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好心人救助反被誣陷成肇事者,你是怎麼看待這種現象的
對於這樣的現象,其實就是這樣的人,他沒有感恩之心,而且為了利益居然做出這種忘恩負義的事情。
② 如何用心理學理論解釋救人反被誣陷的現象
我看了一下有些朋友的解釋,雖然在理但是卻和問題有相悖之處。即:那位作解釋的朋友說的是為什麼不去救人(也就是「從眾心理」,在心理學上關於從眾的心理有兩個主要的分支:心理-從眾心理學和社會-從眾心理學),但問題的實質是在問:當救人的行動已經做出後對方的反應和行動(即:誣陷)。
為此,我主要說兩點:
1、一般情況下為什麼多數人不會去救人(即對另外一位朋友答案的補充);
2、救了人為什麼反被誣陷(即提問者的問題)。
先說說第一點:
「從眾」俗稱「隨大流」,表現為個體的意見與行為和群體中多種人相符合。引起從眾的群體壓力可以是真實存在的,也可以是想像的。個體想像中的群體的優勢傾向也會對個體造成壓力,使其選擇與想像的多數人的傾向相一致的行為。而群體壓力可以在個體意識的情況下發生作用。使個體通過理性抉擇,選擇從眾。也可以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發生影響,使人不自覺地跟隨多數人行動。從眾行為有時雖然不符合個體的本意,但卻是個體的自願行為,自願性是從眾的重要特點。
從眾心理的產生往往與人們的情境特徵、社會角色、性別差異、文化背景、個性特徵及歷史性有關。在不同的因素影響下人們所表現的從眾程度也是有所差異的。從眾心裡的產生分為三個階段,包括依從、認同和內化。 在很多人看來中國人普遍存在從眾隨大流的心理,缺乏主見。我想這是與中國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的,同時教育中謙虛這類傳統思想使中國人養成了凡是不強出頭,隨大流的行為標准。
但從眾心理不僅僅是中國人有,外國人同樣也存在。記得1979年法國導演甫紐推出的一部轟動一時的劇情片 「火鳥」。主角伊弗.蒙棠飾演一個無所畏懼的檢察官,為偵察一起政治謀殺案追蹤到政府最高層。最後,該檢察官卻在對涉案政要提出起訴的前夕遭人謀刺。該片的高潮之一,在於故事情節中安排了檢察官走訪心理學家研究犯罪心理的一幕,即心理學調查研究證明,只要有「權威」作後盾,則多數人會不顧道德良心地向無辜者施加毒手。 該片穿插的這一幕,實際上是六十年代初美國耶魯大學心理系米爾葛蘭教授進行的一場實驗(該實驗後人稱為「米爾葛蘭實驗」)。該實驗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權威」對個人的影響,或說在「權威」的庇護之下,尋常人的行為可能「越軌」到何等極限。實驗的安排大體如下:在身著白制服的「權威」的指導下,一些自願報名、但卻毫不知情的實驗參與者,允許採用逐步加強的電流去處罰另一些回答錯誤問題的參與者。這些接受電流懲罰的參與者,實際上是經米爾葛蘭教授預先安排、卻假裝不知情、又不肯用心合作的參與者。進行實驗前,米爾葛蘭教授原估計執行懲罰方的參與者之中,至多會有0.5%的比率,將會使用足以使人致命的450伏特電流去處罰另一批實驗者(實際上電流並沒開通,但受處罰方假裝受到極大痛苦)。然而卻意外地發現,竟有三分之二的「尋常人」在「權威」的庇護下,會對無冤無仇的「對手」狠下毒手。 有趣的是,二十年後,瑞士一位女心理學家斯多里刻意安排了數十位人士觀看「米爾葛蘭實驗」的記錄片,並要求其發表觀後感。同樣出乎意料的是,多數人對「加害者」表示「可以理解」。 前後兩個令人震驚的實驗說明,當前人們仍舊處於一個權威教育下的盲從世界,所謂的「民間勇氣」只有在對「權威」的迷信破滅之後才會真正產生。
相較於西方社會人們從小受到的個人主義、個性自由發揮的教育,我們中國人的從眾心理可能要更玩劣、更根深蒂固一些。象什麼「隨大流」、「法不責眾」、「出頭的椽子先爛」、看客心理等,都是從眾的典型表現。
因為我們的國民打小起便受到教育要做聽家長話的好孩子,長大成人後在單位也要做聽領導話的好員工,入了黨提了干後要做聽黨的話的好同志,總之我們的教育就是「聽話」和「學乖」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得受教育者成為羔羊似的乖順聽話的「好公民」,所以從眾心理在每個中國人心裡都烙下了很深印記。因此,中國人從眾心理更嚴重,根子應該還在教育上。
我再說說第二點:
我個人認為產生這樣的現象主要有以下心理活動:
「情緒分擔」心理;
情緒是個體對外界刺激的主觀的有意識的體驗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應的特徵。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內在的感受,但是我們能夠通過其外顯的行為或生理變化來進行推斷。意識狀態是情緒體驗的必要條件。
情緒是身體對行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應上的評價和體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行為在身體動作上表現的越強就說明其情緒越強,如喜會是手舞足蹈、怒會是咬牙切齒、憂會是茶飯不思、悲會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緒在身體動作上的反應。
情緒是信心這一整體中的一部分,它與信心中的外向認知、外在意識具有協調一致性,是信心在生理上一種暫時的較劇烈的生理評價和體驗。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緒意指情感及其獨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狀態,以及一系列行動的傾向。」
情緒不可能被完全消滅,但可以進行有效疏導、有效管理、適度控制。
情緒無好壞之分,一般只劃分為積極情緒、消極情緒。由情緒引發的行為則有好壞之分、行為的後果有好壞之分。
當一個人的情緒發展到某個類型的極致時,自我保護意識立即開啟。由內而外的要求個體向群體轉移負情緒。拿以上案例來說,當一個人本身或者親朋好友受到傷害時,來自於身體或者精神上的負情緒給自身造成壓力。只有將這種負情緒向外轉移才能在內心中找到平衡。在這個期間,多數是一種潛在的或者自發的過程。自身的社會責任和道德標准將會受到沖擊,並有可能發生扭曲。做出和平時相違背的心理判斷,並賦予行動。
另外, 關注個人利益得失,尋求心理平衡也將影響當時判斷的一種因素。
希望能幫到你!
