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義大利地震引雪崩
擴展閱讀
什麼軟體可以虛擬買股票 2025-07-27 03:20:24
電腦看股票黃金 2025-07-27 02:43:24
新手買股票隨便買嗎 2025-07-27 02:38:49

義大利地震引雪崩

發布時間: 2021-10-24 14:06:15

Ⅰ 哪個網站CEO在尼泊爾地震引發的喜馬拉雅山的雪崩中喪生

周六發生在尼泊爾的強烈地震目前已經引發了大量人員的傷亡。在傷亡人員中,就包括谷歌公司的一位高管,這位高管就是谷歌公司負責Google X項目的丹·弗雷丁伯格(Dan Fredinburg)。這次強烈地震引發了珠峰雪崩,而身處雪崩之中的弗雷伯格頭部遭受重傷,不治身亡。這次雪崩造成了包括弗雷丁伯格在內的18人死亡。

一位自稱是弗雷丁伯格妹妹的女士也通過自己的Instagram頁面證實了上述消息。弗雷丁伯格的妹妹名為梅甘(Megan),她證實,地震引發了雪崩,讓弗雷丁伯格頭部遭受重創而亡。

Ⅱ 一戰時期,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的軍隊遭遇在杜魯米達山谷,兩軍激戰時發生了雪崩,兩萬人遇難。有這部電影嗎

雪崩埋葬兩個師
戰爭永遠都是屬於勇敢者的游戲,在戰場上只有勇敢者才能活著走到最後。但是,有時也會有幸運的士兵,他們是憑借運氣才活了下來。史蒂夫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戰時期義大利的一名普通士兵。他跟另外一名士兵是一場戰役的僅有倖存者,但是他倖存的原因不是因為他英勇善戰,也不是因為他臨陣脫逃,而是靠運氣。是巧合讓他們倆存活下來。

一戰時同盟國德、奧挑戰協約國英、法的戰爭,隨後有幾十個國家參加進來。義大利本來是同盟國,但是它在戰爭爆發後,見風使舵反而投向了協約國,向德、奧宣戰。義大利的這一背叛行徑遭到德、奧兩國的憎恨,他們派遣軍隊進攻義大利,企圖使義大利「回心轉意」。

戰爭進行到第三年,這是關鍵的一年,德國在西線跟英法聯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爆發了幾次慘烈的大戰。兵力有限,德國無法向南線派遣軍隊,只能倚靠奧匈帝國的軍事力量。這一年寒冬,奧匈帝國的軍隊與義大利的軍隊遭遇在杜魯米達山谷,這個山谷是通往義大利的必經之路,如果奧匈帝國佔領這里,就可以俯視亞平寧半島。

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也引起了義大利的重視,義大利國王派遣了精銳的第11師前去守衛。史蒂夫就是這時隨軍趕往前線的,他所在的師日夜兼程,終於跟奧匈帝國的軍隊同時趕到。兩國的軍隊各自站住山谷的一端,阻止對方的進攻。當天夜裡,戰斗就打響了,雙方先是一陣炮戰,然後是短兵相接。因為雙方的兵力差不多(都有1萬2千人左右),再加上是夜裡,不容易全方位展開,所以雙方的軍隊是輪番上陣,史蒂夫就曾在夜裡兩次起來戰斗。

這場戰役持續了三天三夜,雙方都付出了四分之一的慘重傷亡,然而,他們都沒有停止的意思,還在繼續著戰斗。只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雪,影響了能見度,雙方不得不停止戰斗。大雪一直下了將近半周的時間,落下的大雪連戰壕都埋住了。雪天一停,太陽就出來照在大地上。戰役又重新開始,奧匈帝國軍隊方面接到上級命令,要求必須攻過山谷,因為敵軍的援軍就快要到了,而本國的已經沒有援軍可派。

