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中國對外開放
擴展閱讀
世界十大冰激凌品牌 2025-07-22 12:53:37
用表格看股票 2025-07-22 12:23:25

中國對外開放

發布時間: 2021-10-26 17:47:50

『壹』 中國什麼時候對外開放

准確時間是1980年正式開始,在廣東和福建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經濟特區。之後又在1984年設14個沿海開放城市,後又設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環渤海地區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88年,海南成為經濟特區,1991年上海浦東成為經濟開放區,,如今內地也逐漸成為經濟開放區。

『貳』 怎樣實行對外開放

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旗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性,轉折,中國在對外開放當中,展現了大國擔當,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促進了人類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崇高事業,中國,不斷地,擴大對外開放,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過去,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在開放的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這是,根據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需求,作出的自主選擇,有利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發展,開放會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加快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內海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中國要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貿易強國建設。實現更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政策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政策。
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利益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探索自由貿易港。

『叄』 中國對外開放的內容是什麼

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基本內容是: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和發展同各國的經濟、貿易、技術交流與合作。

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有計劃,有重點、有選擇地從國外引進適用而先進的技術設備,並聘請必要的外國經濟技術專家來幫助我們工作。

主要特點

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國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依據馬克思主義關於國際經濟關系發展的基本原理,總結國際、國內的歷史經驗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回顧我國對外開放20年,我國對外開放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我國的對外開放是漸進式開放。我國開放是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由點到面、由淺入深,以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為重點,逐步向中、西部內陸地區推進的,既保證了對外開放的不可逆轉,又避免了盲目開放給產業帶來的巨大沖擊。

第二,我國的對外開放是在獨立自主,平等互利開放。我國對外開放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在此前提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同時,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尊嚴和安全。

第三,我國對外開放是以經濟開放為基礎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我國的開放首先是從經濟領域開始的,以後也是以經濟開放為基礎和重點。同時也包括積極發展同其他各國在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第四,我國的對外開放是向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開放。無論哪個國家、屬於什麼性質和類型,也無論是窮國還是富國,我國都願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同它們的經濟貿易關系。

(3)中國對外開放擴展閱讀

政策確立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隨著形勢的發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盡管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與蘇聯、東歐有著良好的政治和經濟關系,同西方也有一定的貿易往來與技術引進,但從總體上說,我國是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使我國的發展水平同世界的差距拉大了。

特別是從20 世紀60年代起,我國在經濟建設和外交上存在著許多的失誤,如在經濟建設上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在外交上把所有的西方發達國家都列入「帝、修、反」之列,並與他們進行「不調和」的斗爭,因而我們自我孤立;

而恰恰是在這個時期,世界經濟蓬勃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我國喪失了大好的發展機會。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對外開放政策開始確立,至此以後,中國逐步走向了世界。

『肆』 中國對外開放有啥特點

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發展出口貿易;
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特別是有助於企業技術改造的適用的先進技術;
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特別是更加積極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興辦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與外商獨資企業;
積極開展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
發展對外經濟技術援助與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
設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以帶動內地開放;
對外開放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為了正確地堅持這一國策,必須特別注意掌握開放的原則。
實行對外開放,一個關鍵是要正確地對待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現代文明成果。鄧小平明確表示:「我們要有計劃、有原則地引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但是我們決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制度,決不學習和引進各種丑惡頹廢的東西。對外開放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對走資本主義道路。既不能因噎廢食,對國外的東西一概加以拒斥,從而放慢對外開放的步伐,也不能對國外的東西不加批判地全盤接受,甚至以各種形式主張全盤西化。」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始終要堅持的原則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基本經驗
第一、堅持市場取向改革,不斷增強經濟活力。市場化改革主要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但市場失靈領域要由政府依法監管或者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條最重要的基本經驗,屬改革方向問題。
第二、堅持既積極又穩步地推進改革,不斷克服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的體制障礙。
第三、改革開放互相促進,以開放促改革。
第四、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是改革的直接動因。
第五、改革發展穩定良性互動,以改革促進發展和促進穩定,在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是中國改革成功非常重要的經驗。
第六、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要強化黨對改革的領導統籌和協調。中國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利益矛盾凸顯,怎麼加強改革的統一領導,加強改革統籌協調,非常重要。

『伍』 中國對外開放的政策是什麼

中國對外開放的政策有:
第一、創辦經濟特區。
第二、開放沿海港口城市。
第三、建立沿海經濟開放區。
第四、開放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
經過多年的對外開放的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和完善政策,我國的對外開放由南到北、由東到西層層推進,基本上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和內陸開放城市——沿邊開放城市」這樣一個寬領域、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面對外開放新格局。至此,我國的對外開放城市已遍布全國所有省區,我國真正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代。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mKmoVNCidpnnmx3rS9uDoGbQrReU__CEt_4QISEq#1_3

『陸』 中國對外開放城市有哪些

沒弄完,至少18個: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深圳、廈門、珠海、汕頭.

