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拉爾夫斯坦曼因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為什麼說他是最令人遺憾的得主
他的主要成就是發現樹突狀細胞,這是影響免疫的關鍵調節器。他在1973年提出了樹突狀細胞的概念,當時他在贊威爾-A-科恩的實驗室做博士後。他因對樹突狀細胞的研究獲得一系列獎項,包括阿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07)、蓋爾德納基金會國際獎(2003)以及癌症研究協會威廉·科利獎(1998)。
拉爾夫·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1943年1月14日生於加拿大蒙特利爾,生物學家。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細胞生理學和免疫學實驗室教授。2011年,與美國科學家布魯斯·比尤特勒、盧森堡科學家朱爾斯·霍夫曼共同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B. 拉爾夫,斯坦曼一生對人類最偉大的貢獻是什麼
9月30日,拉爾夫•斯坦曼去世了,他的死訊讓2011年諾貝爾獎顯得有些尷尬。斯坦曼去世後3天,委員會決定給他頒獎,卻打不通那個本該把他從睡夢中驚醒的電話。女兒收到信,通知了洛克菲勒大學,人們才知道,斯坦曼已經走了。學校發表聲明說:「這真是一個讓人苦樂參半的消息。」
斯坦曼出生於加拿大一個猶太人家庭。在就讀的麥吉爾大學——那所由蘇格蘭皮毛商人捐資建成的學校里,他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本科畢業後,他前往哈佛大學醫學院,因為那裡「既能獲得良好的科學訓練,又能有份不錯的工作」。
他沒有成為著名的內科醫生,而是將注意力轉向免疫學。他在專業領域的幸與不幸,都源於一篇文獻。文章作者是諾貝爾獎得主、當時的病毒與免疫學權威博納特(Macfarlane Burnet)。博納特認為,免疫系統是比病毒更值得探索的領域。人類體內原本就存在各種跟外來微生物打架的淋巴細胞,當這些細胞受到特定抗原入侵的刺激時,會針對抗原,特意進行克隆增殖。根據「克隆選擇學說」,免疫系統功能的發揮按照的是早已有之的「現成」模板,而不是外來病原體。這個已被認為是細胞免疫學基石的理論讓斯坦曼很不安,他考慮,如果模板天生就有,那為什麼還需要疫苗?
1970年,斯坦曼來到洛克菲勒大學攻讀博士後,希望弄清一直困擾自己的難題。導師柯恩主要研究巨噬細胞,那種細胞能把侵入人體的細菌、病毒一口吞掉。斯坦曼在實驗中發現,提純過的巨噬細胞並不會自動攻擊外來的病原體,而改用從小鼠肝脾中提取的混合物跟病原體一接觸,免疫反應就發生了。和導師一起,斯坦曼確定了「混合物」是一種全新的細胞,取名「樹狀細胞」,兩人還為此發表了論文。
論文很快引起爭議。同行不願意接受他的研究結果,有人質疑,「樹狀細胞」只是一種新的白細胞,或者,那本來就是實驗過程中帶進去的。
斯坦曼反擊的方法是,繼續向前,就像平時學生因觀點不和吵成一團時,斯坦曼會拉開他們,「去做個實驗證明它」。
斯坦曼的第一個博士生學會了樹狀細胞提純,隨後,他實驗室的一個實驗員發現,提純出的樹狀細胞能讓小鼠消滅外來病原的免疫反應增強100倍以上,這個結果令實驗員嚇了一跳。斯坦曼將實驗在人類細胞上又做了一遍,結果是,樹狀細胞像指揮官一樣,到哪兒都能引發對外來微生物的強烈免疫反應。
即使此時,樹狀細胞的存在仍不被學術界接受,原因是「那種細胞太難提取,一般科學家都不願費那個麻煩,重復不了實驗,他們就不肯接受這個結論」。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樹狀細胞才慢慢被免疫學界接受。1990年,人們學會了在體外培養樹狀細胞的方法,越來越多的免疫學科學家開始研究,它被寫進了細胞生物學教科書。
隨著樹狀細胞近幾年在免疫學中的表現,它在世界上最難的兩種疫苗——艾滋病疫苗和癌症疫苗相關研究中的潛力已經顯現。2007年,斯坦曼拿到了拉斯克獎,同行評價,斯坦曼發現樹狀細胞用了6年,但為了讓人們接受它,他用了20年。
