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雙方各傷亡多少啊
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簡稱馬島戰爭是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戰爭傷亡情況如下:
阿根廷 英國
649人陣亡 258人陣亡
1068人負傷 777人負傷
11313人被俘 106人被俘
75架戰斗機 10架海鷂戰斗機
25架直升機 24架直升機
1艘輕巡洋艦 2艘驅逐艦
1艘潛艇 2艘護衛艦
2艘貨船 1艘登陸艦
1艘間諜拖網漁船 1艘大型徵用船。
阿根廷駐軍司令梅南德茲少將向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摩爾少將投降。九千八百名阿根廷軍人成為戰俘;另外,單有四千一百六十七名阿根廷軍人被堪培拉號遠洋班輪遣返回阿根廷。
B. 英阿馬島戰爭中,阿軍使用「飛魚」式反艦導彈擊沉了英國哪艘主力導彈驅逐艦(
A「謝菲爾德號」
英國的42型驅逐艦也稱謝菲爾德級,是英國於20世紀60年代末研製,從1970年到1985年共建造14艘。標准排水量4500噸,滿載排水量4800噸,艦長119.5米,寬14.3米,吃水5.8米;採用全然動力裝置,包括2台「奧林普斯」燃氣輪機(5萬馬力)和2台「太因」燃氣輪機(9900馬力),雙軸雙槳,採用破冰艏,最大航速29節,續航力4000海里/18節,艦員312人。主要武器為艦首一座雙聯裝「海標槍」艦空導彈(射程40千米,射高100—18000米,速度2馬赫,顯然不能對付「飛魚」導彈),一座114毫米主炮,2座雙30毫米炮,2座20毫米炮,2座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艦尾機庫可搭載1架「山貓」直升機。馬島戰爭中共有2艘42型驅逐艦被擊沉,另一艘是「考文垂」號。42型驅逐艦現有8艘在役,它的替代者是45型「大膽」級驅逐艦。
1982年5月4日11時,「謝菲爾德」號正在馬島海域執行防空警戒任務時被阿根廷的P-2「海王星」巡邏機發現。阿空軍的3架「超軍旗」攻擊機接到任務後起飛,其中兩架各攜帶1枚「飛魚」反艦導彈,而此時「謝菲爾德」號上的雷達正好關機。當艦員發現導彈時,導彈距他們已不足3英里,根本沒有時間組織火力攔截。導彈擊中「謝菲爾德」號的中部船舷,導致彈葯庫中的彈葯殉爆,引發大火;由於「謝菲爾德」號是用鋁合金建造,很快就被燒毀了,並於5月10日沉沒。從此以後英國人再也不敢用鋁合金建造大型軍艦了。馬島戰爭結束後,英國人在42型驅逐艦上加裝了兩座「密集陣」近防炮,並將「標槍」防空導彈撤換成「海麻雀」導彈。
C. 英阿馬島之戰的過程是怎樣的
英國和阿根廷兩國之間關於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之爭,由來已久。1992年2月兩國談判破裂,4月間爆發了舉世矚目的英阿馬島之戰。
1992年5月4日,南大西洋天氣晴好,英軍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正以30節(1節=1海里/小時)的航速駛向馬島北部海域。
上午11點鍾,旗艦向「謝菲爾德」軍艦艦長索爾特發來通報:馬島海域上空有阿根廷飛機在活動。可是,索爾特艦長十分自信,他斷定那隻不過是阿根廷的偵察機,自認為他的「謝菲爾德」號是萬無一失的。
幾分鍾之後,阿軍的飛機不見了。索爾特艦長自言自語道:「它們溜掉了!」可是索爾特怎麼也想不到,就在他說這話的時候,死神在頃刻之間就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來!
實際上,雷達發現的敵機根本就不是什麼「偵察機」,而恰恰是專程前來收拾「謝菲爾德」的「超級軍旗」式戰斗轟炸機;飛機的突然消失也並非「溜掉了」,而是阿根廷飛行員採取超低空突防的辦法,把飛機降低到「令人難以想像的高度』」一距離海面只有10米。「超級軍旗」攜帶著「飛魚」導彈迅速逼近「謝菲爾德」!