此外:
沿江開放城市:蕪湖、九江、岳陽、武漢和重慶
內陸開放城市:合肥、南昌、長沙、成都、鄭州、太原、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烏魯木齊、貴陽、昆明、南寧、哈爾濱、長春、呼和浩特
沿邊開放城市:黑河、綏芬河、琿春、滿洲里、二連浩特、伊寧、博樂、塔城、普蘭、樟木、瑞麗、畹町、河口、憑祥、東興

『柒』 中國對外開放格局

在黨的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國已初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沿邊沿交通干線開放區——內地」的
開放新格局。從地域上看,中國已經實現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

其過程為:

1、從1980年起我國先後建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1988年又建立海南經濟特區;

2、1984年國家決定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以後,國家決定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並逐步從南到北連成片,形成沿海經濟開放地帶;

4、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各地出現了一大批不同級別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科技園區、保稅區等,對外開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樣;

5、1990年中央作出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決定,成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標志。

(7)中國對外開放擴展閱讀

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新特徵

1、把出口為主轉變為既鼓勵出口,也鼓勵進口。

2、把大力度地引進外資為重點的開放措施,轉變為既鼓勵外資到中國來發展,同時鼓勵國內企業到海外去投資,「引進來」和「走出去」雙管齊下。

3、已經從沿海的開放變成東西南北中,內陸和沿海同步開放。

4、在產業上的開放已經不僅僅是工業或者城市建設的開放,而且是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全方位開放。

5、國家的開放不僅適應國際經濟組織的游戲規則,而且也參與制定、修訂各種游戲規則,甚至在一些領域,比如在「一帶一路」領域上主導一些國際游戲規則的制定。

『捌』 新中國對外開放的歷程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經貿發展存在明顯的階段性特徵,且與中央相繼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相契合。

1978-1991年間,中國貿易額和外商投資額增長雖然緩慢但開始起步,國際代工模式和外資引進仍處於試探期。在此期間,加工貿易發展成為對外出口的主要力量之一。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上海浦東新區的建立以及中央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極大鼓勵了外商進行直接投資的信心。1992年之後的一段時間,外資出現迅速增長態勢,進出口貿易額的增長幅度也明顯提升。

2001年中國加入WTO加速了融入全球貿易體系的步伐,成為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又一關鍵節點。為兌現入世承諾,中國不斷深化改革,由此產生的制度性紅利極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果斷採取措施,盡量將外部沖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在困境中率先實現經濟發展和貿易增長,推動全球經貿格局發生進一步變化。

我國在2013年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標志著我國嵌入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價值鏈這一步走得非常成功,實現了由「貿易小國」向「貿易大國」的轉變。

(8)中國對外開放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一個國家要取得真正的政治獨立,必須努力擺脫貧困。而要擺脫貧困,在經濟政策和對外政策上都要立足於自己的實際,不要給自己設置障礙,不要孤立於世界之外。」

197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僅佔世界總貿易額的0.78%。中國出口僅佔世界出口總額的0.75%,出口額在世界排名第34位。

1978-1989年,在近12年時間里,中國貿易逆差年份就有9年,累計逆差額為468億美元,年均逆差額為39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資源告急,1979年外匯儲備年余額僅為8.4億美元。

1978-1982年,我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數共920家,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共17.69億美元。

由於各國經濟發展階段和要素稟賦的差異,全球價值鏈的發展和拓展通常存在一個傳導過程。我國對外開放在時間點上正好契合了以全球價值鏈發展為主要推動力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

以漸進式為主要特點的對外開放和以市場化為主要特徵的國內改革相輔相成,使得我國逐步融入全球經貿體系。

『玖』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對外開放的

1978年12月。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歷史意義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兩段話,高度概括了我們為什麼要改革,我們應當深刻的領會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這種高度的理論概括。

改革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在黨領導下的改革,改革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每次重大改革的決策,都是中央通過決定做出的決策,說明黨是主動的推進改革。另一個是我們的改革是漸進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國家那樣一步到位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改革開放

『拾』 中國有哪些對外開放

(二)對外開放理論的內容

1.對外開放的基本原則
獨立自主是我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獨立自主是指國家的主權是獨立的,不允許任何外來的干涉與侵犯。每個國家有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對內對外的一切事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鄧小平賦予獨立自主原則以新的內容,主要表現在提出了真正的不結盟。鄧小平明確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文選》3卷57頁)中國不同任何國家結盟,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中國珍視自己的獨立自主,也尊重他國人民的獨立自主和道路選擇。我國堅持獨立自主,也積極爭取國際支援,發展國際合作,把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與盡量爭取外援,加強平等互利的國際合作原則有機結合和統一起來。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中國作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國之一,始終堅持這些原則。在國際事務中主持公道,不謀私利,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推動國際合作、維護地區與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貢獻。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看作是處理國際關系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則。
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遵循睦鄰友好原則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創造和維護和平友好,長期穩定的周邊環境,是我國長期實行的外交方針之一。
2.對外開放理論的主要觀點
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指出:「對外開放」是我提出來的。「對外開放」這一提法,是對國際分工、國際經濟合作發展開放型經濟理論的高度概括,易於為我國人民所理解,現在已經被世界各國所認同。這一提法,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定要發展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關起門來是不行的,必須對外開放。(2)對外開放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對內開放,另一方面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的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的開放。(3)對外開放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其中包括建立經濟特區,開放14個沿海城市。中國建立經濟特區的決定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成功的。(4)經濟特區姓「社」不姓「資」,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三資企業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判斷姓「社」姓「資」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要學會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要向外國的先進管理方法學習。不僅新引進的企業要按人家的先進方法去辦,原有的企業改造也要採用先進的方法。(6)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敢於冒風險,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7)開放以後,一些腐朽的東西也跟著進來了,中國的一些地方也出現了丑惡現象,要注意很好地抓,決不能任其發展。(8)改革開放要貫穿中國整個發展過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現在生產力不發達要對外開放,將來生產力發達了,要更加開放。對外開放的政策不可改變。
對小平的這些論述,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對外開放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性、迫切性、艱巨性和長期性。
參考資料:http://col.njtu.e.cn/course/xnjp/rwxy/dxpll/jxjy/jxjy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