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慶六十周年
無法繼續加油,這樣即使在顛簸的道路上,駕駛員也能精確控制油門,使發動機轉速保持在1478轉。為防止動力系統負荷過載,正式閱兵和平時訓練,即使駕駛室內溫度高達60度,駕駛員也不能開空調和車窗。因此,訓練了一天,他們至少喝15斤水,流10斤汗。
求60周年國慶閱兵儀式觀後感作文一篇
又是個金秋的十月,又是個裝滿收獲的季節。在經歷走過來的數次磨礪後,祖國以其堅強不屈的脊樑高高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我們自豪,我們驕傲,我們為有一個堅強的祖國而歌唱。
曾看到有位網友寫過這樣的詩句:「當風雪阻斷歸路,我們彼此取暖;當主權面對挑戰,我們亮出利劍;當聖火遭遇屈辱,我們義無反顧;當病毒吞噬生命,我們用愛彌補;當列車沖出軌道,我們竭誠互助;當震撼撕裂大地,我們開山辟路;勇敢面對磨難,挺起中國的脊樑!」 詩句朴實簡練,卻抒發了共和國的兒女們對祖國母親的心聲,唱出了兒女們為有一個堅強的祖國母親而自豪的贊歌。
走過六十個春秋,追憶烽火歲月。我們有過苦難,我們經歷過磨礪,我們有過苦澀的追求,我們都挺過了,我們都走過了,祖國的脊樑堅強了;我們有過夢想,我們有過豪情壯志,我們也有過無數快樂和喜悅,我們都擁有過,我們都經歷了。我們為有一個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民族而自豪,我們為祖國有一個堅強的脊樑而驕傲。
有人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脊樑,就不會站立行走;一個國家如果失去了脊樑,則只能屈服在別人的腳下,匍匐爬行。是的,有了堅強脊樑的國家,才會有克服困難、自強不息的動力,才會有不被任何困難所嚇倒的勇氣。過去的這一年走過的日月,是祖國經受磨礪的日子。雪災、4•28撞車事故、5.12汶川大地震……一次次天災人禍似乎接踵而來,祖國在忍受著痛苦,也在為那些離去的兒女們流淚、心痛。可祖國依然挺立著,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名字的中國依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祖國依然堅強著,一個具有中華民族的信念和精神、勇往直前的祖國比任何時候都堅強。災害災難,可以移山填海,堵塞河流,可以摧毀我們美好的家園,可以讓我們失去善良的家親。但是,動搖不了兒女們的意志,壓不垮我們祖國的脊樑。脊樑看似平常,但它卻是支點。它不僅是一個人站立的支點,也是一個民族雄起的支點,更是一個國家昂首前進的支點。脊樑有時看不見,但卻能感受的到,它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取的精神和力量。只要有了不屈脊樑的人民在,只要有了堅強的祖國脊樑在,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我們奮進的動力和勇氣。
有人說,多災興邦。每一次災難,會讓我們每一個人變得更加成熟,會讓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堅強,我們為有一個不甘屈服、永遠堅強的祖國而自豪。是的,有了堅強脊樑的祖國,人民才能享受幸福,揚眉吐氣,才能擔負起世界和平的責任,為人類文明譜寫輝煌的篇章。過去這一年走過的日子,雖有苦澀,但也有歡喜。29屆奧運會在中華大地上舉辦。這是人類一次最偉大的聚會,也是中國人百年夢想,讓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了中國。半個多世紀之前還被罵作「東亞病夫」中國人,而今已邁步跨入體育大國的行列,證明了我們有能力舉辦奧運史上最好的體育盛會。 奧運期間,中華兒女抱著對奧運精神的尊重、崇尚與204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世界友人手拉手、心連心在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大地上共同發揚壯大了奧運精神,譜寫了「新奧運」的美妙篇章!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成功,讓世界人民看到了一個歷盡磨難而又奮發自強的民族經過改革開放,已邁步跨進了一個追求科學、和諧、進步、和平的現代文明的國家。過去的這一年走過的日子,雖有悲傷,但也有驚喜。從災難里走出的民族是希望的民族,經受過挫折磨礪的國家必將是奮起的國家。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祖國在偉大建設實踐進程中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也讓我們信心百增,看到了組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日趨增強。中華民族和中國的脊樑已不是彎曲的,而是頂天立地,驕傲地挺立著堅強的脊樑。
當時間的腳步跨入2009年,祖國六十年的歷程是永遠聳立在我們心中的豐碑,是激勵我們永遠前進的火炬!「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B. 國慶六十周年慶祝
本文作者:瀘州市特檢所 王明偉
沐浴著滿天的星星
按捺住激動的心情
翹首遙遠的東方
夜空下,我期盼著——
十月的第一個早晨
夜風輕輕吹過
大地酣睡沉沉
心律伴著地脈跳動
心潮啊
在不息的奔騰
滿天的繁星喲
猶
如群英薈萃
晶瑩的星光喲
把天空點綴得異彩紛呈
一閃一閃的星星
它們和我一樣
爭先恐後地訴說著衷情
在無數的職業中
我象宇宙中的一顆塵粒
雖然我沒有北斗星一樣的耀眼
也沒有天王星一樣的光暈
但我自豪
我是一名中國人!
