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
擴展閱讀
股票清算價格是什麼意思 2025-07-25 11:21:17
我還沒有買股票能賣出嗎 2025-07-25 11:20:32
股票直掛2單有人買嗎 2025-07-25 11:12:16

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

發布時間: 2021-10-24 22:13:55

① 如何理解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

看不見的手指市場本身有自我調節功能。一個健康的、充分競爭的市場,供需雙方處於一種平衡,供給大於需求會跌價,需求大於供給會漲價。如果一樣東西利潤高,生產者就會多產,也會湧入新生產者,這樣東西供給漸漸充足,需求不變,價格會下跌。反之則上漲。

② 亞當斯密 看不見的手理論 最早出自

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經濟學名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簡稱《國富論》中,稱市場好似一隻「看不見的手」,自發調節著市場上無數個尋求「自利」的經濟個體的行為,並因此推動整個社會財富的增加。「看不見的手」這一說法從此被廣為流傳。

③ 4.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是指:

選擇b,你可以這樣去理解,當某種商品的供求關系失衡,就是說這件商品很多人要買,但是商品少,就是供不應求的關系,商品價格就會提高,價格提高買的人就會少,那麼這件商品的價格又會自動降下來。這就是自由的市場經濟了。這就是「看不見得手」。不過,看不見的手在某些領域也是會失靈的,比如中國A股···

④ 亞當斯密所講的看不見得手指的是什麼

在西方經濟學里首先有一個假設是 人是理性的\以各人利益最大化為中心的.

正常情況下,市場會以它內在的機制維持其健康的運行。其中主要依據的是市場經濟活動中的 經濟人理性原則,以及由經濟人理性原則支配下的理性選擇。這些選擇逐步形成了市場經濟中的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這些機制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 冥冥之中支配著每個人,自覺地按照市場規律運行。
市場機制就是依據經濟人理性原則而運行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消費者依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做購買的決策,生產者依據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做銷售決策。市場就在供給和需求之間,根據價格的自然變動,引導資源向著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這時的市場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動著生產者.

⑤ 亞當斯密《 看不見的手 》原文是什麼

亞當斯密《 看不見的手 》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本圖書。「看不見的手」是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命題。最初的意思是,個人在經濟生活中只考慮自己利益,受「看不見的手」驅使,即通過分工和市場的作用,可以達到國家富裕的目的。後來,「看不見的手」便成為表示資本主義完全競爭模式的形象用語。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徵是私有制,人人為自己,都有獲得市場信息的自由,自由競爭,無需政府幹預經濟活動。亞當·斯密的後繼者們以均衡理論的形式完成了對於完全競爭市場機制的精確分析。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生產是小規模的,一切企業由企業主經營,單獨的生產者對產品的市場價格不發生影響,消費者用貨幣作為「選票」,決定著產量和質量。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價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變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資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勞務。通過看不見的手,企業家獲得利潤,工人獲得由競爭的勞動力供給決定的工資,土地所有者獲得地租。供給自動地創造需求,儲蓄與投資保持平衡。通過自由競爭,整個經濟體系達到一般均衡,在處理國際經濟關系時,遵循自由放任原則。政府不對外貿進行管制。「看不見的手」反映了早期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代的經濟現實。看不見的手,揭示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所存在的一個悖論。認為在每個參與者追求他或她的私利的過程中,市場體系會給所有參與者帶來利益,就好像有一隻吉祥慈善的看不見的手,在指導著整個經濟過程。

該書主要包含以下6章:

1 論勞動分工

2 勞動分工的原理

3 商業體系的原理

4 對於商品進口實施的限制

5 限制的不合理性

6 農業體系

⑥ 解釋什麼是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

」看不見的手「:市場經濟體制(此時政府充當守夜人角色,市場靜悄悄地發揮配置資源的長處,所以說看不見,背後主謀是價值規律)。

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消費者依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做購買的決策,生產者依據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做銷售決策。市場就在供給和需求之間,根據價格的自然變動,引導資源向著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

這時的市場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動著生產者和消費者做出各自的決策。

(6)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擴展閱讀:

「看不見的手」能夠自發地產生出良好的社會規范和倫理秩序。但在一般的學術研究中,「看不見的手」這一比喻已經變成人們談起具有神奇作用的市場價格體系、經濟運作機制甚至資本主義的道德基礎時的常用語,自由市場經濟理念的支持者也把它看作最重要的原則和信條。