得到命令的奧國將領向軍隊下達了命令,必須在這一天攻下義大利方面的陣地。師長要求炮聲過後,全線沖擊。就在師長下達命令後,大炮就開始響起來,可是意外發生了,山谷兩側的雪經不住大炮的轟炸,奔涌而下,瞬間埋住了山谷口。奧國軍隊一看退路已經被切斷,只有戰勝對手才能從另一個山口出去,求生的本能使他們鼓起勇氣向義大利的陣地沖來。

巧合的事發生了,就在奧匈帝國軍隊發起沖鋒的時候,義大利陣地上空的山上也發生了雪崩,積雪迅即而下堵住了出口。這樣,兩國軍隊近兩萬人全被困在山谷中。這一突來的變故讓兩國的官兵停止了戰斗,坐在一起商量如何從這封閉的山谷中走出去。

正在兩軍師長商量退路時,山上再次發生雪崩,大家沒有了退路,只能退向山谷的中間,可是,狹小的地方根本容不下這么多人。於是,就有人被埋在雪下,最後,積雪覆蓋了整個山谷。史蒂夫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奧匈帝國的士兵,其實,除了服裝不同外,他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作為炮兵,史蒂夫一直不願意離開他的武器——遠程炮,這是一種新發明的大炮,他的射程非常遠,兩軍對壘的距離根本不夠它「發揮」。遠程大炮的特點就是炮管特別長,炮管下可以躲下5個人以上。看到雪崩,史蒂夫沒有隨大部隊逃往山谷的正中央,而是躲在了炮管下,跟他一起躲在炮管下的還有另外一名士兵。

等到山谷恢復寧靜的時候,史蒂夫和那名士兵幸運地逃過了雪崩,其他人則全部被積雪活埋。這次雪崩共埋葬了兩國近兩萬人的軍隊,只有史蒂夫和那位士兵以及另外三名奧匈帝國的士兵倖免遇難。

整個師都覆滅在雪崩之下,但史蒂夫卻存活下來,救他的也就是那座遠程炮。在戰爭史上,這也算是一個巨大的巧合,如果不是現代化的火炮,根本就不會使山上發生雪崩。但也正是現代化的遠程炮拯救了幸運的幾位士兵,這是巧合,還是宿命?

Ⅲ 義大利雪崩掩埋酒店多少人遇難

據外電報道,義大利中部18日的地震引發雪崩,一家度假酒店被掩埋,救援人員19日在該酒店中發現大約30名死者的遺體。

圖為地震後,羅馬警方對民眾進行緊急疏散

Ⅳ 義大利墨西拿為什麼會發生大地震

1908年12月28日晨5時25分,義大利著名的旅遊勝地西西里島的墨西拿市發生7.5級地震。地震時,城市房屋跳動旋轉,地縫開合噴水,海峽峭壁坍塌入海。這個有千座石造金字塔的城市,在瞬間夷為平地。地震引起的海嘯,洗劫了墨西拿海峽兩岸的城市。這次地震中共有10餘萬人蒙難,其中墨西拿市有8.3萬人死亡。

墨西拿是西西里島第二大城市,位於該島東北端,隔墨西拿海峽與義大利本土相望。在1908年12月28日發生災難性事件以前,墨西拿是一座以風光旖旎聞名的城市。那天清晨,墨西拿整個城市忽然開始晃動起來。這次源自海底的地震,其破壞力遍及城市周圍的農村地區,並越過墨西拿海峽影響到義大利本土的南端。在墨西拿和義大利本土的雷焦港(現稱雷焦卡拉布里亞),大地下陷了0.6米。

西西里島墨西拿海峽底部的大地震,剎那間讓海峽兩岸的墨西拿市和卡拉布里亞市的建築物強烈地抖動搖晃起來。墨西拿市區更靠近震中,所以損失慘重,富麗堂皇的鍾樓、教堂、戲院相繼坍塌,所有建築物均化為廢墟。地震還使得海峽兩岸的陡峭懸崖紛紛坍塌墜落海中,近海也掀起局部浪高達到12米的巨大海嘯。巨波激浪橫掃海岸直沖市區,墨西拿再次遭到橫禍。

