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三峽問題
沒聽說三峽有玉女峰。玉女峰位於福建省武夷山九曲溪二曲溪南,因其酷似亭亭玉立少女而得名。玉女峰突兀挺拔數十丈。峰頂花卉參簇,恰似山花插鬢;岩壁秀潤光潔,宛如玉石雕就,乘坐竹筏從水上望去,儼然是一位秀美絕倫的少女。「插花臨水一奇峰,玉骨冰肌處女容。」這就是玉女峰風采神韻的真實寫照。
玉女峰與大王峰隔溪相望,象一對脈脈含情的戀人,鐵板嶂橫亘其間,好像故意從中作梗。據說:很早以前,武夷山是個洪水泛濫,野獸出沒的地方。百姓輾轉溝壑,無以為生。後來,從遠方來了位叫大王的勇敢青年帶領大夥劈山鑿石,疏通河道,終於治服了水患。被疏通的河道就是今天的九曲溪,挖出來的沙石,便堆成了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從此,人們過上了好日子。一天,玉女駕雲出遊,被武夷山美景所迷,並下凡與大王相親相愛。不幸此事被鐵板鬼知道密告了玉皇,玉皇大怒,下令捉拿玉女歸天,玉女不從,定要與大王結為夫妻。鐵板鬼便施展妖法將他倆點化成石,分隔在九曲溪兩岸。鐵板鬼為討好玉皇,也變成山岩橫亘在兩戀人之間,日夜監視他倆。這就是現在的鐵板嶂。從此,兩人只好憑借鏡台,淚眼相望了。玉女峰下的浴香潭,相傳是玉女沐浴的地方;潭中的「印石」是大王送給玉女的定情信物。玉女峰東側有圓石如鏡,光潔照人,是玉女梳妝台,壁間「鏡台」二字,是武夷山最大的摩崖石刻。
Ⅱ 三峽大壩的問題
三峽大壩的建成的確破壞了長江三峽的美!!!
因為建造三峽大壩首先要搞長江截流,長江截流後長江就沒有了以前那種奔騰,險峻的氣勢了...........
Ⅲ 《三峽》問題
1 】山的特點:連綿不絕,重巒疊嶂,遮天蔽日。
詩句: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6.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2】水有何特點:
澄澈照影,激流如飛;
詩句: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3】水清,樹榮,山高,草茂。 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一片清澈清洌之象。
4春冬之景, 「素」「綠」「清」「影」。 秋季景色,「寒」「肅」「凄」「哀」。夏,江水凌急。
5】將自然之景轉向人文感受,凸現文章神髓。表現了漁人漂泊不定的悲傷,襯託了秋的凄涼,體現了作品的人文關懷。
Ⅳ 幾個關於<三峽的問題>
第七部分:腹地三峽(介紹三峽成庫後的神奇風光)
2003年三峽二期蓄水,水位上溯回水在重慶境內形成約400多公里長的狹長形巨型水庫,雲陽以西江面開闊,形成「平湖」,以東依然「高峽」。2009年三峽水庫蓄水後,將形成總面積達1084多平方公里的巨型人工湖泊。
長江三峽水庫是峽谷河道型水庫,完全與千島湖等湖泊式水庫不同。因此,三峽水庫完工後並不會損害峽區的基本風貌,三峽仍然會保持峽多、山高、水清、景奇的景色。三峽蓄水後江面大大展寬,江水流速變小,對水勢的改變多於山勢。瞿塘峽兩岸和巫峽十二峰高程大都在1000—1500米,三峽工程全部完工後,水深也僅比成庫前增加10到110米。水位上升的幅度,不會改變千米以上的峭壁懸崖的景觀特色。回水到夔門只抬高40多米,「夔門天下雄」的壯觀氣勢依然存在。神女峰水位抬高約50米,可以說「神女應無恙」。歷史人文景觀絕大部分也依然屹立長江兩岸。被淹沒的雲陽張飛廟、秭歸屈原祠、瞿塘峽沿岸的摩崖石刻、古棧道、孟良梯、粉壁牆以及大寧河岸的大昌古鎮等都已原物原貌遷建到距原址不遠的江岸。據統計,三峽成庫後,將全部淹沒兵書寶劍峽等9個自然景觀和張飛廟等15個人文景觀;部分淹沒14個自然和人文景觀。但其中8處重要景點通過集中陳列或異地復建得以保存。
庫區幾處著名的旅遊勝地,隨著水位的壅高和江面的展寬,反倒會增展秀色。奉節的白帝城將形成天然小島,大有仙島「蓬萊」之勝景。忠縣石寶寨依附的玉印山成為水中孤峰,12層的塔樓被江水環繞,宛如水上浮宮。號稱「世界上最早的古代水文站」的涪陵白鶴梁,將修成水下博物館,用玻璃鋼罩起白鶴梁,以後人們透過航空玻璃罩才能看到白鶴梁石刻。大昌傳統民居也將隨著新的大昌集鎮一起搬到對面的山坡上。
三峽庫區的形成本身也是最大的自然景觀,新增不少景點使三峽旅遊更加多姿多彩。成庫後將出現涪陵湖、石寶湖、萬州湖、白帝湖、巫山湖等11個大的湖面和白帝島、石寶島、隍華島、廣陽島等14個大型島嶼。同時,由於水位上溯向兩側腹地回灌,三峽腹地更多幽深的峽谷和大量旅遊資源在不會「養在深閨人未識」了,極高旅遊觀賞價值的烏江十三峽、鮮為人知的上古鹽都寧廠古鎮、世界奇景奉節小寨的天坑地縫、高山草原巫溪紅池壩、夏冰洞以及有洞穴科學博物館美譽的武隆芙蓉洞等43處人間佳境將呈現在遊客的眼前。水庫蓄水後形成的峽谷及37處漂流河段,15個溶洞,更加豐富了三峽旅遊的內容。現在那些交通不便的奇山秀水,到時都可以乘坐遊艇前去游覽。新三峽將以三峽風光依舊、大壩風光無限、平湖秀色迷人、庫區新生千島、腹地美景無數的旅遊形象自然地展現出來。
