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女外交家王海容離世享年多少歲
今日(9月9日)獲悉:「著名外交家王海容同志於2017年9月9日13時在北京醫院因病去世,享年79歲」。
王海容生於1938年9月25日,湖南長沙人。1964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學院俄語系,後在北京外國語學院進修英語。1965年11月入外交部。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任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參與基辛格秘密訪華和尼克松訪華的接待工作。1972年5月至1974年7月任外交部部長助理,主管禮賓事務。1974年7月至1979年2月任外交部副部長。1984年4月起任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
上個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只要翻開報紙,打開電視,就能看到王海容參加國事活動的消息,以及陪同 毛 澤 東主席接見外賓的身影。人們把王海容、唐聞生、齊宗華、羅旭和章含之稱為中國外交界的「五朵金花」。在這「五朵金花」之中,由於王海容、唐聞生的特殊身世,成為兩朵最引人注目的「金花」。
⑵ 介紹一下王海容
神秘人物王海容
說起她,如今50歲左右的人也許都不會感到陌生。誰也不會忘記,在那「轟轟烈烈」的年代裡,人們幾乎每天都可以從報紙的頭版上和電視的黃金時段見到毛主席身邊的她。一頭齊耳短發,烏黑發亮,一副學生時代戴慣了的白邊眼鏡,別致地裝飾在小巧玲瓏的鼻樑上;白凈娟秀的臉頰,生動紅潤的雙唇,總是掛著淺淺的微笑。她的年輕與風度,她的顯赫的身份,她的神秘,使她一時名揚海內,成為舉世矚目的「新聞人物」。她就是王海容。
「正門」進,「後門」出
王海容出身於一個知書識禮的書香門第。她的祖父王季范,是一個比較有名望的無黨派知識分子,50年代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參事,後來又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他對王海容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由於王季范與毛澤東的親緣關系,使王海容得以在毛澤東身邊工作,並得以「飛黃騰達」。王海容的母親,叫肖鳳林,也是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王海容對母親很孝敬,後來一直跟母親生活在一起。
王海容小時候曾有過其他的名字,「海容」這個名字,有說是她祖父給她起的,也有說是毛澤東為她改的。問她究竟如何,她笑笑說:「是的,是我爺爺給起的。」海容二字乃是取自古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由此可見,王家希望這個女兒,要胸懷四海,博學廣聞。
王海容於1960年秋考入北京師范學院。王海容讀的專業是俄語系,按學校的教學方向,她將來畢業後是要去當中學俄語老師的。但是,王海容畢業後,卻沒有當過一天老師。她入學時沒有走「後門」,畢業分配時卻走了個大「後門」。
王海容考入北京師范學院後,一開始就另有一番抱負。她並不滿足於老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這些知識。她涉獵很廣,除了她的專業外,她對哲學、文學、數學,甚至軍事,都有濃厚的興趣。即使是語言,除了俄語外,她對英語、法語、德語,也都拚命地學習。這為她後來「跳龍門」進入外交部工作,打下了較好的語言基礎。
畢業以後,絕大多數的同學分配到中小學當老師去了,王海容則青雲直上,這就使得她的同齡人更沒有勇氣敢於攀附她這個高枝了。這也許是造成王海容至今仍是單身的原因之一。
外交部之「王」
1965年11月,王海容進修學習結束後,由周恩來總理指示,安排在外交部辦公廳工作。開始,她的工作主要是負責部長與總理的文電收發,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秘工作。
從職務上看,她因為剛從學校畢業,剛剛參加工作,充其量也只能是個級別最低的秘書而已。然而,由於她的特殊身份,由於她的特殊背景,還有德高望重的周恩來總理的特殊關照,她在外交部上上下下都有著特殊的「份量」。
