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
大自然中,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一般有四種,按強度由強到弱來排列它們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力、電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
第一節 強相互作用力的實質
強相互作用力乃是讓強子們結合在一塊的作用力,人們認為其作用機制乃是核子間相互交換介子而產生的。
而其實,強子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實際上乃是誇克團體與誇克團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而誇克團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則必然乃誇克與誇克之間相互作用的剩餘。而誇克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已知它是未飽和游空子重合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延伸,這才是真正的強相互作用之作用機制。
大約地說,當誇克們結合成為強子時,其結構已經較為嚴密完整,可是,如果強子之間發生了強烈的撞擊作用,那麼各強子原來的結構則定會遭到破壞,因此,各強子中的大小誇克們則自然會重新產生相互的作用而結合在一塊;這,正就是強相互作用的現象。
而說到底,強相互作用的實質乃是由於未飽和游空子重合體之中心體因其綜合循環體的未飽和而通過靜空子中間體滲透出中心極性而與別的未飽和游空子重合體之外層循環體產生相互吸引,並且自身的循環體同理也受到對方中心體吸引,因而它們之間則產生了強烈的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各種層次的聯合構成體,而強相互作用則乃是其中一個層次上的聯合相互作用而已。
第二節 電磁相互作用力的實質
電磁相互作用力乃是帶電荷粒子或具有磁矩粒子通過電磁場傳遞著相互之間的作用。
電場和磁場的實質我們在前面已經了解:電場乃是游空子循環體的循環變化在周圍靜空子的中間體中引起極性感應激盪並傳遞開去。而磁場則是電場因電源的運動而呈現出不同的狀態而已。並且我們還知道,電場和磁場實際上也是一種電磁波,不過乃是頻率及高的電磁波。
而電磁波能夠對許多東西產生作用並使之發生結構狀態的改變(如光照能使物體升溫、無線電波能在導線中推動電子而形成電流等等),這是因為任何有質的東西皆由游空子所構成,而任何游空子皆處在靜空子之中並與靜空子共用中間體;於是,電磁波━━即靜空子中間體的極性感應激盪自然會影響游空子從而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游空子構成體的整體狀態。所以,電磁作用的范圍其實是很廣的。
那麼帶電荷體與帶電荷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具體是怎樣進行的呢?
電荷無非分為正負兩種,我們先說異種電荷,即正負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吧。
正負電荷乃是通過各自所產生的電場來進行相互作用的。那麼首先請問:既然異種電荷是相互吸引的,可為什麼卻不常看到正負電荷直接接觸進行相互作用並結合在一起呢?
正因為,據我們所知電荷的實質乃是物質基元游空子的循環體或游空子重合體外層的循環體在循環時對外表現出來的極性激盪。這激盪造成周圍靜空子中間體的極性感應激盪即是所謂的電場。而正負電荷的區別則不過是循環體循環方向的左右旋不同而已。那正負電荷的電場,則乃區別於極性激盪的相位剛好相反。總之,正負電荷皆起源於同一極性體(即游空子循環體),其區別只是極性體循環的方向相反而已。於是既然如此,當正負電荷直接接觸時,實際上則是相同的極性體在接觸;而相同的極性體是相互排斥的,因此正負電荷不能夠靠在一起直接進行著相互間的吸引作用而只能通過電磁波來進行著彼此間的作用。
這個問題正好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我們這理論之正確與完善。
那麼,正負電荷應是如何通過電場來產生相互作用的呢?
