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騫出使西域,為什麼被稱為鑿空之行
裴《史記集解》:「蘇林曰:鑿,開、空、通也。騫開通西域道。」
鑿空,即開通道路指張騫開通中原與西域的交通。
張騫鑿空和張騫出使西域是同義詞。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
Ⅱ 張騫鑿空的歷史意義
「張騫鑿空」一般稱為「張騫出使西域」,意義如下:
張騫從長安出發的時候,整個世界東方與西方還相互隔絕,就在張騫到達中亞各國1100多年後,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雙腳,才踏上中國的土地。
而西班牙探險家哥倫布開往東方的船隊,在張騫出使西域1300多年之後,才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揚帆啟程。漢武帝開通通往西域各國的道路,最初的想法只是為了征討匈奴,開拓大漢疆域。
但戰爭結束了,被張騫帶到西方的中國絲綢,卻源源不斷地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寶黃金,也沿著這條閃爍著絲綢光芒的道路,涌進西漢首都長安。
絲綢之路,一條由開拓者張騫走在最前面的萬里通途,把古老中國和遙遠的西方世界,連在了一起。
張騫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使者,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及歐洲等國交往的大門。
同時,也通過他的外交實踐,第一次張揚起國與國之間平等、誠信交往的外交理念,構建了漢與西方國家友好交往的橋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
為中國漢代昌盛和後世的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整個世界的文明與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2)鑿空擴展閱讀:
張騫出使西域並沒有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務,因為他未能達到同大月氏建立聯盟,以夾攻匈奴的目的。如從其產生的實際影響和所起的歷史作用而言,無疑是很大的成功。
自春秋以來,戎狄雜居涇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卻戎狄,築長城,以護中原,但其西界不過臨洮,玉門之外的廣闊的西域,尚為中國政治文化勢力所未及。
張騫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國的影響直達蔥嶺東西。自此,不僅現今中國新疆一帶同內地的聯系日益加強,而且中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
後人正是沿著張騫的足跡,走出了譽滿全球的「絲綢之路」。張騫的「鑿空」之功,是應充分肯定的。
張騫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極為艱險的外交旅行,同時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學考察。張騫對廣闊的西域進行了實地的調查研究工作。
他不僅親自訪問了位處新疆的各小國和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諸國,而且從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烏孫(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裏海、鹹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條支(又稱大食,今伊拉克一帶)、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國的許多情況。
回長安後,張騫將其見聞,向漢武帝作了詳細報告,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至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說明。
這個報告的基本內容為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傳》中保存下來。這是中國和世界上對於這些地區第一次最翔實可靠的記載。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和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騫出使西域
Ⅲ 「張騫鑿空」是什麼意思
張騫鑿空指的是漢武帝時期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
建元元年(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3)鑿空擴展閱讀
張騫出使西域的影響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范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由於中國歷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
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Ⅳ 張騫出使西域為什麼叫張騫鑿空
《史記集解》:「蘇林曰:鑿,開、空、通也。騫開通西域道。」
鑿空,即開通道路指張騫開通中原與西域的交通。
張騫鑿空和張騫出使西域是同義詞。