它是高度發達的、與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大商品經濟,其最基本的特徵是經濟資源商品化、經濟關系貨幣化、市場價格自由化和經濟系統開放化。

⑦ 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

「看不見的手」是一個隱喻,亞當·斯密用來描述這樣一種原理:於個人行為的非故意的結果,一種能產生善果的社會秩序出現了。

⑧ 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具體指什麼

我覺得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應該是市場價值的調節,而看得見的手指的是國家宏觀調控

⑨ 亞當斯密 看不見的手 原文

亞當斯密說:「每個人都在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品能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來說,他並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在這樣做時,有一支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一種目標,而這種目標決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於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到的效果為大。」
應該說亞當斯密的話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現實情形。但「由於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到的效果為大」嗎?我看不是的。
比如說部隊的戰士,他們守衛邊疆僅僅是為了他們自己嗎?如果他們僅僅是為了他們自己,當然也可以增進公共的福利,但他們卻是不好的戰士。好戰士守衛邊疆是為了整個國家。因為整個國家包含著他自己,所以他守衛邊疆是為了他自己,因為整個國家中還包含著其他的人,所以他守衛邊疆也是為了其他的人,而不僅僅是為了他自己。應該說只有這樣的好戰士才可以更好的增加公共福利。
問題是:為什麼在現實的人類社會中人們僅僅是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是公共福利呢?
我想這是家庭的存在以及財產的分開造成的。因為人們在家庭上是彼此分開的,人們在財產上也是彼此分開的,所以人們更關心的是個人的利益,而不是整體的利益。比如說我與國家在財產上是分開的,我靠我自己的財產生存,我當然更想的是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國家的利益了。
所以要想使所有的戰士都成為好的戰士,就必須使人們成為一家人,並且使財產也不再分開。這樣人們就會成為一個整體。這樣人們也就會更好的增進公共福利了。
http://wenku..com/view/850d057f168884868762d61e.html

⑩ 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到底是什麼意思,請舉例說明一下

「看不見的手」即是市場經濟中的一種手段而已。

正常情況下,市場會以它內在的機制維持其健康的運行。其中主要依據的是市場經濟活動中的 經濟人理性原則,以及由經濟人理性原則支配下的理性選擇。這些選擇逐步形成了市場經濟中的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這些機制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 冥冥之中支配著每個人,自覺地按照市場規律運行。

市場機制就是依據經濟人理性原則而運行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消費者依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做購買的決策,生產者依據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做銷售決策。市場就在供給和需求之間,根據價格的自然變動,引導資源向著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這時的市場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動著生產者和消費者做出各自的決策。

在此同時「看不見的手」也會給市場經濟帶來一定的危機,所以在此同時也需要「看得見的手」來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

例子:

當一種商品的供給關系失衡時,就是說這件商品很多人要買,但是貨物少,就形成了供不應求的關系,於是這個商品價格就提高了,提高後買的人就會少了,因為少人購買,那麼這件商品的價格又會自動的下降。這就是自由的市場經濟了。也就是這個」看不見的手了「。

拓展資料

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命題。最初的意思是,個人在經濟生活中只考慮自己利益,受「看不見的手」驅使,即通過分工和市場的作用,可以達到國家富裕的目的。後來,「看不見的手」便成為表示資本主義完全競爭模式的形象用語。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徵是私有制,人人為自己,都有獲得市場信息的自由,自由競爭,無需政府幹預經濟活動。亞當·斯密的後繼者們以均衡理論的形式完成了對於完全競爭市場機制的精確分析。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生產是小規模的,一切企業由企業主經營,單獨的生產者對產品的市場價格不發生影響,消費者用貨幣作為「選票」,決定著產量和質量。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價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變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資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勞務。通過看不見的手,企業家獲得利潤,工人獲得由競爭的勞動力供給決定的工資,土地所有者獲得地租。供給自動地創造需求,儲蓄與投資保持平衡。通過自由競爭,整個經濟體系達到一般均衡,在處理國際經濟關系時,遵循自由放任原則。政府不對外貿進行管制。「看不見的手」反映了早期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代的經濟現實。

看不見的手,揭示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所存在的一個悖論。認為在每個參與者追求他或她的私利的過程中,市場體系會給所有參與者帶來利益,就好像有一隻慈善的看不見的手,在指導著整個經濟過程。

(參考資料:網路:看不見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