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謝公屐的介紹
《宋書》卷六十七《謝靈運列傳》
靈運因父祖之資,生業甚厚。奴僮既眾,義故門生數百,鑿山浚湖,功役無已。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人。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徐知是靈運乃安。又要琇更進,琇不肯,靈運贈琇詩曰:「邦君難地嶮,旅客易山行。」在會稽亦多徒眾,驚動縣邑。太守孟顗事佛精懇,而為靈運所輕,嘗謂顗曰:「得道應須慧業文人,生天當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後。」顗深恨此言。
㈡ 寧南山 中國人均gdp何時能超日本
這難度很高啊.
目前日本的人均大概在3萬9到4萬美元,中國大陸才8千不到,算起來人家是我們的5倍.
㈢ 寧南山:中國哪些產業和世界製造強國差距最大
答案比較長,所以給出鏈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2bf01f0102xbz2.html
㈣ 謝靈運開創了什麼詩
謝靈運(385年——433年),東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宋詩人。以文辭名世,是中國山水詩的開創者。
㈤ 江浙滬有沒有一些比較小眾,但是好玩的地方
位置:浙江舟山岱山
推薦理由:東沙是中國的古老漁鎮,也是舟山群島歷史上的著名漁港,向以漁、鹽著稱。它位於舟山市岱山島西北端,座落於大海灣東角──故史稱「東沙角」。百年古鎮東沙角,雖然已淡去了昔日的繁華。但濃郁古樸的漁家風土人情依然吸引著外來遊客,讓人們駐足留戀。朝著老街往裡走,悠悠的古巷,古色古香的民宅,留著舊商號印跡的店鋪,還有漁廠、鹽坨、貨棧等觸目皆是,古樸典雅。整個鎮區縱街橫巷,井然有序,房屋建築布局嚴謹、結構牢固,帶有濃濃的「海味」。據說電視劇《千山暮雪》還在這兒取過景哦!
食宿推薦:到東沙,吃海鮮是不能錯過的。岱山魚的種類數不勝數。有老漁民說,捕了一輩子魚,叫不上名的還有很多呢。據說,龍頭魚煮豆腐湯,可是岱山人的家常菜哦!
周邊:中國海洋漁業博物館、中國書雕城。
位置:衢州江山大陳鄉
推薦理由:江山市大陳鄉位於市境「下路鄉」(縣城以北),系該市最北面的一個「門戶」鄉,系古徽州汪氏搬遷至此的聚居地。大陳古村落古建築依山造勢,鱗次櫛比,樓台亭閣,搭配有致,絕大部分為清代建築。所有古建築秉承徽派建築藝術特色,灰瓦白牆,花窗雕板,屋脊如龍,牆頭似馬。建築風格恢宏大氣,內部構件細巧精美,充分體現了徽派建築匠人高超的工藝才能和審美層次。大陳最為典型的古建築當數汪氏宗祠。汪氏宗祠內石礎石磉碩大無朋,石柱石階細結光滑,石雕木雕工藝精湛,牛腿雀替鎦金錯彩,更加檐牙高啄,脊瓦如鱗,猶如瓊樓玉宇降落山村野處,令人嘆為觀止。
食宿推薦:大陳麻糍、大陳長春面。
周邊:石灰石天然溶洞龍嘴洞。
位置:浙江寧波北侖
推薦理由:北侖區現有山林38萬畝,植被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優美。在推進「森林北侖」建設過程中,北侖區大力興建森林步道,累計投入3000多萬元,形成了集山林美景、野趣、生態、健身於一體的森林步道100餘公里。在建設過程中,按照「少花錢、少破壞、原生態」的原則,即盡量利用原有登山道路,因地、因景而設,並形成環狀貫通。通過對特色山林景觀的適宜開發,使其有效地為當地居民和遊客服務,並發揮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娛樂健身、林業生產於一體的綜合型城市後花園功能。
目前,白峰鎮蝦蠟龍潭森林步道、日頭山森林步道;霞浦街道上傅村裡外峰嶺;春曉鎮東盤山森林步道;柴橋街道雲雩山森林步道;大碶街道八大坑森林步道、笑天龍森林步道、孝子嶺古道、太白山森林步道、茅嶺古道;戚家山街道老鷹山森林步道;小港街道依山村至茅洋寺森林步道;新碶鳳凰山森林步道等共15條森林步道,形成了縱連橫合的百餘公里森林步道網路。