③ 救人反被誣陷交警反說無監控我該怎麼辦
能否找到現場目擊證人。
④ 好心救人反被誣陷,你後續還會救人嗎
上次看見一個二愣子喝著酒開著電動車,啪的一下摔倒了。
我二話不說上去扶了起來,一臉血,可周圍一個人都沒幫我。
冬天聞不到酒氣,他滿臉是血,臉上通紅,我架了半天都沒起來,我要打120時,他醒了。
後來他走了,像我道了謝,我有事情,走了。
我不知道他後面喝著酒會不會在摔倒,或者很不幸的被車撞了,因為我的力量很渺小,我沒有錢,也沒有權利。
但我知道同是中國人,他不會誣陷我。
就算誣陷,我怕什麼?周圍的攝像頭,匆匆的冷漠的行人。他們很樂意圍觀一下熱鬧,或者當當證人。
如果周圍沒有攝像頭,沒有行人,我也不怕,也要扶,但讓我吃了虧,就算坐牢,我也不會放過你。
至於那些老流氓們,他們敢訛人,就要有在他們走在漆黑的夜晚的時候,被打斷一條腿的准備。
⑤ 救人反被誣陷的案例,倒下的社會誠信還扶的起來嗎
的確很難恢復。就像多米若骨牌效應一樣,弄得社會上很多人都不敢扶老人了,誰也不清楚會不會被訛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個就是司法制度的嚴重破壞,影響了社會誠信。需要很大的代價和時間才能恢復。
⑥ 救人反被誣陷反映了什麼社會現象
自私自利,虛偽的自尊心在作怪!
⑦ 捨己救人反被誣陷,這個社會怎麼了
寧可天下人負我 休叫我負天下人雖然這句話說出來不甚虛假,但是如果人人都避開「救人不被誣陷」的情況那麼有人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呢?就沒人救,長久下去這個社會會怎樣了呢,當有一天 我們陷入危險的時候,也會需要他人幫助的不讓一個人對不起自己 總有一天所有人都會對不起自己的可以圍繞著為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來說
⑧ 當好心救人反被誣陷的事件屢屢上演,我們又該怎麼面對
彭宇事件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門廣場一公交站台等83路車。人來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鑒定後構成8級傷殘,醫葯費花了不少。老太指認撞人者是剛下車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賠13萬多元。 彭宇表示無辜。他說,當天早晨3輛公交車同時靠站,老太要去趕第3輛車,而自己從第2輛車的後門下來。「一下車,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趕忙去扶她了,不一會兒,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動過來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說謝謝,後來大家一起將她送到醫院。」彭宇繼續說,接下來,事情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老太及其家屬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許雲鶴事件
2011年8月16日,網友在華聲論壇、愛卡汽車論壇等社區爆料,天津市車主許雲鶴因攙扶違章爬馬路護欄摔倒的王老太,被天津市紅橋區人民法院判賠108606元。2011年6月16日,天津市紅橋區人民法院就此事作出判決,法院的判決理由之一,是「車主許雲鶴發現王老太時只有4、5米,在此短距離內作為行人的王老太突然發現車輛向其駛來,必然會發生驚慌錯亂,其倒地定然會受到駛來車輛的影響。」
殷紅彬事件
駕駛員殷紅彬來看到一名老人倒地受傷,他將車停穩後,下車將老人扶起。沒想到老太被扶起後竟指認殷紅彬是肇事者。好在車內有監控錄像,將整個救人過程記錄了下來,這才還了他清白。近日老人稱自己一時糊塗深表歉意,讓兒子專程送錦旗致謝。劉子龍事件
核心提示:2月28日,溫州發生一起意外事故,76歲的李老太突然摔倒在一輛越野車前,司機下車扶起老太,並叫了一輛三輪車送老人去醫院。事後,李老太家屬認為,老太是被越野車撞倒的,提出索賠。司機則表示,自己絕對沒碰到老人,只是做好事。
目擊者舉證:老人是自己摔倒的,司機是在做好事。
2月29日下午2點半,三名事件目擊者主動到交警四大隊二中隊配合調查。
「當時我正好在旁邊指揮交通。」事發當地一位村治安隊員金先生說,由於當地交通主線的繁榮路在修橋,所以過往車輛暫時從不是交通主線的河濱中路繞行。而僅有六米左右寬的河濱中路就經常處於堵車狀態,他也因此每天要在這里指揮交通。事發當時,現場正處於堵車狀態。「當時的情況我看得很清楚,越野車根本沒有撞到老太太,老人確實是自己摔倒在地的。後來聽說老人家屬不但不感謝,反而指責做好事的司機,我聽了很氣憤。要都這樣,還有誰敢做好事!」
⑨ 救人反被誣陷辯論賽正方怎麼辯
寧可天下人負我 休叫我負天下人
雖然這句話說出來不甚虛假,但是如果人人都避開「救人不被誣陷」的情況
那麼有人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呢?就沒人救,長久下去
這個社會會怎樣了呢,
當有一天 我們陷入危險的時候,也會需要他人幫助的
不讓一個人對不起自己 總有一天所有人都會對不起自己的
可以圍繞著為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