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們今天的漢字是從什麼文字發展而來
象形文字
⑵ 今年最流行那個字
今年最流行的是,健康碼,核酸檢查
⑶ 為什麼今年有些漢字莫名其妙消失
「成績」用五筆打字是:成績——dnxg
「成績」用拼音打字是:成績——ChengJi
應該沒問題呀
⑷ 今天的漢字是由什麼發展而來的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宋體
具體演變可以看http://ke..com/view/14762.html?wtp=tt
⑸ 今天,我們如何對待漢字 郝銘鑒
從讀書開始,漢字便進入了我們的生活。點橫撇捺豎,人手足刀尺,隨著我們一天天長大,認識的字也一天天增多。我們靠漢字和朋友談心,靠漢字和圖書結緣,生活越來越精彩,眼界越來越開闊。漢字成了我們終身的朋友。
漢字是偉大的。它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兩河流域的「丁字頭」,古埃及的「聖書字」,早已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而唯獨漢字流傳至今,表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它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正因為有了漢字,我們才知道春秋時代有位孔子,他曾經說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這句話在北京奧運會上再次響起,讓世界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泱泱大度。正因為有了漢字,我們才知道大唐王朝有位李白,他曾經寫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當我們讀起這首詩時,思鄉之情便會油然而生。漢字記錄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漢字凝聚著奔騰不息的情感,把漢字說成是中華民族的「四大發明」之外的第五大發明,這是一點也不誇張的。
漢字是美麗的。我曾經和法國人類發展基金會合作出版過一套叢書,法方特意提出,這套叢書的法文版要用手書漢字做封面圖案。設計者對我說,她不認識一個漢字,但她能感受到漢字那不可抗拒的魅力。魯迅當年曾對漢字的美作過精闢的概括: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義美以感心。拉丁文字單向連綴書寫,它的特點是便捷,但字形單調,缺乏變化。漢字卻是一字一幅畫、一字一世界,點橫撇捺,收放騰挪,氣韻在吞吐之間,筆畫如龍蛇之舞。世界上的文字超過一千種,唯有漢字成就了一門藝術—書法。王羲之、歐陽洵、蘇東坡、趙孟兆頁……古往今來,涌現出多少書法大家,他們讓漢字之花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綻放。
漢字是神奇的。每一個漢字都像豐富的礦藏一樣,值得我們去深入開掘。從古代的「小學」,到後來的「文字學」,到今天的「漢字學」,漢字研究成了一門有趣的學問。看似平常的一筆一畫,可能恰恰蘊藏著遠古的信息,傳遞著我們祖先的思考。一個個漢字,就像一個個文化百寶箱,燦爛奪目,妙不可言。漢字的神奇更表現在它的表達功能。一個字用得恰到好處,往往能讓人如沐春雨,如飲瓊漿。正因為此,中國的讀書人有「煉字」的傳統,「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只將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不是至今還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嗎?
作為漢字傳人,我們是有理由為漢字驕傲的,因為漢字體現了歷史的深度。還有哪一種文字更能讓我們感受到歷史的氣息呢?不僅如此,它還體現了文化的高度,它是和詩經楚辭、唐詩宋詞聯系在一起的。漢字讓我們觸摸到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脈。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漢字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今天,漢字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手裡,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漢字呢?