食宿推薦:北侖港是緊靠寧波市區的深水港,因此到北侖百公里森林徒步,在寧波市內選擇各類美食及住宿都是非常方便的。
周邊:除了寧波市內的例如老外灘、天一閣這樣的知名景區,北侖區境內本身也有不少精彩卻同樣免費的去處,例如佛國珍寶——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寶塔涌現之處的阿育王古寺、深谷之中的靈峰寺、依山傍水的洋沙山濱海度假區、中國港口博物館等都非常值得游覽。
位置:紹興·嵊州市崇仁鎮
推薦理由:李白曾經寫道:「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這里的「剡溪」,就是流經嵊州的曹娥江幹流。崇仁古鎮原名「杏花村」,現常被人呼作「剡溪人家」。崇仁,一座美麗幽靜的江南古鎮。它至今仍保留著龐大的古建築群,雖然歷經千年但風貌依舊。古建築連片成群,具有宋朝遺風、明清特色。群內廟宇、祠堂、古戲台、民居、牌坊、葯鋪、店房、橋梁、池塘、水井一應俱全。以玉山公祠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台門就有100餘座,台門之間用跨街樓鉤連,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體現了先人「分戶合族、聚只一家」的遺風。走進古鎮,踏上有點硌腳的卵石路,就是踏進陳舊的滄桑,步入泛黃的卷帙。崇仁古鎮的原汁原味,最能體現一個字,那就是「真」。此外,嵊州,還是越劇的發源地。越劇創始人之一馬潮水,「越劇皇後」筱丹桂、「金嗓子」傅全香的師父裘光賢,圍棋國手馬曉春及其開蒙業師董樟根等等,都是崇仁地方人。
食宿推薦:西青豆腐皮、越鄉榨面、崇仁燉鴨、雷竹筍、桂岩霧尖茶。
周邊:嵊州城隍廟、崇仁古鎮、玉山公祠。
位置:浙江麗水松陽
推薦理由:麗水市松陽縣三都鄉多為山間梯田,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區鄉,地勢較高,崇山峻嶺。這里的古民居多採用紅泥做牆,形成了紅牆青瓦的建築風格。特別是夕陽西下時,景觀更為美麗。山間有一條保存完好的古道,被評為國家級戶外徒步線。這條古道全路程基本都以古道串連。路途中遍布古村、古廟,植被完好,瀑布、果林、溪流散落其間。徒步線路總里程近40公里,高低點相對落差達600多米。
食宿推薦:三都鄉政府有一家公社食堂,主營高山蔬菜、野味、土雞、牛肉等。地道的山野農家菜,非常適合徒步後疲勞的人填飽肚子。
周邊:松陽古村落是浙江省三大古村落群之一,也是浙江最有代表性的古村落群,其他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村落有50多個,界首、石倉、靖居、楊家堂、橫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質。在三都鄉境內集中分布有世界公認的天然珍稀樹種——南方紅豆杉。
位置:上海松江
推薦理由:這里是4500年前的歷史遺跡,是上海移民文化的見證,更是「上海之根」的溯源終點站。隨著今年1月份富林湖蓄水完成,正在建設中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在富林湖上呈現出房屋「漂浮」在水中的夢幻美景。穿過一潭煙波浩渺的池水,扶著觀光台欄桿拾級而下,走進水下展廳,領略4000 年前的人類文明;在當年康熙下江南時乘船的碼頭登上一葉輕舟,馬相伯紀念館、陸機放鶴橋、雲間書院等盡收眼底。
食宿推薦:與廣富林遺址公園一條路之隔的即是上海松江大學城的華東政法校區。華政松江校區的建築在松江七校中獨具風格,統一的玫紅外牆、歐式的路燈、靜肅的鍾樓,這些都延續了其長寧校區的風采。漫步校園,猶如行走在歐洲小鎮。校區對外免費開放。