雖然我微小
但我用堅強的雙肩
擔起了保平安地道義
發展需要安全來護航
繁榮離不開和諧來支撐
無論春夏秋冬
不管酷暑嚴寒
我們用責任築起堅固的安全長城
我們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誓言——
服務祖國、服務人民!
天上的星星喲
你不要譏笑我
我也是天空中的一顆星辰
也在默默地散發著不滅的光輝
我用我的光
照耀著安全的大門
雖然我微小
但是風雨雷電永遠也改變不了
我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品行
夜色漸漸退去
我們終於迎來了燦爛的黎明
奔涌的思緒啊
乘著清新的晨風
飛到了庄嚴的天安門
「報告祖國:
一個朴實的中國人
向您保證——
今生今世
永遠與共和國同行!」
二00九年國慶
C.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國慶首都閱兵》
十一發行,現在估計買不到了
你可以去當地的集郵市場去買
2009-25J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國慶首都閱兵
編號郵票圖案面值(元)
4-1徒步方隊1.20元
4-2陸軍和二炮裝備方隊1.20元
4-3海軍裝備方隊1.20元
4-4空中梯隊1.20元
D. 關於國慶六十周年
中國建國60周年資料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E. 六十周年國慶感想
10月1日,祖國母親在這五穀豐登的日子裡迎來了它六十華誕,也迎來了它第十四次閱兵式。
上午十點整,我們期待已久的閱兵式開始了,只見庄嚴的胡主席站在國產紅旗轎車上,緩緩地檢閱著每一位精神抖擻的戰士。主席站在轎車上高聲喊到「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那高大魁梧的戰士高聲回答:「主席好!」「為人民服務!」嘹亮的口號聲響徹雲霄,傳遍神州大地。
隨後,祖國各族人民懷著振奮和自豪的心情觀看了氣勢磅礴的閱兵式。只見英姿颯爽的軍人,邁著整齊的步伐向我們走來。在嚴肅的閱兵式中我最喜歡的是武器展示了。它們由各種新型戰車、火炮、導彈,組成了25個雄偉的方陣,威武的空軍由132架戰機編成十個空中梯隊翱翔在祖國的藍天。這些武器有的是我熟悉的,但更多是我第一次看到,我感到心潮澎湃,回想起六十年前的建國閱兵式上,外國記者嘲笑我們的武器是「萬國牌」,因為當時的閱兵式上除了人和馬是國產的,其它的都是在抗戰時期繳獲的各國武器,而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精銳武器全都是我國自主生產的,還有很多技術都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我深深地感到我們的祖國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http://cafe.pconline.com.cn/10630780.html
F. 國慶六十周年的各種慶祝方式
觀看盛大的閱兵儀式
光陰似箭,日歷也穿上了「國慶裝」。今天——10月1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盛大的節日,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母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年的喜慶日子。!!!!