王海容到外交部之後,的確春風得意。從她履歷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短短的時間里,她接連榮升了好幾級。那時候,有「坐直升飛機上來」之說,她雖然不是直上青雲,但卻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蹦跳而上的。
請看:1965年11月,她作為外語學院的畢業生,躋身外交部辦公廳工作,按一般的情況,那頂多也只是個科級秘書而已。其後,是「文化大革命」開始,「轟轟烈烈」搞了三四年。這期間,她出入中南海,活躍於毛主席身邊,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名位,但其「活動的權力」則等同於高級幹部一般。到了1970年夏天,由周恩來直接提名,說是因為工作需要,委任王海容擔任外交部禮賓司「負責人」,「負責人」不是什麼職銜,雖然權力在握,畢竟比較虛浮。時過半年,到了1971年7月,王海容被正式任命為禮賓司的副司長。第二年,1972年,接著又一道任命下來,王海容被提為外交部「部長助理」。再過一年多一點,王海容被任命為外交部副部長了。此後,她在這個崗位上一干便是4年多,直到她失勢倒運。
銷聲匿跡的六年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與世長辭了!這一天,王海容和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工作人員一樣,伏倒在毛澤東的遺體前痛哭不已。一個時代結束了,王海容的「黃金時代」也結束了。
同年10月,「四人幫」倒台了,中央和國家機關中與「四人幫」有牽連的人,被宣布隔離審查。王海容也由於她的特殊關系,被宣布停職,並在外交部接受審查。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檢查交代,她說清楚了自己的問題。1978年12月底起,她的工作關系從外交部撤銷了,移交到中共中央組織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為了適應新的工作,中央又決定,讓王海容到中央黨校進修學習,按照中央黨校的教程安排,每期學員的進修學習時間為半年或1年。但是,王海容卻在中央黨校整整呆了3年。這3年學習結束後,她又回到中組部等待分配,一掛又是3年。
1984年,王海容終於結束了漂泊無涯的「等待分配」,被重新任命為國務院參事室的副主任。參事室是國務院的一直屬局,從職務上看,當然要比她原來的外交部副部長低些,但級別上仍保留她的副部長級待遇。
自從她來到參事室工作之後,由於單位不大,人不多,她不但和室的幾位領導朝夕相處,平時跟一般的工作人員也經常在一起交談說笑。這樣一來,原來圍繞在她身上的那神秘的光環消失了,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
普通「高幹」
王海容曾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領導下工作過,對周總理每事躬親的工作風范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到參事室工作後,她把周總理的工作作風也帶了過來。她的職務是參事室副主任,但級別還是她原來的副部長級,可謂「高幹」了。但她對分管的工作,事無巨細,都愛親自過問,還愛親自動手,因此,身邊的工作人員,都半開玩笑地說:海容跟一個行政處處長差不多。
有一次,參事室要安排幾位參事與一位來華訪問的美籍華人女士座談。事前,她組織工作人員將會議室、休息室等一應場所打掃干凈,布置齊備。有關同志受命後立即行動,將有關場所里里外外清掃了一遍。王海容還不放心,她親自來到會議室、休息室各處作了檢查,桌椅沙發擺設得還算可以。末了,她又走進了洗手間,檢查裡面的衛生。她發現抽水馬桶還有點點黃斑,嫌沒有擦乾凈,就隨手拿起抹布親自動手擦洗起來。她幹得一絲不苟,毫不以為丟面子,倒是讓跟著進來的工作人員臉紅了。
王海容性格坦率,心直口快,還帶點兒湖南妹子的「辣味兒」。如今,她雖然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但本性難改,她性子急,辦事情總愛雷厲風行,不僅自己身體力行,要求工作人員也做到辦事迅速、准確。你要在她手下工作,總會有被動受催的感覺。在工作中,倘有誰誤了事情,或出了差錯,又不幸碰上她心緒不佳或正在著急上火的時候,那你可得小心點,准備著「挨」訓斥吧,並且最好不要爭辯,否則將是火上加油,要是沒摸透她的脾氣,受她訓斥可真是不太好受的。當然,這種「雷鳴電閃」的時候並不多見,而且往往是「閃電」剛過,很快也就「多雲轉晴」了。誠然,一般的情況下,她還是比較寬松的。看到你捅了「漏子」,或是出了毛病,她總是眨著眼鏡片後的那雙頗為嚴厲的眼睛,望定了你,連珠炮似的掃你一通:「你是怎麼搞的?你的腦瓜子又犯糊塗了?」但說完之後,嘴巴卻是微笑的。