周邊:現在,松江雙層巴士已開通,巴士起點站在地鐵9號線佘山站,從這里出發的是「觀光一線」,沿線站點分布為:佘山地鐵站-上海歡樂谷-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辰山植物園-東佘山公園-西佘山公園-月湖雕塑公園,線路主推松江地區的景點。車票採取一票制,20元/人,一天之內14個站點任意上下,全程29公里。乘坐雙層觀光巴士還可以享受景點門票優惠,如辰山植物園,原價40元,在車上買只需要20元;月湖雕塑公園,原價120元,優惠票價只需要80元。
位置:上海崇明
推薦理由:西沙濕地公園將一片完整的自然濕地保留下來,用最簡單質朴的方式導覽。周而復始的潮汐現象是西沙濕地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這里因此形成了豐富的地形地貌,吸引了大量的鳥類,使其成為許多候鳥重要的越冬棲息地。西沙濕地也被認為是觀潮和欣賞日落的絕佳之處,在這片5400畝的濕地區域里,管理方建起了總長度6800米的木棧道,步行其上,兩邊蘆葦叢、旱柳、落羽杉等錯落分布,形成了有層次的濕地景觀。
食宿推薦:西沙濕地周邊就是崇明最大的內陸湖明珠湖,遊客在此能體驗摸魚釣蟹的樂趣,還能品嘗鮮美可口的全魚宴,崇明特產的老毛蟹和老白酒也值得品嘗。
周邊:崇明島上有眾多的歷史名勝和人文景觀,包括華東地區最大的平原人工森林——東平國家森林公園、蘆葦成群的東灘濕地、面向浩瀚江水的瀛洲公園,還有金鰲山、壽安寺、孔廟、唐一岑墓、明潭、鄭成功血戰清兵的古戰場等遺址等。
位置:上海青浦
推薦理由:在位於上海青浦區崧澤村的上海崧澤博物館內,人們可以看到150餘件遠古文物,包括「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 「上海第一稻」等等。眾多的第一,佐證了崧澤遺址是上海遠古文化的發源地,因此被譽為「上海之源」。博物館就建立在當年遺址發掘現場之上,造型猶如古老村落的縮影,以小橋、流水、村落和庭院組合將現代與歷史定格。走進展廳,人們在兩面牆壁上可直接看到崧澤遺址的考古土層:散落的陶片、貝殼鑲嵌其中,講述著一個真實的過去。
食宿推薦:博物館所在的趙巷鎮有一處奧特萊斯品牌直銷廣場,內部有不少時尚美食。青浦區澱山湖及周邊河湖盛產河魚、河蝦、河蟹等水產,還有聞名在外的茭白、菱角、水芹等水生植物。
周邊:在青浦,一定要看看碧澄如鏡的澱山湖,再到古鎮朱家角逛一逛原汁原味的明清街市,感受水鄉之美。
㈥ 想用5天時間去徒步,新人,求前輩指點下合適的路線。十分感謝
??哪裡
㈦ RCEP經過8年談判得以簽署,其現實意義是什麼
RCEP,中文全稱“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 ”,與2020年11月15日正式簽署。這場談判2012年有東盟十國發起,後面加上了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共計15國,經歷了28輪的復雜談判,最終完成簽署。很多小夥伴,對此協定的簽署還有很多疑慮,就有小編為大家梳理RCEP簽署後帶來的深遠意義。
RCEP協定簽署落地執行,對於中國而言,主要的貿易夥伴可能進一步向東盟和中日韓之間轉移。其中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韓國都屬於發達國家,東盟很多國家都還屬於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RCEP簽署後,將會給發展中國家,以及欠發達國家經貿發展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對於不從事外貿業務的小夥伴而言,RCEP簽署後,可能最直觀的感受就應該會是進口商品的大幅降價了,這對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是最實惠的好消息了。
㈧ 占田制與均田制 有什麼的區別與聯系
1.北朝的均田制
北朝繼五胡十六國而產生。五胡十六國時代,政權更迭頻繁,根本就沒有什麼像樣的土地制度;北魏初期,拓跋族剛剛入主中原之始,實行「分土定居」政策;至北魏孝文帝時,始行均田制。