上午11點10分,「超級軍旗」的飛行員估計「謝菲爾德」已在「飛魚」的攻擊射程之內,於是將飛機突然來了個急劇躍升,直刺藍天,緊接著又急劇下降。
這一升一降,異常迅速,稍縱即逝,總共只用了3秒鍾。可是飛機上的高性能電子設備在這短短的3秒之內已准確測出了「謝菲爾德」的位置,同時也獲得了發射「飛魚」所需的各種數據。
緊接著,「超級軍旗」飛機肚皮底下紅光一閃,一枚「飛魚」導彈呼嘯而出。「飛魚」飛得比「超級軍旗」更低,只高出浪尖一兩米。它似一道閃電,直奔敵艦。
當「謝菲爾德」發現來勢兇猛的「飛魚」時,索爾特艦長在驚呼一聲「隱蔽」之後,躲閃已經來不及了……「謝菲爾德」在掙扎了一陣子之後,徐徐下沉了!
就這樣,一枚僅值20萬美元的區區「飛魚」,一舉結果了身價千倍的龐然大物——「謝菲爾德」的性命!
一位軍事觀察家的話是意味深長的:「已經進入電子時代的今天,誰能巧妙地運用導彈,誰的手裡就掌握了鋒利的寶劍。」
D. 誰知道英阿馬島戰爭的經過
馬島戰爭(西班牙語: Guerra de las Malvinas)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Malvinas War),或稱福克蘭群島戰爭(Falklands War)或福克蘭海戰,是發生於1982年3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之間的為爭奪福克蘭群島(阿根廷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遭受了破壞性的經濟危機和大規模的反對以加爾鐵里總統為首的軍人政府的群眾運動。因而,阿根廷政府決定通過重新佔領馬島這一打著民族主義的軍事行動,來迅速有效地緩解統治危機。雙方關系在1982年3月19日,也就是50個阿根廷人登陸南喬治亞島並升起阿根廷國旗後急劇惡化。同年4月2日,加爾鐵里總統下令出兵佔領馬島,馬島戰爭正式爆發。
英國最初對阿根廷的進攻感到吃驚,只派遣了一支海軍特遣戰斗群來對抗阿根廷海空軍的進攻,皇家海軍陸戰隊也加入了戰斗。在一番激烈和艱苦的爭奪後,英軍奪回了馬島的控制權。但直到現在,阿根廷還是沒有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戰爭對雙方的政治影響都是巨大的。阿根廷的戰敗導致了更大規模的反政府運動,最後導致軍政府的倒台。對於英國來說,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橫掃全國,加強了以首相撒切爾夫人的為首的政府的權威。盡管這場戰爭雙方的傷亡並不是很大,在雙方歷史的長河中也很難稱為主要歷史事件,它在兩國歷史上還是佔有重要的一頁。
E. 什麼是英阿馬島戰爭
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福克蘭群島,是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戰略要地。1982年3~6月,英國和阿根廷圍繞馬爾維納斯等三個群島的主權問題爆發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阿根廷的失敗而告終,一共持續了七十四天。
馬爾維納斯群島,位於靠近南美洲大陸的大西洋洋面上,是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戰略要地。與馬爾維納斯群島在地理上相隔較遠,但在地緣上幾乎融為一體的另有兩個群島,這就是南喬治亞群島和南桑德韋奇群島。1982年3~6月,英國和阿根廷圍繞馬爾維納斯等3個群島的主權問題爆發了一場戰爭。雖然這場戰爭規模不大,持續時間不長,但它為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特別是海上作戰提出了值得重視的新問題,創造了新經驗,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英阿兩國圍繞馬島的主權爭執淵源較深。英國認為,馬島最先由英國人發現;阿根廷則認為,馬島在1770年已歸西班牙所有,在此之前英國缺乏有效先佔行為,而阿根廷則是從西班牙手中接管馬島的(1820年)。1833年,英國以武力奪取了馬島,1943年向島上派出了第一位總督。此後,阿根廷保留了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兩國紛爭一直延續下來。