隨身的財富
王海容跟周圍的工作人員,相處得比較融洽,平時,大家在一起,開開玩笑,聊聊天,她也有一份。有時,大家對時下的物價上漲問題議論頗多,她也同樣會發幾句牢騷。說到興頭上,她還愛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哎,你們給我參謀參謀,看我怎樣才能發點小財,脫貧致富啊?」身邊的工作人員也半開玩笑地「慫恿」她,說:「嗨!你呀,想發財還不容易?你認識那麼多人,憑過去的老關系,弄個批文什麼的,還能不富?」王海容立即沉下臉來,說:「不義之財,我餓死也不要!」旁邊的人又立即「開導」她說:「要不,你就寫回憶錄,你如今具有大大的新聞價值,就憑你的那些經歷寫個幾十萬字,最好拿到國外去發表,起碼也能掙它個幾千幾萬的稿費花花。」王海容聽罷,故作姿態地說:「那倒也是啊!要得,要得!」
然而,這畢竟是玩笑話,王海容一直沒有被這「幾千幾萬的稿費」動過心。據說,迄今為止,已有數十家報刊找她約稿,海外有些出版社還許以高稿酬,請她寫回憶錄,她都婉拒了。
然而,也不知出於什麼原因,王海容對於她所擁有的這筆「財富」,一直深藏不露,從來不肯向外界披露。她把這些默默地鎖閉在她的心裡,凝結在她的記憶之中,至今還沒有讀到過她寫的有關往事的片言隻字。和她經歷過相同或相似命運的人,都紛紛在寫在發表,如章含之寫了,發表了,唐聞生也寫了,發表了,連毛澤東的生活秘書,那個當年曾是列車乘務員的張玉鳳也寫了,發表了,但是她卻硬是不寫。是回憶的鏈條斷裂了沒有接通?還是思考的果實還沒成熟?是不願將心中的隱忍披露於世?還是覺得為時尚早,時機未到?所有這些,我們外人都不得而知。
依然獨身
王海容已過了「知天命」之年了,但她至今沒有結婚。對此,許多人都大惑不解,見了她身邊的工作人員都免不了好奇地問:「她為什麼不結婚?」「她還想結婚嗎?」「恐怕過得很凄涼吧……」
據細心的同事觀察和分析,她之所以沒有結婚,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大學期間,她年齡尚小,雖然也是談情說愛的時期了,但她的身世,她那時的心境,她能看得上誰呢?自從「白馬王子」求愛受挫之後,幾乎所有的男生對她更是敬而遠之,不敢生發「戀愛」二字;在她風華正茂之時,她正春風得意,處於同齡人難以達到的事業高峰,盡管她並非就是那種「眼睛長到腦門上」的人,但也確實難以找到合適的「對象」;而後來,她頹然從高位上跌落下來,此後便是數年之久的門庭冷落,那時她既無心思考慮個人的婚姻問題,恐怕也不敢面向她求愛的勇士;待她重新走進社會生活以後,白發已經悄然爬上了她的頭,再說她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也決不願意輕易委曲求全。
即使如此,人們發現,每天投寄給她的信件還是相當多的。這些書信中,除了工作的聯系之外,也少不了異性的求愛求婚信,有熱情奔放的,也有含情脈脈的。這些遲到的情書,一封接一封,從四面八方飛來。可是,王海容竟默默地將它們鎖在抽屜里,將它們鎖在心底里,從未與人談起過。
找上門來的「丈夫」
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有一天,傳達室又給她送來幾封莫名其妙的來信。她身邊一位多嘴的工作人員禁不住問:「海容,是不是又有向你求愛求婚的信呀?」
聽到這位冒失鬼唐突的問話,周圍的同事都暗暗吃了一驚,不知王海容將會如何發火生氣。誰知王海容一點也沒惱怒,她笑了笑說:「這一點也不奇怪,不新鮮。有一次,大門口還找上來一位自稱是我的丈夫的男人哩!」
原來不久前,有個對王海容仰慕已久的退役飛行員,先後給她寄了好幾封熱情洋溢的求愛信,無奈都被王海容藏之屜底,不回一言。這位飛行員按捺不住心中的思慕之情,決意要作一次愛情的「冒險飛行」。他不知道王海容家居何處,但她的工作單位辦公的地方還是知道的。於是,他徑直找上單位的門來,想直接找海容「當面談談」。像所有國家機關一樣,參事室的大門也設有傳達室,外人不經允許是進不了門的。這位勇敢的飛行員在院門口也不例外地被傳達室的門衛擋住了。
「喂,同志你找誰?」
「我,我找王海容同志。」
「公事,還是私事?」
「公事,不,私事。」
「你是她的什麼人?」
「一般的人。」
「什麼一般的人?那你等下班後到她家去找她吧。」
「不不,我是她的丈夫!」
這位飛行員一急,居然把幻想說成了現實。傳達室的門衛一聽是王海容的「丈夫」,一時也慌了手腳。他們原來雖然聽說過王海容遲遲沒有成家,但誰能保證她一直不成家呢?說不定他們就在上一個星期天結婚了呢!