均田制的產生,是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帶來的。拓跋氏以北方異族而入主中原,隨之而來的就是如何處理十六國時期混亂不堪的土地制度的問題。但是,拓跋部落本來處於氏族經濟中,他們習慣的也就是一種在不大的范圍內所實行的較為「平均」的經濟制度。在北魏統治初期,拓跋族「分土定居」之時,推行的土地制度就是從這種習慣中產生的,帶有很大公有制的殘余。而當時漢族地區的土地制度,仍是承襲魏晉時的大土地所有制,由此而產生了一些社會矛盾。到了孝文帝統治時期,隨著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大土地所有制越來越不利於北魏的統治,握有強大實權的政府便決定對土地政策作一個重大調整;在進行這個調整時,他們就免不了會以他們的習慣為基礎。於是,北魏政府作為改革土地制度的均田制就產生了。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政府頒布了《均田令》,正式開始推行均田制這一土地制度。
「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覽先王之典,經綸百氏,儲蓄既積,黎元永安。爰暨季葉,斯道陵替,富強者兼並山澤,貧弱者望絕一廛,致令地有餘利,民無余財,或爭畝畔以亡身,或因飢謹以棄業,而欲天下太平,百姓豐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與牧守均給天下之田,還授以生死為斷,勸課農桑,興富民之本。」(1)
均田制的主要內容:
一、十五歲以上的成年男子授給露田(沒有種樹的田稱露田,實即荒田)四十畝,婦女二十畝。為了休耕,可根據具體情況,加倍或加兩倍授給。露田不準隨便買賣,身死及年滿六十歲時要歸還官府。同時,每戶授給桑田二十畝,作為世業,傳之子孫。在不宜種桑的地方,男子給麻田十畝,婦女五畝。此外,新定居的還有少量的宅田。
二、擁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額外獲得土地。奴婢受田的辦法同一般農民相同。耕牛每頭受露田三十畝,每戶最多隻限四頭。
三、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允許農民遷徙,但不難逃避賦役。在人少地多的地方不得隨便遷徙。
在頒布均田令的同一年,孝文帝還制定了新的租調制,廢除了魏初實行的「九品混通」的租調制度,與均田制相配合地部分減輕了農民的沉重負擔。
均田制頒布後,北魏均田制,雖對豪強沒有徹底的打擊,保全了他們的利益;但對均田令的執行,比較認真的。太和十四年十二月「詔依准丘井之式,遣使與州郡,宣行條制,隱口漏丁,即聽附實。若朋附豪勢,陵抑孤弱,罪有常刑。」(2)可知在均田制推行四五年後,還在連續不斷地檢括隱口漏丁,強制貫徹。
大土地所有制佔主導地位的中原,卻實行起了帶有濃厚小農經濟成分的均田制。這無疑給中國封建社會的原有發展道路打了個大岔子,它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首先,它恢復了黃河流域自魏晉以來深受破壞的農業生產,使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它降低了隨著大土地所有制而產生的貧富差距,緩和了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它充實了自耕小農階層,使政府控制了一大批編戶齊民,大大充實了兵源、賦稅;它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大豪強地主的實力,進一步強大了皇權;在它的基礎上實行的府兵制,成了北朝兵制的基礎。