我想,首先要有敬畏之心。《淮南子》說,漢字誕生之時,「天雨粟,鬼夜哭」——粟米像下雨一樣落下來,野鬼在半夜裡痛哭,就為漢字塗抹上了一層神秘色彩。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不過,從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漢字的敬畏。我們今天同樣敬畏漢字,但和歷史上的傳說無關,因為我們認識到了,漢字是文化的瑰寶,沒有漢字中華民族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對漢字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充分認識到它的價值,才能產生學習漢字、掌握漢字的強大動力。敬畏是熱愛的一種更為虔誠的表現形式。
其次,要有珍惜之情。我們要像護花使者一樣,愛護漢字的一枝一葉、一花一果,決不讓它的美麗有一絲一毫的折損。為此,在學習漢字的時候,要全神貫注、眼到心到,注意漢字的每一個細微的差別,而且要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不粗枝大葉,不隨心所欲,不偷懶亂猜;在運用漢字的時候,更要小心謹慎,字斟句酌,吃不準的時候一定要查字典,寫完以後要像魯迅說的那樣認真讀幾遍,把可能出現的筆誤改正過來。本人曾擔任過一次作文比賽的評委,閱讀過一些中小學生的作文,發現其中大量的錯別字都和態度有關,如把「大吃一驚」寫成「大吃一斤」、「代課老師」寫成「帶課老師」、「竅門」寫成「竊門」、「既然」寫成「即然」,只要認真檢查一下,這些差錯都是不難發現的。
除了上面兩點,還要有鑽研之志。任何學習都是有規律可尋的,漢字學習也不例外。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經常問一個為什麼:「祝」字為什麼是示字旁?「步」字為什麼不能加一點?「狼藉」的「藉」字為什麼不能用竹頭「籍」?「合璧」的「璧」字為什麼不能用土底「壁」……問,不僅可以加深印象,還可以讓漢字學習從字形的層次進入到字理的層次,直至進入到字蘊的層次,深入品味漢字的文化內涵。同時,還需特別注意辨析,這可以說是漢字學習的一大秘訣。「明信片」誤為「名信片」,是讀音混淆造成的;「煩躁」誤為「煩燥」,是字形混淆造成的;「度假」誤為「渡假」,是字義混淆造成的。只要養成辨析的習慣,這些差錯其實不難識別。
願漢字文化在新一代漢字傳人手上發揚光大,大放異彩。
⑹ 當前漢字的發展
一:漢字發展史概況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裡,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系。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幾千年以來,中東人都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國現代人能讀懂一些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這些龜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來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認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後用火來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其產生的裂縫,占卜者可以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
到了西周時期,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鍾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鍾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內存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封建割據,四分五裂各自為政,文字也不盡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統中國。才把文字統一起來。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其功績顯著的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這種統一後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
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於規范,書寫起來速度很慢,於是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原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並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
到了漢朝,隸書十分盛行,「秦隸」並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而「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燕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松自如。西漢時期流行的這種隸書。稱之為——「漢隸」。
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王獻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之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體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之為——「楷書」。
在唐朝時期,「楷書」尤為盛行,盛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範例。
由於楷書的工整,為了書寫快捷的需要,和書者為了抒發自己的的胸臆,寄情於筆端的創造,產生了一種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草書」。
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就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范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體書寫靈活貫通。也是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字體。還不懂字體的時候,本人小時候就被要求練習行書。
到了宋朝,中華四大偉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被發明,「宋體字」也應此產生。最早產生於北宋,是有楷書變化而來。有肥體和瘦體之分,可無論肥瘦,都是橫細豎粗,方方正正。顯得古樸端莊。