趕緊通報。門衛立即陪上笑臉,說:「你等等,我馬上給她打電話。」
電話撥通了,門衛對著話筒說:「海容同志嗎?你丈夫在門口找您來了……」話還沒說完,門衛突然變啞巴了,臉變得死灰一般。原來,耳機里傳來了王海容的大聲斥責:「什麼?你說什麼?!我至今還是光棍女司令一個,哪來什麼『丈夫』?你給我把他轟出去!轟出去!討厭!」
這位勇敢的飛行員最後會領教到些什麼,可想而知。那位門衛因輕信來人之言受到斥責,心中羞愧難當,對這事也一直不好意思對外人說起。直到王海容將此事抖落出來,大家才知道還有這么一段有趣的奇聞。
今天的生活
今日的王海容雖然沒有結婚,但她並不孤獨。她有著一個幸福的熱鬧的家庭。和她居住在一起的有她的5個親人:母親肖鳳林,弟弟王起華,弟媳裴震坤,侄兒王宇清,侄女王宇丹。她們的家就在中南海的旁邊,住房原是過去的某外國使館的一部分。一條僻靜的小巷,隔開了繁華的鬧市,一座歐洲風格的雅緻小樓,顯得格外清靜,幽雅。
王海容的母親,年老多病。再加上歷經滄桑,飽受挫折磨難,老人身心受損,腦子已不太正常,受不得一點兒的刺激。家裡請了個保姆,但王海容下班之後,也少不了買菜下廚房。
⑶ 王孝范是什麼人1962年毛主席宴請末代皇帝他在座
1962年春節毛澤東宴請末代皇帝溥儀時,其表兄王季范作陪,不是王孝范
2013年2月7日《人民政協報》第5版《毛澤東請溥儀吃年夜飯》記述:「1962年春節,國家剛剛擺脫了三年自然災害,但國民經濟仍很困難。毛澤東向來愛與黨外民主人士交朋友,平時也很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因此,他便借春節之機請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資料專員的溥儀吃了頓年飯,並邀章士釗、程潛、仇鰲、王孝范這4位黨外知名民主人士或湖南鄉友作陪。」
這里的「王孝范」應當是「王季范」。王季范(1885~1972年),現代教育家。湖南湘鄉人。原名邦模。毛澤東表兄。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11年湖南優級師范畢業。任教於湖南省立第一師范,不久升為學監。1914年毛澤東入第一師范讀書,又成為師生,感情日益深厚。對毛澤東不僅經濟上解囊相助,學業上認真教誨,還盡力支持其革命活動。曾任長郡中學校長,育群中學(現長沙市八中)董事長。創辦衡粹女子職業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參事室參事等職。
王季范有一個孫女,即在「文革」中出盡風頭的外交部副部長王海蓉。
⑷ 王季范的介紹
王季范(1885—1972.7.11)教育家。湖南湘鄉人。原名邦模。毛澤東表兄。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⑸ 王季范的人物生平
王季范從小受教於較有聲望的蕭竹軒先生,他年少精敏,博覽群書,熟讀經史。二十世紀初,他以優異成績考入長沙優質師范(湖南大學前身)學習數學。在校期間,他深受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畢業時,正值辛亥革命失敗,當時災難深重的祖國,四分五裂,滿目瘡痍。他痛心於國弱民貧,何以報國?王季范毅然選擇了教育,認為只有培育眾多的人才,才能救中華於水火。志向已定,他即去湖南第一師范任教。不久,被升為學監(訓育主任)。 1914年,毛澤東入第一師范讀書時,王季范對清貧學生不僅在經濟上解囊相助,學業上認真教誨,對進步學生所從事的革命活動也盡力支持。1915年上期,省議會作出新規定要求每個學生繳納10元學費,有人反映,這是校長張干為了討好政府而建議的。消息傳到一師,那些家境貧寒的學生表示強烈反對,當即舉行罷課,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校內「驅張運動」。毛澤東看了「驅張宣言」,立即找到同班同學周世釗,說:這個宣言講的都是張干私德如何不好,不切要旨。我們是反對他做校長,不是反對他做家長,既要趕走校長,就要批評他辦學如何辦得不好,我們重寫一個宣言如何?周世釗點頭稱好。於是毛澤東在君子亭蘸墨揮毫,很快寫出一張新的《驅張宣言》,尖銳地抨擊張干如何對上逢迎,對下專橫,辦學無方,貽害青年的弊政,文筆犀利,理直氣壯。宣言寫成後,毛澤東組織同學連夜趕印上千份,次日清晨帶回,廣為散發。有一個學監密告張干,說這份傳單是毛澤東寫的。氣急敗壞的張干當即決定:掛牌開除毛澤東等17名帶頭「鬧事」的學生。