1981年底,加爾鐵里就任阿根廷總統後不久,阿軍方制定了旨在武力收復馬島的「羅薩里奧行動」計劃。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一行60人,乘海軍運輸船來到南喬治亞島利斯港,上島工人在島上升起了阿根廷國旗。3月22日,英國外交部就此事向阿根廷提出抗議照會。3月26日,阿根廷出動3支海軍特混艦隊,分別於4月2日和3日實施登陸突擊行動,一舉奪取了馬島等3個群島。
對阿根廷的行動英國作出了迅速反應,在馬島被占的當日下午,英國政府立即召開內閣會議,作出了同阿根廷斷交,並派出特混艦隊收復失地的決定。
隨後,英國進行了緊急出征准備。英國於4月7日宣布,自4月12日格林威治時間4時起對馬島周圍200海裏海域實行海上封鎖。
針對英國的反應,阿根廷也進入了占島後的戰略展開階段。完善了島上的行政和作戰指揮機構,成立了南大西洋戰區司令部,從4月2日到12日,從海上和空中向馬島緊急空運人員和物資,使島上兵力達到1.3萬人。
由於英阿兩國軍事行動的展開,國際社會作出了強烈反應,許多國家表明了各自的立場,並作出了援助行動。與此同時,國際調停和斡旋活動也開始積極進行。但是,由於雙方在先撤兵或先承認主權問題上相持不讓,國際調停沒有取得成功。於是,隨著英國宣布的封鎖日期的到來,戰爭進入了下一階段即封鎖與反封鎖階段。
整個封鎖與反封鎖階段從4月12日起至5月20日英軍開始登陸行動的前夜止,其間根據形勢的發展,以4月30日為界,又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阿軍繼續完善防禦部署,英軍則經阿森松島向馬島開進,並且取得下步作戰行動的臨時後方基地,於4月23日奪取了阿軍防守薄弱的南喬治亞島。後一階段,英軍特混艦隊已抵達馬島海域,開始按計劃對馬島海域實施嚴密封鎖,並於4月28日將封鎖圈從海上擴展到空中。在此過程中,為了威懾阿根廷海軍,消除其對英國特混艦隊的威脅,英國潛艇在封鎖圈以外擊沉了阿根廷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作為反擊,阿出動海軍航空兵尋擊英艦。5月4日上午,阿海軍航空兵3架「超級軍旗」式戰斗機以法制「飛魚」式反艦導彈,擊沉了英國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在雙方封鎖與反封鎖斗爭激烈進行的時候,還進行了一些談判和調停活動,但仍未取得收獲。因此,英軍加緊了登陸作戰的准備。5月7日,英特混艦隊指揮部最後通過了「薩頓」兩棲登陸計劃。5月12日,作為特混艦隊後續部隊的第五步兵旅乘「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號客輪從南安普敦啟程,開赴戰區。5月11至14日,英軍特種軍隊「特別舟艇中隊」的突擊隊員又摧毀了英選定登陸點附近的貝卡爾島上的機場等目標。對這些情況,阿方未能做出准確判斷,誤認為英軍是企圖打一場持久的消耗戰,因此在軍事上陷入了被動。
英軍選定的登陸點位於同馬島首府斯坦利港相反的馬島東島的最西端。5月20日,英國登陸突擊編隊完成集結。21日凌晨,登陸行動全面展開,至上午10時許,第一批2800名官兵和大部分裝備已上陸完畢。部隊上陸後,立即構築了防禦陣地,並以艦炮及各種防空導彈和高射機槍組成了防空火力網。
阿根廷軍隊在查明英軍登陸情況後,立即組織了大規模空中反擊。阿根廷航空兵的反擊給英軍造成了嚴重損失,但由於實力的限制和英軍的抗擊,它並沒能起到完全破壞英軍登陸計劃的作用。英軍在猛烈的空襲下,繼續擴大登陸成果,至5月25日晚,第一梯隊5000多人連同3.2萬多噸作戰物資全部上陸完畢,登陸場面積達到150平方公里。從這時起,激烈的戰斗就從海上移到了陸地。