由於,電荷所形成的電場實際上乃是電荷激發空間體而產生的那極高頻電磁波,而發射電磁波的東西則必然會受到周圍空間體(即靜空子群)對它的反作用力,那發射極高頻電磁波的電荷體所受的反作用力則當然會更加明顯。只是,因為電荷體乃是向各個方位同時激發電磁波的,因此電荷體所受的各個方向的反作用力則相互抵消。
可是,當空間里同時有正負電荷時,雖然正負電荷所形成的電場之感應激盪相位相反,但由於在它們倆之間其激盪傳播的方向亦相反,故其相位反而是相同的。於是,在它們之間的兩端,正負電荷激盪周圍每一個靜空子時都得到對方傳過來的激盪波的幫助,因此,在它們之間的這兩邊,靜空子群對它們倆的反作用力自然會減少許多,於是兩個帶電荷體便會被自己另一邊的較強的靜空子反作用力推向對方而表現出異性電荷相吸引的特性。
而如果空間里同時放置的是同種的電荷,那麼由於同種電荷所形成的電場之感應激盪的相位是相同的,但由於它們倆之間激盪的方向相反,故相位變成了相反,於是在它們之間的這邊激盪靜空子反而會受到額外的阻力,因此它們之間的這兩端靜空子對它們倆的反作用力則比雙方另一邊靜空子對它們的反作用力更大,兩個帶電荷體便會被推斥開而表現出同種電荷相斥的特性來。
當然,空間里的電荷靠得越近,則各自激盪靜空子時受到對方幫助或阻礙的程度則越強;反之,則越弱。
由於,磁場和電場只是外表形式上的不同而已,它們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所以,磁性體與磁性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原理與上述那電荷之間相互作用的原理是一個樣的,而電荷在磁場中與磁場的相互作用,其原理在本質上也與上述的原理相同。因此,我們在這里便不需要去討論那些細節性的問題了。
總之,電磁相互作用之實質乃是由於各帶電體之電場的交叉作用而使空間基元靜空子對帶電體各個方位的電磁場激發產生不同的反作用,於是帶電體各個方位在空間體不平衡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產生了帶有方向性的力的作用。
電磁相互作用力的實質我們已經清楚,接下來我們要談的是弱相互作用力的問題。
第三節 弱相互作用力的實質
弱相互作用,主要表現在粒子的衰變過程。
弱相互作用的實質是什麼呢?
我們論述過,在宇宙的大循環中,所有的物質基元「游空子」皆隨著大循環的進程而緩慢地增加了內部循環的速度。而這速度的增加乃是因為游空子與所經過的一個個靜空子產生相互作用的結果,於是,如果是單個獨立的游空子,那麼它所受到的靜空子的作用力便會由於乃是1:1相互作用的關系而顯得比較強;如果是重合游空子,則由於相互作用乃是一個靜空子同時與多個游空子的相互作用,故其中的每一個游空子所受到的靜空子的作用力便會比較弱,於是其內部循環速率的增加自然會更加緩慢。
總之,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中所有游空子的內部循環都會緩慢地逐漸加快,而單個獨立的游空子與重合游空子中的游空子則乃是其加快的速度有所不同而已;並且,游空子重合體所含的游空子數越多,則它裡面的每一個游空子的內循環加速便越慢。
那麼,這現象對於各種粒子的結構是否會造成影響呢?
因為各種粒子皆由游空子所構成,所以游空子內部循環的加速當然多少會影響各粒子的內部結構。可是,由於各粒子原本已有一套完整的內部循環系統,於是如果要讓整個系統產生結構上的變化,那麼游空子的內循環速度當然需要加速到一定的程度,所以,各粒子中那游空子內部緩慢的循環加速,並不能夠在每一個時刻都使粒子產生結構上的變化。而如果要實現這結構上的變化,那當然得需要循環加速的不斷積累。而這積累過程的長或短,當然取決於各粒子內部的結構情況(包括各游空子原有內部循環的快慢)。
我們知道,電子乃是飽和的游空子重合體,因此電子的內循環加速自然會非常的緩慢,而這,正是電子壽命很久遠的根本原因。
當放射性物質之原子核內的各游空子之內部循環隨著宇宙大循環的進程(也即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加速到一定的程度時,本來就較不穩定的大原子核的結構(大家知道,原子核的增大是有著極限的,一般情況原子核越大則越不穩定)則容易受到一定的破壞,於是核內的一些游空子重合體便會脫離出來而合成新的小粒子跑了出去,並伴隨著靜空子的受激而產生γ射線,而那變故後的原子核則重新形成一個新的結構形式從而完成了一次衰變的過程。於是,由於放射作用的消耗,原子核中各游空子的內循環則會慢了下來,回到本來的狀態並開始走向新的衰變過程。而這,正就是弱相互作用的實質。
歸根結底,弱相互作用乃是物質基元「游空子」與眾多的空間基元「靜空子」因為經過不斷的相互作用而導致游空子內部循環加速到一定的程度而最後導致物質結構的變化。也正因為如此,所以粒子的衰變只取決於時間的進程而與其他的種種因素(如化學作用和物理作用)統統無關。
好,接下來我們要談的乃是萬有引力之問題了。
第四節 萬有引力的實質
萬有引力,乃任何有質體(即有質量之物)之間的相互吸引力。那麼,這力是如何產生的?其實質又是什麼呢?