「張干做得太絕了!」王季范對毛澤東等學生受到處分憤憤不平。他對家人說:「這批學子志向高遠,抱負不凡,我得替他們說說話,撐撐腰。」說著,飯也顧不上吃,匆匆步出了家門,首先找著楊昌濟先生商量對策。王季范說:「《驅張宣言》中列舉的事實不無道理,怎麼能作出開除學生的決定呢?」楊昌濟介面道:「毛澤東這樣的優等學生也被開除,學校打算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一邊說,一邊拿起筆來寫下兩句詩:「強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表示自己不能容忍學校當局把他一向期望很大,並視為「柱天大木」的毛澤東開除。兩人商議,決定聯合全校教員,與張干評理。於是,王季范又聯絡徐特立、方維夏、袁吉六、符定一等先生,倡議召開全校教職員工會議。會上,王季范等人仗義執言,據理力爭,為學生們鳴不平。張干被弄得狼狽不堪,在強大壓力下,只得撤銷對毛澤東等17名學生開除學籍的處分。王季范支持進步學生的行動,受到全校師生的交口贊譽。 1928年,王季范離開一師,出任長郡校長。長郡中學為前清長沙轄十二縣(長沙、湘陰、瀏陽、醴陵、湘潭、湘鄉、益陽、攸縣、安化、新化、茶陵)集資合辦的。前任校長彭國鈞主持校政時,因辦學無方,教學無力,學校瓦解,已成廢墟。王季范任職後,以興學自任,銳意恢復校舍校規,集資添置桌椅與教學設備,經過他的全力操持,長郡不久便設高中,擁有學生300餘人,為當時長沙較好中學之一。為提高教學質量,又聘名師執教,當時教員中柳鐵珊(柳直荀之父)、李少聃(李淑一之父)和張石源、李友梅、王雄文、郭昆等皆為思想開明,學識淵博的學者,尤其是柳鐵珊和王季範本人餐宿在校,身教言教並重,與同學們一樣過著清簡樸素的生活,夜晚常手提馬燈一同查夜,晨操時,一直留在操場,等學生操完散隊方才離去,所以全校師生與社會輿論,對王、柳無不敬重。
王季范育才,更愛才、重才,且為人正直,剛正不阿,他取錄學生,無論貧富,不分畛域,全憑成績,凡為考生,求情函件,即不拆閱,親如外甥,亦不例外。當時湖南省國民黨軍隊總司令劉建緒之子違犯校規,他不畏強暴,力排異議,照章開除學籍,勒令出校。有李芬、李薰兄弟三人,原籍邵陽,不屬長郡地域,冒籍入學,王季范憐其才華,破格錄取。並對三人從嚴要求,精心指導,常激勵他們立志成才,李氏三人終不負校長厚望,日後皆成為國家知名的技術專家。王季范曾於1934年授予長郡高二班優秀學生獎狀中寫道:「茲亦有為諸生告者,須知不囿小成,方可大受,談兵則紙上易於馬上,決勝則疆場難於操場,欲成南楚文武兼資之才,當在風雲變色之日,有能掃盪妖氣,為人群伸正義,華夏增光榮者,庶不負明恥教戰之意也。」 王季范常以大義而有專長(即德才兼備)為教育之本,尤其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學校每周一舉行紀念周活動,紀念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每次他都給學生講述孫先生事跡及三民主義知識,在每周三、五兩天舉行的朝會上,王季范亦親臨講話,每次約半小時,不設長篇大論,講話內容大致可分兩類:一以介紹歐美著名科學家、企業家為主,如牛頓、伽利略、愛因期坦、福特、克虜伯等,另一則為介紹鄉先賢事跡,如曾國藩、彭玉麟、胡林翼等。期望長郡學生向他們學習將來能肩負建設國家的重任。
「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侵略中國日甚一日,民族危機日趨嚴重,與此同時,各地愛國抗日學生運動也應運而生。王季范善於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教育,在一次紀念周會上,王季范對「鐵血歌」作了精闢的解釋和生動的補充,他說:「人是有鐵有血的,德國鐵血宰相俾士麥不及嚴復,但他能用鐵血精神,勵精圖治,振興德國。我們同學穿青色制服,也就是鐵的顏色,象徵我們鋼鐵的意志和毅力,湖南人愛吃辣椒,辣椒是紅的,象徵我們富有血色的中華兒女,同學們應以鐵血獻給祖國。」又一次紀念周會,王季范先到禮堂,在掛孫中山遺像下的黑板下大寫「站在金庫上哭窮,睡在武庫上害怕」14個字。行禮後,他說:「我們應該有信心打敗日本侵略者。哀莫大於心死,現在有些人悲觀失望,自謂中國民窮財盡。」他指著黑板上的字說:「這叫做『站在金庫上哭窮,睡在武庫上害怕』。這真是自暴自棄最可哀痛的現象。同學們想想,單講湖南,八百里洞庭,為魚米之鄉,早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諺語,礦產尤其豐富……這些都為戰略資源,怎麼是民窮財盡呢?湖南交通方便,山川險固,進可以戰,退可以守,自古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無湘不成軍』之說法,只要大家振作,睡獅猛醒,厲兵秣馬,一定可以對付來犯之敵。」他還經常教導學生,要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並在學生的作文封底,選印《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段,希冀學生經受艱苦磨礪。