當時,墨西拿大主教被埋在倒塌的宮殿下,但5天後,他幸運地活著出來,而其他很多剛剛活著從廢墟中爬出來的人轉瞬間卻被涌進市區的巨浪捲走。經過海浪的來回席捲,整個墨西拿市區、港口以及周邊40多個村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洗劫。墨西拿遭到歐洲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地震破壞,古城歷經地震和水洗,化為水淋淋的一片廢墟,甚至大地都下陷了約半米。

此次地震在西西里以及義大利其他南部地區造成了十幾萬人的死亡,而墨西拿市在地震和地震引發的海嘯中死難者就達8萬多人。更糟糕的是隨之而來的飢餓和疾病還奪去了更多人的生命,好在整個義大利乃至世界各國很快從這個災難中清醒過來,在義大利本土死裡逃生的國王和王後帶領著人們搶險救災,而法國、希臘、阿根廷等國政府捐助了大量的救災款,甚至很遠的美國也撥款80萬美元。後來,已經面貌全非的墨西拿依靠著歷史遺留下的圖紙和記錄一點一點重建,歷經幾十年,才恢復了原有的很多風貌。

知識點墨西拿城與地震

墨西拿城曾三次毀於地震,其中1783年、1908年兩次傷亡慘重,1963年損失較輕。每次震後,廢墟上很快出現新的城市。因為它是墨西拿海峽的出入口,西西里島連接歐洲大陸的渡口,人們一刻也少不了它。

1783年2月5日的大地震發作兩分鍾內,墨西拿城及靠近震中的村鎮房屋多半震塌,當即死亡3萬多人。經過兩個多月的大小震,據統計,全部直接死於地震的4萬餘人,另有2萬人死於災後的飢餓、乾渴、露天住宿和滯水新沼澤引起的瘧疾等流行病一百多年後,1908年12月28日早晨,墨西拿再次發生地震,引發海嘯。

Ⅳ 義大利的滑坡災害防治

滑坡災害給義大利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每年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總計為10億~50億美元(Schuster,1996)。據義大利國家地質調查局(Catenacci,1992)的一項研究,「二戰」以後到1990年間,用於水文地質突發事件的經費達33.3萬億里拉(1986~1990年為5.925萬億里拉);滑坡致死的人數(3488人)略低於地震(4160人)。

在183/89號立法中,明確引入了「知道才可以預防」的概念,建立起國家和區域的土地信息資料庫,形成並更新用於保護土壤的疆土專題地圖。

在滑坡嚴重的亞平寧半島艾米利亞-羅馬涅(Emilia-Romagna)地區,1976年測繪了11∶125000的滑坡分布圖。1980~1985年,又對亞平寧半島艾米利亞-羅馬涅地區部署了11∶110000的滑坡調查,查出多於35000處的滑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該地區進行了比例尺為1∶10000的地質內容更新的調查,並進行了風險性評估。

義大利亞平寧半島艾米利亞-羅馬涅地區的滑坡體大多形成於幾千年前的極端氣候(或者構造活動)條件下,因此,如果搞清楚古滑坡體的分布情況,就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或者避免滑坡所造成的損失。

Ⅵ 1908年義大利墨西拿市大地震造成了多大的損失

1908年義大利墨西拿市發生大地震1908年12月28日,約早晨5時25分到6時之間,義大利的墨西拿市在受到斯特拉斯震級7.5級的一系列地震的襲擊後,從地球上被抹掉了。地震破壞了該市百分之九十的建築物。地震引起的海浪,估計高達50英尺,進一步加重了墨西拿和對岸大陸的港口城市——卡拉布亞雷焦的災難。方圓120英里的城鎮、村莊,或是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或是徹底毀滅。墨西拿市的14.7萬人口中,大約有8萬人喪生。卡拉布里亞雷焦的3.4萬人口中,約有2.5萬人喪生。與其他受災城鎮死亡人數加在一起,總數超過16萬人。

Ⅶ 義大利墨西拿市是什麼時候發生過海嘯

1908年12月28日,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墨西拿市出現了由7.5級地震引發的海嘯。此次海嘯掀起了高達12米的巨浪,造成了驚人的破壞。