Ⅳ 三峽的問題
我喜歡(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這句話,它運用了(對偶)手法,寫出三峽(水流的湍急)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江山的 )感情
水流量大: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
水流湍急: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綜上所述,三峽利於建水電站
Ⅵ 三峽工程帶來的環境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泥沙淤積和水位問題
由於有三門峽水電站的前車之鑒,因此泥沙問題始終是三峽工程技術討論的重中之重。據測算,長江上游江水每立方米含沙1.2千克左右,每年通過壩址的沙量在5億噸以上。在三峽工程未建前,這些泥沙大量淤積在曲折的荊江河段,抬高了河床水位,並危脅到整個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安危。
當三峽水庫形成後,受水勢變緩和庫尾地區回水影響,泥沙必然會在水庫內尤其是大壩和庫尾(回水的影響)淤積。不過樂觀者認為,長江的含沙量有季節性差異,汛期江水中的含沙比例比枯水期來得大,因此三峽水電站可以採用「蓄清排渾」的方法來應對,即在汛期時加大排水量使渾水出庫,在枯水季節大量蓄積清水,便可以減少泥沙在水庫內的淤積,這種方式與目前水電站的一般運行方式基本一致,所以不用過於擔心三峽的泥沙淤積問題。他們認為在三峽蓄水的初期,排沙比例只有30%至40%,將發生輕度淤積,但主要是填充死庫容,影響不大,隨著水庫運行時間的增長,排沙比例會逐漸提高,在80至100年後,將基本達到平衡,不再出現新的淤積,舊有淤積也可以通過由臨時船閘改建的泄沙通道和加強疏浚等方法清理。那時水庫將依然保持90%左右的庫容,不會對發電、航運以及沿岸城鎮尤其是重慶造成大的不良影響,而且隨著長江上游植樹造林、水土保持工作的進展,江水的泥沙含量也將緩慢下降。
但是工程的反對者如黃萬里等認為,長江上遊河流所攜裹的除了泥沙,還有顆粒較大的鵝卵石,在三峽大壩築起後將極難排出,會造成堵塞,並向上游延伸,進而影響重慶。此後在2002年10月,國務院批准由三峽總公司承建長江上游幹流金沙江上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壩等四座巨型水電站,其建設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分擔三峽庫區的泥沙淤積,減緩三峽庫區的泥沙淤積速度,這也再度引起某些人們對三峽泥沙問題的擔憂。
與泥沙淤積問題同樣極具爭議的,還有水位問題。在三峽蓄水至135米後,有人發現從大壩到庫尾之間的水位落差多達34.7米,遠遠超過了工程論證報告認為的0.4米,因此擔憂重慶可能會在三峽完全蓄水後被淹沒。不過三峽驗收組副組長潘家錚對此解釋,論證報告中計算的是滿蓄水後的情況,而現在的庫尾水位其實是天然水位,它和大壩水位目前存在著巨大落差並不令人意外。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爭議
三峽工程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非常廣,其中對庫區的影響最直接和顯著,對長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響,甚至還有人認為三峽工程將會使得全球的氣候和海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庫區人們對三峽工程影響環境的最大擔憂來自於水庫的污染。目前三峽兩岸城鎮和遊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長江。在蓄水後,由於水流靜態化,污染物不能及時下瀉而蓄積在水庫中,因此已經造成了水質惡化和垃圾漂浮,並可能引發傳染病,部分城鎮已在其他水源採集生活用水。同時大批移民開墾荒地,也加劇了水體污染,並產生水土流失的現象。對此,當地政府正在大力興建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以期解決污染問題,如果發現污染過於嚴重,也可能會採取大壩增加下泄流量來實現換水。