許多學生因受王季范抗日愛國思想的潛移默化,毅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1936年底,王季范離開長郡。1937年春曾去河南教育所任秘書長,以生活不能適應北方氣候,三個月即返湖南,曾任廣益中學校長,代理育才校長,最後全力籌辦衡粹女子職業學校。當時湖南教育界各學校校長和教職員工,各有門戶。王季范在優師系中有盟主之稱。1944年初,衡粹全部財產毀於日寇轟炸之中,他由長沙遷來湘鄉,在漣水東岸東台山麓九畝壠租賃民房繼續開學。同年夏,日寇竄逼湘鄉,各機關學校均紛紛遷避,王季范遣散同學、教員,安置家小,匆匆收拾教具後,隻身徒步百餘里至婁底三女校,作寓公一年之久。此時,他年逾60,垂垂老矣。 王季范畢生為教育嘔心瀝血,備嘗艱辛,數十年間聲譽鵲起;家長學生無不感佩。春風化雨,學生蔚然成材。王季范為學校操勞,一生從事教育,不治生產,棲無住所,生活極為清苦,長郡同學曾集資為他築室於長沙北門外三角塘。新中國成立後,王季范憂國憂民之心仍熾,連續三次致電毛澤東,除對他領導革命勝利表示祝賀外,提出了「用賢才、立法制、崇道德」三個治國重點,供毛澤東參考。1953年毛澤東同志接王季范去北京,一天,他應邀到毛澤東的住所唔談時,直言道:「我這次應命來京,是想替國家做點事,主席你要放點事給我,這樣心裡才踏實了。」毛澤東笑道:「建國伊始,百廢待興,哪會沒有事做,我已經替你盤算了一件事——政務院參事,為建設國家出謀劃策。」不久,王季范就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參事。爾後,又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為了祖國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孜孜以求,奮斗不息。
⑹ 王季范的書法價格
書法的幅度大小不一,他的價格也不同,王季范的書法價格每平尺5千元到七千元不等。書法的收藏價值會更高。
⑺ 在《恰同學少年》裡面主要人物哪些歷史上有
可以說這部電視劇80%的劇情是真的,比如毛澤東帶頭組織的一系列什麼讀書會,新名學會等等都是有的,還有他和周圍一些朋友如蔡和森,羅學瓚,羅章龍等等的友誼很深也是真的。
不過有些情節倒是真假參半:
1,蕭子升確實跟他算同學關系,但蕭雖然比他小,但比他早兩年畢業,並不是像劇中那樣蕭讀的是兩年講習班,他也是讀了五年才畢業的。
2,毛確實有個同學易永畦英年早逝,但並不像電視上演的生病加受傷加校長體罰而死,而只是單純地體弱多病死在家中的。
3,歷史上毛確實帶領200學生嚇退三千士兵,但並不像電視上演的他和蔡,蕭去談判以穩定敵心,而且當時向警予,楊開慧等這些女生是不可能參與的。所以這是編劇的一點藝術性虛構。
4,向警予和蔡和森雖然後來成了夫妻,但決沒有電視上演的談戀愛談得那麼早,他們倆是在畢業後去法國時相戀並結婚的。
另外還有些地方是完全虛構的:
1,劉俊卿,趙一貞,王子鵬等都是虛構的人物,不過這些人物都很有代表性。趙一貞在歷史上有原形人物,是一個叫趙五貞的姑娘在出嫁路上自殺以抗不平婚姻的悲慘故事,毛澤東還以此事發表了文章。
2,陶斯詠從沒跟人訂過婚,她終身未嫁
3,郭亮沒當過警察,他是正正經經的一師的學生,毛的小師弟。
4,毛澤東坐霸王船,跟老闆計較錢的情節也是虛構的。
⑻ 孔東梅.李敏.王海容.是什麼關系
按照親屬關系,孔東梅與王海容是一個輩分的,王海容的祖父王季范是毛的姨表兄弟,也就是王海容老奶奶(王季范的母親)是毛的二姨。
李敏是毛的長女,孔東梅是李敏的親生女兒。
要按中國老的親戚關系來說,孔東梅與王海容的親戚關系還沒出五服。
⑼ 王海容和偉人是什麼親戚
王海容
王海容(1938年9月25日-2017年9月9日),女,湖南長沙人,1964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學院俄語系,後在北京外國語學院進修英語。1965年11月入外交部。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任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參與基辛格秘密訪華和尼克松訪華的接待工作。1972年5月至1974年7月任外交部部長助理,主管禮賓事務。1974年7月至1979年2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1984年4月起任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