其中,墨西拿市在地震和地震引發的海嘯中死亡就達82000人,而在西西里以及義大利其他南部地區更是造成了十幾萬人的死亡。這次災難的發生,瞬間使海峽兩岸的墨西拿市和卡拉布里亞市的建築物變成了一片廢墟。當時,墨西拿大主教也被埋在了倒塌地宮殿下,在5天以後才被營救出來。

而就在此時,其他很多剛剛活著從廢墟中爬出來的人轉瞬間卻又被涌進市區的巨浪捲走了。由於海浪的來回席捲,使整個墨西拿市區、港口以及周邊40多個村莊都遭受到了洗劫。更糟糕的是隨之而來的飢餓和疾病奪走了更多人的生命。這就是歐洲歷史上因地震發生的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災難性海嘯。

Ⅷ 義大利地震引雪崩嚴重嗎

2017年18日上午(北京時間1月18日下午6點左右),短短一小時內,義大利中部阿馬特里切附近接連三次5.0級以上的地震,羅馬有震感。義大利總理在地震發生後呼籲派遣更多軍隊官兵進駐災區。

2017年1月19日,義大利中部發生5.7級地震並引發雪崩。

‍‍

Ⅸ 尼泊爾地震引起的雪崩,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喜馬拉雅山

尼泊爾包括我國西藏受災地區的群眾未來一段時間仍需防範較強餘震發生。尼泊爾強震後,我國西藏地區相繼發生地震。尼泊爾地震後我國相鄰地區很快發生地震,應力擾動非常明顯,也表明我國相關區域具有相對較高的應力背景,具備被擾動的條件。西藏發生的兩次地震,實際上是被尼泊爾地震產生的應力擾動的結果。尼泊爾地震對我國西部地區動力環境可能會產生地震

Ⅹ 雪崩是怎麼發生的,需要什麼條件

雪崩是一種所有雪山都會有的地表冰雪遷移過程,它們不停地從山體高處借重力作用順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時效率可以達20-30米/秒,體積可以是幾百立方、幾千立方,甚至更多。雪崩由於從高處以很大的勢能向下運動,譬如從6000米高處向下墜落或滑落,故有極快的效率甚至會形成一層氣墊層。要是你有幸死死地伏在它下面,當它從你上面「飄」過或「飛」過時,你可能會被留在原地而不被它打下去。當然,在其前端會因快速沖擊形成強烈的氣浪,因此有時雪崩體本身未到而氣浪已把前進路上的一切阻擋物沖得「人仰馬翻」。

雪崩的形成和發展可分三部分,即形成區、通過區、堆積區。

形成區大多在高山上部,積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過50-60度的雪坡,懸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區,有經驗的高山探險者應該看得出來。雪崩的通過區緊接在形成區的下面,常是一條從上而下直直的U形溝槽,由於經常有雪崩通過,盡管被白雪籠罩,槽內仍非常平滑,根本上沒有大的起伏或制約物,長可達幾百米,寬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會太寬,不然滑下的冰雪就不會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積區一樣是緊接在形成區的下面,是在山腳處因坡度突然變緩而使雪崩體停下來的地方,從地貌形態上看多呈錐體,所以也叫雪崩錐(或雪崩堆)。

雪崩可分為干雪崩、濕雪崩,也可以叫做粉雪崩和塊雪崩,它們的形成和發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氣候條件。一般而言,大雪剛停,山上的雪還沒來得及溶化,或在溶化的水又滲入下層雪中再形成凍結之前,這時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當此種雪發生雪崩時,氣浪很大底層也輕易生成氣墊層。探險隊伍遭遇此類雪崩時,人可以被裹入雪崩體中並隨雪崩飛瀉而下。

雪崩的發生還有空間和時間上的規律。就中國高山而言,西南邊界上的高山如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橫斷山地,因首要受印度洋季風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格外,全年降水都比擬豐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積雪也比擬多,故易發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爾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極地氣團的影響,冬春降水也比擬多,所以這個時節雪崩也比擬多。

