,「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什麼意思
這段話是莊子用以譏諷見識短淺之人的譏言諷語。出自《莊子》(卷一)內篇·逍遙游,譯文為:「朝生暮死的菌類生物,無法了解晝夜更替的真意之涵,夏生秋死的寒蟬,無法了解一年四季的變化之美。」
4.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什麼意思
先從字面意思翻譯吧
晦朔的意思是一天或者一月(兩種解釋都說得通,文中應該是指第一種),晦指的是每個月最後一天,朔指的是每個月的第一天。
春秋就是春天和秋天,代指一年的時光。
原文的意思就是,早晨發起來的菌子不知道什麼叫一天(朝發夕死,生命只有一天);蟪蛄(蟲的名字)不知道什麼叫一年(春生秋死)。
原文正解是第二種。莊周之所以這么說,是要闡明人生苦短,要及時實現人生價值,追求人生至高境界的道理。
(此為追加)不過看樓上說的也有道理,因為這句話是有前句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樣看來,第一種解釋(目光短淺)也能說通,但綜合下文,還是第二種比較適合(其實也不怎麼好),我的理解是,不管大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景,莊子雖然說「不及」,但心中並未有其優劣。莊子的文字就是比較朦朧,比較難懂,大家都有各自的解釋。
5.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是什麼意思
意思: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
出自:戰國 莊子《逍遙游》
原文選段: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
釋義: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長壽。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短命。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大樹叫做靈龜,它把五百年當作一個春季,五百年當作一個秋季。
(5)蟪蛄不知春秋擴展閱讀
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游」。
文章先是通過大鵬與蜩、學鳩等小動物的對比,闡述了「小」與「大」的區別;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無論是不善飛翔的蜩與學鳩,還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甚至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最後通過惠子與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辯,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逍遙」。
「逍遙游」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容。「逍遙游」是指「無所待而游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游於世間。「逍遙」,在莊子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游」,並不是指形體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體上的束縛被消解後,自然就可以悠遊於世。逍遙游就是超脫萬物、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在莊子看來,達到這種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齋」「坐忘」,這兩者體現了一種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遙游。
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具有真實性。在莊子的思想中,構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時命之囿、哀樂之情都是人們生活中的客觀存在,莊子理想人格所趨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對這種人生困境的超脫,即擺脫各種精神紛擾,建立一種安寧、恬靜的心理環境,這是真實和理智的。
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在莊子的理想人格身上,還表現出一種異於世人的神奇性能,這使得莊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某種神話式的幻想性。
《莊子》中理想人格的名號非常多,有「真人」「至人」「神人」「聖人」「德人」等,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的名號雖不同,但其精神境界所表述的內容是相同的,而且理想人格在飲食起居、行為功能等方面都表現出神異性。
6.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意思怎麼解釋
意思是: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莊子所作的《逍遙游》。
節選如下: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譯文如下:
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短命。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大樹叫做靈龜,它把五百年當作一個春季,五百年當作一個秋季。
上古時代有一種樹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當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作一個秋季,這就是長壽。可是彭祖到如今還是以年壽長久而聞名於世,人們與他攀比,豈不可悲可嘆!
(6)蟪蛄不知春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雖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
人世間既然如此污穢,「不可與庄語」,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作品賞析
莊子逍遙游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從「有所待」達到「無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遙游》中莊子運用了許多寓言來表述逍遙游的內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現。首先,莊子指出,大舟靠著積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鵬只有「培風」才能翱翔,因此他們都是「有所待者」。
再如,莊子認為宋榮子的思想仍然處於「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局限並沒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內外」和辯「榮辱」的紛爭,只是在這種紛爭中不動心,因而不是真正的「無待」。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
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擺脫一切外物之累從「有待」達「無待」體會真正的逍遙游。
7. 蟪蛄不知春秋的意思
蟪蛄:蟬的一種,也叫寒蟬、伏天兒,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因此知春而不知秋,知秋則不知春。比喻見識短淺。
分解解釋:
蟪 (huì,)蟪 huì 〔蟪蛄〕一種小蟬,青紫色,吻長,身體短。亦稱「伏天兒」。 筆畫數:18; 部首:蟲; 筆順編號:251214125112144544
查看詳解
蛄 (gǔ,gū,)蛄 gū 〔螻蛄〕見「 〔蟪蛄〕見「 螻」。蟪」。 筆畫數:11; 部首:蟲; 筆順編號:25121412251
查看詳解
不 (bù,)不 bù 副詞。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不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不學無術。不速之客。 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問:他現在身體好不? 沒有 不 fǒu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沒有 筆畫數:4; 部首:一; 筆順編號:1324
查看詳解
知 (zhī,)知 zhī 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 使知道:通知。知照。 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 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知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 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 知 zhì 古同「智」,智慧。 筆畫數:8; 部首:矢; 筆順編號:31134251
查看詳解
春 (chūn,)春 chūn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農歷正月至三月)。春節。春色。春暉(春天的陽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婦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歲,如「春春正富」;d.指中國古代的編年體史書,魯國的《春秋》。亦泛指歷史或歷史著作;e.中國的歷史上的一個時代)。 兩性相求的慾望:春心。懷春。 生機:大地回春。 姓。 秋 筆畫數:9; 部首:日; 筆順編號:111342511
查看詳解
秋 (qiū,)秋 (⑥秋) qiū 一年的第三季:秋季。秋景。秋水(喻人的眼睛,多指女子的)。秋波(喻美女的眼睛)。三秋(a.指秋收、秋耕、秋播;b.指三年)。秋高氣爽。 莊稼成熟的時期:麥秋。 指一年:千秋萬代。 指某個時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 姓。 一種運動和游戲用具稱「鞦韆」。 春 筆畫數:9; 部首:禾; 筆順編號:312344334
8. 蟪蛄不知春秋是什麼意思
蟪蛄過不了冬,所以不知春秋。
意指生命短暫,總會錯過一些美好的東西。
9. 4)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
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