2017年9月9日,王海容在北京醫院因病去世,享年79歲。[1]
中文名
王海容
外文名
Wang Hairong
別名
王波
國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8年9月25日
人物關系
王季范
祖父
快速
導航
人物逝世個人生活人物軼事
人物履歷
1938年9月25日,王海容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
共5張
王海容
1960年秋,王海容考入北京師范學院俄語專業,後又進入北京外國語學院讀英文,按學校的教學方向,她將來畢業後是要去當中學老師的。但是,王海容畢業後,卻沒有當過一天老師。她入學時沒有走「後門」,畢業分配時卻走了個大「後門」。
1965年11月,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由周恩來總理指示,王海容被安排在外交部辦公廳。開始,王海容的工作主要是負責部長與總理的文電收發,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秘工作。然而,由於她的特殊身份和背景,還有德高望重的周恩來總理的特殊關照,她在外交部上上下下都有著特殊的「分量」。
⑽ 王海容的生平履歷
1960年秋,王海容考入北京師范學院俄語專業,後又進入北京外國語學院讀英文,按學校的教學方向,她將來畢業後是要去當中學老師的。但是,王海容畢業後,卻沒有當過一天老師。她入學時沒有走「後門」,畢業分配時卻走了個大「後門」。
1965年11月,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由周恩來總理指示,王海容被安排在外交部辦公廳。開始,王海容的工作主要是負責部長與總理的文電收發,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秘工作。然而,由於她的特殊身份和背景,還有德高望重的周恩來總理的特殊關照,她在外交部上上下下都有著特殊的「分量」。
1965年11月,王海容作為外語學院的畢業生躋身外交部辦公廳,按一般的情況頂多也只是個科級秘書。其後,是「文化大革命」開始,「轟轟烈烈」地搞了三四年。這期間,王海容出入中南海,活躍於毛主席身邊,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名位,但其「活動的權力」則等同於高級幹部一般。
1970年夏天,由周恩來直接提名,委任王海容擔任外交部禮賓司「負責人」。
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參與基辛格秘密訪華和尼克松訪華的接待工作。
1972年5月至1974年7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助理,主管禮賓事務。
1974年7月至1979年2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與世長辭。這一天,王海容和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工作人員一樣,伏倒在毛澤東的遺體前痛哭不已。一個時代結束了,王海容的「黃金時代」也結束了。
1976年10月,「四人幫」倒台,中央和國家機關中與「四人幫」有牽連的人都被隔離審查。由於自己的特殊身份,王海容也被宣布停職。經過一次又一次地檢查交代,王海容說清楚了自己的問題。
1978年12月底起,王海容的工作關系從外交部移交到中央組織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 為了適應新的工作,中央又決定讓王海容到中央黨校進修學習,按照中央黨校的教程安排,每期學員的進修學習時間為半年或一年。但是,王海容卻在中央黨校整整呆了三年。
1984年,王海容終於被重新任命為國務院參事室的副主任。職務雖然比外交部副部長低,但依然保留著副部長待遇。從此,圍繞在王海容身上的神秘的光環消失了,但一個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卻浮現了出來。
(10)王季范擴展閱讀
人物軼事
少小出入中南海王海容入京後。先後在京城名牌中學師大女附中、北京女五中就讀。在如花的季節里,王海容勤奮刻苦,手不釋卷。在人生的航道上,她也是一帆風順。
寓京二十餘年間,尤其是「文革」以前,王季范一直是毛澤東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的座上賓。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從政之餘,常撥冗約見家鄉父老及湘籍先賢名流如程潛、齊白石、薛恭綽、章士釗、仇鰲、張干諸位老先生至中南海豐澤園小聚,王季范則每每出席作陪。