中國科學院研究雪崩的專門機構——雪崩觀測研究站,就設在天山中部的地區。天山中部冬季積雪和雪崩經常阻斷山區公路。而前述念青唐古拉山和橫斷山地經常發生的雪崩也是供給現代冰川發育的重要來源之一。當然在這種地區選擇合適的登山時間就比擬苛刻。與此同時,在我國西部靠近內陸的昆侖山、唐古拉山、祁連山等山地,降水量就比擬少,也沒有明顯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擬少,選擇合適的登山時間也就比擬寬裕。另外,這些內陸山地相對高度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擬緩和。而前述喜馬拉雅山、喀喇昆侖山真正是山高谷深,相對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達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較陡,發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勢能也就更大。

雪崩的物理原理是很簡單的,山坡上的積雪受到兩個力:一個是地球引力,另一個就是積雪內聚力。這兩個力量之間進行著一場你死我活的拔河比賽,地球引力妄想沿山坡方向把積雪往下拉走,而積雪的內聚力卻使雪體彼此粘結,停歇在山坡上。
這場拔河比賽只能在山坡上進行。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山坡都能進行這種比賽。

坡度不大的山坡,例如坡度不到15°的山坡,積雪是比擬穩定的,引力無法把積雪拉走。而坡度超過50°的山坡,又沒有辦法形成足夠厚的積雪,引力找不到拔河的對手。所以最適合這場比賽的場所是在坡度介於25°~45°之間的山坡上。

這場比賽中,當積雪的內聚力受到外界的干擾而變小時,雪崩就輕易發生。

積雪的內聚力與積雪的厚度有關,持續不斷的降雪使山坡上的積雪達到一定厚度時,就輕易發生雪崩。春天氣溫升高時,積雪表面消融,融水滲到雪層內部,就能降低積雪的內聚力、內摩擦力和抗斷強度,尤其是融水滲漏到積雪底部時,這水就象滑潤劑一樣,使雪層很輕易滾動。當山坡上的積雪由於上面的種種原因而變得較不穩定時,只要有一些外界要素的變動,雪崩就一觸即發。比方說輕微的地震,動物的行走,滾石的觸擊,甚至高聲尖叫,在這種時刻都會觸發雪崩。

在風力比鉸充沛的山區,風也能使積雪發生雪崩。在山脊背風的地方,雪能夠將積雪吹成懸空。就像我們房子的屋檐,我們將其稱之為雪檐。一旦雪檐的自身分量超過雪檐的抗斷強度,雪檐便自行崩塌,從而引起下面山坡上雪的塌落。

在天山西部時節性積雪地帶,每年冬天都會看到好幾起由岩羊、馬鹿等動物觸發的雪崩,這些動物沿著積雪山坡尋找食品,有時不幸踩裂雪層而葬身在雪崩之中。

另外,砍伐森林也能使山坡積雪的穩定性減弱。森林和灌木,客觀上起著阻撓積雪下滑的作用。因此,應該嚴禁砍伐雪崩地區的林木。在雪崩頻繁的瑞士阿爾卑斯山區,地方法律上就明文規定嚴禁砍伐雪崩地區的樹木。凡是違禁的居民,一律驅趕出境。

1799年(清嘉慶四年),甘州(今甘肅張掖)提督蘇寧阿,命人在祁連山的野馬川中山積雪地帶,鑄立鐵牌一塊,重三百五十多斤。鐵牌上鐫刻著:「偷伐松林,有礙水源;摧毀民生,既絕民命。特立此牌,以告鄉民,有伐樹者,與命案同。」

雪崩的物理原理是很簡單的,山坡上的積雪受到兩個力:一個是地球引力,另一個就是積雪內聚力。這兩個力量之間進行著一場你死我活的拔河比賽,地球引力妄想沿山坡方向把積雪往下拉走,而積雪的內聚力卻使雪體彼此粘結,停歇在山坡上。