對於較小的粒子來說,萬有引力作用並不明顯;但對於較大的物體,其作用則是很明顯的。我們這世界上的所謂重量,便源於萬有引力。
現在,就讓我們用已經知曉的物質與時空的知識去認識萬有引力的實質吧。
我們已經知道,宇宙中所有的物質皆由游空子或游空子重合體所構成;而所有的游空子及游空子重合體,在其循環體之中那極性最弱之處,其中心體的負空體極性則會很容易地滲透了出來。並且,隨著循環體的循環變化,這滲透出來的中心體極性在每一個方位上則會產生相應的強弱變化;於是周圍的靜空子中間體便會受此影響而產生出了極性感應激盪。結果,這靜空子的感應極性激盪則一個感測一個地傳播開去,形成了感應極性激盪之「場」,這「場」不過是一份份空間基元的感應極性激盪罷了。
這就是說:任何物質,其四周圍的空間都會產生中心體極性之感應激盪。雖然,這由滲透出來的極性所引起的激盪較弱,但如果質量增大,則由於疊加效應,便會有所加強。
由於靜空子中間體的極性感應激盪實際上只能是感應正空體在起主導的作用,因而與感應源起相互作用的則只能是靜空子中間體中的感應正空體;因此,游空子循環體(屬於正空體極性)與被感應的靜空子的相互作用則乃是相排斥的作用(符合了電磁作用之原理),而游空子中心體(屬於負空體極性)與被感應的靜空子的相互作用則應該是相互吸引的。於是,當有質體與有質體處在空間里的時候,不管它們是否為帶電體(非帶電體乃有質體自身循環體所激發的兩種電場相互抵消,故循環體沒有與空間產生相互作用力),它們周圍那中心體極性滲透而形成的感應激盪則皆存在著;而在它們之間,由於雙方那感應激盪的方向相反,因而感應激盪起來更加困難,因此在它們之間雙方受到的被感應靜空子的反作用力更大,而這反作用力由於乃是吸引的,所以雙方則呈現相互吸引的現象━━這正是萬有引力作用之實質及過程。
如果撇開感應激盪源與空間體的作用機制,我們可以看到,構成萬有引力場的這中心體極性感應激盪與構成電荷之電場的循環體極性感應激盪並沒有本質的不同。由於,形成萬有引力場的中心體極性乃是以吸引的方式開始感應靜空子之中間體的,而形成負電荷之電場的循環體則乃是以排斥的方式開始感應靜空子之中間體的;因而兩者所形成的極性感應激盪之相位則剛好相反。而我們在前面已知,正負電荷之電場的區別乃是其極性感應之相位的相反而已;因此,從激盪波的本身來看,萬有引力之場等同於非常微弱的正電荷之電場。
人們應記得,牛頓之萬有引力計算公式與庫侖之電荷相互作用力計算公式是何其的相象,其中的緣故,正乃上述之道理。
至於萬有引力與有質體之質量及距離的關系,則比較容易理解:質量大,則有質體之中心體的數量多,於是靜空子之極性感應激盪由於疊加的效應則越強,於是萬有引力作用越強烈;而有質體之間的距離加大了,則由於感應極性激盪隨著向外的傳遞因會受到靜空子之循環體及中心體等的干擾而將逐漸地變弱,因此兩物之萬有引力的作用則會隨之而變弱。
終於,宇宙中最基本的四種自然力的作用本質我們都已清楚。於是,我們現在便可以對它們進行概括和統一了。
第五節 四種自然作用力的統一
總之,自然界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皆源於物質基元游空子與空間基元靜空子之間或物質基元與物質基元再加上空間基元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它們之間的所有的相互作用,說到底乃是兩種空間狀態「正空體」與「負空體」的相互作用。而這兩種「密度」不同、相對於中間態呈對偶正負極性的空間體之相互作用,則最終來源於宇宙的最根本的規則:即━━平衡趨勢。而正是這「平衡趨勢」,導致了正負空體的極性吸引;而正空體與正空體、負空體與負空體之間的相互排斥,則乃是因為逆「平衡趨勢」所導致。因此,最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自然界的強相互作用力、電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全皆起源於「平衡趨勢」之作用及逆「平衡趨勢」之作用。宇宙正是在「平衡趨勢」與逆「平衡趨勢」的雙重作用下,不斷地進行著循環變化的過程。所以,她是永恆的、並且是美麗的。
