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教的問訊是什麼
佛教的問訊是敬禮法之一。
即向師長、尊上合掌曲躬而請問其起起居安否。大智度論卷十,載有二種問訊法,若言是否少惱少患,稱為問訊身;若言安樂否,稱為問訊心。至後世之問訊,僅為合掌低頭。
禪宗所用之作法有三種:
(一)三巡問訊,於方丈小座湯(眾僧坐於方丈室慢吮湯)之際,行揖坐、揖香、揖湯(揖即行禮)之三回問訊。
(二)四處問訊,對僧堂之四板頭(四板之頭首)燒香問訊。
(三)七處問訊,就僧堂內七處之爐燒香問訊。
(1)問訊擴展閱讀:
其他問詢方法:
座下問訊,在法堂之須彌座前問訊請法。
借香問訊,當維那於出班上香之際借住持香時,先向住持問訊,待燒香之後,再向住持行問訊禮,其時則稱謝香問訊。
趺坐問訊,秉拂人(持拂子代住持上法座向大眾開示說法者)請住持趺坐,令侍者問訊。
請座問訊,於方丈行茶禮時,先由侍者行至住持前問訊。
普同問訊,又作普問訊、普通問訊,即普向大眾問訊,或大眾一時問訊。
略問訊,又作小問訊,僅為合掌低頭。此外,一般所行之問訊法,以兩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來,兩手拱齊眉。我國佛教徒多於拜佛將結束時,以問訊作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問訊
⑵ 問訊代表什麼意思
【儀式】
首先向佛像行三問訊禮。然後念誓詞(念三遍):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向佛像一問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向佛像一問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向佛像三問訊)
⑶ 問訊是什麼意思
問訊
開放分類:佛門用語
敬禮法之一.即向師長、尊上合掌曲躬而請問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論》卷十載有二種問訊法:若言是否少惱少患,稱為問訊身;若言安樂否,稱為問訊心.至後世的問訊,僅為合掌低頭.
一般所行的問訊法,是以兩手相屬,曲腰至膝,操手下去,結手印上來,兩手拱齊眉,再合掌至胸前.我國佛教徒多於拜佛將結束時,以問訊作結.
現在只是單純詢問,打聽的意思.
⑷ 什麼叫三問訊
行三問訊禮就代表三拜
⑸ 問訊和問詢的區別是什麼
問詢是錯誤的用法,正確的是問訊。
問訊[ wèn xùn ]
釋義:
1、有不知道的事情請人解答。
2、問候。
3、詢問,打聽。
引證:康濯 《水滳石穿》第五章:「他已經找有根問訊過, 有根答應了,說讓社裡僱用。」
筆畫順序:
(5)問訊擴展閱讀
近義詞:探詢、打聽
一、探詢[ tàn xún ]
釋義:探問;詢問。
引證:陳學昭 《工作著是美麗的》下卷二八:「他看見她,帶著一種探詢的神色,好像等待她說什麼話似的。」
二、打聽[ dǎ ting ]
釋義:探問。
引證: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他幾乎失去了主意,最後才決定還是到公司里去打聽一下。
⑹ 怎樣禮拜與問訊,佛教網
今人歸依三寶之後,歸依師的第一個責任,便是教授禮拜與問訊的方式。一般弟子,學會了禮拜問訊之後,此一佛教徒的身分,好像也就完成了。
其實,各種宗教,均有各該宗教的儀禮規定,即使是國家的軍人,也有其制定的禮節,禮節的使用,也就表明了一個人的身分。所以一般人的觀念,並沒有錯。
但是,在今日的佛教徒中,包括出家的比丘在內,能夠如法行禮,並且能對行禮的意義全部明白的,恐怕又不多了。
我們在拜佛之前,往往先有一個問訊的動作,問訊是什麼意思,則很少有人講說。其實,照文釋義,就是問候請安的意思,正像我們於日常生活中,和親友見了面,第一個動作是招手或點頭,同時嘴裡也得說一聲:「你好嗎」, 「你近來好嗎」。在西洋人通常則是以「早安」,「午安」,「晚安」,「夜安」來表達。當與親友分別時,也會互相祝福幾句,比如「祝你身心愉快」, 「祝你一路平安」,「祝你事業成功」,「祝你學業進步」,「祝你好運」等等。這些請安與祝福,都是在開始見面與臨行分別時用的,這以佛教的看法,就叫做問訊。佛教的問訊,絕對不是僅僅有個彎腰與舉手的動作而已。