英軍登陸後,根據地形和阿軍防禦態勢,下定決心南北兩路分進合擊,向斯坦利港外圍發動鉗形攻勢,待後援的步兵第五旅上陸後,向斯坦利港發起總攻。阿軍在斯坦利港外圍共設有三道防線,最後一道以無線嶺、欲墜山、威廉山、工兵山等高地為依託,被稱為「加爾鐵里防線」。英軍行動開始後,南北兩路分別於5月31日和29日到達斯坦利港外圍指定地域。後續部隊第五步兵旅則於5月30日在登陸點上陸,並於6月10日輾轉進入總攻陣地。
6月11日黃昏,英軍兩個旅共8個營向阿軍主陣地發起總攻。經3天激戰,於14日晨突破了阿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當日下午,英軍登陸部隊司令官穆爾少將同阿根廷守島部隊司令官梅嫩德斯少將舉行會晤,同意自格林威治時間當日19時起實行正式停火。6月19日,英特混艦隊的一支特混小隊又奪取了南桑德韋奇島。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爭宣告結束。
英阿馬島戰爭是一場領土主權爭奪戰。這場戰爭在戰爭指導、戰爭動員等方面都給予人們以深刻啟示,最重要的是它展示了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給戰爭,主要是海戰帶來的變化。戰爭中,雙方都有一些成功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例子。最突出的是,阿根廷海軍航空兵用「飛魚」導彈擊沉了英國特混艦隊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英國海軍潛艇用「虎魚」式魚雷擊沉了阿根廷海軍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洋艦。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使傳統海戰「大炮巨艦」的模式發生了變化,海戰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了。
各個國家通過對英阿馬島戰爭得失分析,認識到要取得未來海島作戰主動權,就必須在平時戰備、作戰體制、武器裝備、軍事訓練、作戰思想等方面適應海島戰爭的發展和要求。英軍完備的預備役動員機制,快速的機動能力,有效的後勤保障,以及掌握電子干擾技術和高敵一籌的精確制導武器等,對戰爭勝利都有著重大作用;同時阿根廷戰略決策失誤、戰爭准備不足、戰爭指導不力、指揮員運用不當、協同作戰能力低等,都是戰爭失敗的基本原因,這正反兩方面情況,為許多國家提供了參照。
F. 從英阿馬島戰爭能得到什麼啟示
1 現代海戰的代表作。揭開了現代高技術戰爭的大幕
2 導彈的作用。尤其飛魚導彈擊沉謝菲爾德號防空驅逐艦更是震驚世界,人們意識到當時的防空手段無法對付反艦導彈。特別影響的美國人,為此催生了著名的宙斯盾系統
3 武器裝備國產的重要性。阿軍的飛魚差點讓英軍杯具,幸而飛魚的製造商法國人停止了飛魚導彈的供應,阿根廷人打光了庫存後,只能眼睜睜的看英軍登陸,佔領馬島 也促使我國武器裝備國產化的步伐
G. 英阿馬島之戰發生的原因及結果
原因:
馬島的主權之爭.馬爾維納斯群島位於阿根廷以南的南大西洋。扼南大西洋通往南太平洋航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1833年英國政府以英國人首先發現該島為由,派兵強行占據該島,建立殖民地政府,但阿根廷歷屆政府都不予承認。阿根廷不承認這一事實也有自己的理由,馬島與阿根廷海岸線僅相距510公里,與英國則相隔萬里之遙。從1965年開始,英、阿雙方就馬島歸屬問題進行談判,但雙方各執一詞,致使淡判一直沒有結果。
結果:
由於雙方投人大量兵力,特別是使用了現代化的先進武器,戰爭十分激烈。從4月23日戰爭爆發,至6月15日結束,歷時74天。英軍死亡255人,受傷777人,損失戰艦艘、商船一艘、損失戰斗機和直升機20架。阿軍死亡600餘人,被俘9000餘人,損失戰艦2艘、漁船和運輸船各一艘,戰斗機數十架。