宇宙的四種自然作用力在這里終於得到了終極高度的統一。就這一結果,卻已是多少物理學家多年來的夢想。
參考資料:http://www.picc-xiamen.com/yzts/book/c4.htm
⑵ 磁鐵的磁力屬於什麼力(引力強核力弱核力還是電磁力)
答案是電磁力。
強力和弱力的力程都很小,強力大約在10的負15次方米,弱力在10的負18次方米。因此這兩個力不會有宏觀的表現。
剩下兩個引力和電磁力。引力的強度是電磁力的10負39次方倍,需要巨大的質量才能比較明顯。而電磁力不同,它的強度大,力程遠,是日常生活中常見作用力的來源。比如壓力、摩擦力、拉力等等都是由電磁相互作用引起的。
⑶ 誰能給我解釋強核力和弱核力
強核力將質子和中子中的誇克束縛在一起,並將原子中的質子和中子束縛在一起。一般認為,稱為膠子的另一種自旋為1的粒子攜帶強作用力。它只能與自身以及與誇克相互作用。強核力總是把粒子束縛成不帶顏色的結合體。由於誇克有顏色(紅、綠或藍),人們不能得到單獨的誇克。反之,一個紅誇克必須用一串膠子和一個綠誇克以及一個藍誇克聯結在一起(紅+綠+藍=白)。這樣的三胞胎構成了質子或中子。其他的可能性是由一個誇克和一個反誇克組成的對(紅+反紅,或綠+反綠,或藍+反藍=白)。這樣的結合構成稱為介子的粒子。 弱核力是造成放射性原子核或自由中子衰變的短程力,它制約著放射性現象,並只作用於自旋為1/2的物質粒子, 而對諸如光子、引力子等自旋為0、1或2的粒子不起作用。 強核力、弱核力在原子核附近的發力機制屬一種短程力,但這種短程力對外界產生影響時,都全部轉化成長程力,以光子為載體,如太陽輻射的巨大能量主要來自強核力。所以可以視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都有一個從短程力向長程力轉化的過程,這種短程力表現為在原子內的發力機制。
⑷ 四大基本力分別是什麼為什麼有人說有強弱核力,有人說是強弱相互作用力
四大基本力是指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引力
其中強核力又稱強相互作用力,是指強子之間的作用力,是目前所知的四種宇宙間基本作用力最強的,也是作用距離第二短的
弱核力指造成放射性原子核或自由中子衰變的短程力,作用於所有物質粒子,而不作用於攜帶力的粒子
強弱核力和強弱相互作用力是同一概念的不同稱呼,怎麼叫都行。
⑸ 原子核強核力究竟有多大的數值估計
宇宙中四種力的翹首就是最強的核力了。但這個力到底有多大,從教科書到參考文獻,都吞吞吐吐不肯給出具體數值,且史上也從未有人給出實驗測試數據。
此問題理論上可這樣處理:首先通過核反應測出質量虧損,根據質能方程得出結合能量,再間接估算核力。但這樣的估算也難從任何出版物查到。
今天我就邁出這一步,看看強核力究竟有多大?
拿氘元素的實驗數據,能推算單個質子和單個中子之間的強核力。
查核同位素專業數據表,得知:裂解氘成為質子和中子需要消耗能量2.22456MeV。
又有1MeV= 1.602*10-13J(焦耳)。
質子與中子半徑近似1.11fm(飛米)。兩個粒子臉貼在一起的時候,質心距離2.22fm為極限距離,再短就得把粒子壓碎或者壓扁了。
根據核物理基礎知識,強核力是短程力,大約2.5fm之後就與長程的電磁力抵消,3fm之後強核力消失為0。
因掰開氘的質子和中子沒有電磁力的參合,所以掰力的作用距離約為3 -2.22= 0.78fm,而不是2.5 -2.22= 0.28fm。
做功= 作用力*作用距離。因而平均掰力= 2.22456*1.602*10-13/(0.78*10-15)= 456N。
將單位牛頓化為公斤,則為46.5kg。
注意,計算出的掰力是平均數,剛掰的時候,質子和中子是貼在一起時候,這時候的核力是最大的,保守算也得將平均力翻倍即902N或93kg。
據說核力隨距離是指數衰減的,這樣的話,即將掰開前的力可以小得稍微大於0,但起始掰力加碼到一二噸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兩個壯漢也許才能有一線希望掰開氘核,雖然平均每人出掰力46/2= 23kg對壯漢是小意思,似乎科學網兩女將CY《-》YC也能搞定,但要靠運氣隧穿起掰的巨大勢壘。保險起見的話,得用卡車才能拽開!