在佛的時代,弟子們見了佛陀,固然要問訊,佛陀接見了弟子之後,照樣也要問訊(不是彎腰舉手)。並且也有常用的詞句,試舉比丘律中的一個例子如下:
阿難晉見了佛陀,禮足以後,即向佛陀問訊:
「世尊少病少惱安樂住不?」
佛答:「如來少病少惱安樂住」。佛陀也問阿難:
「比丘僧少病少惱安樂住不?乞食不疲,行道如法不?」
阿難答:「世尊,比丘僧少病少惱安樂住,乞食不疲,行道如法。」
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請不用懷疑佛陀不會有病有惱,佛為慈愍後世的比丘,也曾現有十種病惱,比如頭痛啦,背脊的風痛啦,受人陷害啦,乞食空缽啦,都是如來的病惱。所以弟子們見了佛陀,應該如此問訊。同時在經律中告訴我們,佛陀問訊弟子機會特別多,比如有遠道而來的比丘,總是要以慈祥 悌的口氣問訊他們:「不為食苦耶?行路辛苦耶?眾僧和合安樂住耶?道路不疲極耶?」佛陀時常巡視僧房,探詢病患的比丘時,總是要問:「比丘,調適不?不苦否?」
以此可見,今人的問訊,只是徒具形式,並不合乎要求。因為今人問訊,對於佛菩薩的形像,固然無訊可問,即對尊長比丘,也只行禮如儀而已。
還有一個與問訊同樣重要,而又同樣為我國佛教徒所忽略的問題,那便是「和南」一詞的運用。據義凈三藏的考證,「和南」一詞,根本是古人的訛釋,因在梵本佛典中,沒有「和南」一詞的根據,「和南」一詞,純系「畔睇」 一詞訛譯而來,「畔睇」的運用,僅限於佛教,其義乃為禮敬。若根本說一切有部雜事卷一中,有一俗人對比丘說:「我等但知,見老婆羅門,即雲跪拜, 若見苾芻(比丘),便雲禮敬。」
律中的禮敬與畔睇互用,但畔睇並非五體投地禮,畔睇可有兩種方式,一是但在口中一說,用表心意即可:一是欠腰而說即可,不必一禮到地。但也可以用於間接表達敬意的場合,比如根本說一切有部雜事卷二中說:「時,尊者阿難陀,具傳佛教,詣王白知。王言:『尊者,為我畔睇世尊足下。』」這與今人在書信中用「和南」致敬,是一樣的,唯用和南是錯的,用畔睇才對。
正因為「畔睇」不即是頂禮,所以在不便頂禮的場合,如暗處、臟處、鬧處等,但用口說畔睇某某即可。如在根本說一切有部雜事卷十四中說:「若在暗中,不頭扣地而說禮拜,須致敬者,口雲畔睇。」
又在雜事卷十五中說:「凡是口雲『我今敬禮』,但是口業申敬;若是曲躬,口雲:『畔睇』,此雖是禮,而未具足。」可見,畔睇之運用,不是具足的五輪著地或兩手接足。
再說具足的禮拜的問題。我們拜佛,通常都是三拜,我曾問過數位大德,拜佛何以少極三拜,不一拜或兩拜?所得的答案,殊不統一,有說三拜表示三寶,有說三拜表示三身佛,有說三拜表示三世佛,有的乾脆就說不知道。還有拜下時,何以右手先出,左手後出;拜下後,何以要抓雙拳,翻雙掌?更是無人能予說明,至於五體投地之後,雙掌向上平放,頭額置於雙掌之上,抑是置於雙掌之間,或將雙手伸出於頭頂之前?亦復莫衷一是。
其實,我們在經律論中,看到弟子禮佛,很少是有三拜的,弟子們請佛說法,總是採取大致相同的儀禮,通常是:「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只說右繞三匝,而不說三禮佛足,可見繞佛須旋三匝,禮佛止須一拜。義凈三藏也說,西土禮佛,極唯一拜。若於平常修持祈願,拜數多少,自屬例外。
但在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中說:「今受戒者,偏露右肩,脫革屣,一一皆須三遍禮敬。」也許三遍禮敬,限於受戒。
至於禮拜的方式,據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中說:「禮敬有二種: 一謂五輪至地,二謂手執師足,任行於一。」第一種是五體投地禮,第二種是接足禮。所謂五輪至地,便是額輪、二手輪、二膝輪。必須五輪至地,方為敬禮,否則便是慢禮。今人有將五輪至地,誤解為五心朝天的,以為背心,二手心,二足心,全部朝天,才是至敬禮,這有什麼根據,我則不得而知!
拜佛的動作,究竟如何,方算合式?據義凈三藏的考核,作禮一拜,共分九段:第一發言慰問,第二俯首示敬,第三舉手高揖,第四合掌平拱,第五屈膝,第六長跪,第七手膝踞地,第八五輪俱屈,第九五體投地。遠則稽顙拜首,近則舐足摩踵。但在禮拜之時,口中應說:「我今敬禮。」受禮者應答:「無病。」若不如此,禮者與受禮者,皆越法罪。中國佛教中流行一種不成文的規矩:禮佛要三拜,禮人止一拜;還有,禮人不得對面,應向里向上,這與接足致敬的規式相違,不知是誰發明的?