晚年,斯坦曼主要致力於利用樹狀細胞進行癌症疫苗的應用研究——教會樹狀細胞識別癌變的細胞,讓它向免疫系統報信,免疫系統再把癌變細胞當作外來病原體消滅掉。
2007年獲拉斯克獎時,他已經開始消瘦,不過還是興致勃勃。「一切還只是剛剛開始,我們要有耐心……」
女兒在斯坦曼的去世聲明中說:「父親多年的辛勤工作得到諾貝爾獎的認可,我們都深感欣慰,他把一生貢獻給了工作和家庭,值得我們愛戴。」事實上,除了本次獲獎,在世的68年中,大多數時候斯坦曼都默默無聞,他只是精力充沛、天生少覺,不休雙休、只在周五晚上提前下班而已。學術界還有不少與他意見相左的人。即使後來的學說幾乎得到了承認,他生前也尚未來得及出版傳記。
他晚年致力研究的疫苗是個亮點。那是一種需要對每個病人量身定製的疫苗,「在有些人身上有效,有些人身上無效」。在斯坦曼身上,疫苗至少起了一定的作用,他患上胰腺癌,術後正常情況下生存時間不會超過一年,靠著自己發明的免疫療法,斯坦曼幾乎撐到了獲諾獎。去世前幾天,他跟女兒開玩笑: 「為了獲得諾貝爾獎我不得不堅持挺下來,因為他們不給逝世者授獎。」
最終,授予斯坦曼的獎項成立。有人指出,這項決定與程序無關,斯坦曼確是「有資格在死後被授予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C. 加拿大科學家斯坦曼因為發現樹突狀細胞(簡稱DC)獲得2011年諾貝爾獎.DC屬於識別病原侵入的第一道防線,
(1)由圖可知,B是漿細胞,E是效應T細胞,G是DC細胞.
(2)效應T細胞使靶細胞裂解死亡屬於細胞免疫.
(3)B細胞和T細胞受抗原刺激後可增殖分化,既A和D.細胞B是漿細胞,能分泌抗體,具有豐富的核糖體、內質網和高爾基體.
(4)根據題意,DC細胞可激素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所以G細胞數量若減少,免疫能力降低,會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若DC細胞數量增加,免疫能力增強,能起到抗癌的作用.
(5)青黴素可使體中產生記憶B細胞,可長時間發揮作用,若抗體結合自身正常細胞,造成細胞被破壞,稱為自身免疫病.
故答案為:
(1)效應B細胞(漿細胞) 效應T細胞 DC(或樹突狀細胞)
(2)細胞免疫
(3)A、D 核糖體、內質網和高爾基體
(4)減少 增加
(5)記憶B細胞 (或抗體) 自身免疫
D. 斯坦曼因發現能夠激活並調節適應性免疫的樹突狀細胞(DC)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獎.DC是一種免疫細胞
A、DC是一種免疫細胞,起源於造血幹細胞,A錯誤;
B、巨噬細胞和DC細胞都有攝取、加工處理和呈遞抗原的作用,B正確;
C、DC細胞和巨噬細胞作用相似,既參與細胞免疫又參與體液免疫,C錯誤;
D、DC激發免疫應答的過程需要抗原參與,D錯誤.
故選:B.
E. 2011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三位科學家分享。博伊特勒和
答案D
toll樣受體(TLR)是基因表達的產物,屬於蛋白質,合成的場所是核糖體;可能存在於細胞的外表面,對抗原具有識別作用;樹突細胞激發T淋巴細胞體現了細胞間的信息交流;樹突細胞能激發T細胞,引起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產生抗體殺死被感染的細胞以及入侵者。
F. 斯坦曼由於「樹突狀細胞及其在適應性免疫系統方面作用的發現「而獲得了2011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樹突
A、樹突狀細胞是呈遞抗原的細胞,就是說樹突狀細胞負責把抗原呈遞給T細胞,直接與T細胞接觸的是抗原.故A錯誤.
B、樹突狀細胞和神經系統里的樹突不是一個概念.樹突狀細胞主要分布於胸腺髓質和周圍淋巴器官的胸腺依賴區.其結構特徵是,細胞具有規則的多分支的長突起,他們互相交錯、穿插,伸展於淋巴細胞之間.能將抗原呈遞給鄰近的T細胞.故B正確.
C、樹突狀細胞能將抗原呈遞給鄰近的T細胞.故C正確.