三峽水庫庫容極大,因此必然會增加庫區地震的頻率。但支持工程的人士認為,當時論證壩址時,非常重要的一個考慮因素就是地質條件,三斗坪附近的岩體比較完整,斷裂少,歷史上也極少發生有感地震,因此不大可能發生破壞劇烈的強震。三斗坪的上游地區,地質條件主要是碳酸鹽岩,發生地震的可能性較大,但烈度估計最高也不會超過6級,而三峽的主要建築物都是按照防7級地震烈度來設計的。由於三峽兩岸山體下部未來長期處於浸泡之中,因此發生山體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頻率會有所增加,這將是三峽工程所能造成的主要地質災害。而工程的反對者們則質疑論證過程只考慮了地質的靜態狀況,沒有考慮蓄水後可能帶來的地質條件質變。
根據葛洲壩水電站的運行經驗,三峽工程將會對周邊生態造成嚴重的沖擊。因為有大壩阻隔,魚類無法正常通過三峽,它們的生活習性和遺傳等會發生變異。三峽完全蓄水後將淹沒560多種陸生珍稀植物,但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在淹沒線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兩種完全在淹沒線以下,現均已遷植。
三峽蓄水後,水域面積擴大,水的蒸發量上升,因此會造成附近地區日夜溫差縮小,改變庫區的氣候環境。由於水勢和含沙量的變化,三峽還可能改變下遊河段的河水流向和沖積程度,甚至可能會對東海產生一些影響,並進而改變全球的環境。但是考慮到海洋的互通性,以及長江在三峽以下的一千多公里流程中還有湘江、漢江、贛江等多條重要支流的水量匯入,因此估計不會對全球海洋和氣候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而且環境的變化是由多種可變因素交織形成的,極其復雜,所以也無法確定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明細程度。
除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三峽工程也會對環境產生有益的作用。水能是一種清潔能源,三峽水電站的建設,將會代替大批火電機組,使每年的煤炭消耗減少5000萬噸,並減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引起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間接實現了環保。
Ⅶ 有關《三峽》的問題(一定要詳細!!!!!!!!!!)
(1)因為「峽」的意思是有山有水,二山夾一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峽,所以從峽寫起。巫峽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著寫水.
(2)寫水,就先寫夏之水,而又因為秋冬之水擁有相同之處,同樣描繪出三峽在這兩個季節里平靜,清澈,富有靜態美,所以將兩個放在一起寫。
(3)峽的意思就是有山又有水。
即使是騎著賓士的駿馬,駕著長風,也不如船行駛得快啊!
(猿猴的)叫聲連綿不斷,音調凄涼怪異,空盪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
Ⅷ 長江三峽的問題
1 重慶奉節白帝城
2 瞿塘峽 巫峽 西陵峽
3 193公里
Ⅸ 三峽問題
首先不談電力供應、航道破損問題,僅僅造成的長江洪水就可以時長江中下游變成汪洋、人或為魚鱉。中國的經濟也許就會癱瘓。所以既然戰略地位如此重要當然不可能被隨便攻擊。還有按照國際戰爭慣例一般不會攻擊水電站等非軍事設施,假如攻擊那麼造成的損失及人員傷亡(特別是百姓)將比砸下幾十顆原子彈都要來的嚴重,引起的國際公憤對戰爭國也沒有好處。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Ⅹ 長江三峽問題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
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全長(192)千米,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
注意,瞿字,並不是你看到的這個樣子,建議在word里放大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