此時此刻的天安門前已是人山人海,樂聲陣陣。在這喜慶的日子,祖國母親的兒女把您團團圍住,歡慶著,問候著。有解放軍戰士、學生以及各省和各族的人民,他們都掛著鮮花、紅旗。一萬多名學生持著紅色和黃色的鮮花,組成了四個大字「祖國萬歲」。這四個大字的周圍是由黃色的鮮花圍成的,這紅色和黃色不是象徵五星紅旗嗎?……此時的天安門是花的海洋,樂聲的海洋,但是吸引我的還是解放軍叔叔的閱兵儀式。
「咚——咚——咚」這是解放軍前進的腳步聲,他們正踏著雄壯的步伐,沿著長安街的天安門廣場前進。「咚——咚—— 咚」多麼有勁,多麼鏘鏘有力的步伐聲啊!這不是普通的腳步聲,這是我們國家邁向世界民族之林的聲音,是祖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成就的喜悅之聲,是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腳步聲。是他們,是解放軍叔叔在戰場上與敵人頑強搏鬥,才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們,是解放軍叔叔用他們的生命和熱血來保衛祖國的邊疆,無私地向自己的崗位奉獻自己的青春,就是因為有這一群 「威武之師、文明之市、勝利之師」為祖國做後盾,才有祖國今天的繁榮昌盛,社會的安定,民族的團結。
就在這個時刻,一群身穿橄欖綠軍裝的威武之師走了過來。口號聲如雷貫耳,有如開閘流出的急水,有如滾滾而來的大潮,有如在荒原上奔騰的駿馬。你看,他們的軍資是多麼標准,步伐均勻,剛勁有力,每一個動作都一致。行進的時候,這千萬個人的行動如同一個人,橫直有行,行行筆直,就像刀切一樣,個個面目庄嚴、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地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向黨和國家致敬,向人民致敬。這一舉動,無不牽動和震撼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
當受閱的三軍勇士邁著矯健的步伐,雄赳赳、氣昂昂地通過天安門時,國防武器已接踵而來地展現在人民的眼前:新型主戰坦克、火炮、核武器以及各種戰略導彈。祖國啊,祖國,你讓我看到了你60年來的繁榮昌盛和國防力量的日益強大,你的人民從此揚眉吐氣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想到這,我全身每個毛孔如吃了人參果,無一處不激動,無一處服帖。如果時間可以停住,真想能夠留住那永恆的一瞬間。強大的軍隊和先進的戰鬥武器,為祖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安全保障,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這天,這只跨世紀的軍隊在天安門廣場向祖國和人民展示了他們的風貌、變化和成就,讓人民對這支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勝利之師充滿了信心,對祖國的前程也充滿了信心。
面隊著威嚴的陣容,雄壯的節奏,整齊、矯健的步伐,閃亮的槍炮,還有青春般的口號,我真想大聲喊:「偉大的中華人民萬歲!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偉大的中國人民萬歲!!
十里長街開滿鮮花,與綠色的軍陣組合成這個秋季最絢麗的景色。
10時09分,在激昂的閱兵曲中,胡總書記乘檢閱車徐徐向東駛去。
「敬禮——」方隊指揮員一聲令下,佇立在東長安街的受閱官兵,行注目禮。
「同志們好——」「首長好!」
「同志們辛苦了——」「為人民服務!」
主席的親切問候和受閱官兵的響亮回答,響徹長街。
這響亮的回答,穿越人民軍隊82年的光榮歷程,傳遞著這支軍隊不變的宗旨。
「紅軍師」「秋收起義團」「平江起義團」「鐵軍」「猛虎團」「硬骨頭六連」「上甘嶺特功八連」……檢閱車從一面面鮮紅的戰旗前徐徐駛過。
新型坦克、新型火炮、新型導彈……檢閱車從一台台迷彩色的裝備前徐徐駛過。
10時37分,邁著鏗鏘的正步,三軍儀仗隊護衛軍旗通過廣場,拉開了分列式的序幕。
這時,廣場上的背景圖案赫然出現12個大字: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
這人民軍隊特有的紅色傳統,就像那獵獵軍旗一樣,歷經82年風雨而不褪色。
14個徒步方隊,受閱時長約12分鍾。每個方隊以每分鍾116步的速度踢出128步正步,走完天安門東西華表間的96米。
隊伍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向前移動,似乎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他們的前進。
橫、縱、斜,天安門正對面的大屏幕從不同角度顯示著方陣的線條。每條線,都像刀切一般筆直。這是世間最美的造型。
G. 國慶六十周年,中國有哪些變化
六十年來,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華夏兒女們安居樂業。青藏鐵路的建造。電腦的普及。奧運場館建設,奧運會的成功舉辦,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成功,2008年,中國的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飛上太空,神舟七號升空,翟志剛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進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員。中國的科技技術蒸蒸日上,為發展中的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在,一提到農村,人們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氣,美麗的青山綠水……改革開放,讓農村展現出了勃勃的生機,讓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加幸福。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著一個又一個壯舉!