席間,賓主觥籌交錯,談笑風生。毛澤東興致所至,還特意關照諸位老友可攜子女同來。少女時代的王海容就是這樣隨乃祖出入中南海,漸漸與毛澤東熟識的。
毛澤東對王海容、王起華姐弟有著一份特別的疼愛。王海容與毛澤東的次女李訥年齡相仿(長李兩歲),由於她經常隨王季范做客中南海,日久便與李訥成為親密的朋友。雖然兩人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經歷各異,但性格愛好卻有不少共同之處。
因是毛澤東至親,加上與李訥不同一般的友誼與親情,王海容不僅可以隨意進出中南海,有時還能在豐澤園住上一段時間,幾乎成了毛澤東家中一名「編外成員」。
正當花季妙齡的王海容衣著樸素大方,性格溫和文靜,更兼家風書香淵源,接人待物彬彬有禮,有著與眾不同的教養。舉手投足間顯現出一種尋常少女鮮有的氣質。這令毛澤東十分欣喜。
一次,毛澤東與王季范祖孫在中南海閑坐聊天。「海容,你中學快畢業了吧?」毛澤東笑吟吟地開了腔。「嗯,今年就要畢業了。」王海容點點頭。「畢業後有什麼打算啊?」毛澤東又笑著問。「主席公公,我還沒有想好呢!」王海容據實以告。「你可以去報考大學嘛!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人才哩!」
「我的學業平平常常,不一定考得上。眼下國家是建設時期.培養一個大學生國家要花不少錢呢!如果考不上.我就去當工人、農民……」毛澤東見王海容小小年紀就知道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利益結合起來考慮,心中十分高興。
他對坐在一旁的王季范說:「九哥,你生了個好兒子.又養了個好孫女!你看海容,這般大年紀,就有了憂國憂民意識,這很了不得哩!」
「潤之老弟,你快莫誇她了,海容缺點不少,還要搭幫你多多教育哩!」毛澤東聽罷。擺擺手說:「九哥,你就莫要客氣喲,什麼幫不幫的,培養教育他們姐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啊!」毛澤東一番話讓王季范、王海容祖孫激動了好一陣子。
1962年12月26日.正逢毛澤東七十壽辰。他破例在中南海舉行家宴。除家人之外,還邀請了章土釗、程潛等數位湖南同鄉老人與會,王季范當然也在邀請之列。
是日,毛澤東興致所至,還特意關照各位來客可攜帶一名子女.王季范自然攜同王海容前往。就在那天,王海容第一次見到隨父親章士釗同來的章含之。她沒有想到,僅僅過了兩年,自己竟然和毛澤東一樣尊章含之為師,後來又共事於外交部。
在這次宴會開始之前。興致頗高的毛澤東與諸鄉賢海闊天空論古今滄桑興亡,末了又問及兒孫輩近況。毛澤東誠心誠意聘請章含之為自己的英語「塾師」。
「拜師」之後,毛澤東又和王海容閑聊起來。「海容啊,我這大門一直是朝你敞開的,什麼時候想來就來,來了也可以住下來不走,就算是我們家庭中的一員,你看要不要得哇?只是不曉得你爺爺舍不捨得,放不放心嘍?」
王季范聞毛澤東這番話,心情很不平靜:「潤之老弟,二十多年前我把德恆送到延安,你帶著他走上了為人民解放的光明大道。今天,海容跟著你,走的是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我怎麼會不放心、不捨得呢?」
王海容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挫折是在1957年盛夏。高考時,王海容名落孫山,當化學工程師的美好理想頓時成了泡影。那個時候,社會風氣甚好,北大、清華一類高等學府決無後門可走。當然,以季范先生的清廉家風,王家也決計不會向有關部門艦顏相求,更不會去敲毛澤東的「後門」。
最初的時候,王海容的心情雖然非常苦悶,但她並不氣餒。她和一些落榜同學組成了一個學習小組,在家自學,補習功課。她心中依然有一個大學夢,依然有著對化學工程師的憧憬。1958年「大躍進」像春雷般激盪著神州,王海容那少女的心開始躁動不安起來。
王海容想參加工作,加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但是她的這一決定遭到了家庭的一致反對。他們想讓王海容認真復習,第二年再參加高考。王海容的倔強個性第一次表現出來,她瞞著家人,滿街奔走尋找工作,終於找到了北京化工廠。
王海容的心靈深處依然眷戀著化學,她還是想當門捷列夫、羅蒙諾索夫的傳人。偷偷辦妥了進廠的一切手續,王海容最後才向家裡攤牌。木已成舟,面對既成事實,大家不知所措,愣了半天,到底還是默許了王海容的選擇——半是開明家風,半是無可奈何。
王海容很快跨進了北京化工廠的大門,默默開始了她一生中短暫的徒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