均田制在北魏實施之後,不久便被破壞。均田制侵犯了大地主貴族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反對。北魏官僚掠奪民田,遠在宣武帝初年已有發生。「景明初……(楊播)授安西將軍華州刺史,至州借民田,為御史王基所劾,削除官爵。」(3)不過那時還有國法制裁,官僚不敢明目張膽地公開搶奪而已。降及「孝昌已後,天下淆亂,法令不恆,或寬或猛。」 朝廷大員們,也與民爭田。如「永安初,華州民史底,與司徒楊椿訟田,長史以下,以椿勢貴,皆言椿直,欲以田給椿。」(4)這樣,北魏的均田制便漸漸崩潰了。
但是,中原地區後來的幾個王朝,又不斷地把均田制在同一地點加以推行。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代和初唐都施行了均田制。北齊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定均田令,制度與北魏差別不大;北周則是「後周太祖作相,創制六官……凡人口十以上,宅五畝……口五以下,宅三畝。」(5)
2.南朝的大土地所有制
南朝繼魏晉而產生。我國南方地區在漢代及漢代以前是比較落後的;東吳時代,割據江東,南方封建土地制度才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永嘉亂後,北方世家大族多南逃,南北門閥競相兼並土地,逐漸形成了以田莊經濟為主要形式的大土地所有制;而自耕小農經濟則繼續破產。
永嘉亂前,江南土著地主集團已經佔有了大量土地;東晉時期,大量北方士族舉族南遷,他們離開了家鄉,失去了原有的大量土地,因此一到江南就大量「求田問舍」,以從北方帶來的大量勞動力為基礎,以僑姓大族的政治勢力為後盾,在江南重新建立田莊。到了南朝時期,土地兼並之風更盛,甚至連以往由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這時也遭到豪強大族的圈佔。謝靈運「鑿山浚湖,功役無己,尋山陟嶺,必造幽峻,……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人,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6)豪強大族對土地的佔有程度,由此可見一斑。而且,南朝佛教興盛,寺院勢力強大,也趁機大量佔有土地。
在世家大族大量圈佔土地的同時,南朝政府的以占田制為代表的土地政策也對大土地所有者多方縱容扶持。
西晉廢屯田制,實行占田制;東晉沿襲了占田制,但是對占田製做了一些更有利於大土地所有制發展的調整。占田制與均田制不同,它明確規定了「各以貴賤占田」,也就是說,各個層次的大小地主所佔田地規模是不同的。「在占田制下大地產的發展、特權的鮮明存在,是為政策所保護的。」(7)
到了南朝初期,占田制再次得到了充實與發展。劉宋孝武帝大明(457—464)初年,頒布實施了「佔山格」。「佔山格」是宗室劉子尚提出,經尚書左丞羊希主持修改,劉宋政府正式頒行的一項土地管理法規。這項法規把山林池澤的佔有也作了數量和等級上的規定,使等級占田制內容更趨完備。南朝後期,政府對大土地所有制的態度也基本上是默認。
3.隋唐時期的均田制
隋文帝繼位初年,首先廢除苛斂,接著就整頓均田制。隋初的均田制是按照北齊的授田畝數來授予的,基本上繼承了北朝的均田制。
隋初的均田制實行得較為成功,均田戶大量增多,國家編戶人數激增,府兵兵源進一步擴大,王權加強,史稱「隋氏之盛,實由於斯」(8)。
唐王朝在取得均田制較為鞏固的關中和河東後,迅速的統一了全國。隋末農民戰爭造成了大量無主的荒田、無業的遊民,也沖擊了佔有大量土地的世家大族;全國統一以後,既有了可供均田的土地,也有了大量可供均田的無地貧民,推行均田制的阻力是比較小的。所以,唐王朝在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三月,頒布了均田令和租庸調法。
唐代均田制的主要內容是:
其一,對百姓授田的規定。十八歲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老男、殘疾受口分田四十畝,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畝;這些人如果為戶主,每人受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三十畝。雜戶受田如百姓。工商業者、官戶受田減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給田三十畝,尼姑、女冠給田二十畝。此外,一般婦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其二,對貴族官僚受田的規定。貴族官僚受永業田明顯得比普通百姓要多;此外,各級官僚和官府,還分別領有多少不等的職分田和公廨田,這兩種土地的所有權歸國家。
其三,對土地買賣的規定。禁止永業田買賣;但貴族官僚的永業田和賜田,百姓遷移和無力喪葬的,准許出賣永業田。
唐代租庸調制的內容是:丁男每年向國家交納粟二石,稱作租;交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稱作調。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天輸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稱作庸,也叫「輸庸代役」。官僚貴族享有蠲免租庸調的特權。租庸調剝削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前提的,均田制規定每個成丁的農民都受田一百畝,因此國家徵收租庸調就只問丁身,不問財產。
與北魏均田制相比較,隋唐所頒布的均田制均田的程度已經大大減弱了。北魏時均田制規定,奴婢受田,一依平民;隋煬帝起到唐代,官私奴婢、部曲、客女,都不受田。丁男受田,丁妻不受田。但是,它畢竟是一種帶有國家強制性的小農土地制度,雖然不能完全直至世家大族和當時勛臣貴戚的兼並土地,但對豪富的兼並土地多少還是起著一定作用的。如唐太宗貞觀初,澤州刺史長孫順德以「前刺史張永貴、趙士達並占境內膏腴之田數十頃,順德並劾而追奪,分給貧戶」。(9)均田制度的實施,對唐初生產的恢復起著重大的作用。正是由於均田制的施行,編戶齊民數量大大增多,社會生產力不斷增長,為大唐盛世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但是到了盛唐時期,這種情況漸漸地改變了。唐高宗「永徽中,禁買賣永業、口分田」(10),可是到了武後、唐中宗時期,土地買賣,更加盛行。玄宗雖在開元二十三年下詔重申「天下百姓口分、永業天,頻有處分,不許買賣、典帖」(11),禁令雖嚴,效果卻甚微。土地的兼並,在盛唐時期已經達到驚人的程度,所謂「開元之季,天寶以來,法令弛壞,兼並之弊,有逾於漢成、哀之間。」 (12)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均田制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經過安史之亂,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更是被破壞殆盡。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德宗採納楊炎的建議,頒行兩稅法,均田制正式廢除。
4.談談「南朝化」與「北朝主流論」
從南北朝到隋唐初期,北方主要實行均田制,南方則先實行大土地所有制,後實行均田制;但是,南北方最終還是回到了大土地所有制上去。唐長孺先生把這種現象歸結於「南朝化」,由此得出了南朝是魏晉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線,而北朝卻走了一條彎路的結論;他的學生牟發松先生又對此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