英國奪回馬島的直接戰爭消耗是7億英鎊,阿根廷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億美元。英國為了今後長期佔領馬島,英國每年將不得不支付6.84億英鎊費用,以保證馬島上1800位英國居民的「安全」。阿根廷在英、阿馬島之戰後受到歐共體與美國的聯合經濟制裁,又蒙受數十億美元的間接經濟損失。
馬島戰爭留給人們的思索遠不只戰爭本身和英、阿雙方主權之爭。馬島戰爭是二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除核武器、中遠程導彈之外,雙方使用了最先進的常規武器,顯示人類手中掌握的現代化武器的威力是巨大而可怕的。
這場戰爭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歐共體和英聯邦國家,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一致要求聯合國支持英國、制裁阿根廷,而以拉美國家為主的廣大南方國家則支持阿根廷,主張和平解決爭端。形成了兩大陣營的對立。給20世紀80年代南北關系蒙上陰影。一場局部戰爭帶來的影響是廣泛的、世界性的,它帶給人們關於國際政府局勢和戰爭與和平問題的更多思考。
H. 英阿馬島之戰情況
您好。馬島之戰開啟了海戰新模式,即用空中發射導彈擊沉艦艇,當時英國皇家海軍中最先進的導彈驅逐艦被阿根廷的超級軍旗式戰斗機發射的「飛魚」導彈擊中,導彈在距離英軍導彈驅逐艦12公里處降低高度,掠海2~5米處飛行,阿根廷用價值20萬美元的導彈擊沉價值4000萬美元的英艦,所以照這樣打下去英國吃大虧。為了報復阿根廷,英國海軍陸戰隊重創了阿根廷在馬島上的軍用機場。然後英國隊阿根廷發出通牒,要在馬島上建立自治政府,阿根廷不得干預,但被阿根廷拒絕。英國特遣艦隊於是下令進行登陸作戰,這時到阿根廷獨立日,阿根廷出動所有一線飛機將英國特遣艦隊狂轟濫炸,但英軍由於軍艦的反艦導彈也具有很強的戰鬥力,所以最終佔領了馬島。到現在阿根廷無可奈何,只有抗議的份,實力不濟啊。希望能幫您更清晰的了解它,望採納。
I. 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中什麼空軍駕駛成法國買來的超級軍旗戰機發射一枚20萬美元的飛魚反艦導彈叫什
發射價值20萬美元的飛魚反艦導彈的空軍是阿根廷空軍。
之後阿根廷空軍在英阿馬島戰爭中損失各型飛機共計60架,這對阿根廷空軍來說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戰爭結束後,不斷惡化的經濟狀況、國際社會的反對和新政府對軍隊的不信任使得阿根廷空軍無法購買新裝備以補全戰爭中損失的戰機,再加上逐年削減的軍費預算,阿根廷空軍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訓練和裝備更新換代都陷入了停滯狀態。
飛魚導彈的威力
第一,飛魚導彈的制導技術在當時是很先進的。它採用了慣性制導加末端主動雷達尋的制導,具備「發射後不管」能力。所以阿根廷的「超軍旗」攻擊機發射完導彈後,立即就飛回了。
第二,飛魚導彈的射程也很大,最大可達70千米。飛魚導彈在最後飛行階段處於掠海飛行階段,距離水面2~8米的高度,能夠躲開雷達和防空導彈,命中概率可達95%以上。
第三,飛魚導彈的速度很快,最高速度可以達到0.9馬赫(1130公里/小時)。
第四,飛魚導彈的戰果顯赫。除了擊中英國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還命中了「大西洋」號運輸船、「格拉摩根」號驅逐艦。美國海軍的「斯塔克」號導彈護衛艦也被飛魚導彈擊中過。
J. 英阿馬島戰爭的經過和結果是什麼
英阿馬島爭端的由來
英阿對馬島的主權之爭由來已久。據歷史記載,馬島被發現於16世紀,但何人何時發現,說法不一。阿認為,1520年,麥哲倫探險隊的一名葡萄牙人戈梅斯最早發現了馬島。英國則認為是由英國航海家戴維斯於1592年8月14日駕駛「希望」號船首先發現的。1690年英國人約翰·斯特朗來到該島時,發現了東西兩個大島之間的海峽,將其取名為「福克蘭海峽」。此後,英國稱該島為「福克蘭群島」。1764年,法國人在東島上建立了居民點,將其命名為「馬洛於內群島」。