「仿宋體」也是模仿「宋體」而產生一種字體,這種字體的出現至今也不過七、八十年,但是發展十分迅速。是人們最喜歡使用的一種規範字體,在印刷品還有各種不同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與此同時,「黑體」也誕生了,這種字體醒目大方,筆跡全部一樣粗細,結構醒目嚴密,筆劃粗壯有力,撇捺等筆畫不尖,使人易於閱讀。由於其醒目的特點,常用於標題,導語,標志等等。豐富了漢字的表現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種字體紛紛誕生,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漢字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方向》
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劉又辛教授負責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字發展史綱要",其最終成果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漢字發展史綱要》,這項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的觀點。
1、關於漢字發展史的三個階段
在漢字發展史上,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傳統的分期是以漢字字體變化為標准,即以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為標准劃分為四個階段。這項成果提出,字體變化不是漢字發展中的本質變化,不能說明漢字的歷史發展規律,而應從漢字的構造方法的變化來說明漢字的本質變化。這項成果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漢字發展三階段的理論。即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漢字都屬於這個階段。
2、關於漢字的優缺點
現在世界上比較通行的文字有兩種:一是用幾十個字母記錄詞語語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漢字。這兩類文字體系,都各有優點和缺點,不能說哪種文字絕對好,哪種文字絕對不好。歐洲的一些學者認為,表音字是最進步的文字,漢字是一種落後的文字。這種偏見被國內的一些學者所接受,他們在書刊上談到漢字時,很少說到漢字的優點,這是片面的。
漢字的優點。漢字的最大優點,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國是地域廣闊、方言復雜的國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語言規范化,就是現在推廣普通話,也還不能在短期內完成。但是漢字卻是全國通行的書面語言交際工具。語言不同,以筆代口寫出字來,卻完全一樣。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會出現廣東文、閩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礙人們思想交流。漢字的另一優點,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種符號體系,它可分為有理性文字和無理性文字兩大類。所謂無理性,是指純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節文字、字母文字等,這種文字純系一種符號,與要表達的事物沒有直接聯系。所謂有理性文字如漢字,它除了表示詞的讀音,還是代表事物形類的標志。如"水"字,是從象形文字水的形狀演變而來的。它有表形和表音兩個作用。再如"汪"、"洋"兩字,用"水"表示類屬,用"王"、"羊"表示讀音,叫做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這種形聲兼顧的特點,便於識別和記憶。
漢字在表音方面的缺點。漢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長期被當作假借字使用,這是漢字中的表音字。由於它的數目不大,且多為常用字,可以不談。在這里,只講形聲字的表音功能。形聲字的聲符大都是可以單獨使用的表形字,用以當作表音的聲符,不如字母表音準確。漢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點,而主要是以下三點:a,形聲字的聲符不能區分聲調的差異,同一個聲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調.如"胡"字是陽平字,但"糊塗"的"糊"讀陽平,"糊弄"的"糊"讀去聲。b,形聲字的聲符,往往因語言的變易,而喪失或減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讀"shang"的第四聲,但以"尚"為聲符的"倘"、"躺"讀"tang"的第三聲,"黨"讀"dang"的第三聲,"徜"、"常"讀"chang"的第二聲,"敞"讀"chang"的第三聲。c,漢字的一字多讀的重音現象。如"參"字,在"參加"、"參觀"等詞中讀"can"的第一聲,在"人參"一詞中讀"shen"的第一聲,在"參差不齊"一詞中讀"cen"的第一聲,共有三個重音。
3、關於漢字的簡化問題
漢字是從圖畫文字演變發展而來的,若畫成其物,筆畫就多。從漢字發展史來看,簡省筆畫一直是漢字演變的明顯傾向。1956年公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又擴大了簡化字的范圍和字數,這是兩千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漢字改革。經過四十幾年的實踐證明,在普及教育和書寫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從另一方面看,簡化字也並非全無可議之處。如"鄧"、"歡"、"難"、"樹"、"戲"、"對"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聲韻不同的聲符,有些草書楷化的寫法同楷書的結構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處。但文字的規范一經確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漢字是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待漢字也要像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一樣,一是要繼承傳統而不能割斷傳統,二是要改革,按照漢字本身的發展規律進行改革,使之成為更好的交際工具。由於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使得學習漢語漢字的人越來越多。在各國教漢語的教師中,有的來自台灣,有的來自大陸,在教漢字時自然就會出現繁簡兩套教法。對這兩套教法是否統一,或如何統一,有待海峽兩岸及海外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共同討論解決。