但是,南朝政治、經濟、社會的混亂,卻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同樣的制度,在北朝就比在南朝運行得更好」,袁剛先生一語道破天機。南朝時期雖然制度符合中國封建社會自身發展的趨勢,但是日漸衰敗的帝國體制、日漸腐朽的官僚階層,卻讓這些制度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優秀的制度,如果沒有一個優秀的體制去維持它的施行,那麼它就會失去它的價值。大土地所有制是這樣,南朝的大部分制度也是這樣。「南朝化論」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正確的;但是南朝不能也不可能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其實,南朝制度在唐代的繼續實行,一方面是唐代對中國長期以來固有制度的繼承;另一方面是制度的靈魂在體制的軀殼內「借屍還魂」了。
㈨ 魏得風骨而晉得風度,晉朝人只有風度嗎
後世對魏晉士林的印象基本限定於「風度」與「風骨」這兩個詞,主流觀點以為,細致區分的話,則魏得風骨而晉得風度。
自竹林七賢以降,率性、放誕、疏簡、厚自奉養,逐漸占據晉朝士林風氣的主流,即使西晉開國元勛中最具德望才器的羊祜,其在鎮守荊州與東吳對陣的前線,也是「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鈴閣之下,侍衛者不過十數人,而頗以畋漁廢政」(《晉書》),但他在西晉開國之初就精準的預見到從甥王衍「方以盛名處大位,然敗俗傷化,必此人也」(《晉書》)。
到了東晉,作為士族領袖的謝安,無論是面對桓溫的強勢逼宮,輕身直入桓溫軍營生死系於一線之時,還是面對前秦八十萬大軍兵臨肥水之際,所展現出的也都是雍容豁如的談笑自若。到了南朝劉宋時,謝靈運在遭受宋文帝及朝中權貴放逐之際,仍毫不斂跡,放任性情,「奴僮既眾,義故門生數百,鑿山浚湖,功役無已。······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人。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晉書》)。
史書上說永嘉衣冠南渡,意思是說永嘉之禍時,衣冠士族皆渡往江南避難。實際上,這里所謂的衣冠,主要指的是門閥家族及政治上的中上層士族。從《晉書》的載記上可以看出,眾多中下層士族並沒有選擇東渡,而是選擇避往遼東、幽代、涼州或周遊中原、安卧鄉里。其時,遼東慕容氏及涼州張氏皆厚遇衣冠,致力招攬英才,而幽燕為天下諸州中雄強者,彼時戰事少,故衣冠願投之以觀風雲。雲中、代郡及塞下為鮮卑所居,拓跋鮮卑能收用漢人,所以部分衣冠士族也願意歸之。晉元帝在建鄴未稱帝時,晉懷帝尚守洛陽,懷帝被俘,晉愍帝又守長安,愍帝投降匈奴漢國後,西晉才徹底滅亡,在懷帝、愍帝與匈奴漢國相攻戰之時,底層士族並沒有選擇為西晉效力——實際也不存在這樣的政治機遇,而是紛紛入仕漢國。
匈奴漢國為劉宣輔佐劉淵所建立,劉氏祖上娶大漢公主,世代自稱為漢氏甥,因而冒姓劉氏。劉宣為劉淵祖叔,宣年長,兩人俱歷仕魏晉。劉氏皆好學,劉淵雖然久在京師洛陽成長、居處,交接門閥,但並沒有染上晉人崇尚奢靡、清談務虛的習氣,劉淵之子劉聰也在洛陽生活很長時間,同樣沒有學習晉人的尚清談習氣,以劉氏父子的聰明才度,如果用心研思清談之技,也定然會贏得晉人嗟嘆。劉氏雖是匈奴人,但卻始終傳承漢朝風氣,重視儒學,子弟皆愛經史,能文能書,並不追隨晉人的風尚。
㈩ 真有名叫"天姆"的山嗎
有,是天姥 天姥山 天姥橫天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這首名詩歌頌了天姥山的橫空氣勢。天姥山是新是一邑之主山。在縣東南圍30公里,由撥雲尖、細尖、大尖等群山組成。屬道教第16和60福地,層峰疊嶂,千態萬狀,蒼然天表。 會墅嶺 扼天姥山北道口,舊有鳥道可攀,今有盤山公路盤旋而上。嶺上台地氣候涼爽。過會墅嶺行5公里,能望見天姥主峰撥雲尖,因山頂常縈繞白雲,故名。登山回望,群山為小,北有芭蕉、斑竹兩大山(即大尖、細尖)遙遙相對,南至王會、牛牯、萬年諸山蜿蜒俯伏,西南有蓮花峰拜倒腳下。山上有姥姥岩、天姥鷹、天姥饃蹲牛岩、雞籠岩等。 天姥山不僅得名來自『王母』,而且以高雅文化名山著稱。