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措施有哪些
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國實行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科教興國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抉擇。我國科教和教育雖然取得很大進步,但從總體上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與現代化建設還有一定距離。科教興國戰略強調優先發展科教和教育,以此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現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全面推進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經濟的深刻變革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現代科學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決定因素。科學技術是經濟增長的引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也依賴於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科技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人的素質提高要靠教育。要實現我國發展的目標,就要走科教興國之路。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農業技術領域,雜交水稻技術等已居世界領先水平;航天事業成就輝煌;人類基因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等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已在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的教育體系。基礎教育在改革中迅速發展,已基本上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遠程教育方興未艾;職業教育初具規模;民辦教育迅速發展。但是我國在科技發展方面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國的教育水平與發達國家也還有很大的差距。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教是關鍵,教育是基礎,但最終還是要靠人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需要推進教育創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加快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科教興國,關鍵是落實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只有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變人口大國為人才強國,化人口壓力為人才優勢,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 科教興國就是通過科技和教育來振興國家。要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B. 簡答: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
國家應該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企業應該加強科技創新。
C. 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
現如今,在很多場合,很多地方能看到創新二字。大到我們的神七飛天,小到生活中的廣告語「有創意才夠味」,處處都體現著創新。我的生活中離不開創新,那麼一個國家的發展更離不開創新。所以胡XX主席在第一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提出了我們要建設創新型國家。
創新,對於處於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人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20多年來,我們的一切發展成就,無不與創新緊緊聯系在一起。鄧XX同志強調,要善於學習,更要善於創新。江XX主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十六大以來,以胡XX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十分重視創新。2005年10月,胡XX同志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思想;2006年1月,他又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時間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創新對於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們來說可謂是意義重大。
當今時代,人類社會步入了一個科技創新不斷涌現的重要時期,也步入了一個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的重要時期。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國民財富的增長和人類生活的改善越來越有賴於知識的積累和創新。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我國應對未來挑戰的重大選擇,是統領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主線,是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的根本途徑。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了一批重大的自主創新成果:「兩彈一星」橫空出世,神舟飛船遨遊蒼穹,超級雜交稻成功培育,中文激光照排技術發明推廣……今天,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科技人才已達3200萬人,其中研發人員105萬人,研發投入總額已躍居世界第六位,並有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生物、納米、航天等重要領域的研發能力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可以說,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們已經具備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和良好條件,有信心有能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
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人均資源相對不足,進一步發展還面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和矛盾
目前,我國科技的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主要是:關鍵技術自給率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科技水平還比較低,高新技術產業在整個經濟中所佔的比例還不高,產業技術的一些關鍵領域存在著較大的對外技術依賴,不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主要依賴進口;科學研究實力不強,優秀拔尖人才比較匱乏;科技投入不足,體制機制還存在不少弊端
那麼就要求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需要大力發展我國科技事業。我們必須從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全局出發,深刻認識加快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大意義,切實貫徹落實好規劃綱要和中央決定。
探索與創新,是21世紀的主旋律,是時代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作為新世紀下成長的大學生,接受著各方面的信息,同時也被各種各樣的知識革新所沖擊著。我們不僅有前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同時我們還有互聯網,媒體等各方面的資源可以利用。可以說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開拓思路,激發我們活躍的思維,為建設創新型社會而努力奮斗。
D. 什麼是創新型國家,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
1、什麼是創新型國家
創新型國家,是指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從而在國際社會中保持強大競爭力的國家。它主要與依靠自身豐富自然資源增加國家財富,以及主要依附發達國家資本、市場和技術的國家相區別。
2、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
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基礎是:
(1)實施正確的指導方針,努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2)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國家競爭力;
(3)深化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4)創造良好環境,培養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
(5)發展創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
E. 怎樣才能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這些年我國一直致力於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過去十年,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增長了近5倍,工業企業研發人員增長了近4倍,企業的研發機構數量增長了2.3倍,但我國製造業的創新能力與世界工業強國的差距還很大。
另一方面,創新始終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在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的同時,政府還將就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從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等多方面,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
F. 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 國家,社會應該怎麼做
提供國民素質,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全民的社會公德意識。
G. 如何實施創新驅動 建設創新型國家
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黨領導我國科技事業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底蘊深厚、前途廣闊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展現出強大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光明前景,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作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指導方針。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2008年,我國把科技支撐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四大措施之一,科技在克服現實困難、創造未來繁榮中的支撐引領地位進一步強化。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2012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這是我們黨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抉擇,開啟了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邁向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沿著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創新鑄業的10年,面向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和國家安全等重大戰略需求,科技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是創新鑄劍的10年,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一批影響重大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創成果相繼涌現;是創新鑄基的10年,科技改革穩步推進,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我國整體科技實力邁上新台階,與主要發達國家不斷接近,一些方面甚至成為領跑者;是創新鑄魂的10年,全民科學素質不斷提高,創新政策體系、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不斷優化。實踐證明,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符合我國國情、符合科技經濟發展規律的正確道路。