4、關於漢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國家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為推廣普通話的工具,以及給漢字注音。目前拼音方案的應用范圍還有擴大的可能。如小學生在寫作文時,遇到不會寫的漢字,可以用拼音寫這個字,書刊中的難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國的人名、地名時,有人主張用拼音方案拼譯等。可以預測,這套方案將會同漢字一樣長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認為,人類語言的書面符號都應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文字一概視為落後文字。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偏見。漢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之一,它不但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載體,而且在現在,仍然是全國人民以及國外炎黃子孫的共同交際工具。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外有識之士已認識到漢字的優越性,這個文字體系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5、關於漢字的教學問題
按照漢字的教學方法教學漢字,這個原則是對的。但是,陳腐的"六書"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造字方法)必須改革。這項成果根據比較文字學的研究,並在唐蘭先生"三書"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聲這個"新三書"說。它包括了"六書"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轉注"。表形字包括"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這三書;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稱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為有些人認為假借中還有一種借形字,無中生有,徒亂人意。在唐蘭先生的"三書"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強分為象形和象意兩類,都不妥當。"新三書"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糾正了前輩的不足之處。掌握"新三書"的劃分標准,對於漢字教學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今年八十九歲高齡的劉又辛先生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日記中寫到:"這本書終於寫成,算是了卻了五六十年來的一點心願。······這部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因為有了一點資助,這部書才得以完稿。我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交了這份答卷,希望我們沒有白白耗費了人民的這點寶貴資金。"著名語言學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馬學良先生說:"這部《漢字發展史綱要》是(劉又辛)積多年對漢字研究的成果,與其傳人方有國合著公之於世的,不但理清古今漢字的本質與發展規律,且從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出漢字改革的方向和漢字教學等一系列的重要問題,是一部研究漢字史和文字改革的務實的論著。"
⑺ 中國的漢字發展史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拓展資料: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准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書,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
參考資料:漢字_網路
⑻ 今天是周幾(答案為兩個漢字)
我猜這兩個漢字的謎底是即日。"今天"可會意為即日,這里的"即"意思為就是,顯然是周幾就是周日(星期日),故今天是周幾答案為即日。
即日
[ jí rì ]
基本解釋
1. 當天:本條例自~起施行。
2. 最近幾天;近日:本片~放映。
詳細解釋
1. 當日。
《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 即日因留 沛公 與飲。」 宋 楊萬里 《送王監簿民瞻南歸》詩:「 盧溪 在山不知年, 盧溪 出山即日還。」 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一:「 稚農 恥之,即日還里,假僧舍以居。」
2. 近日。
《後漢書·伏湛傳》:「帝知 湛 為 青 徐 所信向,遣到 平原 , 異卿 等即日歸降,護送 洛陽 。」 宋 蘇軾 《與范元長書》之十一:「到 容南 ,知昆仲皆苦瘴痢。又聞尋已痊損,不知即日何如?」《水滸傳》第四七回:「我也每每聽得有人說, 祝家莊 那廝要和俺山寨敵對。即日山寨人馬數多,錢糧缺少……因而正好乘勢去拏那廝。」
近反義詞
近義詞 近日 本日 今天 克日
⑼ 我和漢字的故事
鏈接:
神奇的漢字故事
⑽ 漢字是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模樣的
在漢字的發展歷程中,第一次大變革發生在西周。這個時候的漢字,用的還是從倉頡造字那會兒留下的六種方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六種方法,合起來叫作“六書”。當時的西周還算非常重視教育,認字就是把六書的規則教給他們,現今留存的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上就有很多字是一字多樣。周宣王的太史史籀看到這種情況,覺得一個國家文字都不成規矩,他就發明了一種叫“大篆”的字,又叫“籀文”。 他把自己造的字做成一部書,叫 《史篇》。史籀發明的大篆精簡了很多異體字,同時對文化普及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因為隸書的大量使用,所以小篆漸漸脫離了人們的現實生活,只有專門研究的人才看得懂。 在隸書的基礎上,後人又研究出了楷書、行書、草書,這些文字比隸書還要省儉,特別是草書,越寫越簡單,只能當一件藝術品欣賞,文字的功能已經沒有了。 宋、元、明三朝,行書是最通行的文字。 清朝風頭卻變了,認為寫草書是不敬,只能寫楷書。到了道光以後,一種館閣體又興盛起來,但館閣體的文字跟六書嚴重違背,用筆也不合美術,寫起來又浪費時間。但當時清代科舉卻明確要求考生以館閣體書寫,不以標准館閣體書寫者就無法進入翰林院。 漢字簡化改革是從近代開始的。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並成功得到貫徹實施的簡體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並最終制定出了一個《簡化字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