H. 國慶六十周年有幾個方陣拜託各位了 3Q
徒步方隊 人員第01方隊 三軍儀仗隊 156人 人員第02方隊 陸軍學員方隊 352人 人員第03方隊 步兵方隊 352人 人員第04方隊 陸軍特種兵方隊352人 人員第05方隊 海軍學員方隊 352人 人員第06方隊 海軍水兵方隊 352人 人員第07方隊 海軍陸戰隊方隊352人 人員第08方隊 飛行學員方隊 352人 人員第09方隊 空軍空降兵方隊352人 人員第10方隊 二炮學員方隊 352人 人員第11方隊 三軍女兵方隊 352人 人員第12方隊 武警方隊 人員第13方隊 預備役方隊 車輛方隊 車輛第01方隊 ZTZ-99 主戰坦克18輛 車輛第02方隊 ZTZ-96A 主戰坦克18輛 車輛第03方隊 ZTD-05 兩棲突擊車(陸軍)18輛 車輛第04方隊 ZBD-04 履帶式步戰18輛 車輛第05方隊 ZBD-09 8×8輪式步戰18輛 車輛第06方隊 ZBD-05 兩棲步戰(海軍陸戰隊)18輛 車輛第07方隊 ZBD-03 傘兵戰車(空降兵)18輛 車輛第08方隊 WJ03B 警用裝甲車(武警)18輛 車輛第09方隊 PLZ-05 155毫米自行加榴炮16輛 營指揮車2輛 車輛第10方隊 PLZ-05 122毫米自行榴彈炮18輛 車輛第11方隊 PLL-05 120毫米輪式迫榴炮18輛 車輛第12方隊 PTL-02 100毫米輪式突擊炮18輛 車輛第13方隊 PHL-03 300毫米遠程火箭炮16輛 車輛第14方隊 AFT-9 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8輛 車輛第15方隊 PGZ-04A 25毫米彈炮合一自行防空系統,含連指揮車 車輛第16方隊 HQ-7 改進型野戰防空導彈(陸軍) 車輛第17方隊 YJ-91 反艦導彈,卡車搭載(海軍) 車輛第18方隊 YJ-83 反艦導彈,卡車搭載(海軍) 車輛第19方隊 YJ-62 岸艦導彈發射車(海軍) 車輛第20方隊 HQ-9 地空導彈(空軍) 車輛第21方隊 HQ-12 地空導彈,含照射制導雷達(空軍) 車輛第22方隊 電子對抗、機動雷達分隊,混編(空軍) 車輛第23方隊 通信保障分隊,混編 車輛第24方隊 WZ-6無人偵察機分隊,混編 車輛第25方隊 後勤分隊,混編(醫療、飲食、供水、油料、舟橋) 車輛第26方隊 DF-15B 近程地地導彈16輛 車輛第27方隊 DF-11A 近程地地導彈16輛 車輛第28方隊 CJ-10 陸基巡航導彈16輛 車輛第29方隊 DF-21C 中程地地導彈16輛 車輛第30方隊 DF-31A 洲際導彈12輛 空中方隊 戰機第01編隊 KJ-2000預警機 + J-7戰斗機(8.1) 十機 三角編隊 KJ-2000 兩機縱隊 戰機第02編隊 空警2000負責的是高空、空警200負責低空的補盲。殲十一 戰機第03編隊 H-6G轟炸機 三機三角編隊 x 3 戰機第04編隊 HY-6空中加油機 + J-8D戰斗機和殲十 雙機 三角編隊 x 3 戰機第05編隊 JH-7A戰斗轟炸機五機三角編隊 x 4 戰機第06編隊 J-8F戰斗機 五機三角編隊 戰機第07編隊 J-10戰斗機 五機三角編隊 x 3 戰機第08編隊 J-11B戰斗機 四機楔形編隊 x 3 戰機第9編隊 Z-8直升機(運輸、搜救混編) 五機三角編隊 x 3 戰機第10,11編隊 Z-9直升機 五機三角編隊 x 2冬臘月偵察 武裝型號 戰機第12編隊 K8教練機 五機三角編隊 x 3
I. 六十周年國慶這一天500字 作文
整齊的方隊,先進的戰斗機,絢爛的花海,喧鬧的人潮,一首首熟悉的歌曲,一張張微笑的臉。這就是國慶六十年閱兵留在我腦海中的畫面。
作為一名80後我沒有機會去經歷這六十年,但是我可以去感受這翻天覆地的六十年。我們的祖國一直在成長,一直在追趕,有人說我們這一代是享福的一代,的確,聽父母講述他們的童年我們感到自己太幸福了。但我們不能一直享福,什麼是享福?也許如今的「富二代」更能體會到什麼是享福吧!
中國的確繁榮富強了,我們也擁有了幸福的生活,但有沒有思考過這份幸福從何而來呢?不可否認,這份幸福是我們的父輩們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80後90後才踏入社會不久,剛剛開始工作,我們生命中的前二十甚至三十年都是過著哺乳式的生活,父母供給我們吃穿。從今以後的幾十年我們准備好怎麼度過了么?
我們也想讓我們的後代過上更幸福的生活,也想讓後代為祖國的更強大而自豪,所以我們已經沒有資格再享福了,歷史的接力棒已經傳到我們的手裡,現在應經到了開始起跑沖向幸福終點的時刻。我們的肩上背負了更多的責任和使命。
也許國慶100周年閱兵式我們還有機會觀看,那是的我們會想些什麼呢?為我們祖國的更加強盛自豪亦或是為我們的碌碌無為而悔恨?
我希望答案是前者,因為到那時我們可以自豪的說:我們80後90後為那時祖國的建設,為那時祖國的繁盛添過磚,有過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