新的發展時期,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同步走、同向行的關系,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效直接影響到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成效。當前,距離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還不到10年,時間緊迫、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奮力投入到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新實踐,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有新的重大作為。必須始終堅持立足國內,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不竭的技術源泉。同時不斷擴大科技開放合作,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自主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重視協同創新,在開放合作中提升我國科技水平。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對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必須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從國際上看,世界范圍內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新突破。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的速度明顯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斷蓄積。以新技術突破為基礎的產業變革呈現加速態勢,正在深刻改變著世界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態。國際金融危機加快催生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技創新已成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許多國家都將創新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層面,全球進入了空前的創新密集時代。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以科技創新的新成果開辟社會生產力持續提高的廣闊空間。
從國內看,創新驅動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最關鍵」的力量。我國以較少的人均資源佔有量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壓力,面臨著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經過多年來的艱苦努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經濟結構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經濟結構問題與科技創新能力、人才隊伍水平密切相關。如果沒有創新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難以真正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影響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因此,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中的戰略支撐作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科技實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是關鍵所在。要進一步統籌落實好科技、教育、人才三個規劃綱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科技進步與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立足長遠,超前部署,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夯實我國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堅實基礎。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經濟實力提升和發展方式轉變是首要任務。要更加註重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部署創新鏈,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充分發揮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共性技術突破和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綜合國力提高是根本目的。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科技工作的領域越來越寬、責任越來越大。我們要緊緊圍繞農業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管理、文化繁榮、生態文明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戰略需求,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更好地服務於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
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充分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活力,不斷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根本動力也在於改革開放。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們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貫徹到科技領域,努力在科技改革發展上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
科技體制改革始終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全過程。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在發展中日益完善,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激勵企業和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科技與金融結合日益緊密。這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帶來的根本性重大變化。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一些突出問題仍然制約著科技創新,特別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牽引還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還不強,科技創新的基礎也還不牢。
解決好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在繼承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科技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我們要堅決落實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切實加快科技改革發展步伐。
始終堅持把解決科技與經濟相結合問題、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作為中心任務,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完善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積極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的有機銜接,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加強統籌協調和協同創新,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科技管理科學化和資源高效利用。統籌各類創新人才發展,完善人才激勵制度,建設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以人才強促進科技強,帶動產業強、經濟強。
完善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配套政策,總結推廣相關試點政策,積極研究制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有關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轉化機制,不斷形成激勵創新的正確導向。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健全科技政策法規體系、創新法治環境和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大力倡導創新光榮,強化科學道德建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創新文化土壤。不斷優化科技創新政策環境,把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努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H. 為什麼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
科技是人類智慧的偉大結晶,創新是文明進步的不竭動力。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更加廣泛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科技發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我們要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從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就是創新團隊取得的重大自主創新。該項目不僅沖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而且走出了一條與國外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建立了全新的、完整的高性能炭/炭復合技術體系,其關鍵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形成國家發明專利10餘項,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6大類共30餘台套關鍵工藝設備。因而一舉問鼎國家發明一等獎。
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策,是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我國已經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擁有豐富的科技人力資源,科技發展具有良好基礎,完全有條件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步伐。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科技體制機制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的要求還不相適應。我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世界科技創新格局調整的機遇、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和市場不斷擴大的機遇,堅定立足自主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體制機制保障,爭取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確保國家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I. 如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建設創新型國家
答:一是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二是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三是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市場環境。四是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五是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六是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使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人才大量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