這場拔河比賽只能在山坡上進行。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山坡都能進行這種比賽。

坡度不大的山坡,例如坡度不到15°的山坡,積雪是比擬穩定的,引力無法把積雪拉走。而坡度超過50°的山坡,又沒有辦法形成足夠厚的積雪,引力找不到拔河的對手。所以最適合這場比賽的場所是在坡度介於25°~45°之間的山坡上。

這場比賽中,當積雪的內聚力受到外界的干擾而變小時,雪崩就輕易發生。

積雪的內聚力與積雪的厚度有關,持續不斷的降雪使山坡上的積雪達到一定厚度時,就輕易發生雪崩。春天氣溫升高時,積雪表面消融,融水滲到雪層內部,就能降低積雪的內聚力、內摩擦力和抗斷強度,尤其是融水滲漏到積雪底部時,這水就象滑潤劑一樣,使雪層很輕易滾動。當山坡上的積雪由於上面的種種原因而變得較不穩定時,只要有一些外界要素的變動,雪崩就一觸即發。比方說輕微的地震,動物的行走,滾石的觸擊,甚至高聲尖叫,在這種時刻都會觸發雪崩。

在風力比鉸充沛的山區,風也能使積雪發生雪崩。在山脊背風的地方,雪能夠將積雪吹成懸空。就像我們房子的屋檐,我們將其稱之為雪檐。一旦雪檐的自身分量超過雪檐的抗斷強度,雪檐便自行崩塌,從而引起下面山坡上雪的塌落。

在天山西部時節性積雪地帶,每年冬天都會看到好幾起由岩羊、馬鹿等動物觸發的雪崩,這些動物沿著積雪山坡尋找食品,有時不幸踩裂雪層而葬身在雪崩之中。

另外,砍伐森林也能使山坡積雪的穩定性減弱。森林和灌木,客觀上起著阻撓積雪下滑的作用。因此,應該嚴禁砍伐雪崩地區的林木。在雪崩頻繁的瑞士阿爾卑斯山區,地方法律上就明文規定嚴禁砍伐雪崩地區的樹木。凡是違禁的居民,一律驅趕出境。

1799年(清嘉慶四年),甘州(今甘肅張掖)提督蘇寧阿,命人在祁連山的野馬川中山積雪地帶,鑄立鐵牌一塊,重三百五十多斤。鐵牌上鐫刻著:「偷伐松林,有礙水源;摧毀民生,既絕民命。特立此牌,以告鄉民,有伐樹者,與命案同。」

積雪的山坡上,當積雪內部的內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時,便向下滾動,引起大量雪體崩塌,人們把這種自然現象稱做雪崩。也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雪崩,每每是從寧靜的、籠罩著白雪的山坡上部開始的。突然間,咋嚓一聲,勉強能夠聽見的這種聲音告訴人們這里的雪層斷裂了。先是出現一條裂縫,接著,巨大的雪體開始滾動。雪體在向下滾動的過程中,迅速獲得了效率。於是,雪崩體變成一條幾乎是直瀉而下的白色雪龍,騰雲駕霧,呼嘯著聲勢凌厲地向山下沖去。

雪崩具有突然性、運動效率快、損壞力大等特點。它能摧毀大片森林,掩埋房舍、交通線路、通訊設施和車輛,甚至能堵截河流,發生臨時性的漲水。同時,它還能引起山體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現象。弱小的人體遇到它,後果是可想而知了。因此,雪崩被人們列為是積雪山區的一種嚴重自然災害。

1966年l2月,天山西部發生了一次大雪崩。中國地理學家為此曾經寫過一篇萬字以上的調查報告。報告里引用了大雪崩的目擊者的話:

「這次大雪崩前的那幾天,大雪紛飛,雪多數呈顆粒狀和片狀降落。據老鄉說,這樣連續下這么多的雪,五十年才能遇到一次。到12月20日晚上為止,山谷平地雪深平均已在一米以上。山坡上比平地雪要深一些,估計這時雪深已有一些五米左右了。12月21日凌晨2時,我被嘭嘭的敲門聲驚醒(過後才了解不是有人敲門,而是雪崩氣浪沖擊門作響)。還沒有來得及考慮是怎麼回事,雪已從窗戶沖入屋內,彈指間,屋裡堆了1米多深的雪。我身上、手上被雪崩打碎的玻璃片劃破了幾處。我們趕緊跑出屋去,原來是對面山溝發生了雪崩。雪崩的邊緣剛好擦過我們這里,把我們的房檐掀掉了。堆在房前的雪有七、八米高。日後,雪崩還在山谷其它地方繼續發生,巨大的轟隆聲和回聲,象打雷一樣,振動了整個山谷。雪崩過後,房前的道路不見了。山坡上的草木有的連根拔走,有的倒伏在地。河流被雪堵塞,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河對岸的一片森林也被損傷了。公路上的電線桿被砸倒,電線也被砸斷,通訊中斷了!這次大雪崩在公路上堆積了數以萬方的雪,使交通中斷了將近一百天。」

白色魔鬼——雪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在阿爾卑斯山脈的一幕慘劇,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奧地利——義大利戰線上,沿著積雪的山口發生了雪崩,數以萬計的士兵死於非命。有人因此把雪崩稱為「白色魔鬼」。

1962年南美一場類似的劫難出世到秘魯,瓦斯卡蘭山發生雪崩,300多萬噸的「白色魔鬼」在短短幾秒鍾內吞噬了8個村子,很多人喪生。

1954年冬,美國某車站鄰近發生大雪崩。雪崩所發生的氣浪宛如巨型炸彈的沖擊波。將40噸重的車廂舉起,並拋到百米之外,同時,使更為笨重的電動機車與車站相撞,車站變成一片廢墟。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位滑雪者遇到這樣的雪崩:滑雪者和雪崩塊都以每小時120多公里的效率從山頂沖到山麓,以致氣氛被壓縮而變得熱了起來。於是溶化了一部分雪。可是,幾分鍾內融雪又再凍結成冰,當救援隊趕到時,這個還活著的滑雪者已被凍住了,他們不得不用鋸子把他搭救出來。

在我國,積雪山區尤其是永久積雪的高山地區。也常年有「白色魔鬼」逞凶,其中以阿爾泰山及天山西部、西藏東南部最為頻繁。50年代,西藏波密地區曾出現過一次大雪崩。當時一個龐大的雪體從海拔6000米的高山上崩落下來,由於下落的效率快,運動中發生飛躍,翻越一條海拔4000米的山脊,最終堆積在海拔2500米的江水中,阻塞了河道,截斷了交通。它所到之處,車毀人亡,森林樹木一掃而光,至今仍劣跡斑斑,隱約可見。

什麼情況下易發生雪崩?不僅巨大的聲響,而且極小的震動(一根樹枝落下)、刮風、氣溫忽冷忽熱,甚至陰影籠罩都能誘導雪崩的發生。比如:有時只要在山裡大叫一聲,無情的雪崩就伴著死神倒塌下來。雪崩是一種所有雪山都會有的地表冰雪遷移過程,它們不停地從山體高處借重力作用順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時效率可以達20-30米/秒,體積可以是幾百立方、幾千立方,甚至更多。雪崩由於從高處以很大的勢能向下運動,譬如從6000米高處向下墜落或滑落,故有極快的效率甚至會形成一層氣墊層。要是你有幸死死地伏在它下面,當它從你上面「飄」過或「飛」過時,你可能會被留在原地而不被它打下去。當然,在其前端會因快速沖擊形成強烈的氣浪,因此有時雪崩體本身未到而氣浪已把前進路上的一切阻擋物沖得「人仰馬翻」。