晉朝前為人跡罕至的莽地區,南朝謝靈運「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風光綺麗的天姥山,正處於此通道險要地段,名聲大振。謝靈運詩曰:「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雲霓,還期那可尋?」南朝宋元嘉間朝廷聞天姥美名,遣名畫師楷模山狀於白團扇上。唐李白、杜甫等追慕前賢高情,留下了《夢游天姥吟留別》、《壯游》等千古絕唱,遂使天姥山成為人們無限嚮往的神奇仙景。1993、94和99年,三次國際唐代文學和唐詩研究會在新昌召開,海內外130多家報刊雜志都報道了新昌天姥山勝景,在國內外有著較高的聲譽和地位。 天姥山——姥姥岩 天姥饃 古驛道 驛道由會稽來,從嵊州黃泥橋入新昌境,也新昌城舊東門到天台縣界,新昌古驛道全長90里。目前橫貫斑竹的長街,會墅嶺的石階路,天姥寺至冷水坑的山路,仍保存驛疲乏的原貌。驛道上殘存的小石佛鋪、關嶺鋪,還可看出驛鋪舊貌。驛道經桃源穿越天姥,天達關嶺頭一段全長35公里。這條路,早先為進朝詩人謝靈運開拓,故又稱「謝公道」。這條古驛道上有許多流傳千古的遺跡,如劉阮遇仙的桃源洞、司馬悔橋等,現在,和這條古驛道大致平行的是104國道。 桃源仙境 桃源東瀕沃洲,南倚天姥,是著名「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地段。相傳此外為漢時剡入劉晨、阮肇入於姥山采葯遇仙涉足之遺跡。如采葯徑、仙人洞、棋盤石、惆悵溪等。而逆溪布上的班竹村口的司馬悔橋又是唐代隱士司能上能下承禎悔悟出山之外。由此而構成娟秀迷離的桃源山水。南朝時,謝靈運出仕永嘉,伐木開徑,寫下了大量的山水詩,成為古代山水詩的鼻祖。後歷代眾多詩慕名前來,留下了諸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等千古絕唱。 迎仙橋 天姥山下古驛道 班竹古驛道 桃源 天姥泉 天姥柏 天姥盆境 萬馬競渡 萬馬渡地處新昌縣儒嶴鎮,離縣城40公里。位於兩山夾峽峙之谷。有一條大溪,澗中盡是些圓滾滾、光溜溜的石頭。重量不等,近百公斤至幾萬公斤。色澤不同,金黃色、紅棕色、,以青白色為多。數以萬計的巨古成群結隊,浩浩盪盪,從山崗自上而下,蜿蜒二、三公里。每逢下雨天,站在山巔遠眺,只見山洪奔瀉,沖擊巨石,白浪飛濺,嘩嘩作響,聲若千軍吶喊,形如萬馬奔騰,氣勢磅礴,巍巍壯觀。這里的環境也十分幽雅,青山綠水,小橋出一幅秀美的山水畫。遠望天姥群山,連綿起伏,紅楓翠竹,疏疏密密。在那萬樹叢中,竟冒出一巨岩,孤峰挺立,峰尖上偏又頂著萬斤巨石,酷似鳥的嘴巴,稱「鳥嘴岩」,村民又呼之「風動岩」,因為大風吹過,那巨石也也搖動,欲從半天中尺下來,看起來險乎乎的。膽大者卻可攀援至峰頂,用力推石,那石居然也能晃動。但怪的是,千百年來,經歷過多少狂風暴雨,那「鳥嘴岩」卻始終屹立於高山之巔,有驚無險。萬馬渡還有朝板岩等石景。 一座小石橋下,有一塊天然平整的大石塊,塊石上雕鑿有三個紅漆隸書大字:「萬馬渡」。每個字大如團背,剛勁有力,乃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十一月福建莆田人吳獻辰所題,三年後鐫刻於此。在陽光照耀下,那三個大字閃閃發亮,獨占風光。遊客到此,爭相在題字石上攝影留念。 天姥龍潭 從儒嶴鎮寂元廟油竹坑自然村進去,行二三里。兩岸危崖壁立,林木森森。溪澗怪石累累,瀑潭相疊。瀑多而奇,有虎哮瀑、龍吟瀑、含羞瀑、跨馬瀑、五級瀑……潭多而怪,有畚箕潭、米篩潭、元寶潭、四角潭、大龍潭……兩個潭更奇特,一是「噠粥潭」,因為瀑急潭深,水花往上撲濺,酷似一鍋剛煮開的粥直冒熱氣。另一個是「跌落水」,那瀑泉從高達30多米的削壁上陡然而瀉。經過千百年的沖刷,山澗頑石有的成了農家皿:搗臼、木勺、麵杖、磨盤……有的酷似動物:獅、虎、貓、狗……龍潭坑一帶,諸如吊蘭、魚鱉草等。上龍潭坑,最好選擇在大雨過後的第二天。那山澗之水,穿過累累頑石,洶涌而瀉,恰似萬馬奔騰一般,其勢壯觀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