D、樹突狀細胞是機體功能最強的專職抗原遞呈細胞,它能高效地攝取、加工處理和遞呈抗原. 故D正確.
故選A.
G. 拉爾夫·斯坦曼生平做為什麼貢獻,能在已故之後,獲得諾貝爾獎
打醬油滴~
H. 拉爾夫·斯坦曼的介紹
拉爾夫·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1943年1月14日生於加拿大蒙特利爾,生物學家。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細胞生理學和免疫學實驗室教授。2011年,與美國科學家布魯斯·比尤特勒、盧森堡科學家朱爾斯·霍夫曼共同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I. 拉爾夫·斯坦曼的主要成就
他的主要成就是發現樹突狀細胞,這是影響免疫的關鍵調節器。他在1973年提出了樹突狀細胞的概念,當時他在贊威爾-A-科恩的實驗室做博士後。他因對樹突狀細胞的研究獲得一系列獎項,包括阿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07)、蓋爾德納基金會國際獎(2003)以及癌症研究協會威廉·科利獎(1998)。他還是美國醫學會(2002年當選)和美國國家科學院(2001年當選)會員。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拉爾夫·斯坦曼2011年憑借「發現樹突狀細胞及其在後天免疫系統中的作用」而與朱爾·A·奧夫曼和布魯斯·博伊特勒分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諾貝爾委員會公布得獎名單前,他已於2011年9月30日因胰臟癌病逝,諾貝爾委員會維持授獎的決定,他仍然獲得諾貝爾獎。
J. 回答下列I、Ⅱ小題I.加拿大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因發現了一種有樹突狀形態的細胞(dendriticcell,簡稱DC
Ⅰ(1)人體吞噬細胞具有吞噬、處理和呈遞抗原的作用,巨噬細胞含有很多突起,因此吞噬作用更強.
(2)分析題圖可知CD發揮免疫的過程是吞噬、處理、呈遞抗原的過程,屬於特異性免疫的感應階段.
(3)①細胞培養的培養液中應加入的營養物質動物血清、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和維生素.
②細胞分化的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基因分化的實質是基因選擇表達的結果.
③惡性腫瘤細胞膜表面會出現一些不同於正常細胞的蛋白質能被淋巴細胞監控和清除,屬於抗原;癌細胞膜上的糖蛋白質減少,細胞間的黏著性降低,容易分散和轉移.
Ⅱ(1)①由題意可知,A、B、C同時存在時會顯現紅色,每對基因都可能是純合或雜合,因此籽粒紅色的植株基因型有2×2×2=8種;籽粒白色的純合植株基因型有1對隱性純合兩對顯性雜合的3種,2對隱性純合1對顯性純合的3種,三對都是隱性純合的1種,因此共7種.
②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甲×AAbbrr→紅:白≈1:1,?甲的B基因和R基因其中有一對是顯性純合,一對是雜合子;甲×aaBBrr→紅:白≈1:3?甲中的A、R基因中兩對全是雜合,即 Aa個Rr;甲×aabbRR→紅:白≈1:1?A和B中有1對純合子,一對雜合子,綜上所述符合各種條件的基因型是AaBBRr.
(2)①分析題圖可知,黃色籽粒植株的9號染色體缺失了一個片段,屬於染色體結構變異中染色體缺失.
②由題意可知,假定T基因位於異常染色體上,產生的能進行受精的精子的基因型只有t一種,自交後代是基因型只有Tt和tt兩種,比例的1:1.,分別表現為黃和白.
③分析題圖可知,B植株中多了一條正常染色體,該植株出現的原因是由於父本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為分離所致.
④植株B分裂成的子細胞可以有3種組合:Tt1和t2,Tt2和t1,t1t2和T,母本t3(我將小t編號為1,2,3表示不同的小t).然後是受精過程,注意題干(已知無正常9號染色體的花粉不能參與受精),所以T是不能進行受精作用的,所以產生的植株只有Tt1t3,t2t3,Tt2t3,t1t3,t1t2t3.簡化的話是Ttt,tt,Ttt,tt,ttt.所以後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白色籽粒:黃色籽粒=3:2.,其中得到的染色體異常植株占:
3 |
5 |
故答案應為:
(1)吞噬細胞增大細胞表面積
(2)感應
(3)①維生素②基因選擇性表達③抗原 糖蛋白
II.(1)①87②AaBBRr
(2)①缺失 ②黃色:白色=1:1 ③同源染色體 ④黃色:白色=2:3
3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