接受禮拜的人,必是尊上,故也不必客氣,若坐若立,均不得起身相迎,或者欠身答禮,但要善言誨導,以示親厚。禮拜的人,絕不可以希望受禮者起身答禮,或者示以不必禮拜,問訊即可;但是受禮者,必定要在佛法之中,大於自己的人,方可禮拜。
禮拜也有幾種規矩。根據寄歸傳中所說,吃了一切飲食之後,若不漱口洗手,不得受拜,亦不得拜人,否則兩人均有罪過;若於大小便利之後,未及洗手漱口,或衣服染污了便利涕唾之後,未曾換洗之前,不得受拜,亦不得拜人 ,否則便有罪過。如在人多的集會場中,但為合掌,口稱「畔睇」,即是致敬 。在鬧處、不凈處、道途中,均不得禮拜,但為讓退一側合掌,口稱「畔睇」 。否則即是違教失禮,並且得罪。大比丘威儀經卷上說:「至舍後還,不得中道為人作禮,亦莫受人禮;上座卧不得為作禮,亦莫受人禮;上座澡口不為作禮 ,自口亦莫受人禮;上座收盤未竟,不得為作禮,自前盤未收,亦莫受人禮 ;上座飯不得為作禮,自飯亦莫受人禮。」又有:若讀經、持經或上座在下處自在上處,不應為作禮;上座前行,不應從後作禮;不得著帽為佛作禮。
在我們中國,對於洗凈的習慣,頗難養成,飲食之後,洗手口,在講求衛生的人,不難做到,至於大小便利之後,每次皆要洗手口,乃至洗滌下體,更換衣服,那就難了,但此乃為佛教的規制,切不可妄謂執相!能夠做到是最好,如不能做到,切不可毀謗。
本來,禮拜要以五體投地者為恭敬,在我們中國卻不然,佛殿佛堂,均設有拜墊或拜凳,唯恐使人五體投地而弄臟了衣服,所以有人稱拜佛為蹲佛。照規矩,佛殿佛堂,皆不應有臟的現象,進入佛地,必須脫去鞋襪,就地禮拜,自然無虞弄臟了,如果是骯臟之處,根本不宜禮拜。奈何在中國的許多寺院中,尚難做到此點,難怪要用拜墊或拜凳了!
還有最不合理的,是出家人在拜佛之先的展具。有人說在地上展具,是用來保護衣的,然而在拜墊或拜凳上展具,又是為了什麼呢?「大和尚」們還用侍者代為展具,看來體面,實則不懂規矩,並且有失威儀!因為禮拜而用其他的東西承體,即屬我慢的一類,禮拜而不五體投地,豈非我慢而何?泰國比丘有禮布:用為布地禮拜,用為承接布施的物品,這在律中,也無根據的。至於具之為物及其用途,我曾有另文研討,主要是用來襯體及護衣的,但只用為坐具與卧具,絕不可用為拜具。比丘於就座之先要展具,就寢之先也要展具,禮拜之先則斷無展具的道理。這一問題,自唐代義凈三藏開始,即予指謫,以後諸多律祖,也無不責斥拜具的偽妄,但此陋習,迄今未有稍改,真是一件怪事!
有人說三衣缽具足,方得受戒,所以戒場必須要具,其實,「三衣缽具足 」,只是說三衣與缽要具備,而非必須要拜具。故在律中規定的比丘六物,濾水羅比具更要緊,如今卻存無用之拜具,而廢了急需之濾水羅!
⑺ 問詢和問訊有什麼區別
訊問筆錄是司法機關的司法人員在訊問被告人時製作的,記錄被告人的供述或辯解情況以及對被告人依法訊問情況的證據性文書。
詢問筆錄是查明犯罪分子和案件真實情況,鑒別和印證其他證據的根據。它具有為辦案人員提供偵查線索,使辦案人員全面了解案情、搜集證據的作用。
訊問筆錄和詢問筆錄雖然有共同之處,但是,二者有明顯的區別:
一是含義不同;
二是記錄內容不同,訊問筆錄主要記錄被告人的供述或辯解,詢問筆 錄主要記錄證人、 被害人和知情人所提供的證據、證言;
三是問話對象不同,訊問筆錄的對象是刑事被告人,詢問筆錄只對證人、被害人或知情人適用;
四是適用范 圍不同,訊問筆錄適用於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詢問筆錄則可以適用於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
訊問筆錄是在刑事立案後對犯罪嫌疑人收集證據的刑事偵查手段,因此,製作訊問筆錄一般都是要追究刑事責任(除非查明事實後撤案)。
不論是詢問筆錄和訊問筆錄,只要沒有成立刑事案件或者行政案件,該筆錄都只是調查資料,不會存檔,如果案件成立,就要作為證據材料存檔。也就是說,是否對將來參軍,錄警以及考公務員影響,取決於案件是否成立。
⑻ 問訊什麼意思
就是問問題啊。有疑難提問啊
⑼ 什麼是問訊處
問訊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在我國,許多公眾服務場所也都設有問訊處,比如,醫院、車站、碼頭、機場。這些問訊處,為人們就醫、乘車(船)帶來很大的方便。在外國,還設有電話問訊處,這種就相當於中國的「114」、「12580」,可以隨時隨地詢問各種各樣的信息,例如詢問電話等等。
⑽ 請教佛教說的「問訊」是什麼意思
問訊是佛門的禮儀方法,要雙手合掌,又名合十,即對合左右雙掌及十指,以表示自心專一、神情嚴肅、不敢散慢的一種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