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石申是誰他有什麼事跡
石申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戰國時代魏國人,生卒年和生平均不詳。著有《天文》8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該書早已失傳,但在《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中引有該書有關五星運動、交食、恆星等方面的一些零星片斷。唐代瞿曇悉達編撰的《大唐開元占經》中有不少輯自《石氏星經》的星占條文,這些條文通常冠以「石氏曰」加以註明其中最有價值的是記載121顆恆星坐標位置的內容。根據這些坐標考慮歲差的影響加以推算,證明大部分坐標值確系戰國時期所測,只有小部分可能是漢代測量的。這說明這121顆恆星中極大部分的坐標確實是石申給出的。 西方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星表是公元前2世紀的依巴谷星表,而輯自《石氏星經》中這121顆恆星位置的星表比它還要早100多年,它是世界上最古的星表。
❷ 石申發明了什麼
石申 天文學 戰國時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漢後,人們尊稱「天文」一書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並稱之「少陽」已認識到能自身發光。
❸ 戰國時期天文學家甘德和石申著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在長期觀測天象的基礎上,戰國時期楚人甘德(今屬湖北)、魏人石申(今屬河南開封)各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人把這兩部著作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
概述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的發展,天文學也有很多成就。「魯有梓慎,晉有卜偃,鄭有裨湛,宋有了韋,齊(一說是楚或魯)有甘德,楚有唐昧,趙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論圖經。」(《晉書·天文志上》)甘德和石申夫各自在其本國進行天文觀測,並各有著作刊行於世。甘德的著作名為《天文星占》,石申夫的著作名為《天文》,都是八卷。漢朝時,這兩部著作還是各自刊行的。後人把這兩部著作合並,並定名為《甘石星經》。甘德和石申夫當時曾系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初步掌握了這些行星的運行規律,記錄了800個恆星的名字,其中測定了121顆恆星的方位,發現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後人把甘德和石申夫測定恆星的記錄稱之為《甘石星表》(又稱《甘石星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比希臘天文學家伊巴谷在公元前二世紀測編的歐洲第一個恆星表還早約200年。《甘石星經》在宋代就失傳了,在唐代的《開元占經》中還保存一些片斷,南宋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的書目中保存了它的梗概。
甘德,又稱甘公,戰國時期的齊國(一說是楚國或魯國)人;石申,又稱石申夫或石申父,戰國時期的魏國人,他們都是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天文學家。甘德寫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寫有《天文》八卷,後人把這兩部著作合為一部,稱《甘石星經》。 《甘石星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學著作,可借它在宋代以後失傳了,今天只能從唐代的天文學書籍《開元占經》里見到它的一些片斷摘錄。這些片斷摘錄表明,甘德和石申曾系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發現了五大行星出沒的規律;他們還記錄了八百顆恆星的名字,測定了一百二十一顆恆星的方位。後人將甘德和石申測定的恆星記錄稱為《甘石星表》,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比希臘天文學家伊巴谷測編的歐洲第一個恆星表大約早二百年,後世許多天文學家在測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運動時,都要用到《甘石星經》中的數據,因此,《甘石星經》在我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天文學成就
●書中詳細記載了五星之運行情況,以及它們的出沒規律,並肉眼記錄木衛二(甘德所載,1981年席澤宗指出,但國際上未被承認)。
●書中記錄800多個恆星的名字,並劃分其星官,其體系對後世發展頗有深遠影響。
●書中提及日食、月食是天體相互掩食的現象。(為紀念石申之發現,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以其姓名命名)
真偽考
《甘石星經》不是戰國時期的著作:
王興文在《溫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撰文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出版了兩套被廣泛使用的高校文科教材,一套是朱紹侯主編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國古代史》,另一套是詹子慶主編的高等師范院校歷史系本科教材《中國古代史》。這兩套教材都認為《甘石星經》是戰國時期天文學家甘德(又稱甘公)和石申著作的合編,並將它寫入戰國時期的科學成就。受其影響,各省組織編寫的文科或師范院校大專的歷史教材、中學歷史課本也沿襲這一錯誤。其實,現傳本《甘石星經》並沒有800多個恆星名稱,也沒有五大行星的記載。根據《史記》的記載,楚漢戰爭時,張耳與甘公同在軍中,說明甘公是西漢初年人,不應是戰國時期人。根據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錢大昕的《十駕齋養新錄》、周中孚的《鄭堂讀書記》等文獻,《甘石星經》不是戰國時期甘德、石申的天文學著作,也不是後人將甘、石的著作合編為一書,而是唐宋時人的一部偽書。這從書中列舉的地名有許多是戰國以後所設的州郡,即可得到明證。
❹ 石申的人物簡介
石申曾系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發現其出沒的規律,記錄名字,測定一百二十一顆恆星方位,數據被後世天文學家所用。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核,測出恆星138座,810個。
原著《天文》8卷,早佚。後人拾遺補闕,把它與甘德的《星占》8卷,合稱《甘石星經》,又名《星經》,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間刊印的《道藏》一書,題名為《通佔大象歷呈經》 。今存的《甘石星經》為2卷,其中雖有一些後人增添潤色之辭,仍不失原書面貌,是一部對天文研究有很高科學價值的文獻。
石申、甘德的研究成果為歷代天文星相家所重視,在正史的天文志類中,引用了他們大量的研究成果。月球背面的環形山,都是用已故的世界著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選用了五位中國人的名字(其他四位分別是祖沖之、張衡、郭守敬、萬戶),因為石申對天文學研究作出了傑出貢獻,所以他的名字也登上了月宮。以石申命名的環形山,位於月球背面西北隅,離北極不遠,月面坐標為東105°、北76°,面積350平方公里。
❺ 石申的介紹
石申,生卒年待考。一名石申夫或石申甫,戰國中期魏國天文學、占星學家,開封人,是名字在月球背面的環形山被命名的中國人之一。著有《天文》八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渾天圖》等。《甘石星經》在中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❻ 石申是什麼字
砷:shēn,一種非金屬元素,灰白色,有金屬光澤的結晶塊,質脆有毒。化合物可做殺菌劑和殺蟲劑。舊稱「砒」。
❼ 石申念什麼
砷 [shēn]
一種非金屬元素,灰白色,有金屬光澤的結晶塊,質脆有毒。化合物可做殺菌劑和殺蟲劑。舊稱「砒」。
❽ 石申、張衡、蔡倫、祖沖之誰不是天文學家
蔡倫不是天文學家。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改進了造紙術,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改進的造紙術。
❾ 石申 拼音是啥
英:Arsenic
注音:shēn
元素名稱:砷
❿ 石申讀什麼
石申讀音是:[shí shēn]
砷讀音是:[shē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