上述估算很粗略,平均質子中子掰開力的置信度,能有80%就謝天謝地了,因為強力減為0的精確距離無高精度數據。至於起始掰力置信度更低,因為核力曲線的精確方程未知。
其實教科書在畫核力曲線時,也是含糊不清的,也沒有明說距離坐標--到底是指的質心距離呢,還是粒子的表面最近點距離。官方核力坐標上能看出距離0.7fm時候,核力達到極限大值,如果該坐標代表質心距離的話,則說明核子是可以壓扁的,因為沒承壓的質子半徑1.11fm。我這里核力估算,姑且就把官方核力橫坐標當質心距離解讀。
至於質子與質子,或者中子與中子之間的核力估算,前者需要原子量為2的氦同位素He2的數據,後者需要原子量為2的0號元素的數據(或雙中子滴線)。遺憾這些都沒有,但可以粗略假定類同於質子與中子之間的核力。
從大質量原子核摳出質子或中子,更甭提多費力了,因為一個核子周圍有很多核子貼在一起。就算從核表皮摳拽,一個核子也可能與3個左右的其它核子相貼,起碼核力在前述估算值的3倍左右--140kg!
核力的估算,使我們更加認清了:物質世界的內核,真的是剛剛的,原子核內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⑹ 強核力大小的是多少
相互作用強度 是作用力性質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量子場論中一般以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數來表徵作用強度。耦合常數是一個無量綱的數。
例如 電磁作用以 精細結構常數 α = e^2/(2εhc) = 0.007 表示
引力作用以 GM^2/(2hc) ≈5 * 10^(-40) 表示。其中G為萬有引力常數,而M為質子質量。
四大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數分別為
引力:10^(-40)
電磁力:10^(-2)
弱相互作用:10^(-5)
強相互作用:1
但是耦合常數只能「粗糙」地表徵相互作用強度。絕對的比較實際上是無法實現的。還要看具體情況是什麼樣的。例如 質子-質子之間的電磁力 與電子-電子之間的電磁力相同,而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卻相差高達 10^6 倍。
對於你所關心的問題,我覺得可以這樣進行估算:
氘(質子+中子)的結合能約 2MeV 多一點。
想像用一個恆外力 克服 核力 把 中子 拉出來,需要做功 2MeV≈3.2*10^(-19)^焦耳
核力是短程力,當中子-質子之間距離大於一定程度的數值後,核力立刻消失。
氘核的核半徑約為 1.5*10^(-15) 米。核力的作用程(作用距離)一般也在這個量級。
因此不妨粗略地認為 中子拉出來的過程中,中子移動距離達到 10^(-15) 米時,核力就已經消失了。
F*S = W
F=W/S = 3.2*10^(-19)焦耳/10^(-15)米 ≈ 10^(-4) 牛頓
即粗略估算,氘核當中 質子-中子 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力約 10^(-4)牛頓。
以上是對於氘進行的估算。如果對重核進行估算,那麼由於重核中 質子-中子之間的結合能 約達 15 MeV,所以重核中的核力會略有所增加,在10^(-3)牛頓水平。
作為興趣,有必要估算下 氘核當中的 質子-中子 萬有引力
F = G*Mp*Mn/R^2 = 6.67*×10^-11 米^3/(千克·秒^2) * 1.67*10^(-27)千克*1.67*10^(-27)千克 /[3*10^(-15)米*3*10^(-15)米]
= 6.2 * 10^(-35) 牛頓
萬有引力比 核力 小了約 10^(-31)倍。
⑺ 強核力的作用
強核力是一種強作用力,兩個核子間距離很小,因而作用力很大,但是一旦兩個核子距離超過一定限度,兩個核子作用力會很小,從而分開.
⑻ 如果一個可以一控制強核力,那麼他可以做出什麼事情(能力)
除非他想全世界都為他陪葬,否則只能嚇唬人。畢竟在如今一旦動用核武器就可能引起核大國的交戰,後果就是地球毀滅與核爆,人類滅亡。
⑼ 什麼是強核力
強核力是作用於強子之間的力,是目前所知的四種宇宙間基本作用力中最強的,也是作用距離最短的(大約在 10^(-15)~10^(-10) m 范圍內)。最早研究的強相互作用是核子(質子或中子)之間的核力,它是使核子結合成原子核的作用。自1947年發現與核子作用的π介子以後,實驗陸續發現了幾百種有強相互作用的粒子,這些粒子統稱為強子。
中文名:強核力
外文名:Strong nuclear force
別稱:強相互作用力
簡稱:強力
⑽ 強核力和引力有關系嗎
強核力在非常小的尺寸下才顯出作用,作用力非常大,距離增大後幾乎可以忽略。而引力是大尺寸物體的重力顯示出來的。在他們的效果與性質上面,兩者沒有什麼明顯的關系。引力現在公認的解釋是廣義相對論中的內容,利用空間的彎曲來描述。力學的統一就是在找強核力與引力的關系,現在最受歡迎的也就是弦理論。想用其他維度的空間彎曲來描述強核力。如果能成功的話,強核力與引力就是同根同源。只不過目前還沒證實,所以還是個不確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