1770年,西班牙佔領了該島,將其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1816年阿根廷擺脫西班牙的統治宣告獨立,並宣布繼承對馬島的主權,將馬島定為阿的第24個省。4年後,阿海軍又將國旗插上了索萊達島要塞頂峰,宣布對該島擁有全部主權。
英國則以該島為英國人最早發現為由,於1832年和1833年先後出兵佔領西島和東島。為顯示主權,英國人在島上設置了總督府及其他行政機構,向該島移民,並擠走了島上土著居民。此後,馬島便淪為英國殖民地。但阿從未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
1958年,英阿兩國關於馬島的爭端被訴諸於合國,聯合國先後4次通過決議,要求英阿兩國以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由於雙方均不願從本國的立場上後退,這種談判只能是談談停停,吵吵爭爭,成為馬拉松式的談判,英國也因此控制著該島100多年。
1982年2月26日,英阿關於馬島的談判又重新開始,但是這一次,阿根廷人顯然已對談判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他們已不指望能從談判桌上得到什麼,他們之所以願意談判只不過是故意放出來的煙幕。此時阿軍方正在悄悄准備一項代號為「羅薩里奧」的行動計劃,他們決心要以牙還牙,用武力來收回對馬的主權,於是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英阿馬島之戰。
二、英阿馬島大戰
1982年3月18日,一些阿根廷人到南喬治亞島的利恩港,准備拆除一家鯨魚加工廠的陳舊機器,遭到英駐軍的刁難,絕大部分人被阻止上岸,部分阿人則沖破阻攔,登島並在島上豎起阿國旗。英國得知後,向阿提出了強烈抗議,並派出40名海軍陸戰隊員前去「恢復秩序」。阿也不肯讓步,決心一勞永逸地解決馬島主權之爭。阿海軍迅速派出兩艘導彈護衛艦趕赴南喬治亞島,將該島的22名英軍和13名英考察隊員抓了起來,並再次升起阿軍旗。英聞訊後,急調2艘軍艦和1艘潛艇前往馬島。正當雙方箭拔弩張的時候,卻傳來阿海軍艦艇北駛烏拉圭海域要與烏海軍舉行聯合演習的消息。 但到3月31日晚,阿海軍卻突然退出演習,掉頭南下,全速駛往馬島,具體實施「羅薩里奧」計劃。原來這是阿海軍臨戰前的一次佯動。直到此時,英國人才驚呼「上當」?英首相撒切爾夫人火速通知國防、外交官員到首相官邸商討對策。同時派遣在直布羅陀海峽值勤的一個艦隊赴馬島增援。此外,撒切爾夫人還給美國總統里根寫信,要求美製止阿佔領馬島。但是此時,阿軍方已箭在弦上,不能不發。
4月2日拂曉,阿軍5000餘人突然在馬島登陸。駐島英軍只抵抗幾小時便宣布無條件投降。馬島總督垂頭喪氣地帶著英國文武官員登上阿軍早已為他們准備好的軍用飛機,先到烏拉圭,再改乘飛機回國。第二天,阿軍又在南喬治亞島登陸,島上英軍又宣布投降。阿政府向全國發表公報,宣布已收復馬島。阿舉國群情激奮,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
與此相對照,英國朝野嘩然。4月3日,英下院舉行會議,討論面臨的嚴重局面,許多議員指責政府「出賣」馬島。有人甚至稱「寧可失去5個北愛爾蘭,也不願失去一個福克蘭?」英國成立「戰時內閣」並決定抽調海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組成一支特混艦隊赴馬島。至此,雙方擺出一付進行海上決戰的架式。阿方:海軍擁有各型艦船34艘,主要作戰艦艇18艘;空軍作戰飛機223架,能用於作戰的154架;海軍作戰飛機49架;阿軍守島部隊有1個海軍陸戰旅,3個步兵旅,共約15000人。英方:特遣艦隊共有艦船111艘,其中作戰艦艇44艘,輔助船隻22艘,商船45艘,兩棲運輸船20艘,艦載「鷂」式飛機28架,空軍「鷂」式飛機14架,海軍陸戰隊及步兵旅等9000人,另外還有一些特種部隊。值得指出的是,特混艦隊還包括航空母艦「無敵」號和「競技神」號及2艘核動力潛艇。