雪崩的形成和發展可分三部分,即形成區、通過區、堆積區。

形成區大多在高山上部,積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過50-60度的雪坡,懸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區,有經驗的高山探險者應該看得出來。雪崩的通過區緊接在形成區的下面,常是一條從上而下直直的U形溝槽,由於經常有雪崩通過,盡管被白雪籠罩,槽內仍非常平滑,根本上沒有大的起伏或制約物,長可達幾百米,寬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會太寬,不然滑下的冰雪就不會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積區一樣是緊接在形成區的下面,是在山腳處因坡度突然變緩而使雪崩體停下來的地方,從地貌形態上看多呈錐體,所以也叫雪崩錐(或雪崩堆)。

雪崩可分為干雪崩、濕雪崩,也可以叫做粉雪崩和塊雪崩,它們的形成和發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氣候條件。一般而言,大雪剛停,山上的雪還沒來得及溶化,或在溶化的水又滲入下層雪中再形成凍結之前,這時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當此種雪發生雪崩時,氣浪很大底層也輕易生成氣墊層。探險隊伍遭遇此類雪崩時,人可以被裹入雪崩體中並隨雪崩飛瀉而下。

雪崩的發生還有空間和時間上的規律。就中國高山而言,西南邊界上的高山如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橫斷山地,因首要受印度洋季風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格外,全年降水都比擬豐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積雪也比擬多,故易發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爾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極地氣團的影響,冬春降水也比擬多,所以這個時節雪崩也比擬多。

雪崩是一種所有雪山都會有的地表冰雪遷移過程,它們不停地從山體高處借重力作用順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時效率可以達20-30米/秒,體積可以是幾百立方、幾千立方,甚至更多。雪崩由於從高處以很大的勢能向下運動,譬如從6000米高處向下墜落或滑落,故有極快的效率甚至會形成一層氣墊層。要是你有幸死死地伏在它下面,當它從你上面「飄」過或「飛」過時,你可能會被留在原地而不被它打下去。當然,在其前端會因快速沖擊形成強烈的氣浪,因此有時雪崩體本身未到而氣浪已把前進路上的一切阻擋物沖得「人仰馬翻」。

雪崩的形成和發展可分三部分,即形成區、通過區、堆積區。
形成區大多在高山上部,積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過50-60度的雪坡,懸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區,有經驗的高山探險者應該看得出來。雪崩的通過區緊接在形成區的下面,常是一條從上而下直直的U形溝槽,由於經常有雪崩通過,盡管被白雪籠罩,槽內仍非常平滑,根本上沒有大的起伏或制約物,長可達幾百米,寬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會太寬,不然滑下的冰雪就不會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積區一樣是緊接在形成區的下面,是在山腳處因坡度突然變緩而使雪崩體停下來的地方,從地貌形態上看多呈錐體,所以也叫雪崩錐(或雪崩堆)。
雪崩可分為干雪崩、濕雪崩,也可以叫做粉雪崩和塊雪崩,它們的形成和發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氣候條件。一般而言,大雪剛停,山上的雪還沒來得及溶化,或在溶化的水又滲入下層雪中再形成凍結之前,這時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當此種雪發生雪崩時,氣浪很大底層也輕易生成氣墊層。探險隊伍遭遇此類雪崩時,人可以被裹入雪崩體中並隨雪崩飛瀉而下。
雪崩的發生還有空間和時間上的規律。就中國高山而言,西南邊界上的高山如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橫斷山地,因首要受印度洋季風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格外,全年降水都比擬豐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積雪也比擬多,故易發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爾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極地氣團的影響,冬春降水也比擬多,所以這個時節雪崩也比擬多。
中國科學院研究雪崩的專門機構——雪崩觀測研究站,就設在天山中部的地區。天山中部冬季積雪和雪崩經常阻斷山區公路。而前述念青唐古拉山和橫斷山地經常發生的雪崩也是供給現代冰川發育的重要來源之一。當然在這種地區選擇合適的登山時間就比擬苛刻。與此同時,在我國西部靠近內陸的昆侖山、唐古拉山、祁連山等山地,降水量就比擬少,也沒有明顯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擬少,選擇合適的登山時間也就比擬寬裕。另外,這些內陸山地相對高度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擬緩和。而前述喜馬拉雅山、喀喇昆侖山真正是山高谷深,相對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達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較陡,發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勢能也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