人口不多,一般兩三萬人,最大的龜茲是八萬人,小的只有一兩千人。居民從事農業和畜牧業。除生產穀物以外,有的地方如且末又盛產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飼草苜蓿。畜牧業有驢、馬、駱駝。此外,還有玉石、銅、鐵等礦產,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銅鐵鑄造兵器。天山南北各國,雖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各國國王以下設有官職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軍隊。公元前二世紀,張騫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貴族勢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國設有幢仆都尉,向各國徵收繁重的賦稅,"賦稅諸國,取畜給焉" ,對這些小國進行奴役和剝削。
Ⅳ 鑿空一詞是什麼意思怎麼解釋
【詞語】鑿空(鑿空)openaway
【拼音】záo kōnɡ
【釋義】
1、立論無據,憑空亂說或穿鑿附會。例:唐 韓愈《答劉秀才論史書》:「巧造語言,鑿空構立善惡事跡。」 清 顧炎武《日知錄·王入於王城不書》:「《路史》以為襄王未嘗復國,而王子虎為之居守,此鑿空之論。」
2、古代稱對未知領域探險為鑿空。例:裴駰集解引蘇林曰:「鑿,開;空,通也。 騫開通西域道。」唐 徐彥伯 《胡無人行》:「十月繁霜下,徵人遠鑿空。」 宋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今欲鑿空訪尋水利,所謂即鹿無虞,豈惟徒勞,必大煩擾。」 趙朴初 《片石集·青銅器》:「鑿空漢使驚邛杖,已信西南道可通。」
【出處】《史記·大宛列傳》:「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 。」
Ⅵ 什麼是張騫鑿空
兩漢時期的中西交通與文化交流,經歷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局面。從中國方面看,這一局面的形成,首推張騫通西域之功。
「西域」一詞,最早見於西漢,其涵蓋面則分狹義、廣義兩種。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北)、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以西、蔥嶺以東,即今天巴爾喀什湖東、南和新疆廣大地區。廣義的西域,則包括蔥嶺以西的中亞、西亞和南亞的一部分,乃至東歐、北非地區,是中國當時對西方的統稱。
西漢初年,西域共有36國,絕大多數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南北邊西域風光緣的綠洲上。當時,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匈奴十分強盛,勢力伸展東達現在的東北,西至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北抵漠北,南到河套,迫使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人西遷伊犁河流域。月氏人的被迫西遷,又引起連鎖反應,迫使原在天山南北放牧的塞人也西遷到克什米爾及阿姆河以北的廣大草原地帶。
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在位時期,西漢經過數十年休養生息,國力漸達巔峰狀態。武帝聽說匈奴擊敗月氏後,用月氏王的頭顱作飲酒的器具,認定月氏人一定對匈奴恨之入骨,因而計劃聯絡月氏,共擊匈奴。執行這一重大使命的任務,就落在張騫身上。
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武帝之命,從西漢首都長安出發,但剛到隴西,就被控制著河西走廊的匈奴人捉住,拘禁了10年。後來,他僥幸逃出,向西跋涉,越過蔥嶺,到達大宛(位於中亞的費爾干納一帶),由那裡再經過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才終於找到了月氏。但此時的月氏,已經征服了大夏,在媯水(今阿姆河流域)安居樂業了。他們早無意東返再同匈奴較量。張騫在月氏逗留年余,毫無結果,只得踏上歸程。歸途中又在羌中(今青海)被匈奴扣押了一年多,直到單於(匈奴君主的稱號)新死,匈奴內亂,張騫才乘機脫身,返回長安。出使時,張騫率領部屬100餘人。經過整整13年的艱辛磨難,歸來時只剩下他和隨從甘父二人了。張騫出使西域,即歷史上有名的「張騫鑿空」,正式開通了走向西方的道路。
Ⅶ 名詞解釋鑿空是什麼意思
鑿空的意思是:開通道路。
讀音:záo kōnɡ
詳細解釋:
1、開通道路。空,謂孔道,引申為道路。
引證:西漢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
譯文:不過由於張騫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後來出使西域的人都仿效張騫,稱博望侯。
2、憑空無據;憑空亂說或穿鑿附會。
引證:唐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巧造語言,鑿空構立善惡事跡。」
譯文:巧妙創造語言,憑空亂說構立善惡事跡。
(7)鑿空擴展閱讀
鑿空的近義詞:鑿開、開通
一、鑿開
讀音:záo kāi
釋義:挖開的意思 鑿就是挖掘或穿孔的意思。
例句:為了修建這條隧道,我們必須鑿開堅硬的岩石。
二、開通
讀音:kāi tōng
釋義:指除去障礙物,疏通,思想不頑固的,不守舊的,不拘於成規的。
例句:在冰雪節期間,通往棋盤山的公交車將延長收車時間,同時開通免費直通車。
Ⅷ 鑿空是什麼意思
空,謂孔道,引申為道路。開通道路
Ⅸ 張騫鑿空是什麼意思
張騫出使西域,使雙方都互有了解,打開了雙方交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