英國防部稱是「除兩個超級大國以外最大的一支特混艦隊」。而以購買西方廉價舊式軍艦為主的阿海軍與英艦相比,簡直就不在一個檔次上。 有鑒於此,阿海軍不得不收縮於本國的近岸海區。更糟糕的是,當「鐵娘子」把全部賭注壓在馬島上,宣稱「福克蘭已經成了我的生命、我的血液」時,阿總統加爾鐵卻承認「做夢也沒有想到撒切爾夫人會為了一個荒蕪的島嶼派遣如此龐大的特遣艦隊,萬里迢迢到南大西洋來」。最高統帥心態如此,部隊的戰斗准備程度可想而知,戰爭已一觸即發,阿卻還在認為英「不可能真打?」顯然,戰爭一開始,就事實上決定了雙方的結局。正在雙方即將開戰時,「公正的」美國人出來調停了。美國是北約的盟主國,美國人的「公正」程度有幾何,只要不是弱智就能猜得出來。
從4月7日開始,美國國務卿黑格頻繁穿梭於英、阿和美國首都進行調停,但雙方都不願從原來的立場上後退。美國人偏向英國,阿自然心知肚明,對黑格提出的包括考慮馬島居民的「願望」在內的所謂「七點」新建議,自然不能接受。因為馬島居民是英國人後裔,考慮居民的「願望」,顯然只能是對英國有利。阿不能不拒絕這種「新建議」,美國調解未果。4月29日,美以阿拒絕美建議為由,宣布放棄「中立」,轉而支持英國,不僅對阿進行制裁,還讓英軍使用美阿森松島上的空軍基地和其他軍事裝備,向英國人提供情報,並讓通信衛星成為英國通信中繼站。獲知這一切,阿總統痛心疾首,稱對美國「感到很痛心,我要說,欺人太甚了」。至此,戰爭已不可避免。
4月26日,英國特混艦隊首先攻下了南喬治亞島,30日完成了對馬島周圍200海里范圍的海上和空中的封鎖部署。隨即,英國國防部宣布從格林尼治時間4月30日11時起,所有進入馬島周圍200海里禁區的飛機和艦只都將遭到攻擊。阿軍也進入最高戒備狀態。5月1日,英國特混艦隊在茫茫濃霧中到達馬島以東海域。一架名叫「火神」的戰略轟炸機,經過空中加油,長途跋涉5000公里,於凌晨4時30分飛臨馬島,並投下21枚重達1000磅的炸彈。同時從英航母上起飛的飛機也對阿陣地進行猛烈攻擊。5月2日下午,英國的「征服者」號核潛艇在馬島200海里禁區外36海里處,向阿海軍旗艦「貝爾格諾將軍」號巡洋艦發射了3枚魚雷,其中兩枚命中目標。巡洋艦在45分鍾後沉沒,阿軍官兵陣亡和失蹤321人。次日,英國又在馬島北側用「海鷗」式導彈擊沉了阿軍的「索布拉爾」號巡邏艇。面對接連的勝利,英國官兵開始沾沾自喜,殊不知,一場噩夢正悄悄地向他們襲來。
面對英軍咄咄逼人的攻勢,阿軍發誓要報仇雪恨。加爾鐵里把目光投向了從法國購得的5枚「飛魚」導彈。5月4日上午11時左右,英國「謝菲爾德」號巡洋艦悠閑地游弋在馬島附近海域,這艘當時號稱英國皇家海軍「最現代化的大型軍艦」服役剛剛7年,具有非常先進的雷達系統,阿根廷的飛機只要從其大陸起飛就逃不過它的眼睛。因此,艦上的英國官兵悠然自得,有的在洗衣服,有的聊天。此時,阿根廷「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搭載的「超軍旗」戰斗機利用地球曲線超低空飛行,在300公里以外,已經鎖定「謝菲爾德」號巡洋艦的阿軍「超級軍旗」戰斗轟炸機攜帶兩枚「飛魚」導彈悄悄起飛了。飛機在接近「謝菲爾德」號雷達警戒區時陡然下降到四五十米的高度,然後關閉機載雷達繼續飛行。12時20分左右,「超級軍旗」順利進入到導彈的有效發射區,在距離「謝菲爾德」號32公里處,兩枚「飛魚」導彈帶著阿根廷人復仇的怒火發射了出去。其中1枚「飛魚」成功避過英軍的防空系統後准確命中目標。爆炸引起大火,英艦官兵拚命搶救5個小時後,不得不棄艦逃生。就這樣,造價高達1.5億美元的「謝菲爾德」號被造價才不過30萬美元的「飛魚」導彈擊沉,這給了驕傲自大的英軍以沉重打擊。5月12日,阿空軍12架「天鷹」戰斗機分三批重創英護衛艦「大刀」號和「華美」號。
5月21日晨,英軍開始登陸馬島,並建立登陸場。阿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呼嘯而來,對英艦進行攻擊,擊落英機5架,擊中英艦8艘,其中1艘護衛艦被擊沉。
5月25日是阿根廷的國慶節,阿軍向英軍發起了大規模空襲行動。這天,兩架攜帶「飛魚」導彈的「超級軍旗」戰機從阿根廷大陸起飛,向游弋在馬島東北海面100多海里的英國航空母艦飛去,他們的目標就是要炸毀英軍的航母。接近預定目標區域後,阿軍飛行員發現飛機雷達的熒屏上出現了一個大的脈沖亮點,他判定這就是英軍的航空母艦。於是,阿軍飛行員毫不猶豫地按下了導彈發射按鈕。兩枚「飛魚」導彈同時向敵艦飛去,其中一枚准確地擊中了目標。在一陣巨大的爆炸聲後,英艦出現了濃烈的火焰,不長時間之後,就慢慢地沉入了海底。事後阿軍才知道,他們炸沉的這艘英艦並不是英國的航空母艦,而是一艘名為「大西洋運送者」號的運輸艦,其體積同航空母艦大小相仿。盡管如此,英軍也遭受了重創,僅有的4架「支奴干」大載重量直升機中的3架、1個中隊的「威賽克斯」支援直升機、大量的補給物資和設備也被炸沉,英6架「鷂」式戰斗機也葬身海底。阿機又擊沉英驅逐艦「考文垂」號。
受到接連打擊之後,英國人逐漸意識到了「飛魚」導彈的厲害。伍德沃德下令將所有艦船撤到離馬島和阿根廷海岸較遠的地方,以避免遭受新的攻擊。馬島戰爭開始的時候,阿根廷除了已經擁有的5枚「飛魚」導彈外,還向法國訂購了另外9枚。但是,隨著戰爭的進程,法國總統密特朗應英國政府的要求,下令不再向阿根廷出售「飛魚」導彈。此舉使阿根廷政府感到十分緊張,被迫尋求從其他國家間接獲得「飛魚」導彈。通過情報部門,阿根廷獲悉秘魯向法國訂購的8枚「飛魚」導彈即將到貨。於是,阿根廷政府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希望從秘魯高價購得這些導彈。法國政府聞訊後,故意尋找各種借口拖延交貨時間,直到戰爭結束才把導彈送交秘魯政府手中,使得阿根廷從第三國購買「飛魚」導彈的計劃流產。沒有「飛魚」導彈,阿根廷就沒有了同英國對抗的資本,形勢發生逆轉。
為徹底擊垮阿軍,英軍從5月27日起開始實施登島作戰。5月29日,英軍攻佔了非常重要的達爾文港,斃傷阿軍250人,俘獲1400人,並繳獲大批彈葯和其他軍需物資。此後的幾天中,阿軍節節敗退。6月8日,為了挽救守島的部隊,加爾鐵里孤注一擲,下令集中尚存的空中力量對英軍展開大規模空襲,結果打死英軍180多人,阿機再呈神勇擊沉了包括英國的「加拉哈德爵士」號登陸艦在內的3艘大型登陸艦,並重創「普利茅斯」護衛艦。雖然阿空軍表現出色,但陸軍表現卻有負阿國人,未能很好地實施配合作戰。
英軍雖然遭到沉重打擊,但仍決心奪取馬島。馬島由西島和東島組成,中間有一條2?6~8海里寬的海峽,西島防禦較弱,東島防禦較強。就在當晚,3000名英軍乘坐「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號客輪登上馬島,使島上的英軍增加到了8000人,而且擁有重炮30門,坦克20輛。6月11日,英軍開始發起總攻,並於12日拂曉前攻佔了距馬島首府阿根廷港15公里的哈里特山和朗頓山。13日晚,英軍再次發起進攻,。英軍從東西島間的結合部突破,避開正面,爾後再向東推進,分進合擊,奪佔全島。激烈的戰斗一直持續到6月14日。阿陸軍孤軍奮戰,損失慘重。阿統帥部見大勢已去,電告馬島守軍「在不損害武裝部隊榮譽和國內政策的情況下」可以自由行動。至14日中午,英軍已經推進到距市區約4公里的地方。阿根廷港上空掛起了白旗。午後,雙方戰地司令官會晤,達成非正式停火協議。阿陸軍司令在英方提出的「無條件」投降的停火協議上簽字時,盡管勾掉了「無條件」三個字,然而這一天對阿軍來說,不能不是一個恥辱的日子。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爭終於結束。
馬島戰爭的硝煙已經散盡,但它留給後人的警示卻不斷延續。在這場血與火的較量中,盡管英國傷亡1000餘人的代價,耗資27億美元巨額花費換來了名義上的勝利,但除了挽回了一點面子外,似乎再也沒有獲得什麼好處。名義上的失敗也沒有使阿根廷人放棄爭奪馬島主權的斗爭,他們在戰後把每年的6月10日定為「馬島主權日」。有西方媒體評論說:「這是一場沒有贏家只有輸家的戰爭。」就連英國著名記者漢拉恩也感慨地說:「經過一段漫長的,有時甚至是危險的征途,我們才到達那兒。在付出沉重代價後,姑且不說這些代價是否真的有價值,我們打贏這場戰爭絲毫也沒有能夠解決問題。戰爭並沒有平息兩個國家對馬島主權的爭執,相反,戰爭使兩個國家的距離更遠,仇恨更深了。」